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地带(1983)
The Dead ZoneUP:2022-08-07
《死亡地带》(英语:The Dead Zone,香港译《触灵》,台湾译《死亡禁地》)是一部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原著小说《再死一次》的科幻恐怖惊悚片,由大卫·柯能堡所执导。
死亡地带简介
尊尼在回家不幸撞上十八轮的大货车,死里逃生,昏迷了五年,在桑恩维萨克大夫的治疗下,终于醒了。撞伤后的尊尼,变成有奇特的超能力,不但能预测护士家失火,也能看到大夫的过去,顿成镇上的风云人物。
获得奖项
- 第11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恐怖电影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导演
简评
演员有幸,在身体里上演人格的变换;没有人会错过Johnny老师朗诵完一本小说段落后,露出那抹天真微笑,因而感知到他温暖无垢的灵魂。影片很Stephen King,平静日常里陡生的异常现象,渐渐将生命中的寻常感剥离,挑动神经里的警惕、好奇和冒险,故事缠绕住思维并将身心卷入;由此,也旁观主角变得冷淡、疲劳,甚至衰弱,尽管他身负奇迹能力、承担英雄的责任;但他厌世,却想要救世。当历史将决定的重量交予个人手中、亟待纠正,平庸的人被锻造得坚毅,在行动的一瞬,化作渺小璀璨的星尘。
斯蒂芬·金文本下某种略有刻板印象的,美国生活背后的陌异感,《死》很像一部南方哥特,或者说一个文学教授逐渐走入自己所研究的文本与现实的一个中间地带中。随着Johnny——一个过度美国式天真版本的德尼罗——在冲击后获得了超能力,体变将人等同于一个读取媒介,线性时间在接触律“巫术”之后不再发生作用,他也随即穿越在不同的,公众的小叙事之中,统合了一个阿尔特曼般的美国风情画,并以里根主义作为终点。换言之,主体性被置身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媒体的摄影机取代了狙击枪精准将子弹送到这个邪恶议员的身体上。爱情悲剧般的结局和他反讽的对象一样,是荒唐无稽的。不过柯南伯格仍然提出了一个形如《少数派报告》的伦理学问题,不过在这里,他给出的答案是施米特式的,又在某种程度印证了超人类主义的无神论内核,自身判断>上帝公意。
故事和脑洞都是史蒂芬京的,电影里把通灵这个技能介绍四次只为铺垫最后一次的使用,所以观感上主题有些散。但瑕不掩瑜,克里斯托弗沃肯和马丁辛都给出了不错的表演,导演把通灵时场景的切换剪辑得不错,场景虽然有点糙,但是足够给后世的电影使用了,最明显就是温子仁的《致命感应》了。
确实归功于史蒂芬金原著,本片有着相比柯南伯格其他片子少见的工整且精彩的剧本(重点在稳上)。第一幕交代背景车祸获得能力拯救火灾,第二幕破获连环杀人案,第三幕从政客手中拯救世界。动机、情感饱满。虽然应该是个基督徒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故事,但是柯南伯格还是嫁接身体理论,感官、精神力量的增强是消耗肉体能力的。外加上克里斯托弗沃肯确实神形兼具,观感良好。
拥有神性却无法掌控,完全可以视作对超级英雄的反向心理剖析。缓慢的推拉运镜形成对人物的侵入,在浪漫情境的烘托下,更凸显其被心魔占据的至暗时刻。洞悉未来时男主身体的抽搐与发现凶手自尽时尸体的挣扎相似,每一次使用超能力都如同一次死亡。后半段试图升华主题,借喻时代格局,然而仓促的叙事节奏不免显得过于儿戏。
柯南伯格是那种没有学习电影,不懂剧作理论,但又很有创意和才华的导演,所以他前期拍出来的电影的节奏会让观众很不舒服,情节有时候太突然,有时候太无聊,这部死亡地带就是这样的,总有特别亮眼的设计和电影语言,但最后总会被一种业余感拖累,但到后面随着经验的增长,他自然而然也感受到了电影节奏把控的意义,所以他的后期电影跟前期电影差别很大。
