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986)

UP:2022-08-14

《孙中山》,1986年中国大陆上映的传记片,讲述了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导演丁荫楠,主演刘文治、张燕、王咏歌。

孙中山

评分:6.7 导演:丁荫楠 编剧:张磊
主演:王诗槐 / 刘文治 / 张燕 / 辛静
类型:剧情
片长:15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Dr.Sun Yat-Sen
上映:1986
IMDb:tt0348143

剧情

1911年,武昌起义取得胜利,辛亥革命波涛汹涌席卷全国,不久之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没过多久,北洋军阀的袁世凯在北方控制了清廷残留政权,为了统一国家,袁世凯和孙中山展开谈判,袁世凯夺取了胜利果实,袁世凯担任总统之后,野心勃勃,暗地里刺杀了宋教仁,随后,孙中山和陈其美发动二次革命,不幸失败,流亡大日本帝国。孙中山在日本重新组织和联络战友,回到广东省,就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挥师北伐,由于陈炯明叛变,北伐失败。最后,孙中山不幸英年早逝。

演员

主要演员

演员角色备注
刘文治孙中山
刘斯民黄兴
张燕宋庆龄
王延松宋教仁
王咏歌朱执信
沈卫国陈炯明
阮志强胡汉民
任超廖仲恺
于孜健李大钊
张士会蒋中正
王震毛泽东

次要演员

演员角色备注
马红鹰汪精卫
王诗槐陈其美
孙国璐宋霭龄
俞洛生宋耀如
唐汤民郑士良
徐卫宏陆皓东
辛静袁世凯
孙素杰隆裕太后
唐爱梅罗迦陵

外国演员

演员角色备注
大和田伸也宫崎寅藏
中野良子宫崎夫人
神谷和夫平山周
桥本功萱野长知
儿玉泰次内田良平
小川真司鹤冈
岩本千春秋香
普斯特哈同
戈沙马林

其他演员

该片有军方参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87400部队、54410部队、83115部队、53203部队、87268部队、38204部队、38432部队、38200部队、53224部队、51116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上海市总队、广东省总队、福建省直属支队)。

该片有日本国参演:福冈市政府、东京株式会社、东京真优美会。

制作团队

  • 制片主任:李金榜、招庆强
  • 美术:闵宗泗、马永元、关愈
  • 录音:邓清华、黄明光
  • 编辑:车旭群
  • 照明:李文、司徒经纬
  • 化妆:何子云、孙阿甦
  • 服装:任奉仪、王辑珠
  • 道具:田世凯、黄校明、林洪添
  • 置景:梁培
  • 烟火:彭福初、黎国良
  • 特效设计:谷家栋、李自强
  • 特技摄影:马卫
  • 拟音:甄福庆
  • 指挥:丁家琳、方国庆
  • 演奏: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珠影乐团

简评

很独特的风格,以历史大事件串起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展现孙中山先生波澜壮阔风云飘摇的几十年,视野极度开阔,而且导演把控力也相当好,没有沦为流水账。但这样宏观叙事的缺点就是人物脸谱化,再加上没有字幕,全片没记住一个配角。还有使剧情不连贯,牺牲了叙事技巧。这样的风格注定不讨好普通观众

三星留给电影的冷静叙述和浪漫美学。虽然是历史传记,但削弱了宏大叙事,重新将影像的语言回归到孙文先生的人生序列里,用极具美学色彩的影像语言映现了孙先生所面对的复杂的历史与社会,以及作为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情绪与经验——风格化的影像语言塑造了他,也抽离了个体在历史中的功能,使我们更冷静地在表现主义的美学环境中凝视孙文先生作为“人”,亦或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一生。即使散文式的情节过度(旁白)使得电影在历史宏观与个体诗意的衔接上还存在探索空间,不过这也是现实主义重归,电影语言现代化时代有关第四代影人的重要探索。

正好看到四台在采访导演丁荫楠和演员刘文治,刘说被导演“钦定”演孙中山,但大家开始时都没啥信心。第一场戏在上海拍就任临时大总统,来了很多遗老遗少,当年都见过大炮的。刘办好相出场,遗老们惊呼“真像啊”,导演骂了句“废话,把他衣服扒了你们还说像?”这部当然有各种问题,但对童年时期的我,这是第一次知道了朱执信,电影里他牺牲的那一段至今都未尝忘怀。

