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老师(2011)

Monsieur LazharUP:2023-01-20

《拉扎老师》(法语:Monsieur Lazhar)是2011年一部加拿大电影,由菲腊·法拉度执导,剧本改编自女演员兼剧作家 Évelyne de la Chenelière 的话剧剧本《Bashir Lazhar》。电影获提名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电影奖,2011年10月28日在加拿大首映,亦曾于2012年第三十六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公映三场。

拉扎老师

评分:7.7 导演:菲利普·法拉多 编剧:菲利普·法拉多
主演:穆罕默德·费拉格 / 苏菲·奈丽丝 / Émilien Néron / 丹妮尔·普罗克斯 / Brigitte Poupart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94分钟地区:加拿大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再见了,拉札老师(台) / 我的插班老师(港) / 拉扎尔先生 / 阿扎老师
上映:2011-08-08(洛迦诺电影节)
IMDb:tt2011971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魁北克蒙特利尔,某日阳光普照,一名小学女教师在校内教室自杀身亡,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移民拉萨先生 (Bachir Lazhar) 走马上任。初到贵境的他,发觉班房笼罩负面情绪,全班充塞死亡的反弹情绪,尤其两个生性敏感的孩子。校长要学生忘记,拉萨想他们面对。他家破人亡的过去,政治庇护的命运,和孩子天线相通。没有高高在上,拉萨和孩子同步疗伤,点破暴力,破禁死亡。本来沉痛的题材,在欢愉的课堂钟声中轻轻化开。

主角

  • Mohamed Fellag : 拉萨先生 Bachir Lazhar
  • Sophie Nélisse : 学生 Alice
  • Émilien Néron : 学生 Simon
  • Danielle Proulx : 校长 Madame Vaillancourt
  • Brigitte Poupart : 女教师 Claire Lajoie
  • Marie-Ève Beauregard : 学生 Marie-Frédérique
  • Évelyne de la Chenelière : Alice 母亲, 担任飞机驾驶员(亦即本电影剧本原著作者)
  • Vincent Millard : 学生 Victor

反响

截至2012年5月20日,本片在北美洲累积票房达1,287,356美元,其他地方则达219,938美元,合计1,507,294美元。截止6月8日总票房为292万美圆。另外,本片普遍获得不俗评价,例如在烂番茄网站中86个影评中,获得92&的影评人肯定,并得到8.2/10的评分。至于在另一网站 Metacritic 的29个影评中获取83分不俗分数。

奖项

2011年九月,本片获选代表加拿大竞逐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奖。2012年1月18日,大会公布本片成为九套候选电影之一,六日后再下一城,入围最后五强,是继上一年度入围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Incendies》后,连续第二年获提名该奖项的加拿大作品。另外,本片在各大影展及电影颁奖礼中屡获殊荣,部分奖项名单如下:

  • 2012年魁北克 Prix Jutra: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男配角、女配角、音乐、声音
  • 2011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佳加拿大电影
  • 第32届加拿大电影大奖 Genie Award (32nd Genie Awards): 最佳电影、导演、男主角、女配角、改编剧本、剪接;特别一提,年仅十一岁的 Sophie Nélisse 是自1991年凭电影《Vincent and Me》赢取最佳女配角奖的 Nina Petronzio后,该奖项最年轻得主。
  • 第64届瑞士罗加诺国际影展:Variety Piazza Grande Award, UBS Audience Award
  • 2012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UPS Audience Award
  • 第三十六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天主教文化奖

简评

像那个女孩子说的,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精神上收到了伤害,其实,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那些大人。孩子们确实有阴影,但成人的遮遮掩掩,强迫性的要求让这个话题过去更显得可恶。如果不是拉扎老师,我真的怀疑那个男孩子人生应该怎么走下去。连一个健全的心灵都不去保证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魔力上一个“好电影没人看”系列中之一,挺温暖的一个片子。尽管开头有些压抑,但演到男老师面对移民局的爆发和小女孩作文对教室自杀的指责,压抑到达高潮,然后家人被害、被迫政治避难的男主,和女老师自杀后的孩子们,彼此关心,彼此温暖,虽然老师最后还是离开,但横在大家心头的伤口开始愈合。

电影里的心理老师仅把心理干预当作一种必须完成的工作,校长害怕难以预期的责任只想事情赶快过去,普通老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理解为品格的顽劣。以上电影里的每个角色的表现,非常切合当前实际。唯有拉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波动非常敏感,想了解其深刻的原因,并希望真诚地帮助。