。依旧是柯南伯格处理人物被赋予的能力与人性本源极致冲突的一贯剧作方法,外在温情内心悲观的角色处世态度也与其很多作品如出一辙。可预知希特勒上台后的作为所萌生想要先发制人的正义,和确信可拯救一个因自大的父亲所即将陷入生死困境的孩子,应该不是可以等量齐观的问题,但确是有益引发思考的并举。如果上帝可以予人以神力,那么人因神力所影响的善念究竟能不能脱离满足于自我意识的使命感?人遵从直觉的普通善举又是否会因神力的加持而质变为一种超越人性的崇高?主角枪击总统候选人未果牺牲但成功改变未来的结局给出了一个决绝的答案:不能,且反之亦然。意志的坚决愈来愈强,身体的官能就愈发孱弱,这既是一种耶稣受难式的隐喻,也是被冠以天选之名的个体无法承受的悲观宿命。沃肯演的很有说服力。
剧情本身有些零散,主角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转变有些突兀,相对而言,我觉得主线故事就一个追凶做精细了就好,实在不是很喜欢跟政治沾边。不过这次最绝的是,既没有突出柯南伯格的风格,也没有突出斯蒂芬·金的原著,反而克里斯托弗·沃肯的表演大放异彩,无论是那种文质彬彬的脆弱还是边缘寂寞的游移,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一洗我念念不忘的《断头谷》童年阴影,创造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古典中式文人气质的美国青年。
如果不是先看过书,估计会觉得电影很莫名其妙。要把一本书的内容压缩成2小时不到的电影,省略的情节恰恰是精髓所在,这也是电影只能遵循一个快节奏,省去前因与铺垫的原因。史蒂芬金文字的温情与细节的触感在电影中无法体现,就好像那个读后让人无法忘却的1968年游乐场之夜只能在电影中被舍去一样。选角还是很符合书里的形象,克里斯托弗沃肯把约翰尼的外表阴郁内心开朗的形象表现出来了,那抹微笑很摄人。
尽管是大卫·柯南伯格首部非自己编剧的电影,但对超感官知觉/意念影响现实的关注一如既往([立体声][灵婴][夺命凶灵])。原著内容更丰富和细腻些,但经过大幅删减后拍成电影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整体连贯性不佳,好在克里斯托弗·沃肯对从脆弱犹疑转至坚强救世的强尼的演绎令人信服(角色外形与美剧版神似,也契合于原著),马丁·辛再次出演政客,亦可圈可点。PS:十年前看的《死亡区域》美剧,四年前看的英文原版小说,如今终于刷完电影,三媒介都齐了。()
拍的超稳,它不新鲜,就是精致古典,要慢下来看才能体会这样的节奏,故事来源史蒂芬金的小说,这个概念是80年代有关大脑除10%活动区域以外,均为未开发区域即dead zone的科学认知(目前已被证实是错误的,即脑是综合协作的),沃尔肯在一次意外后溺睡5年,从而启发了dead zone的脑机能,具备了预知未来灾祸的能力,但矛盾的是,由于未来的未发生和不确定性,他的善意往往被误解,最终在总统发动战争前夕,他牺牲自己来改变了未来的走向,沃尔肯塑造的角色清澈善良,令人心碎,深受幻觉困扰,但又无私包容,可谓本片的最大亮点
一个拥有奇特能力的另面“英雄”体现,仿佛是《魔女嘉莉》的反向延伸,斯蒂芬金创造这个故事时似乎更希望通过个人的内心取舍走向来看待超能力的两面性,也许拥有超能力是一种上帝的馈赠,但同时赋予的责任或牺牲则又是一种罪罚,柯南伯格并没有过多使用擅长的视觉上的奇观,而是细腻从角色内心讲好这样一个宿命又悲催的命运,电影的气质更如斯蒂芬金的奇特小说那般以一个非常态个体在社会中的处世生存来影射不同的人生道理,一直到结局都蛮有悲剧色彩,也许故事在处理不得不离去的爱情上有丝欠妥,但整体这种“妄想”的宿命论和软科幻悬疑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独特的存在和享受,值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