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八千里路雲和月UP:2022-09-06

《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摄制的(黑白)故事片。

八千里路云和月

评分:7.4 导演:史东山 / 王为一 编剧:史东山
主演:白杨 / 陶金 / 石羽 / 高正 / 周峰 / 黄晨
类型:剧情
片长:124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胜利前后 / 8,000 Li of Cloud and Moon / Eight Thousand Li of Cloud and Moon
上映:1947-02-02
IMDb:tt0471087

八千里路云和月简介

上海某大学女生江玲玉(白杨 饰)寄居在姨母家。抗战爆发后,她不顾家人反对阻止,毅然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到抗战前沿作鼓动宣传。与她同在一起的音乐家高礼彬(陶金 饰)是个热血青年,两人逐渐相爱。演剧队随着战事的发展,辗转来到陪都重庆,表兄周家荣(高正 饰)此时在渝做投机生意并纠缠江玲玉,遭江拒。抗战胜利后,变成“接收大员”的周家荣大发国难财,而结婚后的江玲玉和高礼彬却一贫如洗、捉襟见肘,幸得旧友夏光原(石羽 饰)相助,租了个亭子间栖身。长期的颠沛流离加上营养不良,当教员的礼彬患了肺病,担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玲玉,不顾身怀有孕,奋笔疾书,揭发“劫收”大员们肮脏的嘴脸,终因体力不支,昏倒街头......

简评

所有的热血和盼望都是真的。最后得到的是基本人性也永远都是真的。天堂永远在八千里路之外是真的。潘多拉给你的好东西只有希望更是真的。白杨的表演较造作,整体都是。抗战胜利后,我们一定会享受和平,民主,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玲玉对着表哥的脸痛骂的话现在听着不呵呵吗?

史东山将那一代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精英知识分子的气息带入到他的电影,全片以反封建反官僚买办反剥削为主题,借着一个简单故事的壳子,大声呼喊着他们那一代电影人所珍视的价值观,使得片子有些说教气味,情节全为其服务,失去了故事的独立性,演员的真挚表演(戏剧型)带起了故事,使其不失观看性,此外史东山作为美术出生,画面的美感与造型颇为出色,镜头语言虽依旧粗糙,但放在当时,也都已经为影片增色不少,足以将其列入中国影史。

开镜很赞的战争剪影,后面剧团辗转南方各省积极宣演的串场剪辑,都表现出史东山不俗的导演功力。可一进入角色互动主剧情,影片就陷入到即使不以今日眼光也很难消受的各种技术缺陷之中,特别是那个几十年前侯宝林相声就吐槽过的糟糕“国语念白”。批评的总体来说没错,却又不可一概而论。公平地说,应该是:老演员比年轻演员好,男演员比女演员好,女演员在情绪激动时(白杨痛斥表哥无德)要比平常说话情事撒娇时更好。再说剧情部分。与同期的一江春水和万家灯火相比,本片的格局企图要更大,弱化了“命苦”,突出了“气节”。可问题是导演自身的历史社会视角就极其有限,观点阐释既不可避免地流于肤浅,更由于上面提及的技术问题而显得尬尴。影片最好的一场戏,白杨失踪陶金焦虑上楼幻影,恰恰是因为终于舍大去议扬长避短回归到了自己更擅长的苦戏中……

常听说一种“高贵的背叛”,看来它绝不仅仅是个别天降猛人的选择,至少是相当一部分群体的选择。江玲玉就是如此“高贵的背叛”,出身姨母之家生活富足,通过参与先进文艺工作,最终站在了新闻记者揭露黑暗的一边,所谓穿越古今,她面向镜头的一段讲话,就有这个作用。也不消说 教育片与否,就站在那个被强占了房间并被污名化是汉奸家属的老太太一边,足见其影片价值,再结合当下影片艺术的“小时代”,更弥足珍贵。

陶金和白杨一江春水后继续合作,只是陶金没有变心,而白杨生死未卜,最后的那个问号是问所有良知尚存的观众的,那就是这个好人不长命坏人富流油的世界何时是个头呢?也就明白为什么左翼加苦情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那是人们对现实实在不满和对理想朦胧期待的心理诉求,这个抗日队的八年抗战,真的白吃苦了吗?一个工作到吐血一个写稿到晕倒街头,这是什么世界?Ps:那时候先生是一定要穿袍子的,虽然教员的工资还不如银行的茶房;一堆熟演员,戴礼言吴茵万家灯火力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民国人真爱抽烟啊因为时髦吧,而且吸二手烟的人都不觉得怎样;做手术的那一堆钱啊,可见通货膨胀的程度;今日观此类抗敌队,是否也会发出表哥一家怪物的高论?

