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拉里斯(2002)

SolarisUP:2022-08-26

《索拉力星》由夺下全球影史票房冠军的《铁达尼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制作。改编自史丹尼斯劳·赖的经典科幻小说,曾在1972年由俄国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搬上大银幕,称作《飞向太空》,荣获1972年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及人道精神费比西奖。

演员表影评剧照
索拉里斯

评分:6.4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编剧:史蒂文·索德伯格 /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主演:乔治·克鲁尼 / 娜塔莎·麦克艾霍恩 / 维奥拉·戴维斯 / 杰瑞米·戴维斯 / 约翰·赵
类型:爱情 / 科幻 / 悬疑
片长:99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再战“普罗米修斯” / 星球索拉罗斯 / 索拉力星 / 索拉里斯星 / 飞向太空2002
上映:2002-11-27
IMDb:tt0307479

剧情

「普罗米修斯」号太空船绕行索拉力星进行探测,向地球总部回报紧急状况并同时请求支援,但身为凯文的好友指挥「普罗米修斯」号的吉百瑞竟不愿意说明状况,但在好友的要求下,凯文依旧接下这次任务,充满神秘的太空旅程。

凯文很清楚他此次的调查决定,将会直接影响到该计划及全船太空人的存亡,但当他抵达时,还是被发生的事给吓到了:好友太空人吉百瑞早已自杀身亡,另外两个太空人也出现意识不清的状况。根据调查,这一切异象,似乎与星球索拉力有关…

此时,索拉力星的奇特力量,也渐渐在凯文身上发挥作用:在索拉力星制造的幻觉下,凯文竟能与数年前自杀的亡妻重逢。亡妻自杀的意外,他既痛苦又自责。尽管面临着意识不清,沦为「活死人」的异星威胁,凯文这次似乎再也不愿与爱妻蕾亚分开了。

角色

演员角色
乔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凯文博士(Dr. Chris Kelvin)
娜塔莎·麦克洪(英语:Natascha McElhone)(Natascha McElhone)蕾亚(Rheya)
薇拉·戴维丝(Viola Davis)Dr. Gordon
杰瑞米·戴维斯(英语:Jeremy Davies)(Jeremy Davies)Snow
欧路奇图科(英语:Ulrich Tukur)(Ulrich Tukur)吉百瑞(Gibarian)
赵约翰(John Cho)DBA Emissary #1

简评

索拉里斯星上的海洋。在索拉里斯星上,这片辽阔无垠的海洋具有高度智慧,能够洞察人类的所思所想,从而活生生地复制再现。我们一直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人”吗?在另一个星球上,海洋或许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正如梁文道评价此书说:“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本片更大的努力花在了想让观众更直观的去了解solaris这么个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强调这个星球能通过人的大脑复制出你脑子里的人,而这对于飞船上的有些人来说不ok,就因为一句“超出道德范围”。里面角色对于复制品“非人”的判断和粗暴的应对也令人担忧。本应展开的角色的内心流动和对人类的思考在刚刚进入太空时被一笔带过随即沦为赔衬和口号,没什么实际的情感冲击,作为一部影片也并不能让人记住。

冲着“挚爱导演索德伯格+克鲁尼居然也演科幻”这个组合看的,看得出索德伯格是借科幻的壳讲爱了,不过女主恰巧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而且跟Meryl Streep撞脸),就有点燃不起来。并没有复杂的设定和庞大的世界观,但在索德伯格精巧的镜头调度和节奏把控下,不失为一部很特别的惊悚片,也确实讲好了这个孤独星人永远失落在克隆星的故事。另外,不知为何索德伯格的所有电影都自带学霸气质,越看越觉得明显。(check了一下导演是教育学教授和心理学家的儿子,故此……)

不论剪辑与版本,单从哲学角度看,我认为在电影中,空间站的三个人代表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历史的三种态度。杀死回忆,与回忆共存,被回忆取代,也许第三种的表现比较消极,像斯诺一样。但换句话说,我们人类也可能只是大脑意识牵线下的木偶,我们通过意识与感受区分真假,如果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的内心,又怎能辨识索拉里斯所创造的世界。也许索拉里斯的神奇力量,带给人类更多的是关于宇宙无穷秘密的感叹,对于那些难以想象的现象,我们只能无限探索,这样就足够了。

