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巷(1987)
UP:2022-08-28《桂花巷》(英语:Osmanthus Alley),是一部台湾电影,由萧丽红的小说作品《桂花巷》为基础所改编拍摄,于1987年9月5日在台湾上映。
剧情
剔红是一位自小生长于渔村的少女;她的命运似乎一出生就注定了,一如她的断掌纹。
在十二岁那年,剔红的父母双双过世。十六岁时,弟弟剔江也意外溺死于大海;那年,她决心改变自己已定的命运,发誓遗忘曾挨过的贫穷、无依。
后来,她凭借一双出名的绣花巧手及一对硬绑出来的三寸金莲入嫁村上豪富之家──桂花巷,放弃了原本在渔村的恋人阿海。
二十岁那年,她终于击败周围所有蛮横的亲长,成为桂花巷一家之主,在自己的王国坐拥一切;但是,命运未曾改变她的一切。
廿三岁,她的老公过世;那年,她的儿子才五岁。在丧夫后,她因难忍情欲煎熬而造成生命中唯一的出轨。
后来,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因为在外忙于工作而很少回来探望剔红。在她六十五岁即将瞑目而去时,她回顾自己一生孤独的命运,感到这些事似乎一出生就注定了,一如她的断掌纹一般......。
人物角色
角色名称 | 演员 | 备注 |
---|---|---|
高剔红 | 陆小芬 | 女主角 |
杨春树 | 庹宗华 | 卷菸人;剔红私生女之父 |
辛瑞雨 | 周华健 | 高剔红的丈夫 |
秦江海 | 任达华 | 高剔红的邻居 |
辛惠池 | 李志希 | 辛瑞雨的儿子 |
新月 | 林秀玲 | 高剔红的丫环 |
高剔红 | 李淑桢 | 幼时剔红 |
拍摄场景
该片全在澎湖县湖西乡菓叶村及西屿乡池西村与小门村鲸鱼洞取景,以摄取其闽南式传统建筑特色并呈现出早期台湾贫苦渔村意象。
奖项
入围第2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女配角奖」:林秀玲「最佳原著音乐奖」:陈扬 | 荣获第24届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奖」:陈扬、吴念真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陆小芬 |
逸事
澎湖县望安乡中社村曾被误传为影片的拍摄地点,加上曾被导游与解说员以讹传讹,造成许多人长年误以为该地为取景之处。
获得奖项
- 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提名:最佳剧情片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陈坤厚 Kun Hao Chen导演
- 庹宗华 Chung-Hua Tou演员
- 周华健 Emil Wakin Chau演员
- 任达华 Simon Yam演员
- 陆小芬 Hsiao-fen Lu演员
- 林秀玲 Hsiu-Ling Lin演员
简评
高剔红活脱脱一个曹七巧,但影片给了她更多温情,命运推她果决练她手段,时常会走曹七巧的路但处于天性出于乡土的滋养,总还是回撤、得救,也只能自损。影片不止是传奇女性的一生,也是淳朴敦厚的乡土挽歌(大陆表现的方式往往残忍复杂得多),“母亲”本就是一种隐喻和寄托,隐隐有时代的暗线在其中、包含浓重的文化认同(家里珍藏的是有乾隆印的画,儿子日本学成后要跑到大陆)。现在是拍不出来了吧(也根本不会拍),一个时代总是过去了。影片艺术上当然是粗糙的,但氛围情调太到位,讲究细节(第一次见电影复原淹死的人肿胀的脸和七窍流血,全片复原女主小脚,还胆敢下手画那么真且丑的老年妆,还真用出生不久的小婴儿…)以及,潘越云的沧桑苦情歌yyds!少爷居然是周华健演的!真的好英俊好好嗑(傻笑)!!为什么要英年早逝火速下线呜呜!!!
三星半。萧丽红的原著吴念真的剧本算是很厉害的文本了,也写出了不少闲笔,导演在很多场戏的最后都留一个室内外的空镜,也很有意思,亮堂也寂寥的人生。林秀玲提了女配,她的角色是桃姐一样的忠仆,爱主护主也情同姐妹,她只要忠厚老实之态,表达一心关注爱护他人即可,难度不高,剩下的都看编剧巧手,她有不少表现空间,爱人被少奶赶走后的哭泣,对戏子与少奶情感的嫉妒,对烟倌的不屑与呼斥,她都诠释到位,我最喜欢的是少爷走时要带虎枕,她跑去拿,那个步姿是亲厚的爱,这是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才能有的效果。
本来预计看到一个很悲惨的故事,结果发现比起曹七巧好很多了,底层出身竟嫁入豪门,丈夫虽然短命,在世时却也是个高帅富,对剔红也是体贴温存,娘家人和儿子也都争气,大伯也不是对手,贴身丫鬟一直衷心耿耿,简直开了金手指,唯一遗憾就是情欲上,可是真跟了初恋情人,恐怕也和王永庆大房的结局差不多吧
