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歌(2016)

American PastoralUP:2022-11-02

《美国心风暴》(英语:American Pastoral)是一部于2016年上映的美国犯罪剧情片,由伊旺·麦奎格执导,同时也是麦奎格的导演处女作。电影改编自菲利普·罗斯所著的1997年普立兹获奖小说《美国牧歌(英语:American Pastoral)》。由麦奎格、达科塔·芬妮、珍妮佛·康纳莉、鲁伯特·伊凡斯与法萝莉叶·柯瑞(英语:Valorie Curry)主演。正式摄制于2015年9月21日在匹兹堡进行。

美国牧歌

评分:7 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编剧:约翰·罗曼罗 / 菲利普·罗斯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 / 詹妮弗·康纳利 / 达科塔·范宁 / 彼得·里格特 / 鲁珀特·伊文斯 / 乌佐·阿杜巴 / 莫莉·帕克 / 瓦莱瑞·卡瑞 / 汉娜·诺德伯格 / 朱莉娅·西尔弗曼 / 马克·海德斯 / 萨曼莎·玛西丝 / 大卫·斯特雷泽恩 / 欧森·詹姆斯 / 大卫·惠伦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08分钟地区:美国 / 中国香港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美国田园诗 / 美国心风暴(台)
上映:2016-09-09(多伦多电影节)
IMDb:tt0376479

剧情

故事叙述犹太裔的高中体育明星黎沃夫,拥有看似完善的妻小,于20世纪末黎沃夫一家在准备融入美国社会时,因女儿梅莉在越战抗议活动中成为了炸弹客,使得黎沃夫一家逐渐地破碎....。

演员

  • 伊旺·麦奎格 饰 希谟·「瑞典」·黎沃夫(Seymour "Swede" Levov)
  • 珍妮佛·康纳莉 饰 黛恩·达威尔·黎沃夫(Dawn Dwyer Levov)
  • 达科塔·芬妮 饰 梅莉·黎沃夫(Merry Levov)
  • 路克·华利斯基 饰 雅各·黎沃夫(Jãcob Levov)
  • 鲁伯特·伊凡斯 饰 杰瑞·黎沃夫(Jerry Levov)
  • 法萝莉叶·柯瑞(英语:Valorie Curry) 饰 丽塔·柯恩(Rita Cohen)
  • 大卫·史崔森 饰 奈森·祖克曼(英语:Nathan Zuckerman)(Nathan Zuckerman)
  • 乌佐·阿杜巴 饰 薇姬(Vicky)
  • 彼得·瑞格(英语:Peter Riegert) 饰 卢·黎沃夫(Lou Levov)
  • 莫莉·帕克 饰 希拉·史密斯博士(Dr. Sheila Smith)

制作

拍摄

电影正式于2015年9月21日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进行摄制。

发行

2016年4月28日,宣布电影于2016年10月21日在美国有限上映,并于同年10月28日才会广泛上映。

评价

烂番茄根据71条评论,持有仅21%的新鲜度,平均得分4.8 / 10。Metacritic得分44,评价两极。

美国于2016年10月21日上映。本片为继《愤怒(英语:Indignation (film))》后2016年第二部改编自菲利普·罗斯小说的电影。

简评

一个英雄式的学校运动健将,一个子承父业的真皮手套商,一个娶了笃信基督教的州选美冠军小姐的犹太男人,本应有着幸福美满生活令人羡慕的标准中产阶级家庭。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口吃的女儿长大成人后变得激进,甚至成为了被警方通缉的炸弹客,他的人生因此变得痛苦不堪,为了找到和挽回女儿,又让这份痛苦变成漫长的磨难,直到生命终结。原著作者菲利普·罗斯把一曲本应幸福快乐的美国牧歌谱成了彻彻底底的悲歌,而影片重重地弹奏出了这曲悲歌,别人眼中的英雄和成功者,其实受尽了打击和折磨,生活有时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人逝梦碎而已。看完影片,不由得一声叹息。

