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

未完の対局UP:2022-08-30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日语:未完の対局)是中国日本合拍的剧情片。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于1982年9月15日在中国大陆和日本首映。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评分:7.5 导演:佐藤纯弥 / 段吉顺 编剧:神波史男 / 大野靖子 / 安倍徹郎 / 李洪洲 / 葛康同
主演:三国连太郎 / 孙道临 / 绀野美沙子 / 沈冠初 / 伊藤つかさ Tsukasa Itoh / 沈丹萍 / 小川真由美 / 黄宗英 / 松坂庆子 / 杜澎 / 于绍康 / 三田佳子
类型:剧情
片长:132 分钟地区:日本 / 中国大陆
语言:日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未完的对局 / 未完的对弈 / The Unfinished Chess Game
上映:1982-09-15(中国大陆)
IMDb:tt0089594

制片经过

1978年借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搞《永恒的纪念》剧本创作的李洪洲提到了可以写下棋的剧本,被北影厂文学部主任申述上报厂里后例如了创作计划。李洪洲就找了同为业余围棋起手的老战友、北京某玻璃厂宣传科长葛康同共同创作。拟定了故事架构及剧本名称《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北影厂为二位作者请了三个月的创作假及经费,到上海采访了新四军老干部、时任上海财经学院院长姚耐,在北京采访了陈修和、张伯驹,用于写陈毅元帅扶持围棋事业的情节。写成电影剧本后发表在北影厂的《电影创作》杂志,申述专门写了评论文章《棋中自有高风亮节》。李陀推荐给时任中日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夏衍。夏衍说:“这部剧本,可以中日合拍。”冯牧也觉得不错。北影厂厂长汪洋请1979年下半年访日的赵丹带上剧本寻找合作。得到东光德间株式会社的积极响应。确定日方导演中村登,编剧大野靖子(日语:大野靖子)(女),赵丹演男一号况易山。1980年6月,日方派导演、编剧来华商谈合拍事宜。中日两方的编剧各自写本国的情节的细节。但不久,导演中村登与演员赵丹分别患癌去世。日方换了导演佐藤纯弥(作品有《陆军残虐的故事》(1962)、《组织暴力》(1967)、《续·组织暴力》(1967)、《暴力团再武装》(1971)、《新干线大爆破》(1975)、《追捕》(1976)、《人证》(1977)、《野性的证明》(1978)等。后执导《敦煌》、《男人们的大和》)。佐藤纯弥表示剧本基础很好,但太长了,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时代、抗日战争写到解放后,应当“就写战争一段”。剧本的后半段都删掉了,也没有陈毅的情节了。主题从“国运昌 棋运昌”变成了反军国主义。增加了况易山去找他的儿子,父母见面的情节。佐藤纯弥先后又派遣了两名编剧安信彻郎、神波史男。前者不懂中国历史文化,后者神波史男是导演的长期合作者。最终历经三年,剧本以佐藤纯弥的作品风格正式定稿。

1981年1月剧组在日本神奈川县镰仓长浜海岸开机拍摄。制作资金、制作设施和演职人员,中日两国均为对等投入。 是中日建交后两国共同编剧、共同导演、联合演出、联合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与电影制作同时,小说《未完の対局》由南里征典(日语:南里征典)撰写,徳间书店1982年出版。

故事概要

1924年(大正13年)、日本棋士松波麟作六段到中国访问,与“江南棋王”况易山対局时,被军阀当局的警察打断。松波麟作看到况易山的儿子况阿明很有围棋天赋,提出并将其带回日本练习围棋,取得了很高地位。但被中日战争社会浪潮所噬,被强迫要求入籍。况阿明试图秘密航渡返回中国,被日本宪兵射杀。战后,第一个中日围棋交流(日语:日中囲碁交流)代表团于1960年访问中国的松波麟作与况易山重聚。