。又解锁一部著名国产老片儿。1947年真的是国产经典电影高峰期。“你是个坏东西、坏东西!”他们不是说这是葛格在《莫负青春》活动场时说的?好像我爷爷也唱过!慷慨激昂、仁人志士。提问式的结尾大问号。非常正!尤其影片后半程白杨饰演的凌玉对她表哥一段慷慨激奋陈词(说着说着就转向镜头了)然后就在她姨妈家拂袖而去。是啊有些人在外8年风餐露宿为国为民人生完全颠覆了,可回去看到有些人依然国虫禄蠹般锦衣玉食,仿佛一切都从未改变。75%开放售出有8成吧,但今天大风天也就来了小一半。嗯,别说别人了,我也被鲜肉鸽了,而我提前一个半小时出门还是迟到7分钟百子湾交通真可怕。同晚小西天《清宫秘史》人大苏涛替奇爱映前导赏场。售罄但票依然不好出看他们很多人都送了。大宁他们去了。资料馆百子湾厅。豆瓣秋日影展又开始了…

在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厅看的第一部电影,10块钱的电影票,没有字幕的修复老电影,仍然有10人左右的观众冒雨前来,说明大家对了解电影还是有兴趣的。剧情时间和地点跨度还挺大的,尤其是因为没有字幕,需要全神贯注的观看演员表演。剧中演员看到抗战后表哥一家的生活,那种心痛从义正言辞的台词、真诚的表演中窥得一二。片尾的互动发问更是让人思考。

上部分是抗日救亡演剧队的南下慰问演出,对南方抗战形势的全局展示,爱国热血与艰难穷困。下部分是日本投降后回到上海的一对青年,面对上海的国民党劫收场景,通过玲玉一家与表哥一家做对比,一边是极度贫困一边是极度富贵,在新闻记者玲玉的痛骂下,将电影推向情绪高潮。片尾玲玉依然命运未卜,一个问句抛向观众“谁之过?”拊:史东山、陶金与白杨,昆仑电影制片厂。故事真诚但衔接略显生硬,情感真实但表演显得戏剧化和夸张,最终影响了电影感染力。确实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也算年代一种。蔡楚生才真懂得大众化和通俗性,将一段历史融入一个陈世美的情感大戏,大俗大雅。再拊:这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陶金打开天窗拉小提琴的场景,月色、琴声的一丝浪漫,很具传统诗意情怀。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社会问题剧,论理想主义者的悲哀,看得无限唏嘘。主题先行与浓浓的说教意味都冲淡了艺术表现力,充斥着各种对比(战前与战后,婚前与婚后,资本家与文艺青年,正派与反派等),后半部分明显优于前面,不过还是很敢拍的(并不过时)——战争结束前他们希冀着一个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结果呢?战后的世界却更加荒诞丑恶,不愿同流合污就自身难保,他们也都曾是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结果却败给了残酷的现实生活……诚如《满江红》的那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本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作比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见识了白杨的演技,苦情悲情伤情都被她演绎的淋漓尽致。她对于资本家表哥那席慷慨激昂地责骂诘问,如今听来依然震聋发聩!人吃人的社会哪有什么“民主”“自由”?结尾那个大大的“?”更是意味深长。

。开幕那场不会就是《放下你的鞭子》吧?阁楼窗户拉小提琴极为抒情。反高潮式结尾,将女主人公的命运留给观众思考,打出一个大大问号。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有着相似的美学政治旨趣,然而却指向了观众自身的反躬自省,显示出了与左翼的微妙距离。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片的反讽性或文体溢出意识,开幕字幕讲叙述文艺工作者的抗战史迹,最后却发展到战后困境,通过对胜利大团圆叙事的超出,反讽由此产生。本片还可以与《奋斗》对读,作为同一导演在不同时段的制作,在《奋斗》中抗战所带来的对乡村面貌的更新和外国爱情传统的嫁接(田园叙事)被冷峻的衰败乡村和民不聊生的城市取代,展现出短期战争与全面战争的不同,战争不再制造节日,而揭示出节日后回归日常市场化生活的艰难,节日所需的抒情显示出自身的无力,末世之后的艰难在现代中国不断重演

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同为昆仑集体作品,同样时以一个时代、一个家庭,表现两种阶级的生活。但《一江》票房却比《八千》高出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蔡楚生导演本就擅长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他之前的《渔光曲》就证明了这一点;②《一江》中的故事明显更有冲突感,而《八千》到了故事一半才开始矛盾激化;③两位导演的风格上,史东山擅长景别的切换和大场面调度,单就看影片前段那几场戏景别和视点就没重样的,但奈何剧本和表演,让本片话剧感太重(我看的版本配音也有些问题);蔡楚生擅长建构上的搭建,比如月亮意象的多次互文、对比蒙太奇反复使用、歌曲的抒情效果,阅读门槛相对较低,更受欢迎也是在所难免。

具有一定的现实批判力度,但是和《神女》《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不小差距,所以,本片最大的价值可能是贡献了一首传世名曲——《你这个坏东西》。手法上用了左翼电影常见的对比剪辑。故事方面,前半部分略有松散拖沓,后半部分好些,但局限之处在于影片的主要视角是左翼小资产阶级的。这个视角看问题,许多问题都会看似无解且绝望;结合上映时间是中国前途晦暗不明的1947年,所以结尾才会给观众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问号的询问对象仍是小资知识分子群体。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本片:我们付出汗水,他们在后方紧吃,我们受了委屈,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