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2014)

The CutUP:2023-01-24

《切肤之歌》(英语:The Cut)是2014年由法提·阿金执导的电影作品,讲述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幸存者的故事。本片获选为第71届威尼斯影展正式竞赛片。

切口

评分:7.1 导演:法提赫·阿金 编剧:法提赫·阿金 / Mardik Martin
主演:塔哈·拉希姆 / 阿金·加齐 / George Georgiou / Numan Acar / 亚利桑德罗·雷 / 马哈姆·胡里 / Joel Jackshaw / Lara Heller / 达斯廷·麦道格 / Shubham Saraf / 考克玛兹·阿尔斯兰 / Sesede Terziyan / Arevik Martirosyan
类型:剧情
片长:138分钟地区:德国 / 法国 / 波兰 / 土耳其 / 加拿大 / 意大利
语言:英语 / 阿拉伯语 / 土耳其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切肤之歌(台)
上映:2014-08-31(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2245171

切口简介

影片以生活在土耳其小城mardin 的铁匠纳扎莱特的平静生活开场,他有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然而一战爆发,一天深夜,土耳其警察敲门将他从家中带走,苦难的历程拉开帷幕。在逃脱苦工、饥饿,大屠杀等一系列灾难后,他最终获得自由,并得知一对女儿还活在世上,从此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她们。土耳其到黎巴嫩,古巴再到美国,纳扎莱特远涉重洋,遇到好人帮助,也有恶者和风险,最终不负有心人。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法提赫·阿金

简评

大家都知道阿金是穆斯林,当影片出来之后一些亚美尼亚老乡就给了很多反面评价,倒不是说历史事件哪里出错了就是说他水平不行,阿金就很气,最后说我作为一个穆斯林我就能拍成这样了,不满意你行你上啊!要了解亚美尼亚大屠杀要好好看一下历史和地理才行,当时的情况还是还是有点小复杂的,牵扯到turks, kurds, arabs 和Armenian, 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一定要有一半的人是不安好心的,他们对少数族裔和外来人那么刻薄,你能想象在2020年亚美尼亚人还被禁止建立自己的教堂吗?ps:对阿拉伯人莫名有好感了,因为他们又富有又善良科科

影片以生活在土耳其小城mardin 的铁匠纳扎莱特的平静生活开场,他有贤惠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然而一战爆发,一天深夜,土耳其警察敲门将他从家中带走,苦难的历程拉开帷幕。在逃脱苦工、饥饿,大屠杀等一系列灾难后,他最终获得自由,并得知一对女儿还活在世上,从此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找到她们。土耳其到黎巴嫩,古巴再到美国,纳扎莱特远涉重洋,遇到好人帮助,也有恶者和风险,最终不负有心人。

1、帅炸了的音乐2、克制节奏,客观移镜头摇镜头3、烈日下的灼伤,海边的温润都无法抵达寻找,空旷的雪地,瑞雪迎来了奇迹4、夜幕下绝望地助死,烈日下谴责没有存在的上帝和信仰5、切口让他失语,语言也没有力量6、露天电影仿佛在讲我的故事7、人物欲望和动机非常明确,有点好莱坞8、妻子女儿的幻想段落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个恐怖的段落?

影片的主题在前半段展示一个民族不为人知的伤痛与后半段万里寻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断层,五五开的比重和时间正序排列让观众分辨不清哪一部分才是导演的重心;而将两个故事的任一个单独抻长或打乱时间顺序重剪都可以是足够荡起回肠的主题,现在的成片多少让人感到可惜

阿金这部视野更大,回到土耳其历史,与一战联系,战争反思性寄托在细小的细节上,比如英国胜利后,土耳其人被赶走时被砸伤的小孩,男主的态度。这部视角更小,集中在男主一人身上,鄂图曼内部的其他少数者。前半部分面对更具史诗和宏大的战争带来的困境,远镜把人滞留在干涸的沙石之间,不停前行。后半部分的找寻主题,漂泊无依回到一贯叙事。内部形成呼应,两次倒地由被寻找的妻子和女儿唤醒。这部音乐也很出色,妻子吟唱的民族音乐三次使用,成为内部精神支柱。一些大场景和大的冲击使用较为平静但有力的金属摇滚,气氛立马突出。这部综合了早期作品的元素,并做的更为宏大。

