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2006)
En SoapUP:2022-09-14
《肥皂》(丹麦语:En Soap)是2006年的电影作品,为丹麦导演佩妮莱·费雪·克里斯藤森(丹麦语: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执导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本片使用了许多带有逗马风格的手法拍摄,并于第56届柏林国际影展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剧情
经营美容中心的夏洛特,不经意认识住在楼下的薇若妮卡;薇若妮卡每天待家里和狗一起窝著,看看肥皂剧,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真正的女人。刚离开男友的夏洛特无意间刺伤薇若妮卡,产生误会的双方进而有意想不到的发展。
奖项
奖项 | 奖项 | 受奖者 | 阶段/结果 |
---|---|---|---|
第56届柏林国际影展 | 金熊奖 | 佩妮莱·费雪·克里斯藤森(丹麦语: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肥皂》 | 提名 |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 佩妮莱·费雪·克里斯藤森《肥皂》 | 获奖 | |
最佳首部电影 | 佩妮莱·费雪·克里斯藤森《肥皂》 | 获奖 | |
第60届波迪奖 | 最佳丹麦电影 | 《肥皂》 | 获奖 |
最佳女主角 | 曲娜·第尔汉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大卫·丹席克(丹麦语:David Dencik) | 提名 | |
第24届罗伯奖 | 最佳影片 | 《肥皂》 | 提名 |
最佳导演 | 佩妮莱·费雪·克里斯藤森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曲娜·第尔汉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大卫·丹席克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Frank Thiel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Elsebeth Steentoft | 提名 | |
最佳原著剧本 | Kim Fupz Aakeson、佩妮莱·费雪·克里斯藤森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Erik Molberg Hansen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Åsa Mossberg | 获奖 | |
最佳制作设计 | Rasmus Thjellesen | 提名 | |
最佳服装设计 | Signe Sejlund | 提名 | |
最佳化妆 | Anne Cathrine Sauerberg | 获奖 | |
最佳音效 | Rune Palving | 提名 | |
最佳原创配乐 | Magnus Jarlbo | 提名 | |
最佳歌曲 | Thomas Dybdahl | 提名 |
获得奖项
- 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Best Debut Film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 银熊奖-评审团大奖1 / 最佳长片处女作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帕尼勒·费舍尔·克里斯藤森 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导演
- 克莱斯·邦 Claes Bang演员
- 崔娜·蒂虹 Trine Dyrholm演员
- 雅各布·豪伯格·罗曼 Jacob Hauberg Lohmann演员
- Laura Kamis Wrang Laura Kamis Wrang演员
- Elsebeth Steentoft Elsebeth Steentoft演员
简评
女孩子之间细腻柔软又令人心碎的恋爱啊,像窗外盛开的樱花一样。只发生在上下平行的两个空间内,一处布置得整洁干净,一处纸箱没打开的潦倒随意。母亲和前男友分别代表了她们的原生伤害,社会边缘锯齿的蹂躏和亲密关系中的残暴毁灭让她们在人生的低谷中苦苦前行,也都脆弱敏感,孤独中煎熬。不完整的灵魂就不配拥有爱情了吗?她们互相拥抱在一起,又互相撕扯开对方身上的伤口,彼此拉锯,又慢慢靠近,“你说了你的秘密,我还没有说出口我的”——没说出口的喜欢用亲吻代替。
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看进去,第二次看竟然欲罢不能,有些电影的确需要合适的心境才能够欣赏。跨性别者需要维罗妮卡那样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毫无疑问会带来幸福和爱情。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表现的很好,恰到好处又不失真实,不管结尾是不是落入俗套,为什么我们不能再不清醒一次,和女主角一样释然的
维罗妮卡对夏洛特的情感最初根源在「直女」最后却真正以尊重夏洛特的选择得到圆满,而夏洛特在一个母亲支持的环境下选择「变性」却又纠结在对维罗妮卡身上而产生矛盾与痛苦,因此本作的LGBT主题完全是向内情感上——当认定的选择目标忽然与本能的情感矛盾时的抉择,「肥皂」的寓意更像倾向于「肥皂泡」/「肥皂剧」,自己个人的重大问题在他人眼中毫不起眼,尽管如此也要认真对待。
低成本冷门佳作,唯一的外景是灿烂盛放的樱花,采用ppt旁白交代故事进展,让人想起法国著名的短片《堤》,配乐有《花样年华》的味道。他们本是互不相识永无交集的两个人,“她”每天闭门不出,与狗为伴,最大的爱好是看美剧,每日做一些针织女工的零活和低保为生。最令人感到温暖的场景是她给“她”送粉底,“她”为她做窗帘、沏茶做早餐、泡脚揉脚,果然“女人”最懂女人啊,哈哈!北欧人的社交距离比想象的还要远,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是微妙至极,这是友情吗,不完全是,这是爱情吗?也不完全是。
肥皂并非是专为女性拍摄的女性电影。男性则是印着或野蛮或不可理喻的符号,是作者弱化性别而提炼出来的恶的象征。人的灵魂不知不觉驶进人性黑暗的单行道,既为受虐人也成施虐者,肥皂水是对于群体承受的痛苦给予短暂的暖抚。长情和深久最终是输给孤独和腐朽?还是留给甜蜜和厮守?看你更相信哪个结局。
相当阴郁的北欧电影,一幢公寓上下两层楼,场景单一,视野狭隘,情绪始终低沉,剧情也不清晰。维罗妮卡这一角色是唯一的亮点,其他部分都很平庸。电影的慢节奏带出强烈的抑郁寂寞,结局才终于见到窗外的开阔。“性别”带来爱,也带来茫然孤独无措,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最后有个镜头特别喜欢,100多分钟的暗色调之后,女主角步下楼梯,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的脸上,阴霾尽散。大龄少妇与小男生的爱情已经够难拍了,而这个小男生还是个变性人……这部电影不是爱情片,而是一部救赎的电影,男主的性别认同,女主的性与爱观念。这样看,就是部低成本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