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之后(2012)

Après MaiUP:2023-01-20

《五月风暴(电影)》(法语:Après mai) 是一部2012年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编剧、导演的法国电影。入围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了最佳编剧奖。

五月之后

评分:7.3 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编剧: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主演:克莱蒙·梅特耶 / 萝拉·克雷顿 / 费利克斯·阿尔芒 / 莱娅·鲁热龙 / 胡戈·康策尔曼
类型:剧情
片长:122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五月风暴(台) / 空中之物 / After May / Something in the Air
上映:2012-09-04(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1846472

剧情

讲述一群大学生在参与过1968年春天法国五月风暴运动之后的的生存和精神状况。

角色

  • 萝拉·克雷顿 - Christine
  • 多洛莉丝·卓别林(Dolores Chaplin) - Actrice Londres
  • 维多利亚·雷伊(Victoria Ley) - Show-going hippy
  • India Menuez - Leslie
  • Nathanjohn Carter - 德国士兵
  • 尼克·唐纳德(Nick Donald) - 德国士兵
  • 克雷蒙·梅泰耶(Clement Metayer) - Gilles
  • 卡洛儿·康碧丝(Carole Combes) - Laure
  • 菲利克斯·阿曼德(Felix Armand) - Alain
  • Mathias Renou - Vincent
  • Félix de Givry - Christophe

简评

想起了一些事情。或许有一天我真的会做出一个关于人生的选择,但是我会永远想念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日子。那个时候我们谈论一切,电影,音乐,诗歌,哲学,其实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相信有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上个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都在革命,他们反抗权威反抗一切,但其实是因为他们无法不安地面对那个不确定的自己。但是,夏天总会结束,年轻人也都会分开,因为我们最终都会有自己的事要去做。

阿萨亚斯在我心里正式封神!太美了太美了,本片英文译名为《Something in the Air》,仔细想想真是贴切。这片子拍的不是故事,是60s末-70s初法国的社会氛围,那个不同于任何国家任何时候的伟大年代。荷尔蒙如盛夏阳光洒在年轻人身上,空气中弥漫着革命留下的怒气和迷惘,新锐的思潮激烈碰撞,政治和艺术交织着前进。片中处处是新浪潮的影子,饱满的色彩和光线怎么都看不腻,以及最后一个镜头!有生之年要去电影院看,我爱

【吻你爱人的时候,枪不要离手。】五月风暴|青年文化运动|嬉皮文化|迷幻摇滚潮流,可以听听配乐。但是这种有政治色彩的文艺片,我有点力不从心,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能想到戏梦巴黎,或是想到menitrust的mv。

全片大概可以以「谈政治+谈恋爱+谈艺术+谈文学+造反」来概括,大部分的时候我都黑人问号脸。不过到最后突然喜欢上了。我可能很难理解片中那种烈焰般燃烧的青春,但我绝对懂得它熄灭后的死寂。青年们渐渐不吵不闹,就是宣告“我不喜欢拍那种电影”的男主,最后也还是投身于造作的商业片场。他的理想主义归宿在哪里?他永恒的热情在哪里?答案在最后一幕——死去情人那里,俗世的另一端(btw我很喜欢导演在情人死去后的剧情处理——找到那棵他们曾相互依偎的大树,刻下她的名字,再燃烧一页诗篇,倾诉所有思念。

画中画,电影制作与革命。很喜欢阿萨亚斯的声音与转场。对五月革命时期法国青年的气质捕捉十分精准,幻梦与颓废并存,热血澎湃又出离冷酷。片尾映射同时期纪录片拍摄方法的反思与革新,实属意外之喜。“你们拍摄老挝革命的纪录片,为何却处处透着布尔乔亚色彩?如果在方法上毫无改变,那是不是使用了敌人的语言?”最终,一行纪录片工作者决定将相机交还给革命者,而相机是叙事的权力。从革命者手中,他们由此得到了更有力量的影像,因为电影就是政治。

「回想起來,這個下午是一個尋常的下午,她們之間最後一個無事的下午,盛世太平地宣告此段作結,另起一段。她們不會預料到人生早已設下怎樣的算計,非得讓她們繼續當朋友不可,之後奇異的旅程,也遠遠超過了她們的預知。那一天,隻字不提兩人共同的過去,也未提及任何可能有關的未來,天黑之前,她與五月推開那朱紅色的大門,徹底揮別了她們的大學校園。」

艺术、政治、爱情,70年代初法国激进青年们的青春。剧情比较松散,更像是由一个个或热血或平淡或随性的片段拼接而成,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也非常少(最喜欢的两处居然是吉尔挑选唱片而后边听黑胶边抽烟边坐地上作画,以及深夜里一群青年在建筑物上喷漆?)不过摄影是真的美,原声带也好好听,所以情绪虽然平平,但整体观感却很舒适。

。非常喜欢开场半小时,虽然我不是安人但确实体会到了安的武力充沛。这部电影也不仅仅聚焦于五月,刻画的65-75一代更加贴近现实,崇拜神秘主义的嬉皮*现实的*抽大烟、一心革命的安那其也不妨听听syd的专辑,都是那个年代最理想主义的青年

原来这就是胶片拍摄的效果!配乐还不错,尤其是1h12分到1h16分前女友那段。社运群像,偷句他的短评算了:迷茫悸动之后各奔东西。青春时期的理想主义者不太能当回事,毕竟正是好忽悠的做白日梦阶段,不过人家是真的有行动,现实与理想再怎么撕扯着痛,总算也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做大梦好哇,但还是更喜欢脚踏实地的人。太有阶级鸿沟了,看着资产阶级艺术青年的生活状态实在是欣赏不起来,隔靴搔痒,远不如看部杨德昌来的酣畅。

出乎意料地合我胃口,非常非常喜欢,革命的题材和演员都喜欢,三个女孩都像精灵一样,还有光线和音乐都太棒了吧,巴黎意大利的转场也让人心动,真的是拍到心坎里的一部。看看六十年代的巴黎,看看青年的革命,热血和义无返顾夹杂着情愫和青春悸动,还有对绘画、电影和神圣舞蹈的热爱和不放弃,是有对我造成一种震撼,是会想让人看第二遍和第三遍的电影

如此爱用谶语,其实也就是一种对slogan的迷恋。虽然小资片,但是耐不住一种革命第二天想象,做做爱还不成么(它当然激进)?尤其是几个slogan还挺准确的。这种想象大概类同于我听到这句话时的感受:“目前的法国学yun,正在逐渐主动地与五月风暴脱钩。”

那些细致幽微的挣扎,扑朔迷离的苦痛,似有似无地漂浮在空气中的迷惘。何意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革命与爱情的同分异构的交合所诞下的是最纯粹的being。而借用老话,如今真正应该关心的,是革命第二天的问题,是经受过激进洗礼的人们如何把自己放归到生活之流并于其中自处的问题。激进终归只是姿态,但如何把激进染成底色,则是需要革命者付出生命的实践。

获得奖项

  •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米莫·罗泰拉基金会奖 / 金奥赛拉奖-最佳编剧
    提名:金狮奖
  • 第3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César Rev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