。故事的背景是两个死亡,一个自杀,一组遭迫害。故事的主人公是死者曾亲近的人,和他们如何消化伤痛。本地人不理解拉扎老师怎能责怪一个自杀者,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拉扎生存的权利有多么宝贵。另外的亮点是孩子与成人谁更无法释怀,消化伤痛的方式到底是应该沟通还是沉默。#Genie奖最佳电影 #加拿大top10

近几十年来,所谓教育规范在体制内发展得越来越完善,但教育的体制化、标准化越来越和教育本身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很多成人认为小孩子无法承受的生与死的问题其实是大人们自己无法破解的无力感。而真正想为这些孩子们破蛹而出努力着的老师们却不得不因体制、规范而被迫离开。最后的隐喻令人泪目。

一個笨笨的假老師,用自己的努力和真心換來了同學們的尊敬和愛戴。其實裏面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個校長,經受了那麽多壓力,最後自己也被處罰,但是因為她看到法扎老師給同學們帶來的好的改變,所以選擇了包庇。影片的最後,沒有強行大團圓,以寓言的形式作為結束,也表現出法扎老師對同學們的愛。

直面死亡终究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孩子们所处的学校、环境倾向于主动的为他们屏蔽这些可能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事与人,这些事也包括对死亡的探究、对逝者的评价。为何Maritne老师在教室结束生命,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但是,她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踢掉脚下的凳子。她传递了自己的信息,Alice捕获了信息,并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向大家传递这份信息。政治迫害与政治庇护的讨论点增加了“拉扎老师”的身份不确定性,但也侧面探讨了关于“老师”的定义:启迪心灵、健全思想。作为代课老师的“拉扎先生”在在接受了自己的过去、故乡后,在新的环境中不断造成新的冲突点后,用自己的“寓言”和“课堂”帮助Alice传递了信息。这一条寓言式的信息,春风化雨般深入心灵。

希腊人推荐,因为Scarlatti的Sonata in F minor 。K12的故事不好讲,难得有这样把死-生、成人-儿童、教师-学生、居民-(非法)移民的权力关系放在一个K12的语境下并且十分魁省在地化。这种普遍从小建构的乃至于出现矛盾的平等精神足以让我的中国等级与权威语境目瞪口呆了但可能侧面反映出制度优越(狗头)。配合今天读到的美国liberal由于不知疾苦带来的虚伪,还是喜欢第三世界的故事

7分。我自己是个小学数学老师。看过好几部国外的关于教育的片子。主流文化国家的老师和学生似乎都是把教学——成绩放在一边,侧重的是教育,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在中国这完全是相反的。老师最关心的事是学生的成绩,我不是在帮自己说话,这无可厚非,虽然有各种“花言巧语”,但是不可否认对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成绩是最重要的,关乎着他们未来有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家庭,怎样的生活,当然有钱人除外。所以中国的学生和老师已经被成绩弄得精疲力竭了,老师只是一份工作,我还要享受自己的生活,因此像这样关于学生和老师的爱的故事在中国就比较少见吧!我好想没遇到过也没见到过。

我们时常发现一些没有接受专业训练的演员有的比科班出生的演员更自然灵性,就像没有相机的时候更能好好感受一般,拉扎老师是这样的存在,它不是标准规程下的老师,他愿意正视对孩子讳莫如深的话题,他也懂得对独特的孩子独特的教导,孩子已经长大但还像个孩子,这是长者的自责

拉扎老师是个阿尔及利亚难民,未做过老师的他,成为魁北克一所小学的老师,他所带的班前任老师刚刚在教室里自杀。片子短小精悍,拍得很动人,也对现在的学校制度做了反思。现在学校里,政治正确盛行,师生之间有了太多禁忌,对孩子不能触摸,言语也得小心再小心,动辄就是各种大帽子扣过来,让老师们无所适从,最终受害者却是孩子。

获得奖项

  •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21届悉尼电影节
    第21届悉尼电影节
    获奖:Audience Award —— Best Narrative Feature
    提名:Sydney Film Prize
  •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3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第3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获奖:观众奖
  • 第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3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获奖:SIGNIS Award / 天主教文化奖-天主教文化奖
  • 第3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第3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加拿大电影
  • 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第64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观众选择奖 / Variety Piazza Grande Award
拉扎老师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