不知原作如何,但这片一看就是文学作品改成电影的,叙事者视角切入点就不是普通电影的味道。尽管片子拍得太平,亮点寥寥,这个家庭分崩离析的故事却让我很感兴趣,是少有的直率批判嬉皮士黑暗面。Ewan McGregor这家伙有意思,拍独立长片处女作就规避男性凝视,还把片中最好的戏留给剧组的女同事,康纳利、范宁还有瓦莱瑞·卡瑞(底特律:我欲为人里面的Kara),这些女角色/女演员才是片子的杀手锏。80

上天给你一个绝望和悲哀的人生,也许只能接着吧!无可奈何……对于选择暴力革命的左派组成,或许真正的革命者并不占大多数,而是更多如玛丽一样内心缺爱的问题型人群,他们寄希望借由革命的力量给自己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可是,最终暴力革命根本无法解决各自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和无法挽回的伤害??

大问题小问题夹击下的悲剧,虽然故事围绕着一个家庭,但是从观感上感觉导演希望让原因偏重时代背景的大问题上一些,家庭因素少一些。然而孩子为什么结巴以及恋父情结交代的不是很清楚,如果不是看到一半想起来几个奇怪镜头,很难意识到……其实应该强调一下。

每当对女儿的叛逆痛彻心扉的时候,就会再看一遍。片中的社会问题抛开不谈,只是很想弄懂,为什么父女、母女间,会有这样的伤害。每次看,都是一边流着泪一边深深的体会父亲与母亲的绝望,和在绝望中的自我救赎。哪里又能自救呢?至亲的女儿丝毫不在意父母的感受与死活,这样的人生,除了抑郁寡欢的死去,和靠自欺欺人的活着,哪里会有宁静呢?有的孩子心里住着一个恶魔。

这部片对我的心理震撼太大了,以至于无法自拔地陷入对故事的解读。这是个美国版《活着》式的故事,男主人公没有做一件错事,他尽所有认知和能力规范自己,滋养家庭,回报员工和社会,但是事件发生完全出乎预料,所有的人都陷入无止境的抑郁——当人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故事真的致郁,而好在大家都按一树梨花的方式去解读,也算一种黑色幽默吧。

电影只拍出了书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更偏颇。原作仅是一个短短几行便能说完的故事,但罗斯的十几万字长篇大论在于塑造和探讨瑞典仔——一个从生至死都被框定在典型角色里的悲剧性人物。结果电影仅着力于故事,然而原作中特殊的存在其实并非玛丽(如此的思想在当时比比皆是),而是瑞典仔。伊万做导演真是很平庸啊,或者说《美国牧歌》是很私人性质的美国现代史一隅,苏格兰人来拍确实不太适合。电影把结尾也改了,很电影性质的收场,也让这部改编更是失去了本来就不多的讨论价值。

原著非常出彩,但是非常难改编。我认为需要大幅度增加叙述者我的角色才能展现出这个故事的恐怖之处。一开始应该是保罗贝坦尼和詹妮弗康奈利在两千年后定的剧本,后来这个项目一直拖延,麦戈雷格接手了并且在缺导演的情况下当了导演。雷声响起,男孩们的利未记开始了。

还没看过罗斯的原著,但近期听了不少戴老师“电影与全球60年代”的课程。一个感悟:我对那段历史的想象过于romantic了(不是责怪戴老师,是责怪我自己的无知),但revolution就是revolution,是tears and blood的混合物,绝不仅仅只是热情与幻想的结合体。

作为电影故事虽然完整,但是节奏把握并不好,伊万做演员很出色,但做导演还需要磨练。没读过原著,但能感觉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对时代和个人都把握的很到位:越战下的美国在激进和保守之间撕裂,一个中产家庭无法走出女儿恋父而导致的心结。想说心理治疗简直是不断割向灵魂深处的一把刀……

人的悲喜并不相通,观念不尽相同,也就无所谓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评判当事人的对错,不说原作角色,只看电影中的角色的话,只能说,革命青年若要以牺牲平民的方式去向权力斗争,那么你们与牺牲底层压迫底层的人也并无区别,操控了他人的生死,谁有这个权力?选择谁来牺牲?谁与谁是同类,谁又是谁的敌人?解放全人类怎么能以恐怖袭击的方式来达成

获得奖项

  • 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金贝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