电影《桂花巷》像一部张爱玲的小说。那是一个温柔动人的张爱玲。因为她就是那个剔红。活到七十多岁在孤独里死去的女人剔红。这部拍摄于1987年的台湾电影,再现了张爱玲笔下的世界。少奶奶剔红穿着张爱玲的《传奇》封面那个无脸女人的衣服,挽着发髻,像一个幽灵。她没有公婆,守着寡,在桂花巷辛家的那座大宅子里,独自腐烂。那是一个诡诘的世界。人们无非是算计一份爱情,一份安稳,一份周全。张爱玲的世界,或许会永远上演。就像剔红隐喻了一部分女人的一生。电影《桂花巷》会打动这些人。会让她们想起张爱玲。想起自己是白玫瑰还是红玫瑰。想起自己的暗地里独自经历的那些倾城之恋。没有人知晓。然后,自己会老去。或许,会像白发的剔红那样,在一个安静的下午,坐在摇椅上逝去。就像张爱玲独自逝去。就像你独自诞生时那样逝去。哭泣。然后微笑。
萧丽红的原著吴念真的剧本算是很厉害的文本了,也写出了不少闲笔,导演在很多场戏的最后都留一个室内外的空镜,也很有意思,亮堂也寂寥的人生。林秀玲提了女配,她的角色是桃姐一样的忠仆,爱主护主也情同姐妹,她只要忠厚老实之态,表达一心关注爱护他人即可,难度不高,剩下的都看编剧巧手,她有不少表现空间,爱人被少奶赶走后的哭泣,对戏子与少奶情感的嫉妒,对烟倌的不屑与呼斥,她都诠释到位,我最喜欢的是少爷走时要带虎枕,她跑去拿,那个步姿是亲厚的爱,这是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才能有的效果。
剔红年轻时的果敢干练带着老道,经历一次次眼泪后的稳重坚韧带着狠心,情感的回旋,新月的出嫁,是剔红一生的总结。“胃气是郁闷过度引起的,十多年的苦也只有娘受得了”“我命中注定跟亲人无缘”,台词精炼,且带着浓浓的情愫,真的好。不过本片有刻意卖惨的嫌疑,不过无疑是我喜欢那种题材
朋友分享了一首闽南语,是潘越云的桂花巷。太好听太凄美。于是激起了看电影的欲望。整部电影被好几个片段触动到落泪,阿海哥在大海里撒纸钱给意外去了的阿江,剔红打惠池新月护着惠池,惠池留学中途回家见到剔红一下跪在剔红面前,新月从辛家出嫁给等了她多年的阿柱。最后,主题曲响起,回顾剔红这一生的时候,止不住的哭。就是眼泪鼻涕俱下,哭出声的那种哭。仿佛是看到了未来老去的我,只剩下独自一人,回想这一生,不停地在抗争,不停地在告别,还有穿插期间的,那些无心的过错,有意的错过,短暂的快乐,永恒的苦难。是啊,永恒的苦和难。
前面几乎就是小时候陪外婆看的苦情剧,但新婚那段甜得一点不使人厌烦,像新月摘青芒果给少奶奶剔红吃的时候大家一起捂嘴偷笑,笑得停不下来。少奶奶剔红两次(堕落又)清醒都是因为儿子惠识?不过她怀上春树的孩子,本来想要遮掩,在新月的劝解下向惠识袒露了真相,在儿子的陪伴下到日本把孩子生下来并送给当地人,是苦情剧里不可能有的发展。里头的人也情深意重,变成老人的江海回来兑现年少的诺言,烧了一王船的纸钱给阿江;少奶奶剔红开始吸大烟,是不忍曾伺候大伯吸大烟的春树丢了行当回去打渔,变成第二个阿江;新月最后的良人,是月夜里一起吹箫取乐被少奶奶斥责再也不许踏入辛家一步的阿柱;但阿红看着头发花白的阿海——她竟然能认出他,他能认出她吗?——只是看着,没有说一个字。
重看【桂花巷】,依然觉得好,也遗憾为何一直没有修复版。却不明白年少时看到底为何觉得好。论情节,剧作框架实在过于“不讲究”,两小时讲一个女人的一辈子,但影片呈现的不是流水账,反倒是散点透视与白描。克父克母、克弟克夫,寡妇深夜寂寥赶走贴身女仆的相好,和女小生玩乐,和鸦片小生有私情又怀上孩子……每个情节点都抓马的要命,但陈坤厚偏偏能处理得不动声色,去猎奇而做留白,用意象感做连接。陈坤厚影像的魅力是他极擅长处理那些固定镜头、全景镜头。我一直比较排斥标准全景,认为无论构图抑或对景深的展现都不如大全景所具优势,而陈坤厚却非常擅用美术中的纱幔、屏风,人的侧背等来增强影像的趣味,且有种欲说还罢欲言又止的留白。三个亲人的死亡各有设计,开场是雨中出殡,弟弟是意象预知,丈夫是床幔遮蔽;再见江海则根本不拍看到的是谁
同样是写被围困在深墙大院内的女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烈如酒,以激越的姿态描摹了封建社会下女性压抑的生存状态,强有力地控诉父权体制对女性的摧残和戕害,相较之下,陈坤厚的《桂花巷》则是醇厚如茶,平淡却绵长,韵味十足。在80年代的反思热潮的影响下,张艺谋追求的是批判的力度,因此他选择以戏剧化的方式建构二元对立的戏剧冲突,增强故事的张力,有意选择典型性的人物来完成影片批判性的主题表达。相比之下,《桂花巷》采用的是另一种路径,拒绝奇情化、奇观化,放弃典型性、淡化戏剧性。陈坤厚有意淡化女性主体的反抗意识,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合格”的贤良女性,并借由她的四次失去(弟弟、丈夫、儿子、女儿)勾勒出每一位平凡的女性普遍的生命历程,借此挑明了封建社会、父权体制置身于女性身上的无形束缚。
还不错。找不到片看才看的,只是因为自己在成都的桂花巷住过。这个女主挺有记忆点的。沉迷于戏子,被提醒后马上把戏子赶走了。后来,太寂寞饥渴不小心跟下人睡了,发现下人飘了,立马把下人赶走了。说明是个清醒的女人。后来她儿子发现她一个老寡妇怀孕了,竟然说的是,妈妈胃胀气了,我带妈妈去日本散散心吧,有助于散气,然后就把孩子生在日本送人了。女人身边的丫鬟自始至终忠诚可靠,后来等来了她的爱人。全片都是有情有义的人。故事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