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二世(1991)

Edward IIUP:2022-08-04

《爱德华二世》(英语:Edward II)是一部于1991年上映的英国时代悲剧电影。该片由戴力·渣文执导,并由史帝芬·威汀顿(英语:Steven Waddington)、蒂达·史云顿、安德鲁·蒂曼(英语:Andrew Tiernan)主演。它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同名戏剧(英语:Edward II (play))。剧情围绕英格兰爱德华二世对第一代康沃尔伯爵皮尔斯·加韦斯顿的着迷而展开,而由于罗杰·莫蒂默的诡计而导致两人走向失败。

爱德华二世

评分:7.5 导演:德里克·贾曼 编剧:克里斯托弗·马洛 / 德里克·贾曼 / Stephen McBride / Ken Butler
主演:史蒂芬·威丁顿 / 安德鲁·蒂曼 / 约翰·林奇 / 杜德里·沙顿 / 蒂尔达·斯文顿 / 杰罗姆·弗林 / 安妮·蓝妮克丝 / 尼吉尔·特瑞 / 吉尔·贝肯 / 罗杰·汉蒙德 / 阿兰·柯德勒 / 桑迪·鲍威尔 / 乔瑟琳·波克
类型:剧情 / 同性 / 历史
片长:90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爱华德二世
上映:1991-10-18(英国)
IMDb:tt0101798

剧情

父亲去世后,爱德华二世被任命为国王,并召唤他的朋友和情人第一代康沃尔伯爵皮尔斯·加韦斯顿从国外流亡返回英国,并送给他礼物,头衔和永恒的爱。他们的关系是炽热而热情的,但却是整个王国八卦和嘲讽的焦点。回国后,加韦斯顿对温彻斯特主教进行了报复。温彻斯特主教曾亲自对他进行酷刑而导致他在上届统治期间被英国驱逐。爱德华的弟弟肯特是第一个反对加韦斯顿回来的人,许多人也有同样的意见,包括温彻斯特主教和负责该王国军事力量的莫蒂默伯爵。尽管如此,爱德华还是捍卫了自己的爱人,使其免受敌人的袭击。

爱德华是一名享乐者,并无法专心于国家事务,对他的朝廷(身穿正装的严肃男人和女人)感到烦乱和愤怒。伊莎贝拉女王是爱德华的法国妻子,竭尽全力将他从情人手中夺回,但丈夫却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伊莎贝拉渴望爱情,并对加韦斯顿发生兴趣,因为他通过在耳边窃窃私语激起了伊莎贝拉的欲望,然后嘲笑她有反应。

英俊、爱享乐和投机取巧的加韦斯顿排斥国王以外的所有人。他的敌人合力以王位与流放来威胁爱德华;爱德华被迫遵守他们的意愿把加韦斯顿送走。这对恋人分开时,安妮·蓝妮克丝翻唱了科尔·波特的《我们说再见的时光(英语:Ev'ry Time We Say Goodbye)》。

女王希望加韦斯顿离开后可以与丈夫复合,但他再次拒绝了她。为了重拾丈夫对她的感情,她允许加韦斯顿回来。国王和他的爱人恢复了恋爱关系,但敌人却准备反击。

已成为情人的伊莎贝拉和莫蒂默计划通过爱德华和伊莎贝拉的小儿子来统治王国,也就是未来的爱德华三世。肯特试图拯救他的哥哥时,被伊莎贝拉谋杀。贵族们很快计划不仅要摆脱加韦斯顿,而且要摆脱国王。他们的领导人莫蒂默是一名军人并喜爱性虐待,他亲自折磨加夫斯顿和这对恋人的朋友斯宾塞(他称其为「女男孩」)而感到非常高兴。他们遭受酷刑的同时,警察与英国同性恋权利组织Outrage的成员正在发生冲突。

在加韦斯顿和斯宾塞被暗杀之后,在地牢中的爱德华受刑,被炽热的火杵刺穿身体。但这种可怕的命运原来是噩梦,而在囚中的国王从中醒来。刽子手到来时扔掉了他的致命武器,并亲了这个他原本要杀的人。

回到城堡,莫蒂默和伊莎贝拉的胜利是短暂的。国王的小儿子爱德华三世一直被父母忽略,并曾目睹了他们的争吵。最后,爱德华三世戴上了母亲的耳环和口红,并戴随身听听古典音乐时,走在囚禁他母亲和莫蒂默的笼子上。

角色

  • 史帝芬·威汀顿(英语:Steven Waddington) 饰 爱德华二世
  • 蒂达·史云顿 饰 伊莎贝拉
  • 安德鲁·蒂曼(英语:Andrew Tiernan) 饰 皮尔斯·加韦斯顿
  • 尼祖·泰利(英语:Nigel Terry) 饰 莫蒂默
  • 约翰·林奇(英语:John Lynch (actor)) 饰 斯宾塞
  • 杜德利·萨顿(英语:Dudley Sutton) 饰 温彻斯特主教
  • 杰罗姆·弗林(英语:Jerome Flynn) 饰 肯特
  • 乔迪·格拉伯尔 饰 爱德华三世
  • 安妮·蓝妮克丝 饰 歌手

反响

电影获得好评。它目前在评价汇总网站烂番茄的「新鲜度」为100%。《滚石》称其为「来自内心穿透的呐喊」,而《华盛顿邮报》称赞渣文「让故事精简和清晰,同时保留马洛充满诗意的语言」。《观察家报》称其是「戴力·渣文最出色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酷儿电影(英语:New Queer Cinema)的经典例子。

