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狂野(2011)

Born to Be WildUP:2022-11-29

《天生狂野》(英语:Born to Be Wild),是一部2011年在北美发行的3D自然记录短片。影片讲述了一群孤儿大猩猩、大象和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故事,由David Lickley指导,Drew Fellman创作、制片,华纳兄弟与IMAX Pictures负责发行。预告片于2010年12月在马卡斯电影公司和《瑜伽熊》同时发布。正片于2011年4月8日发行,其独白由摩根·弗里曼录制。首映礼于北美时间2011年3月30日上午9点30分在蒙特利尔的IMAX影院举行。

天生狂野

评分:8.5 导演:大卫·里克雷 编剧:德鲁·菲尔曼
主演:摩根·弗里曼 / Birute Galdikas / Vanessa Sheldrick
类型:纪录片
片长:4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回归野性 / 还你野性
上映:2011-04-08(美国)
IMDb:tt1680059

天生狂野简介

《天生狂野》讲述的是发生在人类救助人员和成为孤儿的野生动物之间的故事。
  一些动物在出生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了孤儿,在大自然中孤苦无助的它们很容易死亡。这个时候,一些善良的人们充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自然保护小组、野生动物救护组织和一些环保人士自愿自觉地开始了拯救野生动物孤儿的活动。
  在《天生狂野》中,观众能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大象和猩猩在救护站里得到了人类无微不至的照料并且最终重返自然的过程。也能看到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比卢特·葛莱迪卡斯为保护猩猩种群而做出的努力和奋斗。
  幕后制作
  17年前的夙愿
  17年前,本片的编剧兼制片人德鲁·菲尔曼来到了东南亚旅游,他访问了婆罗洲,拜访了知名的动物学家比卢特·葛莱迪卡斯。回来之后,他的脑子里就盘旋着一个念头,要把葛莱迪卡斯的故事用IMAX格式拍成电影。虽然IMAX诞生于1970年代,不过,直到菲尔曼萌生念头的1994年,要拍摄一部IMAX的纪录片还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于是这个念头就在他的脑子里萦绕了一年又一年。十几年之后,一个朋友给菲尔曼放了一段从新闻中截取的片段。这个片段讲述的是一个叫做丹姆·谢尔德里克在肯尼亚照顾孤儿大象的故事。看到这个故事之后,菲尔曼觉得这两个女人的故事有着相似和相通的地方,他完全可以把这两个故事并列地放在一部电影里加以展示和表现。菲尔曼说:“她们才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的英雄和环保者。”
  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展示亚热带雨林的丰茂和非洲平原的辽阔,换而言之,是为了展示这两个地方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同样也是为了还愿,菲尔曼选择了IMAX加时下最为时髦3D技术作为影片的“本底”。他说:“但凡只要是去过那里的人,都会震惊于地球上生物的多姿多彩,婆罗洲的物种多样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使在今天,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婆罗洲里有多少种生物。所以,要营造出一种令人身临其境又难以忘怀的观影体验的话,用3D加上IMAX是最为合适的。”IMAX、3D、生态学纪录片的组合很快就吸引来了导演大卫·里克雷。大卫·里克雷是一个专注于拍摄IMAX格式的生态学纪录片的导演,他已经执导过了数部这样的影片,经验可谓丰富。里克雷说:“没有什么能比执导这么一部影片令人兴奋的了,当我们带着大型的机器在不同国家质检穿梭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是全世界最美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工作结果是可以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地球上的自然。如果你无法来到野外或者是亲眼看到这些生灵,那么在IMAX上看到,则是最好的事情。”为了能让人们欣赏到最好的IMAX-3D的画面,里克雷请来了《海底世界3D》的幕后班底。里克雷说:“操作IMAX-3D设备非常复杂,也很繁复,所以找到那些最具有经验的摄制组是影片拍摄的关键。所以我找来了《海底世界3D》的班底,他们全是行业中的精英,也是把影片拍摄完美的保证和基石。”
