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乐(2004)
《无米乐》为颜兰权和庄益增共同执导的台湾电影,主题为台南县后壁乡(今台南市后壁区)菁寮四位老农民的劳动身影与乐天知命的故事。从田庄阿伯阿嬷的生命智慧中,可以体会到敬天畏地、爱人惜物的精神,此电影也使得菁寮成为著名观光景点。
评分:8.6
导演:颜兰权 / 庄益增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112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日语 / 汉语普通话 / 闽南语
影片别名:Let It Be
上映:2005-05-20(中国台湾)
IMDb:tt4692874
简介
无米乐描写的是一群台湾农民的故事,其拍摄手法为贴近现实的纪录片,拍摄地点则为位于嘉南平原,有“台湾大谷仓”之称的台南后壁。该片以平实手法,描绘台湾农民在外在环境不允许中,如何延续稻作农业。虽然导演颜兰权与庄益增人文的底子与着重真实影像的业余坚持让此纪录片少见剧情张力,不过正是这种平实,让整片更显得具有说服力。也因此,大部分影评人与观众都给予该片一致好评,认为是近年少见的优良纪录片,甚至凌驾同时期出产且造成轰动的千万票房纪录片《生命》。
2005年,该片于出版后一年仅于台湾四大城市(台北、台中、台南、高雄)计五间商业电影院联映。虽定位小众放映,但仍有新台币200万元的收入,另外亦有DVD版。
奖项
年份 | 获提名 | 奖项 | 结果 |
---|---|---|---|
2005年 | 台湾最受欢迎的国产片 | 获奖 | |
2005年 | 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媒体推荐奖” | 获奖 | |
2004年 | 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首奖” | 获奖 | |
2004年 | 南方影展“不分类首奖”、“观众票选奖” | 获奖 | |
2004年 | 金穗奖“纪录片优等奖” | 获奖 |
导演介绍
- 颜兰权(1965年-),英国雪菲尔哈伦大学电视电影制作硕士,东吴大学哲学系、社会学系双学位毕业,在无米乐之前的重要作品有《七日狂想》,《大牛庄人的重建》、《地震纪念册》。
- 庄益增(1966年-),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在此之前的作品有纪录片《拜托拜托》与《选举狂想曲》。
主角
- 崑滨伯:农村务农的七十多岁台湾农夫,另外也开一家种子行。
- 崑滨伯妻:耕田也作家事的台湾传统女性。
- 煌明伯:务农,也以手工制作棉被贴补家用。
- 文林伯:罕见以耕牛种田的台湾农夫。
- 胡琴:庄舜卿。
后续影响
此电影的出现,使得崑滨伯与菁寮的名声大为提升。例如政府若有农业方面的新政策,媒体通常会访问崑滨伯探知其见解。而菁寮在电影上映后,亦因有老街、农村以及由著名建筑师哥特佛伊德·波姆设计的菁寮天主堂,顺势成为著名观光景点,吸引体验台湾早年农村生活的海内外旅客。
而媒体介绍至后壁时,往往也会加上“无米乐的故乡”作为开头介绍。
- 颜兰权 Lan-Chuan Yen导演
- 庄益增 Cres Chuang导演
- 陈明章 Ming Chang Chen音乐
简评
两三个台湾农民。种稻子。筛花生。弹棉花。用火灰洗手。农药酸性,肥皂和火灰都是碱性。农民种田就像和尚修禅。随口哼唱的日本歌,除夕夜的日本祈福语。加入WTO对农业的影响。24节气做标题。片尾特别感谢:玉皇大帝、大天尊、三官大帝……导演之一是《大佛普拉斯》的庄益增。
看颜兰权、庄益增纪录片《无米乐》(2004)。对辛勤劳作的台南后壁乡农人保持足够尊重,拍出他们的尊严感和乐天知命,更揭示农人在台湾50年农业史的艰辛和不被主流社会重视的命运。他们已成“末代稻农”。75岁的昆滨伯说:土地如他的爱人,想吃冰给买冰,爱漂亮给买口红,每天巡田,就知土地
無米樂,Let it be。莫名其妙的文藝片和商業片看多了還是要多看紀錄片洗眼睛。「台灣在二○○二年一月一日,以「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副名中華台北的名義,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WTO第一四四個會員。事實上,台灣早在一九九○年即申請加入WTO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台灣除了周旋於詭譎多變的名稱爭議外,也要接受WTO「先中國、後台灣」兩岸加入的共識 」#台灣觀影
#创作者(摄影机)完全融入生活中,花费15个月朝夕相处,才能了无痕迹。从普通农民生活进入,安静祥和,与世无争,面朝土地,勤勤恳恳,连一只树上的变色龙都显得岁月静好。看到生活和人生本质,抱有自己的原则和希望。惊喜在老伯等农民的生命态度,所谓“无米乐”就是“心情要放松,不要烦恼太多”。如启功先生所言: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生活缓流中达到社会观察的视角高度,加入世贸后及休耕对台湾农民的影响,用影像证明社会变化和应证结果,也为历史做交待。
“眼睛痛到整夜都要敷冰块,一边痛一边自己检讨,可能是老天爷在惩罚我,可能这50年来所做的事有些做得不对,没按照良心在做,没顺着天理在走。检讨起来,我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只有小时候偷采过人家的芭乐。” 天公疼憨人,是「末代稻農」,不是「末代滅農」。穿插半个世纪的台湾农政口述史,从二二八到WTO,有一定历史社会学价值。
“有時候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不知道有多少农人能达到这种境界,末代稻农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