演员

  • 孙道临 饰 况易山
  • 三国连太郎 饰 松波麟作
  • 刘新 饰 况阿明(少年时代)
  • 沈冠初 饰 况阿明
  • 杜澎 饰 关小舟
  • 茅为惠 饰 况阿惠(少女时代)
  • 沈丹萍 饰 况阿惠
  • 松坂庆子 饰 立花
  • 三田佳子 饰 恩田忍(松波の妹)
  • 黄宗英 饰 况婉怡
  • 于绍康 饰 张医生
  • 张磊(张蕾) 饰 小阿惠
  • 绀野美沙子(日语:绀野美沙子) 饰 况巴(松波の娘)
  • 伊藤司(日语:伊藤つかさ) 饰 况华林(阿明と巴の娘)
  • 山本亘(日语:山本亘) 饰 恩田雄二
  • 石田纯一(日语:石田纯一) 饰 森川
  • 乙羽信子 饰 森川よね
  • 松坂庆子 饰 立花医师
  • 中野诚也(日语:中野诚也 (俳优)) 饰 篠原八段
  • 大滝秀治(日语:大滝秀治) 饰 桥本隆吉
  • 待田京介(日语:待田京介) 饰 黒田参谋
  • 室田日出男(日语:室田日出男) 饰 尾崎大佐
  • 小林稔侍(日语:小林稔侍) 饰 情报局・滝井
  • 林道纪 饰 张医院の书生
  • 织本顺吉(日语:织本顺吉) 饰 警察署长
  • 铃木瑞穂(日语:铃木瑞穂) 饰 日本领事
  • 小川真由美 饰 日华会馆妇
  • 丁一
  • 赫海泉 饰 庞都督
  • 张雁 饰 男宾客
  • 张桂兰 配音 解说
  • 黄小雷 饰 游击队员
  • 李雨农
  • 封顺
  • 张力维

职员表

  • 出品人 德间康快 汪洋
  • 制片人 佐藤正大(日语:佐藤正大)、王志敏
  • 导演 佐藤纯弥 段吉顺
  • 编剧 葛康同、李洪洲、大野靖子、安倍彻郎(日语:安倍彻郎)神波史男(日语:神波史男)
  • 美术 木村威夫(日语:木村威夫)
  • 撮影:安藤庄平(日语:安藤庄平)
  • 编集:铃木晄(日语:铃木晄)
  • 音楽:林光
  • 照明:熊谷秀夫(日语:熊谷秀夫)
  • 録音:桥本文雄(日语:桥本文雄)
  • 助监督:出仓寿行(日语:出仓寿行)

在中国上映

1982年7月,发生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被指淡化侵略行为,引来中国、朝鲜、韩国等邻国不满。《人民日报》大力宣传这部电影。全国各单位、企业 、学校全员集体观影。这部电影获得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获奖

  • 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获奖
  • 1983年第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提名
  • 第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美术 提名 木村威夫(日语:木村威夫)
  •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获奖
  • 第7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大奖 获奖
  • 第7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基督教评审团大奖 获奖

由「未完の対局」制作委员会(东光徳间、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在日本由东宝发行。片长134分钟。

简评

中日蜜月期的合作产物,中日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命题作文,但水准还是不俗的。作为历史苦情戏,叙事技巧相当高,看看那三个日本编剧的创作履历就知道了。孙道临等中方演员表演有点模式化,日方主要演员表现更好,尤其是三国连太郎,极好。小时候看的,剧情全忘光,只是对断指的情节印象很深。记得当时中国人很喜欢扮演巴的绀野美沙子,后来竟也没看过这个演员演的戏了。

很长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某些群体都很乐意将日本侵华战争描述成日本少部分极端军国分子的冒进行为,鼓吹日本维新后大量留日知识青年带回来的先进知识促进了中国的变革,然后嚷嚷着什么中日风月同天、一衣带水,仿佛全然看不到甲午赔款深度刺激了日本成为侵略者的占有欲和优越感,财阀、军阀、斗升小民都获益匪浅,对外扩张成为主流思想,和平主义才是真极少数,二战后有过一波反思潮,但到了现在基本没有影响力了。即便现在,各类调研也显示日本对华友好度远低于欧美甚至东亚各国。中国开放后,大量日企转移产业的商业行为不应当成为中日友好的例证,受限于日本国内市场,其在全球投资众多,

这是中日合拍的第一部影片,以围棋大师吴清源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剧本,但实际故事内容和吴清源的真实人生差距过大。吴清源是一个围棋艺术家,创作了大量全新围棋理论,一生执着棋艺,为了达到围棋玄妙的境界而苦心研究,他对围棋始终抱着一颗纯净的心,远离世俗功利,和这部影片里的故事实在是南辕北辙。棋手做为文化人,手无缚鸡之力,本身就不是打仗那块料,实在没必要变身成反抗军战士去和敌军斗争,做出毫无价值的牺牲。剧情以两个不同的时间线展开,并且相互交叉,看起来故事情节很乱,演员表情生硬,配音非常糟糕,还不如日语原声加中文字幕,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比较失败的合拍电影。其实,文化人在战争时期被迫害的经典电影有很多,例如罗曼·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很值得相关导演去学习一下。

80年代算是中日蜜月期吧,所以能够诞生这样的合拍片。日本电影圈对于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残酷遭遇在这部影片中有着直观的呈现,相较合拍片来说,能到这个地步算是可贵的。孙道临老师的表演很打动人。虽然现在看来,影片的故事并不算新鲜,也相对模式化,但在当时应该是极为罕见的。况易山两个手指的“梗”也埋得不错~

修复以后灯光色调都很舒服,1982年的片子,放到现在看也不过时,完成度相当高(也可能因为有日方的参与),孙道临演得极好,让人流下了时代的眼泪,最后你说他真的原谅了吗,我觉得只是放下了,三国连太郎也演的很好,参军的那段只有几分钟,几乎换了一个人,另外绀野美沙子美翻了!看完只想说:希望中日友谊万古长青!

