和谐课程(2013)

Уроки гармонииUP:2023-02-02

《和谐课程》(哈萨克语:Асланның сабақтары) 是一部制作于2013年,由哈萨克斯坦和德国合拍的剧情长片,导演为哈萨克斯坦青年导演埃米尔·拜加津(1984年—),本片是他的处女作。摄影师阿兹兹·扎穆巴吉耶夫(Aziz Zhambakiyev)凭借本片获得了第6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摄影)奖。

剧照演员表影评
和谐课程

评分:7.8 导演:埃米尔·拜加津 编剧:埃米尔·拜加津
主演:提穆尔·艾达贝科夫 / 阿桑·克尔卡巴科夫 / Aslan Anarbayev / Mukhtar Andassov / Anelya Adilbekova / Omar Adilov / Adlet Anarbekov / Daulet Anarbekov / Nursultan Nurbergenov / Nurdaulet Orazymbetov / Erasyl Nurzhakyp / Asan Kirkabayev / Ramazan Sultanbek / Beibitzhan Muslimov / Bagila Kobenova
类型:剧情
片长:115分钟地区:哈萨克斯坦 / 德国 / 法国
语言:哈萨克语 / 俄语
影片别名:青春残酷课(港) / 青春残酷练习曲(台) / 和谐教程 / Uroki Garmonii / Harmony Lessons / Leçons d'harmonie
上映:2013-02-14(柏林电影节)
IMDb:tt2385101

和谐课程简介

在一次体检中,13岁的小学生阿斯兰在同伴的面前丢了脸。这件事,让阿斯兰潜在的人格障碍爆发了出来。被自我怀疑所困扰的阿斯兰,开始对身边的一切严加掌控。
  阿斯兰和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子里。阿斯拉不稳定的精神状况,使得他和祖母的生活更为困难。阿斯拉憎恶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的同学都在被迫交给一个叫做博拉特的人保护费。而这个博拉特恰恰就是常常折磨阿斯拉的人。阿斯兰没有什么保护费可给博拉特,而博拉特只有一次有一次地蔑视并放逐阿斯兰以获得乐趣。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埃米尔·拜加津 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摄影(提名)阿兹兹·扎穆巴吉耶夫 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 天主教文化奖(提名)埃米尔·拜加津

简评

被骗喝下那瓶脏水,一直遭受校霸欺凌。自制枪炮强,直接把校霸干死了,虽然校霸也遭受到很多校外的暴力,在被抓捕后,毅然决然杀死了自己当时的同伙(或许是?)从而让自己保命,最后还是有新的校霸和社会上的人继续着这些欺凌,无论最后一幕是不是阿斯兰的幻觉,他的余生都在罪恶感的伴随下度过。如果人性仍无出口的话,他弄不死别人,就会弄死自己。

出于对哈国的陌生,影片中有大量的物象隐喻让我看的时候不由的去联系到《小校风云》,但是这部片子的阶层关系似乎要更进一步,一种残酷青春的冷静纪录,干净的构图,高潮处的留白,导演对审讯戏的处理尤为出色,大量特写和固定镜头,在展现一种司法的无能和教育的摧残,弱肉强食的校园暴力,也是整个社会的集体失明。结尾有一段超现实场景,含蓄自然,意味深长。

“影片结束时告诉了我们:生存环境似乎仍未改变。同学上课依旧,学校黑帮仍在活动,警察仍可随意出入校园。虽然他因羁押时效内证据不足而被释放,但悲剧已经造成。无论最后一幕是不是阿斯兰的幻觉,他的余生都在罪恶感的伴随下度过。影片的批判之外的警示意义可能就在此吧:下一个悲剧可能就是,如果人性仍无出口的话,他弄不死别人,就得弄死自己”。摄影和高潮剧情的留白是本片的两大亮点

这部片子看的很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导演的个人风格特别明显,而且在前半段故意略去大量细节,冲突在后半段集中爆发,非常震撼。伊斯兰作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不管他是不是以暴制暴杀了人,他的死对于救赎那个残忍冷酷的成人世界都没有什么帮助,他也许只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救赎吧。

