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人家(1965)
養鴨人家UP:2022-11-21
《养鸭人家》是李行导演的台湾电影,1965年上映,中央电影公司出品。该片获1965年第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摄影奖,亚洲影展金禾奖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艺术指导奖。
养鸭人家简介
林再田(葛香亭 饰)收留了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小月(唐宝云 饰),靠着自己养鸭的好本事一手拉扯小月长大。一直以来,小月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以为林再田便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某日,小月的表兄朝富(欧威 饰)找到了林再田,以小月生父的一封遗书威胁林再田,向其勒索巨额财产,否则就要将小月的秘密公之于众。
最终,小月还是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为了不拖累林再田,她决定跟随朝富。在朝富夫妇的怂恿下,小月开始学戏,两人只将她当做摇钱树,这让小月苦不堪言。为了资助小月,林再田卖掉了自己养的鸭子,将钱送给朝富,希望他善待小月,朝富因此良心发现。
第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 第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导演李行 第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主角葛香亭
获得奖项
- 第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彩色摄影
- 李行 Hsing Lee导演
- 唐宝云 Baoyun Tang演员
- 葛香亭 Hsiang Ting Ko演员
- 武家麒 Chia Chi Wu演员
- 欧威 Wei Ou演员
- 游娟 Yu Chuan演员
简评
配合當時已推行一段時間的國語運動,「國語版」望春風貫串全片。而作為「要寫實,但要健康」的健康新寫實主義代表作品,人物對立的刻板化、強化,配合政令宣導和讚揚,如歌詞中融入「耕者有其田」,都使《養鴨人家》的時代、歷史意義遠大過其劇情內容。演員演技和結局的揚善都十足樣板,煽情過了頭是特色也是目的。
健康是很健康,写实就很难说。直男气很重,还不如同一个年代的《李双双》。。。摄影上是一反片场气的纪实感,光影构图又很精致,倒是很难得。女主美丽确实,但举手投足真不是乡村少女的那种气息,想想八十年代的《边城》,就见不足。不过,李行《养鸭人家》和《蚵女》竟能开当年台湾电影一种风气,虽继承下浓厚的“伦理本位”,也是一代观众口味的原因吧。
最后父亲那句“不是我亲生的,我还是放不下心,你是我养大的,我怎么能不管呢。”狠狠给我整破防了,演的太好,想到了自己的奶奶,眼泪止不住地流。/无血缘关系的羁绊之情,私心加了好多分,哥哥突然要回家养鸭这里不太能接受,许多动机都没有说服力,但总体是实在很温情。/台湾和大陆的关系。/那位歌仔戏女演员也好悲惨,不应这么脸谱。
前面平淡无聊,后面反转突兀…突然结局反派就被感化。女主脑回路清奇,一边是讨厌也没有感情的哥哥,一边是深爱的养父,为了让哥哥负抚养责任,居然放弃养父要去跟哥哥过…不太懂为什么会获奖。(并不是对60年代电影要求苛刻,最近看过几部60年代台影了,真的只有这部最无趣)
259/365days。承自小津的父女离别,不同的是结局处理得太苦情了,这种家庭伦理苦情戏,一直到很后来都在台湾屡试不爽,所谓父女一场,不过是渐行渐远。因为政治因素,夹杂了不少诸如「耕者有其田,乐土在人间」的价值观宣扬,在人物服装上也过于城市化,也就谈不上多写实了。
1963年,台湾中影公司总经理龚弘提出健康写实主义创作主张,李行成为健康写实主义影片的重要领军人物,《养鸭人家》作为李行的第二部健康写实影片延续了《蚵女》中队田园风光的描绘,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书写以及人性纯美的表达。(1950-1970年受冷战时代的思维影响,善恶二元对立成为台湾电影最重要的叙事主题之一)。《养鸭人家》说教意味隐晦,李行展现他了对台湾农村生活图景的极致刻画,但是却抛开了现实,成为了影视工作者对农村理想生活的主观臆想。还有就是继《蚵女》之后,《养鸭人家》的女性角色又是和物质利益挂钩的等价商品,男性再次充当了拯救女性的“英雄”角色
台湾一代导演李行形式与内容最统一、说教最含蓄的作品,健康写实主义,早期台湾主旋律,清新淳朴的乡土风格在当时黄梅调风行的台片中独树一帜。水塘人家地域风貌,市集庙会民间风俗,养鸭大赛,品种改良。终结于传统伦理孝道,对戏子涂抹油彩眉来眼去不屑,参演人数和鸭数都很可观。64金马
”恶人役”的妻子脸谱化太重了。印象中的台湾电影都是充满了时尚与精致小资气息的,所以当看到有如此乡土的田园风光,众人在一起收稻打谷还字正腔圆的合唱庆丰收时大为惊讶,这画风不就和同时期的对岸一模一样么。同时一股浓浓的时代感迎面而来。毕竟是快60年前的电影了,导演也是大陆过去的,现在的台湾电影哪有这种场面。
影片处理“德政”方针,比根据书中想象的要自然,影片没有大力渲染“德政”如何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最多展示了政府帮助下产量提高并且得到了第一名。影片主要还是以父女之间的情感线索和真实抱养身份的外部矛盾冲突推进叙事和情感抒发。和书里介绍的“健康写实主义”政策下的电影特点一样,多实景、演员妆容过于“城市”,结局多为善良一方感化邪恶一方,但影片的缺点也恰恰是小月表哥的感化过程过于简单、过于突兀,只是看到父女相拥而泣就有所改变。
果然那个年代只在中国台湾选一部最佳影片质量就是不大行,这种简单无脑的剧情竟然拍了将近2个小时。台词生硬毫无逻辑,剧情画面十分尴尬。本来要打一星,想到中国大陆这边七八年前的电视剧也就是这样一个水平,不好意思说中国台湾这部电影差得透顶,加一星,两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