  出于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一份责任心,著名演员摩根·弗里曼主动请缨,要在影片中担任旁白。弗里曼极具标志性的声音为影片增色不少,对于这项工作,弗里曼说:“这部影片讲述了两个伟大的女性的伟大的工作,是她们的行为打动了我。我在为影片做配音的时候,带着极大的尊重。我想,现在是时候关注一下生物和环境问题了,虽然我们也有关注,但是关注的还不够。”
  拍摄和乡愁
  进入了实质性的拍摄阶段,剧组就迎来了野外拍摄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来自外景地之一的婆罗洲的自然环境。按照剧本的设计,摄制组要长期跟拍一对小猩猩在人类的照料下健康成长并重回自然的过程。拍摄人类的照料并不困难,因为这一切大多发生在比卢特·葛莱迪卡斯为猩猩创办的营救中心内。困难的是,拍摄猩猩被放归自然后的镜头。菲尔曼说:“这是这个故事的情绪高潮,因为拯救动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其放归自然,否则还不如把动物送进动物园。但是这么做,他们就不再是野生动物了。”剧组跟踪拍摄的猩猩叫做辛尼加和普士卡,为了能拍到作为它们作为野生动物的镜头,剧组跟着猩猩走了很远,来到了雨林内部。那些巨大灌木和树林让带着巨型器材的剧组行动不便。大卫·里克雷说:“我当时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影片拍摄出来,如果仅仅是因为困难就放弃了拍摄动物放生的环节那就太失败和遗憾了。整个剧组很团结,很有斗志,因为已经60多岁的葛莱迪卡斯已经在野外和猩猩生活了几十年,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呢?再说,如果没有拍摄到这些镜头的话,那么这部纪录片就白做了,因为只有前面那些内容,它和大部分在电视台里播放的纪录片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剧中的第二个故事拍摄的是丹姆·谢尔德里克在肯尼亚救助大象,这个故事发生在肯尼亚的国家公园。因为肯尼亚时常出现在一系列的纪录片中,而且也有人拍摄过关于谢尔德里克的纪录片,所以剧组只用了五个星期就把肯尼亚的大象救助计划拍摄完毕了。里克雷说:“在非洲的拍摄很顺利,也很开心,因为我们不用克服太多的像是在热带雨林里的困难,而且这里的援助大象的计划开展得很完备,有当地ZF和国家的支持。而在婆罗洲的猩猩,则几乎是在靠葛莱迪卡斯的一己之力支撑的。我希望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所有人都能多关心一点婆罗洲,多关心一点我们平时多忽视的动物。”
  剧组回到美国之后,整个摄制组集体对大自然产生了“乡愁”一般的情感。弗里曼说:“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在经历完这一切之后,我才会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毕竟,这个地球不是人类所独享的。”导演里克雷说:“我以前虽然也拍过关于动物的纪录片,但是从来没有涉及过亚洲的虹猩猩也没有了解过大象的生活。这次的拍摄给了我很深的触动。首先是自然的,其次是那些甘愿在自然里付出自己一切的科学家的。正是有她们的努力,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欣赏到令人咋舌的物种多样性。”整个剧组中最怀念自然的是德鲁·菲尔曼,因为他已经为这个项目准备了十几年的时间。他说:“拍摄这部电影,让我在心灵上又多了一个家乡,那就是野生动物和自然。它们的存在证明着人类的存在,它们的生存环境和我们息息相关。我希望从电影院里出来的人都能自觉地做些什么,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和野生动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同类’。”
  花絮
  ·影片中有12个场景使用了4K清晰度的IMAX数码摄影机拍摄,这是这种机器第一次被用在长片的拍摄中。
  ·影片的数码IMAX摄影机重达75磅(约合34公斤)。这个重量是传统胶片IMAX摄影机的四分之一。
  ·本片是最早的几部用3D-IMAX格式摄制的纪录片。
  ·影片于2011年3月30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的科学中心的IMAX影厅举行了首映。参加首映的观众来自加拿大的几所学校。
  ·影片在亚洲的婆罗洲和非洲的肯尼亚取景拍摄。
  ·影片中出现的比卢特·葛莱迪卡斯(Biruté Mary Galdikas)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灵长类动物研究专家。自1971年她25岁以来,一直与红猩猩生活在一起,开展了世界上为期最长的单人对野生哺乳动物的持续研究。