情节走向很牵强,松波家和况家经历的各种离奇的苦情戏码不停的刀观众,好在演员表演没有过火,较好的hold住了某些狗血情节。选孙道临演况易山比赵丹更合适,温润儒雅的传统士人气质和片子含蓄的整体基调非常吻合,换赵的话可能会暴烈火炽很多。

刚看完《女王的棋局》,无意翻开安田光雅首发于1985年的《中国的运河》,其中提到某处江南村落是这部电影的取景地,于是下载来看。讲故事的人一代不同于一代,以前的人对故事很较劲,以前的时代也多出现生离死别的悲剧。千禧年之后,打打杀杀的事渐渐少了,这种故事在和平世代面前显得狗血。然而我可以娓娓道来,口述《一盘》,却不能将追剧《女王》时那种激情复刻到口头上。

勉强及格。中日蜜月期的合拍作品,后面职员表看来,各职位的中日工作人员几乎是标准的一半一半,但看着又不像是中日分别拍好后拼成一片,可能是在交流配合环节下了大功夫。它的基本思路是表达战争对中日两国普通人的戕害,如片尾言“能平静下棋的日子终于到来了”,中国在处理类似题材是多见“中男日女”的组合,如《精武英雄》如《南京1937》,而日本方面也配合,不知是否文化差异还是日本人确有负罪心态。故事只能算一般,青年棋手阿明在日优胜、不屈以致被杀害,三国连太郎和孙道临因下棋被卷入各种强权胁迫的经历等等,已是一种模板。相较于山本萨夫小林正树的二战作品,本片焦距人物的经历而少大背景的描画。一些细节处理(与孙道临对弈拂袖而去的势力人物之类)和演员表现突出,黄宗英开场那股又嗲又泼辣的劲真要冲出屏幕,片尾终于下上了棋

80年代蜜月时期的中日合拍电影,还是有很深的意义所在。:1的画幅大小。这正好能够解释录音杆穿帮的问题。最令我难受的还是在剪辑上,大量演员的反应还没演完就已经剪到下一镜头,但非线性叙事对于剪辑本就是有一定难度。所以不得不承认80年代的作品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颇为成功了。

中日蜜月期的产物,以未完之棋局暗喻中日关系再出发的可能。故事足够传奇,然而巨大的时间跨度夹杂众多关键事件,两小时也太过吃紧,完全没有情感蓄积的时间,更没时间去铺陈细节,只能依靠演员表演直接呈现一个“完成时”。更糟的是无处不在的僵硬感,中方演员除孙之外都还沿袭着模式化的表演方式,日方这边好些,但像巴在雪里一步一摔这种出戏桥段也有不少。影像上粗暴的剪辑,机械的推拉,定格ppt,最灾难的当属阿明祭奠故友时的内心独白,怎么看都是后期加的。可能中日双方主创对这样一部电影所承载的意义本身就有分歧吧。

[想看2008-12-11]还是当年张颐武老师的课上提到的片子。确实蛮神的,质量相当高的合拍片,叙事线搞得很复杂,而且处理的是国族身份这种敏感话题。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片,佐藤纯弥导演能够被选中估计是因为[追捕]和[人证]在中国接连爆款吧。能做出史诗感殊为不易,日本部分的言情戏处理得相当动人。解说/配音实在太讨厌了。电影资料馆2014年修复版,虽说还有色彩不太接的部分但是已经修得蛮漂亮了。

小的时候看过一期故事会,说一个镇上小伙喜欢讲故事,可故事讲到关键时刻战争来临,听故事的人和他有很多际遇,但他的故事却一直都没有讲完过。这个电影便是当年我看过故事的演绎版,整体不错,孙道临和三国连太郎的表演让人难忘,绀野美沙子美的经验,只可惜片子闪回节奏略为拖沓,离史诗差了几步。

获得奖项

  • 第6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第6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获奖:美洲大奖 /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特别奖 / 评委会特别奖-特别影片奖
  • 第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艺术指导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