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1966)
KhartoumUP:2022-08-15
《喀土穆》(英语:Khartoum)是一部1966年的英国电影,由Basil Dearden执导,查尔登·希士顿、罗兰士·奥利花、Richard Johnson、Ralph Richardson主演。
评分:7.6
导演:巴兹尔·迪尔登 / 埃利奥特·埃利索方
编剧:拉尔夫·理查德森 / 亚历山大·诺克斯
主演:Charlton Heston / Laurence Olivier / Richard Johnson
类型: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 / 冒险
片长:136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战国春秋 / 沙漠龙虎会
上映:1966-06-09(英国)
IMDb:tt0060588
喀土穆简介
十九世纪末,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发动圣战试图推翻英国及埃及的管治。穆的军队势如破竹正向著军事战略重点喀歌穆推进,英国首相见事态严重,急派当时国内最有声望的将领高顿前往喀歌穆进行维持和平任务。两雄相遇,各为其主,战事一解即发?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罗伯特·阿特里
获得奖项
-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第2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Art Direction (Colour)
- 巴兹尔·迪尔登 Basil Dearden导演
- 埃利奥特·埃利索方 Eliot Elisofon导演
- 查尔顿·赫斯顿 Charlton Heston演员
- 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演员
- 理查德·约翰逊 Richard Johnson演员
- 拉尔夫·理查德森 Ralph Richardson演员
简评
英国人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那样的史诗片,主角是中国和苏丹的共同老朋友戈登。1964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苏丹时说:“曾经镇压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苏丹民族革命运动的帝国主义者戈登,最终受到了苏丹人民的惩罚。”刺死戈登的长矛也作为国礼赠予我们,现在在国博收藏。戈登从中国回到英国后,又去了非洲,最终败于雄才大略的苏丹反抗者马赫迪手下。电影里也毫不讳言,英国帮助埃及侵略苏丹是为了苏伊士运河的利益。但是马赫迪不是堕落的洪秀全,他伏灭埃及侵略军,全歼英国援军,最终喀土穆收复。
史诗般的视听打造下,引发的思考却是“历史的迷雾”。从殖民者英国的视角,戈登享受的是当地民众的夹道欢迎,他爱民如子,废除奴隶制度,救民于水火,最终临危不惧慷慨就义,不但英雄盖世还是道德楷模,而“叛贼”们则犹如瘟疫在散播。从反英视角,戈登则是阴谋卑鄙的殖民者代表,镇压人民,横征暴敛,导致统治期间人民水深火热,最终穷途末路依然负隅顽抗,被击毙是恶贯满盈罪有应得,起义军就是以神的旨意对他执行制裁的正义之师。到底真相是哪一个?只能说“话语权”是多么可怕而卑鄙的东西。不过真正该“最有应得”的刽子手从来都是躲在幕后安享晚年,那些已“最有应得”者起码往往是勇于承担起责任者。况且日不落帝国的异域历史片总是相对而言最有客观说服力的了,毕竟有200年的全球殖民治理经验传统,最见多识广,历史与人文的视角高度无出其右
①大场面,好风景,北非伊斯兰风情②戈登将军和格莱斯顿首相追求的目标完全不同,一个追求荣誉,一个追求英国的通盘利益③大清提督、尼罗河的劳伦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折戟于援军的踟蹰不前按兵不动④据说杀死戈登的长矛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此为苏丹所赠,中国则回赠以清廷赏赐给戈登的黄马褂⑤戈登离开中国之前通过李鸿章向天朝提出20条改革赠言,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每一条都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天朝十动然拒,并认为戈登别具用心
在中国的“戈登提督”抑或在苏丹的“戈登帕夏”,在片中被塑造成了一个为自己的浪漫理想献身的殉道者。如果脱离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他的所为却也与当今欧美流行的“白左”惊人地相似,自信和狂热的ISL原教旨主义者对话能感化对方,可惜只是徒劳;而片中他与马赫迪之间的英雄相惜,看起来倒更像是那个时代西方对“文明”的非洲人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影片本身质量不错,尤其是对白中满满的话剧感,不啻为英国电影中莎剧遗风的一种痕迹。PS:戈登本人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成为联系中国和苏丹之间友谊的纽带,怕是历史开的最大一个玩笑吧。还有为啥我小时候一直把这个地名念作喀士穆来着= =
勉强及格。前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喀土穆的戈登。面对马赫迪起义,戈登帕夏重返苏丹,英国不愿搅浑水,本地奴隶商怀着国仇家恨不合作,戈登只能靠刷脸困守孤城。戈登的行为有两层意思,第一他是要保护埃及人,白银时代的电影里,英国拍这些昔日殖民地的题材时,一般都立足于人道主义,是英式“帝国电影”主要特征;第二是有明显的宗教意味,马赫迪声称要血洗喀土穆,是建立在他的宗教野心上,戈登把自己像人质一样扔在那儿,有在营造宗教神迹上神锋相对的意思。赫斯顿又一次演了有异域属性的白人,他塑造的戈登,面对属下高傲,在敌人面前是殉教者的坦然,拿捏的挺好。涂成黑脸的劳伦斯沉稳,坚定,也挺好。本片最出挑的还是战争场面,夜晚突袭粮队、河上阻击援军、攻城战都堆了不少人,战斗细节考究,虐马比较狠。戈登死时的场景复刻了课本上那幅油画
不明白为什么当年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整个人中东风情上脑的时候,却没有看这部喀土穆(虽然地点在非洲苏丹)。看到一半发现主角戈登是当年替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人,感觉有点复杂。看到中间戈登誓死不肯离开喀土穆的时候,我跟英国政府一样无法理解他的执念。接下来看到戈登和穆斯林叛军首领马赫迪见面,发现对方发誓要屠尽所有对手和城内不肯归降的男女老少时,我还在想,难道当年左宗棠抬棺进疆是跟这英国人学的???等电影看完再仔细搜索。发现左宗棠1880年进新疆时,正好也是戈登要被派到苏丹那一年。而且左宗棠才是真正平复太平天国起义的人物……所以……其实是戈登学的左宗棠?????
围绕戈登几乎可以串起1855-1885三十年间大半个世界岛(亚欧非三洲)的历史,这样的人物在古往今来估计也不会超过3个(甚至可能仅此一人)。喀土穆的故事仅仅是Chinese Gordon传奇人生的最后一幕,也是最光辉的一幕。可惜个人英雄主义再强大,也只能成就精神价值,于拯救苍生无补。然而又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牺牲一个伟大灵魂拯救世界边缘一群藉藉无名的百姓(并且拯救失败),是否又有意义?但逃走一定是没有意义的。才发现是“喀土穆”不是“喀士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