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泣血记(1931)

UP:2022-08-17

《桃花泣血记》,是一部国语黑白默片,上映于1931年,由卜万苍导演,阮玲玉与金焰主演。

桃花泣血记

评分:7.5 导演:卜万苍 编剧:卜万苍
主演:阮玲玉 / 金焰 / 李时苑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88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无对白
影片别名:The Peach Girl
上映:1931
IMDb:tt0192665

桃花泣血记简介

富家公子德恩随母亲金太太(李时苑 饰)回乡下的农场小住,于此邂逅了贫家女孩琳姑,这两个孩子天真烂漫,两小无猜,然而金太太门第观念极为严重,严厉禁止儿子和穷人家的孩子玩耍。
  数年过后,德恩(金焰 饰)已长成英俊帅气的小伙子,琳姑(阮玲玉 饰)也出落成亭亭玉立的漂亮姑娘。两人再次重逢于农场,琳姑对当年的情景仍有顾忌,而德恩却主张抛弃门第之见,自由恋爱。这一对金童玉女从此形影不离,德恩更邀请琳姑到城里游玩、小住。两人的恋情始终为金太太所不容,她想方设法将琳姑赶回乡下。不久,琳姑发觉怀孕,她敦促爱人向金太太阐明实情,而此时这个男人却畏缩不前……

简评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琳姑与桃树和桃花并生同死。寓情于景在东亚文学屡见不鲜,“人面不知何处去”,又“旷野上头发在十分疲倦地飘动/像太阳飞过花园时留下的阳光”,又“髪にか饰ろか 接吻しよか/君が手折し 桃の花”(装饰在头发上呢?还是亲吻它呢?你手折的 一枝桃花),而阮玲玉再添一笔桃花泣血:虽则佩觿,能不我知?虽则佩韘,能不我甲?中国电影最美好纯真的时代,有高古意。

倒也不错,古典戏曲和小说是养料,又觉老套又觉好笑。开头引的一段不知是否是黛玉的葬花词,桃花喻女子,桃树喻人,倒还真是有股传统比兴的味道。记得女主角被迫回乡下时有段字幕是枝叶枯落,镜头就剪了一段很短的枯树画面,或许算是蒙太奇与古典诗词手法的契合,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古典戏曲的人物应当是刻板形象的,所以片中的母亲、男女主角、守牛父亲、还有小丑,与默片时代的夸张表演结合,也挺好的。另,头一次不听音乐看默片,感觉很好。

【7】镜头构图非常工整,起幅落幅的设置也很有意思,结尾虽然看似悲情泣血,但其实也是个童话故事,现实里的富家子弟,无论男女,都很难切身尊重底层人民,唯有极少数才敢于背叛自己的阶级,去思考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阶级固化与剥削,古往今来,或许都是如此。不过若真有德真这样的觉悟,也实属难得,如果完全顺着父母意思,那么怎么能赢得自己的人生?有时候不闹到天翻地覆,父母是不会理解你的决心的,自己在考研途中也切身有所体会。

没有一点声音的默片,连音乐也没有。通过穿插台词or剧情介绍的画面来推进主要剧情,并且配着英文翻译和小插图,字体画风很漂亮,提醒着当年的电影是多洋气,观影感受似看连环画。剧情是很简单的阶层不同的两人从小时候的一次见面开始,种下情缘,长大后坠入爱河,比较意外的是玲姑发现少爷的欺骗而大呼骗子,直截了当点出真相,情节没有一点没有矫饰。没有现在常见的洗脑,没有pua没有乱七八糟的恋爱脑,清醒正常。看桃花的时候,觉得阮玲玉笑得有些过,能从人物转变中看出表演的层次,很不一样。看阮玲玉的时候,看到她其他电影的片段,真的就是感佩是很棒的演员,曼玉老婆不及。金焰的少爷的确是帅的,不愧为金童玉女组合

此片讲述的是许多民国电影经常讲的富家公子贫家女的故事,其结局往往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得到归宿,男方背叛家庭,携女子远走高飞,一种是没有得到归宿,留下母女孤苦伶仃,多年后再次相遇。此片没有走此套路,而是以琳姑害相思病而死结局,最终感化男方家长,结局是完美的,但是并没有厘清这种故事在旧道德下本身的阶级对立,这种旧道德是深入人心的,贫家父母不敢奢望,富家公子的父母也是丝毫不允,最终以死感化的结局,显然没有普世性可言,并没有为这样的故事给出一个解决之道,单纯从戏剧的角度进行了结尾,主题没深化,反而让故事流于虚假的良善。这种故事显而易见的就是阶级对立的问题,如何对这一问题解决,如何为天下不同阶级的有情人找到出头之路,又或者在旧道德下,这对恋人会有怎样的宿命,以此引发观众思考和反思,这才是导演应该思考的。

