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小说(1999)

M/OTHERUP:2022-08-13

诹访敦彦(日语:諏訪 敦彦;1960年5月28日-),是日本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在法国与日本拍摄。他的剧本创作以即兴著称,通常会与演员共同讨论后决定剧情走向,对白则让演员在现场发挥。

家庭私小说

评分:7.7 导演:诹访敦彦 编剧:渡边真起子 / 诹访敦彦 / 三浦友和
主演:渡边真起子 / 三浦友和 / 高橋隆大 / 梶原阿貴 / 石井育代 / 石井棒 / 石井椋
类型:剧情
片长:147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母/亲 / 妈/她(港) / 二分之一的母亲(台)
上映:1999-10-23(日本)
IMDb:tt0201743

生平

诹访敦彦在广岛出生长大,毕业于东京造形大学。1999年,他完成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二分之一的母亲(法语:M/Other)》进入第52届戛纳影展导演双周单元,并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01年,他融合剧情与纪录片元素,尝试翻拍亚伦·雷奈1959年电影《广岛之恋》,完成第三部长片《广岛别恋(法语:H Story)》,在第54届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中首映。2005年,他前往法国拍摄的《现代离婚故事(法语:Un couple parfait (film, 2005))》于卢卡诺影展获得评审团特别奖。

2008年,诹访敦彦出任东京造形大学校长,直至2013年因病而卸任。2009年、诹访敦彦与西波里特·吉拉多特合导《由纪与妮娜》,入围第62届戛纳影展。

2017年,他完成与法国演员尚-皮耶·李奥合作的《狮子彻夜未眠(法语:Le lion est mort ce soir (film))》,是他睽违8年的长片作品,于圣赛巴斯提安影展首映。

2020年,诹访敦彦以《风之电话亭》获得第70回柏林影展国际评审特别奖、第71回艺术选奨文部科学大臣奖。

电影作品

长片

  • 1997年:《爱情二重奏日语2/デュオ》(2/デュオ)
  • 1999年:《二分之一的母亲法语M/Other》(M/Other)
  • 2001年:《广岛别恋法语H Story》(H Story)
  • 2005年:《现代离婚故事法语Un couple parfait (film, 2005)》(Un couple parfait)
  • 2009年:《由纪与妮娜葡萄牙语Yuki et Nina》(Yuki et Nina;与西波里特·吉拉多特法语Hippolyte Girardot合导)
  • 2017年:《狮子彻夜未眠法语Le lion est mort ce soir (film)》(Le Lion est mort ce soir)
  • 2020年:《风之电话亭》(风の电话;Voices in the Wind)

短片

  • 2006年:《胜利广场》(Place des Victoires; 多段式电影《巴黎我爱你》其中一段)

简评

文本上,本片或许可被视为当代日本人在私人与社会规范间的拉锯战,女性反抗成为社会规范形象,试图维持私人空间,而男性在来自社会的私人创伤下转而通过占有女性私人空间寻求社会认同,同时主要人物均从画外的私人空间出场。视听层面,摄影机可以视为人物先验的私人空间,手持暗示危机,横摇表示隔绝,过曝营造不安,快速横移与淡出压缩时间并制造惊悚效果,照度的突兀变化反映女主心理。此外,非环境音的应用在本片中同样出彩。突兀出现或(由孩子呼吸,冲水声)叠化的刺耳弦乐暗示女主心理的不安与恐惧,父子车内戏的钟摆声暗示时间短促,沉默时响起的船笛表明男女内心的分离。但这或许也带来了一个无解的矛盾——现实主义和即兴表演创造的写实性与视听层面的非写实处理让这部私小说在攀描与解构间暧昧地摇摆,但也许这层暧昧正是私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真棒,如此充分地尊重人,尊重人在不同场合下的反应、情绪和节奏的作品。孩子在阁楼上筑起堡垒,既是游戏又是心理上的防御。女性渴求建立稳固的关系却成为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从不忽视日常情境中的龃龉因其有可能裂变为关系的鸿沟;对家庭私影像的再造,产生生活记录者式的剪辑和片段选择。未成旋律的小提琴音,像是这个临时家庭在复调普通三口之家所成的练习曲。

气质蛮好的一部电影,因为让主演参与了剧本的编排(甚至还有很多即兴发挥),所以吵架、沟通、一些日常生活的段落都显得特别真实,没有戏剧编排的痕迹;反过来,这也让剧本显得没有那么严谨,很多暧昧不清的情感波折,像是给观众不断地抛出问题一样——「请概括主角此时的中心思想」。我觉得主演更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的,所以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个人认为,女主角最后离开的原因,是她看到了自身完全两个矛盾的方面——渴望从自由身走向婚姻、又突然发现自己恐惧着婚姻(子女)吞噬其个人性,所以选择放弃了这段关系。因为这个孩子、因为她自己短暂的成为了代理「mother」。还第一次看到渡边真起子女士年轻时候的戏,很美、很有质感。

看完本片第一个在脑海里浮现的问题是,2小时20分时长的家庭生活记录究竟在哪点上具有持续不断的吸引力牵引着我看下去。是两性对等关系被血亲羁绊潜移默化影响的无奈?女方情感无法有效传递后的情绪处理,还是主动与被动并存的母亲、父亲、情侣这三方不断转换平衡的角力对抗?仔细回想了一下,这些趋于故事层面或深或浅的解析其实并不重要,那些去戏剧性的日常化平静片段通过跳剪与室内调度技巧整合在一起才能具备如此细腻温和的情感力量。这也是这片文本如此简单却能让人有所回味的厉害之处。本质上,这是一部形式决定内容的实验电影。

