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丽丝塔娜(1970)

TristanaUP:2022-08-06

《特莉丝坦娜》(西班牙语:Tristana)是由路易斯·布纽尔导演的1970年西班牙电影,改编自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发表于1892年的同名小说。凯撒琳·丹尼芙与费南多·雷伊(英语:Fernando Rey)主演,影片在托雷多取景摄制。电影为法国演员凯撒琳·丹尼芙和义大利演员法兰高·尼路作了西班牙语配音。本片是一部西-法-义合拍电影。

特丽丝塔娜

评分:7.7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编剧: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 / 胡里奥·阿雷罕德罗 / 路易斯·布努埃尔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 / 费尔南多·雷伊 / 弗兰科·内罗
类型:剧情
片长:95 分钟 / Spain: 105 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西班牙
语言: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红颜孽债(港)
上映:1970-04-29(法国)
IMDb:tt0066491

特丽丝塔娜简介

特丽丝塔娜(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的母亲在临死前,把她托付给堂•路普(Fernando Rey 饰)照顾。衰老的路普衣食无忧,性格强势看重荣誉,但同时,也是镇上女人们所熟知的好色之徒。路普表面上是特丽丝塔娜的监护人,而他实际对后者抱有隐而未发的强烈欲望。
  特丽丝塔娜在路普的家中感受到压抑,女仆和女仆的聋哑儿子也远不是她可以倾诉心事的友人。在一次外出中,塔里斯塔纳偶遇一位年轻的画家,后者令她看到了爱情的希望,知晓特丽丝塔娜处境的画家殴打了路普,两人一起离开小镇。不久,特丽丝塔娜罹患重病,无计可施的画家只好寻求路普的帮助……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電影講述了一個年輕貌美嘅孤兒Tristana被佢母親過去嘅一位情人Don Lope收留、照養,但好色嘅Don Lope對Tristana卻動機不純。Tristana在一次外出結識了畫家Horacio,嘗到愛情滋味嘅Tristana,攜手畫家雙雙離家去,但一場突如其來嘅疾病,讓Tristana再次回到那失去一切自由嘅牢籠中。我認為套戲系Catherine Deneuve早期演技最好嘅一部,將一個對愛情和關係抱有理想嘅純真少女,演變為結尾不再相信任何事與人嘅苦澀和憤世嫉俗的女人,Deneuve演繹得特別細膩、入戲,讓觀眾見證了佢對所愛之物的每一次背棄,以及對之前所堅持的一切道德嘅拒絕。

特丽丝塔娜的灵魂在压抑的父权和扭曲的情欲下一步一步被杀死:失去一条腿暗示她再也无法逃离继父的掌控,轻蔑甚至轻佻地向哑巴少年袒露胸脯则意味着她的堕落与自我放逐,近乎冷静残忍地促成了丈夫的死亡则是她彻底的妥协,天真烂漫少女最终成为了资产阶级社会所奴役的冷漠残酷的女人。德纳芙美的惊人。

#DVD 长评 - 消逝的钟声,膨胀的欲望。感觉影片想讲的太多,以阶级思想开场,后到男女权力,政治格局和宗教信仰,而且看似浅谈的宗教部分其实是蛮重要的一笔,虽然人性欲望一直作为主线支撑着整个故事,但是把这些宏大的元素杂糅到一起还是让整个故事显得有些散。结构上,时间的流逝在影片中被很大程度的弱化,同时也弱化了观众对于人物转变的代入感,虽然让故事稍显突兀,但也让观众更容易抽离于故事,这与导演对于人物的设定有很大关系,感觉更像是观众冷眼旁观,看着人性欲望逐渐膨胀。两个设计非常喜欢:1. 噩梦后女主挠了挠自己的胸口。“踱步”的那场戏,配合着剪辑台词的设计,也很巧妙的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焦急等待死神带走老者的人。

。很早之前我经常把这部的片名和维莉蒂安娜搞混,看完发觉内容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部要更冰冷而且批判的矛头也不是以宗教为第一对象而更多描述了资产阶级冷酷自私滥用权力的特质的薪火相传,阳台上敞开衣襟一幕值得玩味但片尾的回顾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语言上是布努埃尔一贯的精干简洁不拖沓不卖弄,但本作相比他的后期的其它作品实在要无趣得多。(最开始下的是英文配音版,那配音也是厉害毫无违和感,看了十几分钟觉得不该是英语一查果然于是重下……)

,德奶那会太美了吧。乱伦,私奔,截肢,谋害,明明是一个奇情剧情,一个残酷生活的悲剧,但布努埃尔通过各种省略留白,淡化了情节冲突,避开主角对事件发生的情绪描写,着重从他最擅长的对比入手,通过时间跨度,重点把人固有的两面性刻画得客观和具体,笔触冷冷的,不带感情给任何角色。

