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社会主义(2010)

Film SocialismeUP:2022-11-17

《电影社会主义》(法语:Film Socialisme)是法国导演尚卢·高达于2010年的作品,获选入第63届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

剧照演员表影评
电影社会主义

评分:7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Catherine Tanvier / Christian Sinniger / 帕蒂·史密斯 / Jean-Marc Stehlé / Agatha Couture / Mathias Domahidy / 康坦·格罗塞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地区:瑞士 / 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电影(港) / Socialisme
上映:2010-05-19(法国)
IMDb:tt1438535

电影社会主义简介

这部影片被形容为一部“三个乐章的交响乐”,片中集合了几位有着不同国家、种族背景的角色。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艘地中海豪华邮轮上,游轮行经六处著名的欧洲神话故事遗址,其中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敖德萨、那不勒斯、巴塞罗那。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的乘客在这里相遇。主要角色包括一位来自莫斯科警察局的探长,一名出身背景不详、由孙女陪同的老战犯,一名上了年纪的法国警察,一位巴勒斯坦大使,一位前联合国女官员,一名间谍,以及法国哲学家阿兰·巴丢和美国“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

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让-吕克·戈达尔

简评

这部电影门槛太高了。你不但需要了解戈达尔的拍摄风格,左派思想,各种场景蔓延再现,还要对整个近代五十年来的世界格局与政治发展熟稔在心。毫不夸张的说,从青铜时代到西班牙内战,这种高度的历史浓缩已经让人昏头转向。不但要对2010年当下的大环境有认知,从中东震荡到欧洲的各国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伴随着经济衰败,冷眼看左右翼互搏。这部电影称得上目空一切,对普通观众来说实在深不可测,一句「不予置评」更是挑衅十足。

在部分时间里,像戈达尔早期的一些作品,声带是单一且混杂的,通过另一股声音的介入不断完成画面、意义的跳切;在有些时候,声音呈现主体的分裂:同一个画外音从银幕左端跃至右端,改变画面人物的理解和动作;两个不同主体的画外音分别于左端和右端发出,并不断交叉,使画面的含义复杂化。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音乐和画外音、画面主体和画外客体之间...还有很多让人兴奋的点,包括“不协和的和弦”这个希翁用到的概念。声音空间是否抑制了画面的自由?在言语政治中,主体是否不可避免的受到他者支配?难道声音的跳切之点才是意义生成、扭转的关键?同时,音乐于电影、于生活是种冗余吗,它在画面之间的流转,这又和海浪、引擎的噪声支配有什么区别呢?好像只有那些在银幕已被写下的、沉默的文字,不为别的意志所改变。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戈达尔仍在战斗

#SIFF 第三部。其实“空间”这个词出现了好多次,我第一次注意到它其实是因为说话的声音。它从哪里来?能够指向另一个空间吗?或是来自纯粹的虚无?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镜头对准房中的女人,但还有其他两个声音在喋喋不休,但我们无法去“定位”它们——谁在说话?是另一个对话者吗?又从哪里?直到一个男性进入了画面,这个声音在这时才被“定位”,它进入了房间这个空间之中,说话的主体最终显露出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有很多类似的场景,不同的声音游荡着,忽远忽近,忽左忽右,有时又和影像毫无关联,而杂音、停顿又指示出我们在看电影的事实,这些话语最终被悬置在影院和影像之间。“空间正在消失。”究竟是什么空间呢?

#SIFF2020#(前言:即便如此我依然不会放弃讨厌戈达尔的!)今年上影节第一场,票子还是昨天晚上从今天九点起不来的影迷手里收来的。不知道是不是该归功于期望值太低,整体观感是惊喜与共鸣并存的愉悦。从电影的后半段开始,情绪有了明显的递进,而对白随着经典影像碎片的进入有了达意的催化剂,思辨也变得温柔。透过法国人的眼睛看革命,看反抗,看意识跳舞永远令人战栗。前半部分极其催眠,但感谢疙瘩,构图和色调依然是美的,也没舍得垂下眼帘。“如果太阳攻击我,我也会攻击他”“我心中有骄傲和爱,于是会有仇恨”40分钟往后,尽是我想背诵的台词

用电影打通政治军事种族意识形态生活间的任督二脉,全片弥漫着悲伤。有关注到高达在片中仍企盼西欧与俄罗斯的和好,想必俄乌战争也加剧了高达的精疲力尽感。等待时候用小风车的影子代替被缚在火轮的煎熬那个画面十分惊艳。全片以轻举重,发挥十分自如。最重要的:no comment、silence,暴烈却无奈地看着一切走向毁灭,我们无可奈何。在电影中打不赢的在现实中我们也无法胜出。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戈达尔把他的激进的左派烙印大写加粗的打在标题上。进入艺术探索的中后阶段,他执著地探索以“电影”这个与资本极为亲密的艺术形式撰写声讨资本主义的檄文。《德国九零》是苏联解体后的陆上西行,浓烈的悼亡情绪直言西方的衰落。而本片是环地中海的海上行舟,展开对欧罗巴文明的寻根与预言:提纲、田野调查、结论。他后期的艺术语法的声量被压低,内容与论述却空前膨胀:照相术的溯源重塑电影的源流,殖民主义的旧罪在现世的果报,欧罗巴文明企图斩断的黑色根脉,文化霸权的瘟疫荼毒世界,革命的残骸在旧地横陈,还有末世之舟承载的消费社会之光怪陆离。戈达尔如此执拗地做这个时代的异见分子,即使他老迈的箴言已经被供上神坛落灰,众人只管膜拜不必理解,但他似乎不打算闭嘴,这,大约就是英雄主义「戈达尔23」

