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进军——大战宁沪杭(1999)

UP:2022-11-12

《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中国大陆电影,导演和小江、石伟,主演古月、孙飞虎、刘锡田、谢伟才、卢奇。

演员表影评剧照
大进军——大战宁沪杭

评分:7.8 导演:韦廉 / 石伟 / 和小江 编剧:李平分 / 韦廉 / 宋国勋
主演:古月 / 卢奇 / 孙飞虎 / 吕晓禾 / 傅英 / 周洁 / 杜雨露 / 阎雨生 / 赵恒多 / 李龙吟 / 陈锐
类型:历史 / 战争
片长:114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Great battle in Ning Hu Hang / The Great Military March Forward: Fight for Nanjing, Shanghai and Hangzhou
上映:1999
IMDb:tt6765220

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简介

1949年4月,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尚被国民党当局控制的广大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矛头所指首先对准了国民党重兵盘踞的京(指南京)沪杭地区。1949年4月20日,我百万雄兵分中、东、西三个集团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千里长江防线在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攻势面前土崩瓦解。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继而攻克南京,切断浙赣线,占领杭州,直逼上海。为保护上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区建筑,解放军经过周密部署并作出很大牺牲后,终于5月27日解放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影片在展现这一恢弘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在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的历史时刻,重要事件、重要矛盾的发生、演变和重要人物即历史事件的决策者、指挥者、参与者以及“活的历史”——当事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及情感世界。

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提名)王乐文 第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

简评

渡江战役很轻松,百万雄师过大江,没想到打上海很艰难,打市区不能用大炮不能爆破,国军守着建筑制高点,感觉完全没得打。只能说我党确实深得人心,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格。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把49年渡江和进上海的一些摄影师冒着枪林弹雨实际拍摄画面也放了进去,这个难得的资料值得肯定。

本片是《大进军》四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系列里水平最好的一部。虽是最后一部,但按叙事时序划分,这一部是紧接《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之后的。总导演也是执导过《大决战》的韦廉老师。由于拍摄时已是20世纪末,“主旋律大片”也与时俱进,做了手法上的更新。本片在保留“大”字头红色电影的规模宏大的特色以外,还使用了较为新颖、符合当时观众观影习惯的蒙太奇,运用了伪纪录片式的插叙手法。影片上映时间是1999年,那也是《横空出世》的上映年份。不久后,张艺谋将带着他的《英雄》,开启华语影坛的商业大片时代。然后便是红色影视由于各方面因素持续走衰,以至于今日我们能看到的最好的红色电影,也只是《长津湖》这种见肉不见骨的作品。那些千帆竞发、浮光跃金的镜头,那些万马齐鸣、车辙遍地的画面,随着本片的下映,一去不复返了。

中影史:摄于1999年,和小江、石伟导演,古月、卢奇等主演,影片在展现这一恢弘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在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的历史时刻,重要事件、重要矛盾的发生、演变和重要人物即历史事件的决策者、指挥者、参与者以及“活的历史”——当事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及情感世界。

90年代的战争巨片的收官之作,韦廉代表的主创明显延呈了《大决战》的影像风格,也借鉴诸如,水下摄影呈现战士流血落水,近身爆破等西方战争类型片处理技巧。电影的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加入了真人口述镜头和历史镜头,突出了真实性。结尾部分当代上海的镜头与惨烈的战争景象呼应。愿盛世如先烈所愿......

记录六年级女儿影评:“宁”南京,“沪”上海,“杭”杭州,解放这三个地方,尤其是上海,实属不易。粟裕既要保留市区,保护上海百姓,又要打垮敌人。炮弹不能炸军队,军队不能入民宅。眼看着敌人就在碉堡里,可是再一看周围的民宅,只能用人命去填去拼!生死循环,就像影片中班长倒下了,而在临时卫生所中的婴儿诞生了…….. (有些太残忍了)7分

关于开炮不开炮的讨论,电影里的各级指战员也有过激烈的争论,显然电影也对这一保护古城的指令有一定的批判。虽然少了大决战系列突出的指挥艺术,不可否认这是大进军系列里最优秀的一部,满幅血水肉搏的场景一扫国军一触即溃的形象,剩勇追穷寇的代价是士兵直接跑到阵亡,也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刚开始以为自己点错了,和大决战风格有些不同,少许访谈+珍贵的历史画面,战争场面依旧壮观恢宏,领导人和指挥战争的篇幅减少了很多。看到后面才明白,主角分明就是解放军战士。渡江之后是解放上海的战役,不能用重炮,战争很艰难,我军牺牲很惨重才守住了这座城。向最伟大的解放军战士致敬!军爱民,民拥军,才有今日之上海,今日之东方大国!

很遗憾,这部依然没有凸显粟裕的风采!不说孟良崮,谁不知道淮海战役实际是粟裕指挥打下来的,没有粟裕,哪有淮海。随后渡江又是粟裕指挥三野一路杀到上海,汤恩伯听见粟裕都肝颤。陈毅是个好同志,可三野打仗从来粟裕说了算,陈主政工,粟主作战,后来还结了儿女亲家,难得好CP,可惜笔墨太少了……

将真实影像同电影片段穿插结合播放,时不时有当年参战老兵的现身说法。不同于大进军系列其他片子的展现手法。对于解放上海,三套方案,最终选择了死伤战士最多却最大限度保住上海整座城市的第三套方案。战场上战士伤亡的场面很惨烈真实。想说城市被摧毁还可以重建,只要人在;但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部剧相较之前三大战役指点江山、恢宏大气几部,多了几份脉脉温情。通过小人物展现出的人情味很浓,尤其是给小孩子分饼的那段,很感动。老蒋在学校听学生们唱的歌很好听,一直没有找到歌名,遗憾;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打上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那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咱们是要资产阶级的大楼还是要无产阶级的生命?”刮民党该亡。

.22看完。前面打的太‘顺利’,到了不能按常规作战的上海,伤亡真的是太大了。‘还有两天解放上海,可是他们看不到了’‘当有一天早上我推开窗户,我感觉蒋是回不来了的’‘为什么不让我们开炮? 想想如果是你的亲人在那里,你会下命令开炮嘛?今天他是资本主义,明天他就可以是共产主义的’

虽然比之大进军前三部,又重新开始说方言了,但拍得有些乱是真的。各种当事人的采访和历史真实影像,是很好的历史资料,但具体到这部片,并没有真正能很好地和拍的部分组合起来,使得叙事很不顺畅,比起系列其他片,这部尤其缺乏人物塑造,虽然重点似乎是要谈人民解放军就是要保护人民,宁可自己牺牲大也要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这个主题没讲透彻,浮于表面了。实话实说,大决战之后,电影行业的性质,慢慢就已经跟以前不同了,以前那种纯粹、不计成本、直抒胸臆却又不显做作的情怀,怕也是越来越难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