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台泣血(1976)

UP:2022-08-17

《瀛台泣血》(英语:The Last Tempest)是1976年香港电影,由导演李翰祥执导,是《倾国倾城》的下集。

瀛台泣血

评分:7.4 导演:李翰祥 编剧:李翰祥
主演:狄龙 / 卢燕 / 萧瑶 / 姜南 / 岳华 / 井淼 / 苗天 / 杨志卿 / 汪禹 / 凌波 / 白彪 / 吴孟达
类型:剧情 / 历史 / 古装
片长:118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Last Tempest
上映:1976-02-21(中国香港)
IMDb:tt0075444

剧情

讲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中南海瀛台的故事。

人物

  • 卢燕 饰 慈禧太后
  • 狄龙 饰 光绪帝
  • 萧瑶 饰 珍妃
  • 苗天 饰 李莲英
  • 汪禹 饰 张进喜
  • 凌云 饰 康有为
  • 岳华 饰 谭嗣同
  • 凌波 饰 隆裕皇后
  • 胡茵茵 饰 德龄公主
  • 刘慧玲 饰 春寿
  • 陈萍 饰 瑾妃
  • 沈劳 饰 王商
  • 黄新 饰 袁世凯
  • 欧阳莎菲 饰 端王福晋
  • 杨志卿 饰 徐桐
  • 王侠 饰 刚毅
  • 姜南 饰 载漪
  • 井淼 饰 荣禄

另见

  • 瀛台泣血记

简评

这个表演是很明确的对慈禧的形象不要去做判断的,卢燕相当厉害,前期是老成持重的母亲,所以在臣子面前也毫不怯场,在力图革新的光绪帝面前,也不是天生的要做对抗,后段冲突时又不怒自威,比任何一版跋扈撒气都要凶猛,一个王朝这才叫丧在普通人的手上,因为她是普通的想法和做法。

李翰祥《瀛台泣血》,接着《倾国倾城》讲下去的故事注定也是场悲剧,光绪憋屈的一生也只能在维新的一百天中畅快地释放一下了,但事实上改良的一腔热血是没办法撬动守旧派的,表面是恪守祖制规训,实际则是不想轻易让出利益,从古至今,“坏人”总是玩儿的这一套,但关键这一套确实保证了即时的稳定……本片戊戌六公子完全被边缘,谭嗣同,康有为被塑造成了无脑青年,反倒西太后依旧端庄霸气,统领全局,扮演者卢燕的气场实在太强,一个不屑的眼神都足以震慑全场,光绪弱鸡般颤抖着,骨子里男人最后的尊严,帝王最后的尊严全部被碾碎,还真是唏嘘……李翰祥的历史片总能把着一个很好的调子,有一种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的气派,人情人性那点东西又恰到好处地融在其中,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导演~

谭嗣同和康有为一出场,惊呆了,这不是西门吹雪和中原一点红吗?耳畔又响起熟悉的旋律:西门吹雪(康有为)吹的不是雪,是血;他一层不染,剑尖上的血如梅花,他对说谭嗣同说,维新不是要杀人,而是要花钱。中原一点红(谭嗣同)还是板着他那张木讷的脸,冷冷回应道,但是革命就像妓女遇对了客人,杀人也是可以友情赠送的。噫,李翰祥让两个剑客表演爱国志士的惺惺相惜,不愧是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阵容、基调跟《倾国倾城》很像,估计是同时拍的,剪成姐妹篇。但不知为何这部没了姜大卫,莫非是没档期?一如既往地黑化慈禧。人物生动,光绪的软弱无能、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鲁莽直率,都很到位。李翰祥在邵氏拍过几部清宫剧,后来到北京也拍过几部。邵氏因为没实景,棚内拍摄,所以没有后者大气。但故事有吸引力,人物都立得住,足见功力。

这部的光绪比《倾国倾城》里更可怜,狄龙是把他所有电影里哭的戏份在这部都哭完了。《楚留香》和《瀛台泣血》里都有狄龙岳华凌云,不同的是狄龙在《楚留香》里笑得很阳光,《瀛台泣血》里哭得很动人,而且戴帽子的造型显得他的脸好小,一点不像已经二十八岁的人。打枪的那场戏和与珍妃离别的戏演的最好。如果电影剧情能演到光绪死就好了。

倾国倾城的续集,这一集主要讲述了维新变法失败,光绪遭遇囚禁的故事,这一集没有了姜大卫那么抢戏的角色,以大说小的形式显得大气很多了,卢燕戏份虽然少,但是演活了不怒而威的慈禧,狄龙也把善良软弱的光绪演得很到位,很难得还是岳华的谭嗣同,怒斥西太后一段太精彩了,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困境