名字很妙,Me+other=Mother. 母亲的身份永远是被排除在外的,父子踢球玩游戏,陷在家务琐碎的泥沼中的母亲动弹不得,无法轻松。当你可以斥责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就成了母亲。用第三者来体验母亲的角色说出母职的真相,有点意思。台面上强颜欢笑,暗地里紧急撤退。这可不是旧社会,大杂院三妻四妾多娃争宠,你都四本离婚证了就应该让平行宇宙的家庭互不相见才对嘛。

这是一个只会发生在现代的故事,用自然反自然,用生活反生活,用家庭反家庭,最平静的就是最汹涌的,背光的脸隐藏着暗流,机器声和车流声在背景中持续不断,人在玻璃中共处却与情境氛围隔绝或显得相互间遥不可及,人物在已经被现代环境异化且不自知的状态下怎么也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以及合理去发泄的途径,只能一次次被矛盾的内在情绪压迫到崩溃之后无端地发作,然后努力平息、妥协,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直到做出放弃生活的选择。

母亲还是他者?在电影的许多场景中,人物消失在门的背后,或者躲藏在黑暗的光影和镜子的折射里,几乎全部于室内拍摄,“家”成为了具象化的存在,它是爱巢、是血缘的传承,但也是禁锢和失去自我的地方,人物在家中慢慢地变得真实起来,在看似解开心结接纳对方的温馨场景后马上是突如其来的奔溃,情绪化与冷静旁观的矛盾中诹访敦彦的固定镜头仿佛温水煮青蛙般,冷静地注视着亲情与爱情的复杂,两位主演也在编剧中署名,大量的即兴演出成为了电影最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在简单的故事中,我们也得以看到丰富的细节,爱是如何建立的,激情是如何消逝的,信任是如何摧毁的,耐心是如何耗尽的,在被困住的时刻,挣脱的努力与束缚的镣铐在激战着,一切都改变了,但一切都没有改变,摄影机移动起来,阳光照射到了屋中,这样写实却恐怖的日常是婚姻的真相

电影的镜头风格很有特色,类似于纪录片的镜头,又有点偷拍的感觉。相比于镜头的可知与丰富的内涵,对话剧本感觉是即兴发挥的,没有什么内容,啰啰嗦嗦,完全阻碍了情节的推进。本片从第一个场景仅仅几个动作就能看出男女主的不和谐。男主想补偿离婚对儿子的亏欠,贸然答应把儿子接回家,然后当甩手掌柜。自然就被女友各种作。女主既然和男主谈恋爱,就应该知道男主的家庭,完全不应该对要照看继子有任何意外,所以她的各种作只能说她看到了在这个事件中,男人的不可靠,以及害怕进入婚姻后失去自我,作全职太太。但是这仅仅是猜测,全片她就是各种莫名其妙闹,前一秒还是知心大姐姐,后一秒就大喊凭什么就我一个人洗碗,然后也不告诉男主自己的想法。看着累,缺乏理解剧中人物情感的生活经历。

生活中我从来不惧怕妥协,只是厌恶一次又一次被迫的妥协,我不需要让自己成为圣母,却也不想承担不必要的骂名。你有你的情非得已,你有你的原则与界限,我又何尝不想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些缘分总是强求不来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羁绊永远是外人无法代替的,也许有些错误从一开始就已然是无法挽回了。生活中从来不会有两面一模一样的镜子,正如我们也无从谈起回到从前的生活一样,这一切梦魇我从来都无法忘记,只是也许我该去寻找真正明白自己的人了。

大量固定长镜头,遮挡构图,镜面,室内也启用的手持,节制但指向明确的昏暗室内光线共同组成了视觉系统的枯燥与冷漠。而在听觉系统中的强烈提琴噪声作为主要陌生化的手段,把对影像的不信任感前景化。怪异偏执一如《家族游戏》。在经济萧条,民心涣散的时代背景下,婚姻家庭与爱情被一再解构,不确定,不信任,人物情绪延迟发作,都是时代上空的一片霾。人物情绪延迟发作和矛盾爆发之隔山打牛(一人作死,三人难受)实在是太好用了,压抑关系写作必备。

如获至宝,跟第一次看滨口龙介《欢乐时光》的感觉一样,越是中毒就越是想中毒,慢慢滑入了生活的深渊。一个暧昧的讽刺:最危险的闯入者往往是你最亲近的人。昨晚刚看完甚至觉得现实生活太可怕,不敢向前踏一步,今早才缓过来。唯一的不足可能是电影语言没那么好(其实这种长镜头的回味度更高,尤其涉及到镜像的镜头),但在我这里也不是那么大的问题,即兴表演+糙法拍摄,影像在不自觉地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平成日影十佳待洗牌

不够“私”,片名里的“小说”倒是能勉强理解成一种作者书写。机位很别致,常能感受到“窥视”,手持则为影像注入纪实性,似乎暗示危机与日常的共生关系。哪怕拍家庭内部的故事,呈现出的也是外部视角。情绪不深入、不连贯,但又借助“轻慢”的镜语切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危机(“你对我一无所知”)。不自觉想起杨德昌《一一》,不过其实毫无可比性。觉得诹访敦彦没能在本片里建立一种强大或者稳固的风格,但它的形式又是远大于内容的。

获得奖项

  • 第52届戛纳电影节
    第5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平行单元
  • 第24届报知映画赏
    第24届报知映画赏
    获奖: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