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1975)

Ziemia obiecanaUP:2022-09-11

《福地》,又译《应许之地》(波兰语:Ziemia obiecana),是1975年由安德烈·华依达执导的波兰剧情片,改编自19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瓦迪斯瓦夫·雷蒙特的同名小说。《福地》的故事背景位于波兰工业城市罗兹,讲述了一个波兰人、一个德国人和一个犹太人在19世纪资本主义的世界中努力建造工厂的故事。华伊达展示了这座城市令人震惊的形象,那里有肮脏危险的工厂和缺乏品味和文化的奢华住宅。

福地

评分:8.3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 编剧: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 安杰伊·瓦伊达
主演: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 沃捷希奇·帕斯佐尼亚克 / 安德烈·瑟韦林 / 安娜·内赫雷贝茨卡 / 塔德乌什·贝亚洛诚辛斯基 / 波泽纳·里基尔 / 弗朗齐歇克·皮耶奇卡 / Danuta Wodynska / 马瑞安·格林卡 / 安德烈·沙拉夫斯基 / Jadwiga Andrzejewska / 卡里娜·谢鲁斯克 / 耶日·诺瓦克 / 斯坦尼斯瓦夫·伊加尔 / 卡齐米日·奥帕林斯基
类型:剧情
片长:179分钟 / 阿根廷:180分钟 / 波兰:138分钟(re-release) / 波兰:204分钟(TVversion) (4 episodes)地区:波兰
语言:波兰语 / 德语 / 意第绪语 / 俄语
影片别名:乐土 / Land of Promise
上映:1975-02-21
IMDb:tt0072446

奖项

1975年第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中,该片获得金奖。它还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在2015年由位于罗兹的波兰电影博物馆进行的民意调查中,《福地》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波兰电影名单中名列第一。

简评

瓦伊达最棒的电影,东欧电影从来不迂腐,变焦镜头使用极佳。镜头运动丰富,而且往往与变焦同时进行。中间平民窟的广角手持有马利克味道。明显的电视手法主导,灵活而新颖。曼国民公敌做的事,华衣达75年就做了。配乐像是大型机器开动,先锋的广角滑稽感。天鹅舞舞剧一段群像、做秋千的主观镜头…完美的瓦达,库斯图里卡都只能望尘莫及,费里尼只能与之平分秋色。动物隐喻老虎的血盆大口,资本家的生产机器…犹太人像镜头鬼笑招手突然打破第四堵墙。结尾大火付之一炬,资本一场,老天在上。结尾高明,贵族已成商会老大,面对工运,下令开枪。并不直接展示,镜头停在其表情无言,枪声响起,最后一镜持红巾工人喋血倒地,影片出字幕,四两拨千斤。两代资本,如此肖像。

瓦伊达不注意叙事的连贯,他不太重视时间概念。支线剧情也经常会突然插入,不知道这是一种高级的叙事模式还是把控力不够。不过即便这样,他的故事也足够清楚,足够精彩。。整个故事都很压抑,回想20世纪初艺术圈的那些人,而同时却是如此嗜血的资本主义,那个时代也是足够魔幻了。。也许后人回看我们这段历史也会有同感,我们知道的太少了,这或许是好事。

#资料馆私藏佳片#波兰影展,改编自同名小说,绝对称得上“波兰影史巨片”了,也可能是迄今为止,看过的反映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最全面最有野心的一部电影了(相信伟大的马克思看过后也一定双手赞成),全景式地展现了德国一个靠压榨劳工血汗发展的小城,以及其中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人,主线是仨死党如何从年青的“淘金者”,一步步滑向堕落的深渊。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主次不分,事无巨细的平铺直叙影响了节奏,于是近三个小时的片子让很多人没了耐心。但的确经典。