索德伯格用蒙太奇、对白、表演,将角色的知觉情绪回忆以及想象全部实体化,结局看似是太空站坠入索拉里斯,实则是索拉里斯被纳入太空站。面对这巨大的意识之海,角色不是对镜自观而是单薄的身陷囹圄,神秘感彻底被消解。索德伯格仅仅是借用原著的设定拍了一部有关回忆的爱情故事,与塔氏的《飞向太空》触摸人类最深处意识相比,可谓云泥之别。 @2020-09-02 20:53:47

明白了两点:妻子是凯文两种心境的结合,可以简化为感性和理性,也可以说是矛盾情绪的互相拉扯;凯文最终的选择,是用肉体的消弭来抵抗存在主义,存在就要考虑为何而在,而融为一体则无需考虑了,而且这个幻想本身和现实差别不大,凯文潜意识里害怕“欺骗”会带来反噬吧(老塔版的解释会稍有差异)。这故事局限挺大的,基本都是用心理学和存在主义过招,一种瘾君子上身的感觉

很喜欢的影像风格。恰巧是黑人女性科学家的角色代表没有资格接触高等文明的这部分人群,心胸狭隘,拒绝与高等文明和平相处,在信息为零的情况下无脑毁灭一切潜在的威胁。放到今天政治正确的好莱坞应该是百分百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个角色必须得是白人男性。索拉里斯星类似于高等文明的一个制造程序,可以读取其他生命的思维信息,然后操控基础粒子制造出你最在乎的人的复制品。满足你。这不就是造物主本主吗?只是男主自杀的妻子本身就是个认知水平很高的人类,无法接受自己是个复制品遂选择被黑人女科学家毁灭。结局男主留在索拉里斯上过起了伊甸园般的生活也是个happy ending了。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挂羊头卖狗肉的视频网站在我检索关键词“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的时候将我引导至此,我在“为何苏联片子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发行”“为何70年代电影画质如此精细”“为何片中演员都一口美式英语”“为何男主长得那么像乔治克鲁尼”的困惑中度过十分钟后发现下述真理;如果一个人看起来像乔治克鲁尼,说话也像乔治克鲁尼,那他很可能就是乔治克鲁尼。——再见!!

作为“科幻片”的中心有个无法简单填充的神秘惊奇内核坑,老塔当然是把这份表意归结到每个被动人物抽离到超验的心理体验上,进而尽显不同。这版的克鲁尼则有强烈被动向主动的转换,情感竟能和外星球联系起来,相当有左岸味道。调度上,回忆段镜头上部睫毛化和类似眨眼的黑屏剪辑,模拟回忆的意象感,最后的两个星球叠化类似受精卵扣题,都能看到索德伯格相当地不缺想法,他可能对迷影这事还有100个点子,但只是还没拍出来而已。

买票的时候以为是苏联版的,结果克鲁尼出来就觉得不太对劲。电影到最后也没有交代solaris的动机和目的,所以很像宗教意义上的造物主,祂拥有普通人类无法想象的力量,在神秘莫测的创造和毁灭中平静地存在。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停地猜测剧情走向和结局,最后发现每一种都猜错了,而猜错的原因在于我把它当成了科幻片,但它其实是一部讲爱情和回忆的文艺片,即使去掉科幻设定也毫无影响。但在电影当中,科幻和文艺有点冲突,导致看起来什么都想讲,但什么都没讲清楚。

老塔电影的remake,还是卡神制片,拍出来的东西着眼小而几乎无格局。跟索德伯格同时期的前作比很像是《战略高手》,但是这个时期的索德伯格跟之前比在镜头语言上更有想法,窗外雨景像在带入银翼杀手,一些有趣的motion-control shot。但是之前的《战略高手》像是套警匪片壳的爱情片,这部像是套着科幻片壳的爱情片,不知道索德伯格是否满足于替身恋爱的结尾?从导演评论来看他也几乎没有处理成更宏大主旨的想法

用美式科幻片(爱情片)的技法阐释斯塔尼斯瓦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自然比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更圆润,观看起来也更省事。结尾的场景自然算不上惊喜——类似情绪在《飞向太空》里也演绎过。不过,我倒是想起了英剧《童年的终结》里,主人公与超主相会时竟重新置身在自己度蜜月的房间内,通向恋人亡故的未来困顿在过去和当下之间——这算是英美科幻影剧中的某种互文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