【非常教科书的笔记】①以人物的心理线索结构全片(四次起义、四次战友牺牲、联合共产党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影片没有停留在史实的表面,而是力求深入人物内心②造型先行进入剧作(第一次广州起义用雾;第二次惠州起义俯拍清兵的红缨帽和起义者的头交错构成"色彩造型的交响乐";第三次镇南关大战是"硝烟的交响乐";第四次黄花岗起义是"火光交响乐"③虚实的完美结合(“虚”:把具体的历史事件推到后景; “实”:人物内心的复杂世界提到前景;影片开头既具体又抽象:孙中山在火海前回头→虚的屠杀场面→西太后在清宫→海上劳工)④导演的独特视角和充沛激情(对历史和伟人的独特认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同在孙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上映,跟港台合拍的《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相比,本片塑造的孙文先生多了一份刚烈,少了一份儒雅。但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用户民主的决心是不变的。在各种事件中对主角人物的刻画更具体更生动,相比《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更偏向于纪录片铺陈的手法,本片的情感是更充沛的。当然了,一定基础之上,本片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孙中山。

第四代的心理,第五代的形式。孙中山的一生在饱经历史磨难的第四代眼里,成为一种悲剧的表达,即使总体而言是成功的。17年时期的电影林则徐,即使他的一生,整体应该是悲剧性的,在十七年中的表达也是乐观昂扬的。诗化的影像意识,影像的自觉。丁荫楠,既不能搞封闭式的起承转合,更不能罗列历史的进程,搞成编年史纪录片。应该是以孙中山奋斗一生中的重大心理转折的历史时刻为全片结构的线索。以情绪积累式的组织手段,像拼七巧板一样,把最具有心理光彩的片段,按情绪的发展、起伏、流程富有感染力地组结在一起,使看剧本的人获得准确的心理情绪感受。以孙中山一生的心理线索为主旋,谱写震撼人类灵魂的悲歌。不从市井文学写凡夫俗子式的生活,从人类发展史,社会史哲学史高度入手,“英雄崇拜”心态。结尾“密集群众场面”群己关系。心理情绪片。

中影史: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以下是《中国电影史》的评价)。除掉那些说明性的字幕只留下各种历史片段,这一点会更明显。2.“造型先行进入剧作”:四次起义:广州起义用雾;惠州起义俯瞰清兵和革命军的冲击,构成“造型意识非常强的图案运动,被称为“色彩造型的交响乐”;镇南关大战用烟,是“硝烟的交响乐”;黄花岗起义用火,“火光交响乐”。,真实情节与人物情绪交织。开头孙中山与火光、屠杀、西太后横移、海上劳工组成的蒙太奇既具体又具有象征性。

第四代的心理,第五代的形式。孙中山的一生在饱经历史磨难的第四代眼里,成为一种悲剧的表达,即使总体而言是成功的。17年时期的电影林则徐,即使他的一生,整体应该是悲剧性的,在十七年中的表达也是乐观昂扬的。诗化的影像意识,影像的自觉。丁荫楠,既不能搞封闭式的起承转合,更不能罗列历史的进程,搞成编年史纪录片。应该是以孙中山奋斗一生中的重大心理转折的历史时刻为全片结构的线索。以情绪积累式的组织手段,像拼七巧板一样,把最具有心理光彩的片段,按情绪的发展、起伏、流程富有感染力地组结在一起,使看剧本的人获得准确的心理情绪感受。以孙中山一生的心理线索为主旋,谱写震撼人类灵魂的悲歌。不从市井文学写凡夫俗子式的生活,从人类发展史,社会史哲学史高度入手,“英雄崇拜”心态。结尾“密集群众场面”群己关系

。除了重大历史事件,几乎没有孙先生私人生活描写。即使是重要历史人物,也不是所有人能识别出来的,为何不用字幕交代一下他的名和字呢?尽管有一些大的战争场面,但未展现出清末民初中国历史的大格局。宋庆龄的戏份过少,或是演员选角不合适,就是感觉这个重要人物没演出味道。刘文治表演不错,他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可为什么豆瓣和碟片上把王诗槐列为第一演员?未将革命先驱者当做神而几乎还原为一个普通人,这是本片的一个优点。

大概是想用疏离感的配乐、怼脸长镜头和个人情感向的表演来彰显出“心理片”的感觉,但是整体的历史年表式剧情还是颇有点枯燥,历史的宏大叙事感压过了对于孙中山心路历程的探索(个人感觉),特别是既然要写个人心灵史,真正属于个人的部分其实不多而且没主线,导致心理探索很肤浅/“死与生是历史的呼吸”颇动人,五代式构图,以及整体的空气无不是非常克制的,对于历史任何一方都保持着一种凝望感,尤其在于表现战场场景时的配乐处理,尽量摆脱了进化论思维和特定立场,之后试图在历史框架中重新挖掘、找回个人心灵史以及对于历史运行规律的尝试和思考,或许这算是真正的“历史片”?(“历史的”而非“政治的”?主题而非题材?)但是对于如此宏大且敏感的题材,以及开放未久的中国,这种探索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如何评价呢…

获得奖项

  • 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 最佳摄影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美术 / 最佳音乐 / 最佳服装造型
    提名:最佳录音 / 最佳道具 / 最佳烟火 / 最佳照明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