,微妙的片子。万里寻女路,漫长而艰辛。最后寻到女儿那段拍得一般,全靠配乐渲染。此刻无声,情绪还没到顶点就降了下来。一路开挂的男主,尽遇好人,遇到个真实的人却被男主打了偷了钱。婚姻本是自由选择,你可以选别人,别人也可选你。男主将别人不同他女儿结婚作为别人的错,怀恨在心,打击报复

德籍土耳其裔法提赫·阿金编导,以奥斯曼帝国统治的1915-1917年间,亚美尼亚人大屠杀事件为背景讲述的故事。铁匠纳扎莱特有爱妻及双胞胎女儿,突然被充军参加一战,此后历经苦难九死一生。为寻回家人,越洋跨洲8年后与女儿重聚,妻子及另一女儿已离世。对主人公的苦难、危险表现得够充分,但整部片子嫌拖沓,有流水账感觉,冲击力不够强。

历史不忍细看,细看都是流着血泪的创口,其中的伤痛苦难不是几本历史书能够承载的。“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本来有着自己幸福小家庭的铁匠纳萨莱特可以过着平淡的生活,战争让他九死一生,而且失去了说话能力。他得知自己的双胞胎女儿还在人世时,寻找女儿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最后找到的却只有一个。前面的肆意屠杀确实让人心惊。有人说导演的野心很大,但我觉得前面的铺垫在后面没有发挥太大作用,让控诉杀戮的力量减小了许多。如果让更多战争中的受害者去寻找亲人,恐怕比把后面单纯变成寻亲更有广度和深度。

三星半。翻看评论才明白片名的意思,原来是指在本片的历史背景“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上开了一个切口,但也就只是个浅浅的切口而已。毕竟抛开真实背景,套路的剧情让整部片看上去其实就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寻亲故事,男主主角光环伴随全程,女儿地址的一变再变又像是故意为这场旅程增加难度,所以即便横跨多年、穿越多个国家,仍然只是空有大场面,而并无震撼人心之感。配乐仍然极棒,但还是弥补不了其他方面的平庸。结局有点被感动到,但还是觉得非常刻意。

亚美尼亚人版的《活着》?土耳其裔导演费斯阿金揭开了一段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的历史伤疤,从这点看,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在电影史上待遇高出别的苦难民族太多了。影片明显想追求史诗级宏大叙事,但故事略显单薄,主角的表演不是特打动人。艾因角的人间地狱景象还是很震撼人。7/10

法提赫·阿金“爱·死亡·魔鬼”三部曲终章。这也是阿金首次涉足非当下生活,拍摄历史年代戏。前半段是关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时期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后半段则是一位幸存男人的流浪与寻女之旅,横跨土耳其、黎巴嫩、古巴与美国,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熬过苦役、侥幸逃过屠杀、沙漠幸存、各处打工、两次扒火车、偷鸡又在搏斗中反杀庄园主、历尽严寒与独自跋涉...),终于与一位活着的女儿团聚。音乐用得不错,特别是那首多次复现也传递着身份认同的亚美尼亚歌谣,与数次登场的超现实臆想——睡梦中或昏迷后的妻女呼唤都令人印象深刻。集体观看卓别林[寻子遇仙记]实为最佳段落。不过全片还是比较俗套、割裂、拖沓的。对信仰问题也没有深入探讨(尽管阿金在采访中说“男主失去了宗教,获得了精神性”)。()

获得奖项

  •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Vittorio Veneto Film Festival Award - Special Mention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65届德国电影奖
    第65届德国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金奖

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