简评

拍摄羌塘无人区参考# 拍摄猩猩被放归自然后的镜头,菲尔曼说:“这是这个故事的情绪高潮,因为拯救动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其放归自然,否则还不如把动物送进动物园。但是这么做,他们就不再是野生动物了。” 距离这个片子制作完成后整整10年,2021年的12月19日,我拍摄雪豹放生,极寒、暴雪、高反、路断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当时支撑我的也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影片拍摄出来,如果仅仅是因为困难就放弃了拍摄雪豹放生的环节那就太失败和遗憾了。如果没有拍摄到这些镜头的话,那么这部纪录片就白做了,它就和大部分在电视台里播放的纪录片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要它们能感受到爱,它们就能拥有将来生活的信心。”“说再见总是很难,但这是它们的归宿。”(第7000部电影属于它,冥冥之中自有深意。)

有些善良的人们在救助小象和红毛猩猩babies,它们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失去母亲,一边在疯狂地毁坏,一边在力挽狂澜,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些善待自然尊重生灵万物的人类。大象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交流能力,脾气性格鲜明;红毛猩猩像人一样,会自己洗澡打泡沫,坐在摩托车后面双臂环住驾驶员的脖子,真的太有爱,希望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快乐地生活着。

读了很多保育学的历史和研究以后真是每分钟都cringe......里边让印尼老乡演“暴力拒捕”“打死母猩猩然后养猩猩宝宝当宠物”然后让女主跟她的混血儿子来解救的闹剧稍微会一点印尼文的人看了都能抓狂。为啥当地人不能养,只有你们白人女性有足够的“母性”来养呢?因为原住民是在她们眼里跟动物一样,都还有着“childlike innocence"。这个纪录片其实是Galdikas跟Willie Smits两家猩猩保育基地的舆论战的一部分,其实就是看谁能骗到印尼政府更多的经费。倚老卖老逻辑又不太灵光的G完全落败。S也不是啥好人。

#第八届金红棉影展IMAX马拉松#很有温度,很有爱的一部纪录片。看着人类悉心照料可爱的野生动物宝宝,等到它们有独立在大自然生存的能力,让它们回归野外;野生动物保护者仿佛把它们当成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小猩猩和小象也好像把他们当家人,挺感动的。人类和野生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处,真是美好的画面。这部的3D效果做得还不错,人类和大象一起踢球的时候,那个球仿佛飞出屏幕外,把我吓到。

选择了最可爱的两种动物,一个非洲,一个东南亚,都是不发达地区,都是白人管理,虽然是保护动物的纪录片,但还是带着鲜明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把人类作为动物命运的掌控者,如强行“拯救”小象,还有强行放生“小猩猩”,那些小猩猩在船上时还很开心,估计以为带着去玩,没找到是上演“汉瑟尔与格蕾泰”的故事,但他们是找不到回家的路的。中国“重返狼群”似乎也是类似的故事,但至少放生的是猛兽。记得道家是有一个哲学道理,就是,给予再剥夺也许造成更大的伤害(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就像春秋时齐国对楚国做的谋略,爱情中的渣男,都是如此,人类保护和放生动物满足了自己的爱心,而谁也不清楚动物内心真正的感觉是怎样的。

中国电影博物馆imax屏3D,除了字幕很难受,其他体验max,几乎身临其境,甚至差点伸手忽扇眼前的小飞虫,亮堂宽阔的荧幕上看东南亚热带雨林震撼到几度鼻酸要落泪。红猩猩坐在摩托车后座环抱住救助者的脖子,再把脸和他贴贴、大象因为目睹父母被偷猎者杀死带着对人类的愤怒冲向救助者身前的木梯差点把自己撞翻(太令人心疼了)、重返雨林出笼前观望世界的红猩猩、红土堆里狂欢的小象群、他们在树木间荡漾、用鼻子互相安抚……我说不出有多好,究竟怎么好,但太值得看了,动物世界爱好者不许错过!

获得奖项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IMAX单元
天生狂野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