#SIFF20# 首先是被其撕扯和破裂的程度震惊,没有《再见语言》中浑然一体的影像,也没有《影像之书》里喷薄欲出的热情,戈达尔似乎在剧烈的自我矛盾停滞在了一个充满张力,指责和梦呓的表面。电影可以其自身的完整性(integrity)抵抗权力,但不容许被降格成符号用来模拟权力,在定名为“电影社会主义”之时,戈达尔就对自己开了个天真的玩笑,历史固然被影像的纯净点燃(正如太阳照亮了大海的画面),但影像也被历史的丑陋定格在革命聚起双手的一瞬,正是在这对相互作用力的对冲和抵消下,它显得扁平,僵硬又失语(“不予置评”=行动的缺失?),它是半成的电影(话语的真实),因为另一半被“社会主义”(行动的焦虑)腐蚀。我们不禁要发问,在两者之间需要经过什么?在光辉的影像过后,等待世界的又是什么?

“如果法律不再公正,那么正义将会超越法律”。疙瘩儿逃离思想支配语言困窘的影像宣言。懵的确是懵的…好在全程清醒着看完。结尾四个大字「不予置评」,这是想让观众放弃主动介入啊。纯粹归于视觉与听觉应反重构,(还处在语言拼接初期,这里确实有些许失望,更想看影像之书了),各种纪实实验一样的后现代宣言,我自己就已经不奢求在其中思考了。辞藻堆积就没必要了,作为影像史溯源的一次反释义漫游,竟然还看出一丝丝清晰的人物主体构成?整个呈现大体是借游轮在地中海地域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可以联想戈达尔对自己电影的看法来理解:我将之称为“言语”的,以及所有人都把它和“语言”相混淆的,是一种行动。目前来讲,现在的电影是一种真正的知识库,但没有真正的知。虽然这个我也逃脱不了,因为我也是讲语言的。——23'SIFF

戈达尔这意识形态也太激进了,完全拒绝跟观众沟通啊。影片看似是在讨论政治和历史,但每当有关键对话的时候,不是故意切掉字幕,就是音轨错位,要么就是画面卡帧...总之玩转了各种视听语言来进行干扰。另外,片中有一段可以看到各色人等拿着数码相机拍照,有时甚至打破第四面墙对拍,似乎暗示了影像作为媒介的普及型,从而联系到了社会主义。形式上实验性极强,但也很迷人。通过现存的各种电影,新闻,录像拼贴到一起组成新的蒙太奇,可谓是把影像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①正如工人在资本家面前缺乏自由,观众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电影里也会被明确的情节操纵,无法自由发散。所以片名为电影社会主义,指的是这片是关于「自由感」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再见语言》《影像之书》也是“电影社会主义”)。②自由感的营造:双声道不同内容/数字影像/声画分立/突然消音/停格/卡带/过曝画面/断裂的剧情等(同质于《再语》与《影书》)。③预告片以几十倍速播完全片,虽让观众完全无法理解情节但影像旋律却挺和谐,所以这种形式与正片的「自由感」吻合。④某种程度上同质于《爱的挽歌》的问题:影像的信息量可以处理地更少更模糊一些,现在各情节段落处理地太具体了导致影像难以视作彻底的旋律,而是充满了信息过载感。

其实挺有意思的。选择游轮作为载体,在航线上途径不同的地点。对于戈达尔这样真切活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关于地点的记忆不只是浮光掠影,简单的土壤、建造、人物、天空,而是一层又覆盖一层的历史、文化、政治,一场又一场的Discurso和Batalla。未痊愈的伤口上结的痂,未结完的痂上覆着新伤口,如此往复。语言是晦涩了些,但是能看到戈达尔作为知识分子永远把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放在第一要位,永不后退,一往无前,深受感动。三部曲中间那段儿挺突兀,我觉得延续游轮叙述似乎挺好?老爷子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靠谱。

十年后回头看,《电影社会主义》的「语法」就是《再见语言》和《影像之书》的前戏——断裂,对媒介的意识(可以看到同一场景经由不同媒介拍摄后效果),近乎粗暴的侵入画面的风声,不同声道同时出现的语言。所以无关拼贴和碎片,而是戈达尔影像写作所挪用和创造的素材。邮轮寻访神话初始地构成了全片的框架,但地理上的漫游不是重点,对历史、政治、哲学和艺术的散文式的思考才是主题。戈达尔提倡回归「几何」和人道主义,就好像二十一世纪的答案就在从前,毕竟世事如斯(Des Choses. Comme ça)。

获得奖项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