。①女主特丽丝塔娜从天真女子逐渐转变为冷漠中产阶级的故事,三条情感线分别是与监护人老亲戚的乱伦畸恋(他既想当父亲又想当丈夫)、与年轻男画家的爱情、与女仆哑巴儿子的暧昧(?)。简介内容正确但重点错误。②各种教科书般的场面调度/运镜的丝滑优美感非常契合情节本身的中产阶级式精致。③热恋和上床的片段几乎完全被省略,因为那会偏离叙事重点。④后半段情节进展太快,戏剧性没充分释放出来。

结尾意识流感好强,居然让我反复品味了五遍。Catherine的表演唯一让我不适的是几次流泪展现更多的是男凝视角引人怜爱的悲伤而不是天真无奈的自悯(含情脉脉的大眼伴随脸颊滴泪),不过比起是她演技不够更像是老布的要求。|“耶稣是第一个社会主义者。”以及他的神父表示父女联姻是“把一个罪恶变得神圣。”太可笑了吧。|比起相似于维莉蒂安娜或者女仆日记,私以为这部还是更具朦胧欲望和审慎资阶的萌芽形态。

清晰揭开了一种男性心理,父权的控制欲与配偶身份性的混合,当以奇情畸恋展示出的时候,这邪恶的意味因身份设置更清晰了起来,又以此指向资产阶级虚伪的面貌。后半段女主的转变改写了惯常私奔戏份的俗套与圆满,在看似一笔带过的为何复归中,是一种近乎宿命的走向与悲哀,在这份逃不出,甚至意象上的腿都被截断里,一个明显女性困境由此显现。结局即带有复仇的快感(后半段男主的转变可以看出布努埃尔对于过往高阶级的一个暧昧态度,放到作品表中看,可以看出观念变化),也以一个悲情式的句号,划上女主的悲哀。超现实的技法高超,除去梦境中悬置的头颅之外,与《朦胧的欲望》两名演员扮演一位角色类似,布努埃尔在这部抹除了时间,在分不出时间变化(除了女主与自己情人后段有明显的分别)中,演员本身年龄与设定产生了冲突,碰撞一份独特的超现实感。

与《维莉蒂安娜》类似的人物关系,同样也放弃了超现实主义,但不同的是《特丽丝塔娜》的人物经历了更长久的跨度和更彻底的转变,人物强弱关系的扭转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反差,使人物在这里真正成为“人物”而不仅仅是某种符号或者道具,这也让影片超越了布努埃尔惯常的、几乎阵营化的阶级批判,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悲悯,其实这一次布努埃尔的表达是相当柔软的。另外这应该是布努埃尔的电影里化妆最精细的一次了,前半段的凯瑟琳·德纳芙也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漂亮的凯瑟琳·德纳芙。

老少配难免不堪的地方在于,老男人既要体面又要情欲再加上对自身physical不自信会共同催生出一种极为狼狈的吃相,既恋慕少女的青春活力又害怕无法掌控,于是诉诸冠冕堂皇的道理把后者禁锢起来,但自知假道学的虚伪是管不住人的,所以不安全感导致的脾气躁动只有当女主大病之后被截肢、完全丧失行动力,变成一个(跟他自己一样)残缺的欲望对象,才得以抚平—正好印证了开始不久说的‘想要一个忠诚的女人,最好折了她的腿好让她待在家里’—恶臭啊。但让老男人不曾料的,经年怀恨的少女最终会变得铁石心肠,就算是在她最困难时候的救助也换不来期待中的温情回馈,只有无尽的冷漠。一个曾经不信神的风烛残年男人最后在与一群教士的冬日晚餐中取慰藉,人去后的杯盘狼藉空镜头在营造气氛上精准得让人毛孔悚然,冷寂的下场真的是这段畸恋最好的注脚了

跟白日美人完全不一个调调,虽然是彩色的,但很有黑白电影的感觉,最后半小时有点赶剧情的感觉。看着美丽的姑娘从从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少女到沉默寡言死气沉沉的残疾妇女的历程是痛苦又绝望的,逃了两年,又回到家中,可心中的恨意从未消退,直至双方的态度互转,故事的最后,无人收获幸福

看完心里涌上莫名的悲凉感。养父既是父亲又是丈夫的角色带给了特莉丝塔娜双重的压抑,在身体上占有在精神上控制,所以在特莉丝塔娜初次见到同龄人便情窦初开,与养父越来越疏远。没有两个东西是一样的,两个柱子她可以选出最喜欢的,两条路她可以选出走哪条,但是养父的这两个角色像两个枷锁一样牢牢的锁住了她,对于养父的怨恨也潜移默化成梦中的人头。慢慢地她从懵懂的少女变成了饱经摧残的女人,从顺从养父到与爱人私奔最后又回到养父身边,在面对哑巴的挑逗下她已然没有任何遮掩,这时隐喻蒙太奇出现,圣女形象毅然崩塌。电影里布努埃尔依然是批判资产阶级,养父这个资产阶级的人虚伪充满控制欲但又有自己的原则,令人又爱又恨,最终悲剧收场。结尾神来之笔,在镜头一次次倒放中我们又回到了一切的开始,人的一生不过如此,仿佛一个注定的轮回

获得奖项

  •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