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1963)
街頭巷尾UP:2022-11-12
《街头巷尾》(英语:Our Neighbor)是一部在1963年上映的台湾电影,由自立电影公司所出品,李行导演所执导,李冠章、罗宛琳等人主演。
剧情简介
描述在都市角落的违建杂院,石三泰与陈阿发是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并且居住在大杂院里与本省族群一同生活,彼此照料生活。
其中原本小珠与母亲相依为命,但小珠的母亲后来却因重病过世了,于是一个拾荒的邻居石三泰收养了小珠,并将她视如己出,也渐渐的培养了深厚的父女之情。
朱丽丽与男友吴根财也住在这个族群里,但两人的生活方式极为不协调,吴根财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但朱丽丽本性却是善良的,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靠劳力赚钱的陈阿发……
演出表
演 员 | 角 色 | 备 注 |
李冠章 | 石三泰 | 拾荒的人 |
罗宛琳 | 小珠 | |
何玉华 | 小珠妈 | 单亲母亲 |
杨帆 | 志明 | |
崔小萍 | 徐奶奶 | |
曹健 | 陈阿发 | 三轮车车伕 |
游娟 | 朱丽丽 | 风尘女子 |
欧云龙 | 流氓 | |
王孙 | 医生 |
获奖
- 第2届金马奖
- 最佳童星 - 罗宛琳
这部电影也是李行所执导的第一部以「健康写实」为题材的国语片。
获得奖项
- 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童星
- 李行 Hsing Lee导演
- 李冠章 Kuan-Chang Li演员
- 曹健 Chien Tsao演员
- 崔小萍 Hsiao Ping Tsui演员
- 雷鸣 Ming Lei演员
- 戴良 Tai Liang饰 邻居
简评
浓重的旧上海中国电影的标记,要不是言语中与建筑的相关信息,真是完全可以放到《十字街头》之类的电影的框架下去讨论。现在看起来匠气太重的情节与质朴情感交杂的感受,过于明显的价值观表达、弘扬社会正面价值观的诉求,以及老电影标签式的突兀的切大特写。但有几场长镜头比较厉害。
李行以邻里街坊为基础建构起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并对空间中的人进行了一种群像式的描写。该空间内蕴丰富,既有因移居台湾所造成的一代台湾人情感上的撕裂,也有着一种关于女性苦难命运的描述,而李行用柔和的影像最终想要传达的或许是互助友爱的传统人伦观念。还是挺有风格的,整部影片展现出了一种清新质朴的气息,长镜头场面调度印象深刻,影史意义要更大一些。
前15分钟已经交代清楚盘根错节的一个大杂院中各家各户的背景和关系,埋伏好了后面情节发展的线索。《绿岛小夜曲》优美的旋律配合人物沉默的行动、彼此间的交谈、群体观望个体的表情以及对环境的描述,这一切被运用到行云流水。仅这15分钟已有大师姿态。1963年台湾国语电影,彼时彼地的主旋律。
台湾健康写实主义代表作,在国民党政府的政策高压之下只能借此妥协,但也有着坚定的立场和对于底层人民艰苦生活无微不至的描摹和关怀。但总体来说还是缺乏力度,依照现实主义的原则,的确能够反映当时台湾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但表现出来的形式依旧是贫困本身的处境,而非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所滋生出来的不幸和悲剧,因此有一些妥协和犬儒的意味,大概就是想让民众在集团内部互相解决问题,却不从最根本和本质的社会根源寻求原因(我知道是因为zz原因,但是完全归咎于抽象的贫穷真的浅尝辄止,对题材挖掘不够)其次,镜头语言和人物的塑造也缺乏新意和深掘,底层人民的艰辛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挖,这里只是塑造群像,没有独特性,只能说大家都是贫穷的好人,所以抱团取暖。这样虽然有着朴实的温暖和对人性真善美的赞颂,但作为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有点浅
虽然在台湾电影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开启了健康写实主义风潮,但是真不是一部好电影,部分台词生硬,说教意味太重,情感流露一定要用音乐渲染,反而破坏了沉静的氛围,也许在歌仔戏影片,政宣电影等占据市场的年代中这样接地气主打人性真善美和小人物生活样貌的电影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放在今天的语境中来看真的尴尬。电影中还两次从情侣暧昧到小珠拥抱石三泰的叠化转场让人十分不舒服,如此的蒙太奇手法难免会让人对文本产生误读
李行第二部国语电影,大杂院里底层人互相帮助故事。拾破烂的好心胖子石三泰收养孤女小珠,令人想起后来电影《搭错车》,片中音乐旋律都直接影响到《酒干倘卖无》;《街》中若干细节有《马路天使》痕迹(如卖报、与风尘女子暗生情愫)。《绿岛小夜曲》旋律多次出现,尤其与男女感情有关时,尚无政治暗示
视听语言上平实而灵动,不忍展现残酷时的画外火车音效,克制使用的变焦镜头,流水般展现人物互动的运动长镜头,随着镜头一转展现国片此前少见的完整呈现物质现实/淡化戏剧情节,渲染人情/出现n次的绿岛小夜曲和邰塆小调尽情渲染在地色彩,偶有出现的邰语对白揭示这种在地性其实是受到正统的压抑的,作为ysxt宣示者的老太太才是绝对的主体性存在,本地人要么是等待外省人拯救的女眷,要么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坏反派,tp的街头巷尾实际上是一群遗老遗少唱主场,居住于此是为了离开/拥抱动作剪在一起联想起秀兰邓波儿,此片中的小女孩倒是个传统伦理要求下的合格主体,舍身孝亲,情深意重,这也是健康写实所以健康之所在,对比上海进步片,此处的健康是回归秩序,前者则是塑造显明或潜在的反抗者来给秩序找麻烦,但底层百姓在他们眼中有人格有思想有尊严是一致
《街头巷尾》描写一群从大陆来台湾谋生的底层小人物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他们虽然从事着卖菜、蹬三轮、捡破烂、卖笑等一些在社会上最被人瞧不起的工作,日常生活非常艰苦,处境也十分困难,但是他们却能在贫贱困苦中守望相助,共度生活难关,并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片对底层民众善良品行的生动描述,显示出浓郁的人文关怀。
很意外,這居然是李行最優秀的作品。說故事和說教部分都平衡恰到好處,違建小廣場的場面調度、數顆鏡位,還有用列車駛過取代哭聲,盡展現大師風範!可是為什麼被國民黨收編拍彩色片之後,這些優點蕩然無存了呢?自從看過潘壘《颱風》,真的很喜歡童星羅宛琳,給人感覺挺深刻的小女孩。
李行,健康寫實。六零年代臺灣,黑白攝影。對白主要是國語,部份台語混雜。『沒有仇恨,只有愛』的所謂『健康』觀念。三丁目式社區故事。小人物苦情心路歷程。村落景色。故事平淡。簡單的攝影機移動。母親病死,雨夜戲的視覺景色拍得不錯。小白臉與養著他的酒家女子。反攻的史觀,順民勸導,『大家都該安分守己,才能回家鄉』。曹健表演一枝獨秀。教育。〈哥哥爸爸真偉大〉。街道實景拍攝。石伯跟小珠的故事,想到六年後辛奇的《燒肉粽》。最後一顆長鏡頭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