资本主义这头野兽,喷着气咻咻的鼻息,滴着贪婪的涎水,猛扑向剥削的对象。整片带着癫狂、暗黑、粗砺、咄咄逼人的气质,18世纪末19世纪初波/德/犹三人创业路上,狼奔豕突般地攫取利益,尔虞我诈中资本的嗜血套路是比断臂残肢、血肉模糊的场景更加深刻的刺激。瓦伊达的摇晃、运动镜头和短距离透视造成的狂放视效与主题契合度更高。豆瓣标记第3000部。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癫狂有力的作品,甚为震撼。今年波兰影展能选到这部让我感到非常幸运,对片中三场戏映像深刻:第一场戏是剧院里反应资本家众生百态的小世界,他们才是这个剧院舞台上的表演者。第二场戏是大火烧掉工厂时烟雾缭绕的虚幻感和火光印照在众人脸上的绝望,像是一场不切实际梦。第三场戏是结尾时镜头从众人坐在“宫殿”的长桌一直推到男主面前时作出决定射击罢工工人,彻底成为愿为金钱把灵魂交给撒旦的皮囊。 在资本累积的社会里,以梦想命名的欲望无限膨胀,逐渐让人迷失其中演变成一种追求欲望的冷血动物,爱情抵不过利益的衡量,道德和信仰只是一文不值的观念。

浓烟滚滚的高耸烟囱、噪音轰鸣的纺织机器、废水横流的污浊土地、烈火熊熊的巨大工厂,成群结队的劳工贫民:活生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奇观。这座城市开足马力,载着一堆金钱怪物,尽情展示它们体面尽失的癫狂和丑态。(大银幕观影体验绝佳,Wojciech Kilar的配乐锦上添花,主旋律Walc开头营造的田园风光意境全出,后如愿大银幕重温同样由其配乐的《钢琴家》)

在工业资本面前,无论曾经是怎样的性格,最终都被磨平成了金钱的奴隶。小资产阶级经过大浪淘沙的逐梦之旅,最终也必将成为恃强凌弱的大资本家,成长为曾经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这一路走来谁都不容易,想要往上爬必定是要放弃许多曾经美好的东西,人不付出点血的代价,从来都是很难取得非凡的成就的。也许如此沉甸甸的梦想,在终于实现的那刻,你也并不会多么开心,毕竟再也寻不回那早就被泯灭的人性了。

一部机器轰鸣、血肉横飞的电影,以罗兹这一纺织城市为切面,通过一个波兰贵族、一个德国人和一个犹太人合伙开厂的血腥创业故事,展示出19世纪末波兰乃至整个欧洲阶级、种族、宗教矛盾的激化与升级。瓦伊达的每一部电影都可视为一个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具现。通过扎实的情节铺陈和精到的细节剪裁,这些问题沿着角色命运的轨迹在生活中充分地展开,也让社会变化中某些力量的成形逐渐浮现在观者的眼前。由于这份真实和饱满,瓦伊达的电影常常能给予一种对于人物与他者、事物、环境乃至世界的关系的生成性解析。在我看来,这也是老瓦的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

瓦伊达的“波兰往事”非常有野心的一部作品,越来越欣赏这种癫狂有力的电影;调度、摄影、节奏面面俱到,文化、阶级、民族..错综复杂的元素导向猛烈碰撞揉捏出一场空前绝后的历史漩涡并由此意外的生出一种残酷的美感,就像青空的黑烟,密林的污水,在这座小城撕扯盘旋,挥之不去继而融为一体;再次叹服于瓦伊达的才华横溢:一场蒸汽时代最后的狂欢,一段异彩纷呈的众生百态,一场荒诞血腥的魔幻现实主义之旅,穿梭于十九世纪末的罗兹,田园、工厂,资本家、贵族、工人,德国人、犹太人、波兰人...见证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荒唐、血腥、悲伤与毁灭;应许之地是流得了血才挤得出奶,放得了火才熏得出蜜。()

波兰影展3th#四星半。在那人们向往的“福地”罗兹,工业机械声如雷贯耳、抨击心头,聚集着性格各异、形形色色的人物。就在此地凝成了这个现实主义故事。喜欢配乐,喜欢摄影,喜欢演员,而最喜欢还是开头的摄影加剪辑——人物入镜出镜与故事核心相照应,以及结尾的情节设定。渐入佳境后对这剪辑版略有些意犹未尽。想到《教父》想到《歌厅》,而最终可能离“史诗”还差一口气。

。波兰贵族、德国旧工业产业的继承者、犹太商人共同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波兰创业的复杂故事,关键词是资本主义的剥削与阶级/劳资冲突。大开大合/鬼魅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契合影调的疯癫感。不过水平似乎不是最高的那档?);晦暗/精美/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很拖+较聒噪喧闹(问题同质于《地下》)+(?)较散,。

获得奖项

  •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聚焦波兰
  • 第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第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获奖:Golden Prize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