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时光(2012)
Museum HoursUP:2023-01-28
《美术馆时光》(英语:Museum Hours)是一部2012年奥地利(英语:Cinema of Austria)-美国合拍的剧情片,由杰姆·科恩(英语:Jem Cohen)编剧兼导演,故事发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
评分:7.1
导演:杰姆·科恩
编剧:
主演:Mary Margaret O’Hara / Bobby Sommer / Ela Piplits
类型:剧情
片长:107分钟地区:奧地利 / 美国
语言:英语 / 德语
影片别名:美術館時光(台)
上映:2012-08-08(洛迦诺电影节)
IMDb:tt2268732
人物
- 玛丽·玛格丽特·奥哈拉(英语:Mary Margaret O'Hara) 饰 安妮
- 鲍比·桑默 饰 约翰
- 艾拉·筚莉兹 饰 格尔达·派乐
获奖与提名
年份 | 奖项 | 类别 | 结果 |
---|---|---|---|
2014 | 独立精神奖 | 约翰·卡萨维兹奖(英语:Independent Spirit John Cassavetes Award) | 提名 |
2014 | 独立精神奖 | 最佳剪辑 | 提名 |
获得奖项
- 第17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非英语片 - 第6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C.I.C.A.E. Award
提名:Golden Leopard / 金豹奖 - 第29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剪辑 / 约翰·卡萨维茨奖
相关影片推荐
- 杰姆·科恩 Jem Cohen导演
- 马克·维维斯 Marc Vives剪辑
简评
影片结束后制片人解释说这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一步剧情片,因为在影片开始不久当博物馆展览看守员和女主角聊完画作之后就没有剧情了,之后都是靠角色阐述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博物馆这一存在进行了一番探讨,也算是一部话唠电影了,节奏非常慢,睡过去不少人。
很像亚历山大·克鲁格的那些结构主义的神化学的美文,但影片以虚构性和纪实性搭建的影像文体却又不及前者纯粹的文字抒情来得更烂漫恣意。在对博物馆文物的解构、历史文化的阐述的部分,影像尤其拘谨繁复、叙事密度过高,这种写论文式的演进节奏与电影其余时候沉默、凝视的节奏存在互斥性。★★★
#反剧作# 非叙事论文电影:essay film,一种介于纪录片和实验电影之间的新兴电影形式,相当于用电影的形式撰写一篇论文,用来表达特地的观点。论文电影非常强调呈现人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对真实的探索,往往模糊虚构与纪实之间的界限。
博物馆内外的有趣互文,一个个构图优美的固定镜头将平日所见化成了值得为之驻足的艺术品,同时道出了博物馆对于不同观者的意义所在:即其赋予生活的Framing/Reframing和死生之间原本缺失的通路,时隔几年重看,最后的半小时依旧非常动人。不过单就本片而言,并不总是认同Jem Cohen在表面形式上那种有心的“随性”,比如16mm和数字的交替使用本可以有一个更有意义的系统,而不是完全从实用角度出发。
#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从游客和博物馆馆员的交谈、馆员独白中,讲艺术,讲城市,讲家庭关系,讲人生,还讲到late capitalism和艺术品与资本的关系。好有内涵~可是节奏超级缓慢,对话颇多,而且电影节无字幕。。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是最后我还是睡着了。
在IFC看到的预告片,博物馆的故事,非常期待。然而今天看了以后,觉得有点点失望,是因为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傍晚没有办法沉下心看这样的片子吗?喜欢电影里关于博物馆里的各种描述,但另外一条和女主人公故事发展线索很不清晰。没有看懂。
故事略显沉闷,但把维也纳当做广义的博物馆与艺术史博物馆相互照应这个手法颇有意思。镜头对城市景物的处理也像对待艺术品,注重光线的变化且沉静肃穆。固定机位用得多,构图也从古典绘画汲取灵感。有个场景是两人上山找鸟,草地上的螺旋、扭曲的枯树加上蓝黄配色,显然是致敬凡高。细小妙处众多。
整部电影是一次导览,引导观众进入博物馆,进入维也纳,进入作者的艺术观。片中导游对勃鲁盖尔的讲解就是对影片的注释——特定的偶然与逝去的必然性。于是一切声画对应的刻意编排都有了含义:油画与视频的拼贴,残缺的雕塑,忽真忽假的偷拍,墓葬,二手市场,女主的歌,远亲的死,无疾而终的爱……
如果以为是一部类似“National Gallery”这样的片子,便错或失望了。欣赏艺术品,我们借助想像当时的年代来思考它的创作,古旧的建筑和雕塑,当时或许普通,时代赋予它价值;如今博物馆之外,城市和郊区的景象、建筑、树木、雀仔、甚至喧哗、垃圾、机器化工艺品,会不会也跟当年这些艺术品的处境相似?
属于那种只能从intellectual level欣赏,但实则喜欢不起来的那种电影。冬天的维也纳看起来简直能诱发抑郁症,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那种到骨头里的冷,而且每天都是阴天。博物馆里的部分还是clever的,虽然有时候艺术品和现实的剪辑过于on the nose。全片最喜欢的就是女学者讲Bruegel的画的那一部分,实在是精彩。
一部很特别、很欧洲化的作品。编、导者在阐述艺术与生活、理想与现实,自然很多场景设置在博物馆里,用很多镜头展现画作,用很多语言讲述画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整部电影没有高潮,没有起伏,像极大多数空乏无力的生活本身。但如果细细品读,仍能感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