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2011)

MargaretUP:2022-10-02

《玛格利特》(英语:Margaret,/ˌmɑːrɡəˈrɛt/)是一部2011年美国剧情片,由肯尼斯·洛勒根执导兼编剧,主演包括安娜·派昆、J·史密斯-卡梅伦(英语:J. Smith-Cameron)、尚·雷诺、艾莉森·珍妮、马修·波特历、马克·鲁法洛、麦特·戴蒙、珍妮·伯林和基兰·克金。剧情讲述一名年轻女子目睹了一场公共汽车事故,并被卷入了后果之中,这陆续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福斯探照灯影业原定电影于2005年上映,但一再被推迟,而洛勒根努力创造他满意的最终剪辑,导致多起诉讼。诉讼于2014年结束。

玛格丽特

评分:6.3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 编剧:肯尼思·洛纳根
主演:安娜·帕奎因 / 马特·达蒙 / 马克·鲁弗洛 / 珍妮·柏林 / 让·雷诺 / 萨拉·斯蒂尔 / 基南·卡尔金 / 吉恩·史密斯-卡梅隆 / 艾莉森·珍妮
类型:剧情
片长:150分钟(院线版) / 186分钟(导演剪辑版)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2011-09-30(美国)
IMDb:tt0466893

玛格丽特简介

丽莎(安娜·帕奎因 Anna Paquin 饰)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虽然处于尴尬的青春期,但丽莎的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的烦恼和困扰。一次意外中,丽莎被卷入了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中,一个陌生的女人在事故中身亡。女人的死颠覆了丽莎的世界,她再也无法用曾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了。
  为了弥补内心的创伤,丽莎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很快她便发现,所有企图弥补创伤的举动,最终都会带来新的伤痛,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还原车祸的全部真相。就这样,丽莎展开了她的调查行动,但各种各样的麻烦让她明白,她所作的这一切或许并非正确。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珍妮·柏林 第24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安娜·帕奎因

简评

太長了。反正每個人也是一團糟,剪不斷理還亂荒謬情節每天在生活中以不同形式上映,初夜男友與糊塗老師,老爸所謂的主見以及對女兒的關懷全都被兩位伴侶限制,成長於rich家庭所以能夠奢侈地拷問良心,肇事勞動司機經不起失去工作,工會財團能力愈大愈不承認錯失。國家之間互相推卸責任,母女之間的互不信任。文本立意高,痕跡卻略嫌明顯。

越来越不喜欢试图用观影门槛的说法来驯化观众的作品,电影语言的魅力应该在藏而不是秀。艺术层面此片无非是又一部纽约浮世绘,商业层面开片五分钟就足以劝退许多观众,以及女主的casting视觉上是个大问题,任何一个近景都会因为演员长得太老而出戏(尤其与马特达蒙同框),幸好演员演技出色,不至于因为这个问题弃片。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受Scorsese影响,以及后期需要他帮助去完成剪辑,可惜我同样不是Scorsese的粉丝。

。高中生女主动荡而混乱的青春生活(包括怀孕、频繁与不同人做爱试图缓和内心焦虑、与同学就政治话题吵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等),其中一大重要情节是女主被卷入了一起公车交通事故(死了人)的诉讼导致她的生活愈发混乱。影片摄影美术表演配乐等各种影像技法都很精准娴熟,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太拖,扣1分。

女主角的文本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青春期女孩,她在所有矛盾中挣扎的尴尬处境,可以说得表演得淋漓尽致,能让人完全进入到她紧绷的情绪中。说演得不好的,请问有谁说角色一定要讨喜吗?电影的镜头语言并不花哨,却能做到有意义的引导,但最出彩的还是角色和台词。很好奇四小时以上的版本还有什么好东西

吵架戏异常之多,帕奎因还是有灵气,把一个行走的火药桶少女演得很鲜活,能量过剩又有一些些drama,所以她总被人误解——“我们只是普通人,我们不是你精彩人生故事中的配角”;好像第一次在一部电影里听到用《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我就想知道为什么朝男人扔炸弹就没问题了,但向妇女儿童扔炸弹就不对了?”;-“这有什么好处呢?”-“你能拿到钱,这还不好吗?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惩罚做了错事的人的”

女主角的文本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青春期女孩,她在所有矛盾中挣扎的尴尬处境,可以说得表演得淋漓尽致,能让人完全进入到她紧绷的情绪中。说演得不好的,请问有谁说角色一定要讨喜吗?看点冲突性强的演出就唧唧歪歪,看不懂电影可以不要看。电影的镜头语言并不花哨,却能做到有意义的引导,但最出彩的还是角色和台词。很好奇四小时以上的版本还有什么好东西

非常出色的文本,细腻程度令人咋舌。探讨的东西非常多,大到种族、战争,人性、法律,小到原生家庭、友情、爱情、青春。塞了这么多东西,却完全不会让人觉得太过或是太满。每一次歇斯底里将各种观念推倒重建,多重思维方式相互猛烈碰撞,摩擦出火花,在一个混沌的青春期少女身上,这种极致甚或疯狂的状态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由母题衍生出多个子命题,顺着脉络剖析这个时代人们内心的发展,使得这部影片文本的文学性质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甚为难得。

女主角的文本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青春期女孩,她在所有矛盾中挣扎的尴尬处境,可以说得表演得相当出色,能让人完全进入到她紧绷的情绪中。说演得不好的,请问有谁说角色一定要讨喜吗?看点冲突性强的演出就唧唧歪歪,看不懂电影可以不要看。电影的镜头语言并不花哨,却能做到有意义的引导,但最出彩的还是角色和台词。很好奇四小时以上的版本还有什么好东西

大银幕186min导剪加长版。后911时代的城市底噪———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奏效。女主写的过于功能了,况且没教养和有性格是两码事,在过于可视的创伤叙事之下执着于社会意义的回响,但没有必要花如此之长的银幕时间将其广而告之。相比之下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肯尼斯罗纳根的写作水平真是更上了一层。.18号@BFI

186分钟加长版。老师、父亲部分的支线确实没有必要全部保留,配乐不节制大概也是洛纳根的老毛病。成功刻画了一个把“刻奇”写在脸上,全程自我感动,一厢情愿寻找救赎的人物。作为一个成长故事,既是私人的又是普遍的(911后美国人普遍的动摇与负罪感),比《海边的曼彻斯特》稍好,结尾的挑衅、妥协与和解都非常有力,片中某几处声桥(例如中段的歌剧)效果近似海曼里出神入化的无缝闪回。

最愚蠢的人就是主角这样的了,想要善良,却发现自己做的事空有善良的样子,却并非真正的善良;把对自己愚蠢的气撒到亲人朋友身上;用欺骗和争吵来攫取关注;但因为她在青春期,所以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正常的,她仿佛是在成长。 抱歉,并不是的,她就是这样的人,她长大后也会变成死者朋友那样的女人。

看的剧场版,已然觉得很罗嗦,六年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确大大改进了叙事问题。相同的优点是作为作者导演,洛纳根将人物细节塑造到极限,曼彻斯特是关于丧,玛格丽特则是关于茫。安娜帕奎因演技炸裂,将一个定时炸弹般的高中女生演绎的活灵活现,所到之处都把自己的迷茫和困惑炸向所有人。马特戴蒙的确帅

获得奖项

  •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剧本 / 最佳群像表演
  • 第24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24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