《倾国倾城》中没有详细介绍戊戌维新和光绪幽禁的悲惨过程,《瀛台泣血》正好作为一个补充,这部电影依旧是是李瀚详导演,卢燕和狄龙主演的再续之作,观看的话,好像就剧白白可以。电影中尤其是光绪和参与维新变法的康谭等人,演出了在政治上的稚嫩和急躁,但康公车上书时将近40,变法那年应该岁数更大,但在影片中极显书生气,少了些帝师或者说中年男人的味儿。总体来讲,李导演的这部电影基本吻合史实,画面感真实不浮夸,但在艺术表现效果,尤其是选角上,反而让我越来越怀念《走向共和》的老戏骨们。

这一部比第一部更好,我算是明白为什么狄龙一心不想和姜姜合作了,有尊的第一部,让人很难把注意力放在剧情上,即使第一部的剧情更好,但是观众们只会关注狄姜两个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甚至珍妃和皇帝之间的爱情都被忽略掉了。这一部没有姜姜了才让人注意到萧瑶的珍妃和光绪还是很般配的。卢燕演的慈禧真的出神入化,卢燕演过不少次慈禧,那种不怒自威那种气场没有人能比得上。狄龙的光绪演的其实也挺好的,唯唯诺诺,畏手畏脚的受气包形象也挺好,只不过光绪的人设就是这样所以不太讨喜罢了。谭嗣同和康有为的人设有些奇怪,谭嗣同不像个心系天下的爱国者,倒像个冲动的莽夫。

布景精致,也蛮有历史感,符合史实,狄龙好帅啊,把光绪的懦弱演出来了,就是李莲英这个角色,有点过了,历史上李莲英其实对光绪还不错的,没有那么恶毒,而且情节上有点过于简单了,没有在人物性格,人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上过多着墨,有点走马观花的既视感,不怎么有深度,其实当时社会很复杂,人性呢也很矛盾的,没有那么非黑即白。结尾戊戌六君子上法场竟然真让我有点泪目,他们的牺牲既悲壮又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没有改变现状,也无法拯救他们心中的大清,因为他们即便是死也没有唤醒国人,也正因如此,我热切的希望不要让那些为了我们的前途而奔走呼号的壮士白白牺牲,不要寒了天下有志之人的心。

故事上紧接《倾国倾城》,阿尊的寇连材死了,于是本部的小太监担当变成了汪禹,但他的表现差出太多了。《瀛台泣血》主线继续讲光绪帝和西太后间的权力斗争,维新变法的思想性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就连康有为谭嗣同也更多被塑造为光绪帝一派的忠臣良将而非改革先锋。表面上看,变法是因谭嗣同信错袁世凯而失败,可卢燕的西太后一出场,不怒自威的强烈气场就让人觉得光绪怎么玩也玩不过这只老狐狸(事件败露一场的仰角镜头拍得好)。狄龙的光绪帝继续是被欺侮的受气包,对着西太后浑身颤抖不敢直视,难以想象同年他已经在张彻电影里演过武松了。嫔妃们戏份更多,萧瑶(她长得像70年代的唐艺昕)的珍妃与光绪的感情线甚至隐隐抢过主线风头,凌波的皇后形象也更立体。苗天较上集更好,在宫廷的大群戏中倒显得他阴沉而有城府。吴孟达客串戊戌六君子之一。

感叹下龙哥演技好细腻啊,好多细微的眼神戏,尤其和珍妃告别那场戏,真是看得唏嘘不已,眼睛还总是泪盈盈的,怎么做到的。龙哥要是不露肌肉不拍打戏真是十足文艺小生啊,主要在于长相是斯文俊秀型,所以不需要武的时候就文气十足,一点不觉违和。而且气质实在太好了,即使是没有实权在握难以大展宏图只能看人眼色,但是皇帝的贵气与威仪还是藏都藏不足啊,所以看到这个光绪更觉心痛,本应是一个年轻有为抱负远大有望重振国威的君主,却是这么无能为力。慈禧也确实演得很好,而本来姐妹不合的瑾妃珍妃,却因为妹妹遭难,而重拾了姐妹之情,却是让我感动。

李翰祥截取百日维新这个节点,以演义戏说再现了清廷帝后之争的悲情故事。故事主线围绕光绪帝变法失败囚禁瀛台,谭嗣同等六君子舍命就义等历史事件展开,辅以光绪同珍妃之间的生死爱恋。对比出太后的强势与皇帝的懦弱,而在改良派的描写中有些草率了事。整部影片依旧保持了李翰祥对古装片服化道、美术方面的精致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