《劳工之爱情》、《西厢记》、《桃花泣血记》这三部影片分别诞生于20世纪10、20和30年代,通过这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电影的叙事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另一个变化是拍摄于1931年的《桃花泣血记》终于摆脱了“旧市民电影“的束缚,五四所倡导的自由恋爱在滞后了十几年终于进入到了电影领域,中国电影也终于同中国文学一样承担起了启蒙的历史任务。

在开场前看到有几个外国人也看这部电影,一想到当时大多的(上海)电影都有英文字幕,感叹当时国际开放程度之高,那会也应该很多外国人在上海看电影吧。影片以象征手法将琳姑比作桃花(更重点在于强调其爱情历程,桃花=爱情),讲述在新文化运动思想逐渐开放的年代,男女想要摆脱中国封建传统式的婚姻许配,追求恋爱自由的故事,家庭的阻挠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一直都是造成恋人爱情历程艰难的重要原因,至少现在中国一些电视剧也在重复着部分老套的情节。但最后,爱情以世俗意义上的悲剧收场,其实也表达出卜万苍等一众创作者对在当时中国社会现状要想追求恋爱自由、思想解放的忧虑吧……另外,大银幕上阮玲玉好美!韩兰根演了太多戏了吧,好像最近看的中国早期电影都有他!

冲突推动情节的戏剧观,固定镜头与剪辑也是影戏观念下的叙事先行,但琳姑树下初登场的推镜和想象画面中的摇镜也体现了早期电影中长镜头叙事的尝试,主题上仍是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以花喻人,琳姑最后折枝的镜头与桃花的蒙太奇组接表达情感,极具张力;无声电影的条件下演员表演略显过火,但阮玲玉依然完美塑造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少女形象

默片时代,为完成叙事,人物表演多少会呈现出一种夸张。阮玲玉的颜值,在当年。想必也是流量级明星,表演上,她的演技还有待商榷。全片故事完成度很好,“桃花”这个意象的使用,也带有浓郁的东方美学色彩。但说到底,这是一个非常东方的,或者说带有东方神韵色彩的故事,西方人大概看不懂“婚姻自由”为何在中国如此艰难实现,尤其是在世俗礼教厚重的旧社会。这大概是中华五千年性压抑文化所导致的特有的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故事中,琳姑的爱情悲剧,没有渣男渣女,是封建社会包办婚姻世俗戕害的结果。痴男信女的故事,在婚姻未自由的时代,大概才是最超前的爱情观吧。尤其那句“爱情不分贫贱”,绝对实现了当时价值观的引领,具有超前性。

资料馆放映#在开场前看到有几个外国人也看这部电影,一想到当时大多的(上海)电影都有英文字幕,感叹当时国际开放程度之高,那会也应该很多外国人在上海看电影吧。影片以象征手法将琳姑比作桃花(更重点在于强调其爱情历程,桃花=爱情),讲述在新文化运动思想逐渐开放的年代,男女想要摆脱中国封建传统式的婚姻许配,追求恋爱自由的故事,家庭的阻挠和道德伦理的约束一直都是造成恋人爱情历程艰难的重要原因,至少现在中国一些电视剧也在重复着部分老套的情节。但最后,爱情以世俗意义上的悲剧收场,其实也表达出卜万苍等一众创作者对在当时中国社会现状要想追求恋爱自由、思想解放的忧虑吧……另外,大银幕上阮玲玉好美!韩兰根演了太多戏了吧,好像最近看的中国早期电影都有他!

早期中国影史伦理电影,老生常谈的主题,但在当时先进。在民族运动此起彼伏,民主等大旗扛起的时代,“先进观念”在电影中的四处流淌,以及对固守的封建残余社会的讽刺。以花喻人的象征意义仿佛是中华文化源远长流的传统,因此琳姑的命运也让人唏嘘不已。在我走进电影院之前我没有想到它这么默…以为至少是有像《劳工之爱情》的音乐背景,但真的是从头静默到尾,因此也体会到这部电影确实只能依靠演员夸张的动作与面部表情的表演来吸引观众,表达情感。因为在没有音乐和对话的情况下是真的会走神,故事情节非常的遵循早期中国伦理剧的发展模式,以阶级的对立来彰显人物的悲惨命运。因此也没有那么好看,尤其是看到最后,一直在想为什么男主听到妻子要死的消息不先去找医生,而是连滚带爬地跑过去。可能确实没有声音缺乏引起共情的机制。阮玲玉太惊艳了!

倒也不错,古典戏曲和小说是养料,又觉老套又觉好笑。开头的定场诗,桃花喻女子,桃树喻人,倒还真是有股传统比兴的味道。记得女主角被迫回乡下时有段字幕是枝叶枯落,镜头就剪了一段很短的枯树画面,或许算是蒙太奇与古典诗词手法的契合,感觉别有一番风味。古典戏曲的人物应当是刻板形象的,所以片中的母亲、男女主角、守牛父亲、还有小丑,与默片时代的夸张表演结合,也挺好的。另,头一次不听音乐看默片,感觉很好。

桃花泣血记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