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红的金子(2003)
《深红的金子》(波斯语:طلای سرخ Talaye Sorkh) 是一部2003年贾法尔·帕纳希执导、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编剧的伊朗电影。影片获得2003年戛纳影展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大奖。伊朗国内被禁止上映。
评分:7.3
导演:贾法·帕纳西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Hossain Emadeddin / Kamyar Sheisi / Azita Rayeji
类型:剧情 / 惊悚
片长:France: 95 分钟(Cannes Film Festival) / France: 97 分钟 / USA: 95 分钟地区:伊朗
语言:波斯语
影片别名:Crimson Gold / Talaye sorkh
上映:2003-09-12
IMDb:tt0371280
剧情
故事发生在伊朗的一个城市,侯塞因在两伊战争退伍后,当了披萨速递员,靠送批萨到富人区来维生。他爱上朋友阿里(一个小偷)的姐姐,并希望娶她为妻。一次,阿里偷到手的手袋里有一块黄金。侯塞因想为自己的爱人买件首饰,在别人的怂恿下,他与阿里去珠宝店购物,却遭到奚落。在巨大的贫富差异下,侯塞因感到深深地失落,愤怒下他打劫了那家珠宝店,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奖项
- 2003年戛纳影展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大奖
- 芝加哥影展, Gold Hugo
- 第比利斯国际电影节, Golden Prometheus
- 瓦拉多利德影展, Golden Spike (与 奥萨玛 分享)
获得奖项
- 第5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评审团奖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5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评审团奖
相关影片推荐
- 贾法·帕纳西 Jafar Panahi导演
-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编剧
- 侯赛因·贾法里安 Hossein Jafarian摄影
简评
6/10。开篇固定长镜头中被侯赛因拿枪指着的珠宝商遮挡了画面,人物移开,构图聚焦于牢笼似的防盗门,珠宝商趁女顾客进门拉响警报器,观众看不清侯赛因的脸,只见他牢门内走动砸东西的声音,牢外人群好奇地围观,抵抗不了社会冷漠的侯赛因举枪自尽,镜头给到同伙骑车逃离与侯赛因会面,以误导观众抢劫逃离的方式让时间回到案发前,朋友偷来的戒指被扒手用脚遮住,要回后扒手反而教育他们职业要诚实,暗讽社会混乱。侯赛因总是被上层阶级拒之门外,半夜看警察逮捕跳舞的男女,把披萨分给冷落他的女人和警察,汽车门却被关上,连已成为富人的老战友也不想请他进门,只好回到家把自己臃肿的身躯挤进狭小的单人间,终于他被一个寂寞的富人请到豪华公寓里时,沙发、泳池和富人回国后抱怨与社会的疏离感,刺激了侯赛因这个疏离者,前去报复礼貌羞辱他的珠宝商。
《深红的金子》这部影片中,枪杀自杀,带血的外卖盒和球鞋,被压碎的披萨,就好像这最底层的百姓不断被碾压,侯赛因充满好奇与有些悲伤的游荡在豪宅里,最喜欢吃披萨这段,小心翼翼再三思考。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开头就告诉结局,拍摄门的镜头像极了这个深渊,走进来了谁也别想出来,最后让警车声久久游荡在脑中。
侯赛因穿地齐齐整整进珠宝店仍遭遇歧视,这天下午和朋友因学生身份逛服装店有类似境遇,自身也不能幸免。他拖着赤足在豪宅里行走,疲惫感胜于新奇,昨天大家讨论说到这是更真实的“穷人”状态。无论是借剃刀脱外套脱袜,还是突然停止吃富人的披萨,分披萨给警察等,其中有身为“穷人”的良好素养,这都是比《寄生虫》的急切要好的地方。或许能“感同”却无法“身受”的是侯赛因第二天选择不为图财的抢劫和自杀,整体环境如何让个人绝望至此。对此,个人又该如何对抗。
阿巴斯编剧;真好看!暴戾、压抑、纠结,这才是我喜欢的贾法·帕纳西。,却遭到店员的奚落,在贫富世界的巨大差异下感到深深的失落,愤怒之下打劫了那家珠宝店,并为之付出沉痛的代价。电影赋予主人公侯赛因以多种身份(退伍军人、披萨速递员、未婚夫、穷人),与结合伊朗复杂现状影射诸多社会问题、讽刺横施淫威的国家机器。;遇见旧友一幕或有反思战争、讥嘲历史误择之意。,穷人忙累遇难死。()
贾法·帕纳西×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本次合作中,两位大导堪称一对毫无“化学反应”的组合。毕竟是纪实美学如此深入骨髓的二人,当处理一个带有确切议题的文本时,便理所当然地暴露出在具体执行上的纠结与掣肘。具体而言,呈现为:一方面欲意高度极化阶级矛盾(以制造戏剧性张力),但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写实主义的传统惯性而反复压制表达意图(并忠诚于平实的记录)。因此,既在表达欲上气势汹汹,又在表达形式上温吞收敛,这种内生的张力使得影片在观感上大打折扣,整体平庸。
三星半,这部太压抑了,伊朗电影很少出现伤人的镜头,伊朗的民众总是善良可爱,可在这部影片中,枪杀自杀,带血的外卖盒和球鞋,被压碎的披萨,就好像这最底层的百姓不断被碾压,侯赛因充满好奇与有些悲伤的游荡在豪宅里,最喜欢吃披萨这段,小心翼翼再三思考。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开头就告诉结局,拍摄门的镜头像极了这个深渊,走进来了谁也别想出来,最后让警车声久久游荡在脑中。
1、摩托车上,后面的小伙问司机关于他年轻时女人不戴头纱裸体出街的时代。应该是巴列维王朝时代。就是阿涅斯瓦尔达拍《爱的愉悦在伊朗》那个年代吧。2、一个卑微的胖子外卖员的故事啊。中国很少有电影讲述这些人,外卖小哥足浴小姐工厂工人等等。当前大陆电影越来越像鸦片,安慰剂,致幻剂。3、囊中羞涩的他带着女友去买首饰那段特好。4、还有一段展示了伊朗富人的生活。
贾法电影中最残酷的一部。这个故事其实一般,但是贾法依然可圈可点。开头很棒,上来就把结果抛出,特别是抢劫时把镜头对向外面的群众,以及开枪后与后面衔接丝滑。没有脸谱化穷人,人物也很立体,本觉得对侯赛因最后行动的心里动机铺垫不够,但又想想也不是,因为贾法的偏于客观式的镜头记录,人物的心态是由其举动及外部遭遇分析得来的,而这部里的外部其实铺垫足够了。
如何诠释结构性、文化性、关系性的绝望:某个,或者无数,潜伏的微小瞬间将会带走人的一生。我不认为片子是个社会新闻式的剪贴画啊,里面清晰可见侯赛因的个人史。它描述事件的方式不是搜集短期的诱因,而是讲述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反应,以及他为什么会如此反应。比如一开始侯赛因送披萨的那户人家,认识退伍前的他,对方说他是个值得敬佩的人,多给了些钱。后来侯赛因给当兵的人分披萨,队长表示没有付钱不能吃,他掏出来那沓钱说,某种意义上已经有人付过了。可以说,是一个从光荣之中被迫抽身、意识到自己竟从头至尾都一无所有的人,对自己生命突如其来的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