穿行在校园、自然、现代社会和超现实梦境中,达尔文主义是且从来都是各个世界中最强大的法则、最残酷的教旨和最有效的通行证。大部分开化的生命不愿承认,更无意成为它的信徒,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文明不愿听见来自河对岸的呼声,但或许,文明是且只是那条永远也跨不过去小河对岸传来的缥缈呼声。缺位的影像与克制的配乐催生出过目不忘的狠辣力道,课程早就开始了,准备好你的良知、道德与胆色,别带来伪善。

这片分高了,确实有好片的气质,不过还是差了点。时刻出现的蟑螂提醒着人们你不得不和这些渣滓(欺凌,勒索,黑狱)共存。但想想这个意象是不是过于简单了呢?还有我觉得故事不应该自己下判断和评价,评价留给观众比较好。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球鞋,本来看到一带而过的穿在另一人脚上非常有味道,可是故事好像是怕你没看到,之后又要细讲鞋子被抢的事,觉得很罗嗦。还有主角是不是有光环,这些人势力这么大,唯独就不找我们主角的麻烦,看着觉得好假。

碾压一下国内的霸凌题材电影完全没问题(尤其指《少年的你》),拍出来那种中亚斯坦国的冷感。极其平静也极其残酷。电影的隐喻系统也做的很出色。整个校园里的霸凌其实与社会的恶是如出一辙的,层层积压,级级剥削,似乎在用教育系统来指向社会的系统性作恶。人的疏离、异化和国内对霸凌题材的展现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简单直接的交代了这样一种非肉体的霸凌方式

一天洗好几次澡,似乎是一个有洁癖的孩子,却住在满是蟑螂的房子里。从个体出发牵扯出政府体制、学校体制的冷漠与无情,以冷静舒服的镜头拍摄了一段克制的校园霸凌事件。全篇处处隐喻弱肉强食,从行为表现,杀羊,折磨蟑螂,抓蟑螂喂蜥蜴,学校校霸也因实力层层向上,但他们其实不过都只是一群蟑螂罢了。

暴力,无处不在的暴力,青年社会中同辈的暴力与排挤,成年社会中任务模式的暴力与去罪化(德国公务员体系与服从),甚至在密友之间也因外部囚徒困境而产生必然的暴力想象,有趣的是全片最暴力的杀人场景始终作为在场的缺席萦绕,也难怪我们的男主无时无刻都想洁净自身,是求生所迫还是精妙算计

我们很少能完成的艳羡之作,情节架构,人物塑造,配乐铺陈,镜头设计,整体调度,故事主旨,现实反思,都是上乘之作。我们应该羡慕并且追寻这种冰凉的创作,那是我们难以达到的空旷之地,里边有灰色空间的挣扎,或许还有年少轻狂的我们。

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干净,没有夹杂配乐,主角在沉默中爆发,最高潮的谋杀没有拍,平静中蕴藏着危机。前面讲校园霸凌和学校教育的失败,后面审讯部分反映出的是司法腐败。最有意思的是剧情留白,博拉特的死真相究竟是怎样,阿斯兰是不是凶手,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和谐课程》是一部有较强告诫意义的电影。它的告诫意义在于:人性无出口,若不想被别人弄死,他就得弄死别人。一般而言,与人“生死”最为相关的人性需要莫过于“生存”,一旦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性中的“恶”会激烈地暴发出来。然而,无论这种“暴发”如何激烈和残酷,我们似乎无法对这种“恶”给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因为这种“恶”只关乎生存。对于那些无关利害的人,站在公共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评判一个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人,无论如何是没有多少正当性可言的。

获得奖项

  •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Reader Jury of the "Berliner Morgenpost" / 银熊奖-杰出艺术贡献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27届华沙电影节
    第27届华沙电影节
    获奖:NETPAC奖
  • 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提名:SIGNIS Award / 天主教文化奖-天主教文化奖
  •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导演
  • 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