渣文对时代错误的使用引起了影评人的注意。《卫报》提到「历史与现代」时间线穿插在服装、爱德华二世军队的描绘,以及原声带。后者有可能是时代错误中最令人震惊的,因为它被几篇文章提及,但并未遭受批评。《纽约时报》写道:「最奇怪的感动之一是出乎意料地出现了歌手安妮·蓝妮克丝低调吟唱科尔·波特的《我们说再见的时光》」。科尔·波特因为相同爱德华二世的酷儿生活风格而隐匿同性恋身份,因为「波特害怕公众知道了他的性取向可能会损害他的成功」。跟爱德华二世相同,并「像许多男同性恋公众形象,波特为了方便娶了一名女性」。《洛杉矶时报》反映出波特「意识到,如果你在好莱坞展示自我过多,很可能会失去工作——以及你的观众」。然而,波特和爱德华二世不同的是,因为波特仍处于封闭状态,爱德华二世愿意担王位的风险与爱人加韦斯顿一起。渣文选择歌手安妮·蓝妮克丝唱波特的歌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架构,其中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交叉进行,分别是1944年和1991年,代表害怕酷儿的人,接着代表倡导LGBTQ+社区权利的人。实际上,蓝妮克丝「在向科尔·波特致敬的提升爱滋病仪式的专辑《红热+蓝》之后,才在电影《爱德华二世》」演唱它。不论波特与蓝妮克丝因何原因出现在电影中,均获得正面肯定。《华盛顿邮报》 写道,渣文的决定「让安妮·蓝妮克丝为即将分开的加韦斯顿和他的情人演唱小夜曲,并演唱科尔·波特的《我们说再见的时光》是一个绝妙的举动;这就是马罗遇见MTV」。

电影以后现代主义风格上演,使用当代和中世纪混合的道具、布景和服装(日期「1991」有一次出现在皇家声明中)。渣文还将戏剧中同性恋内容放在了首位,特别是增加了同性恋性爱场面,并将爱德华的军队描绘成抗议同性恋维权的人。

简评

75/100,#FIFF11#高度概念化的皇室图景,现代戏剧化的道具呈现,男人在镜头中不吝啬一丝一毫的裸露,女人在镜头外占据了从头到尾地灵魂。比起电影更像歌剧,但我更想用装置艺术来形容,你仿佛可以看到胶片被艺术感浸泡的海洋,那是文学和舞台的结合品,放在电影中实在是暴殄天物不知所云。

1. 我真有罪啊,角色都说完一堆台词了,我还在盯着后面左爱的两位以至于不得不返回去重看()2. 前面一群男性后面蒂尔达一出场美得我一哆嗦 3. 跟维特根斯坦一样的舞台剧化,不过至少找了毛坯房,跟卡拉瓦乔一样的朝代模糊,甚至大刀阔斧更上一层楼,真假结合、古今结合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刻意错乱时间跳脱历史框架,突出的形式较普通英宫片大放光彩,借古讽今对爱德华二世生平做出另类诠释,加弗斯顿是同性恋,是爱欲,是反抗,世俗意义的高贵、纯洁、权威的贵族谋杀了它,世俗也唾弃异于传统的爱,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既英国近代史的撒切尔夫人,保守主义的女王,自由者的屠夫,苦难者的刽子手,在杀戮和镇压中戴上华丽的王冠盘踞肃穆的王座,在自由与抗争中身陷囹圄终身为阶下的囚徒,年幼的爱德华三世欢快的站里在囚笼上舞蹈,耳朵上挂着珠光宝气的耳环,脚下踩着被规定为女性专属的高跟鞋,无产阶级、LGBT、女性、老幼、残疾人、病人、弱者、进步人士联合起来,脚踏保守权贵肮脏的坟墓把酒高歌

影片以爱德华二世与盖维斯顿的同性之爱为主线,以众臣与爱德华的针锋相对为副线。故事中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对许多导演而言光线是个难题,却恰恰契合了加曼衷于用光的癖好。一个个人物闪烁在光晕中,是非黑白都在光的笼罩下一目了然,光晕随着人物的变格有条不紊地挪动,它们从各个角度折射出每一个人的灵魂,或而心率纯正,或而面目可憎。

盘。简陋场景,现代服装,创意表达了个古代故事。强烈而鲜明的性取向严重的影响了爱德华与大臣和贵族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曾深爱他的王后伊莎贝拉也背叛了爱德华向大臣兰卡斯特投怀送报,她们开始策划一场反对爱德华的宫廷叛变,——爱德华二世就这样与他的同性恋人一起遭到残酷的报复,当然,王后也没有好下场,在小王子继位以后,她被自己的儿子囚禁了起来。

#贾曼# 强烈的仪式化,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在为形式服务,现代服装用具(如手电筒),令人难以忍受的简陋场景。通过这些形式贾曼试图探寻排斥同性恋的历史传统以及现代的性政治。他充分挖掘了原剧本中潜藏的同性恋文本,并将其置于中心。马洛关于毁灭的爱、复仇、谋杀的传奇,在贾曼的手中更多的突出了强迫性的爱与极端狭隘的世俗偏见所造成的悲剧。正因为如此,影片与历史也划清了界限——日日与爱德华缠绵的彼得,历史上却查无此人。与同性之爱并行的是权利带来的腐败和堕落。

贾曼V5。他到底是怎样做到在毫不妥协的攻击性、挑衅性和抗争性之外,依然保有溢出画面的情欲……如此激进,如此优雅。特地预先读了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同名原著,电影几乎完全用的原著对白,但模糊时代,只取同性恋情神魂,以审美独特的极简布景讲述直人世界对同性恋身份一贯的驱逐和压迫。贾曼说,我不是为男同拍的,我是为酷儿拍的……马洛是一面镜子,莎士比亚在其中找到了自我。镜头里的HB确实太美了,虽然演的是刺客。

获得奖项

  •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论坛及新电影论坛最佳影片 / FIPRESCI Prize —— Forum of New Cinema / 泰迪熊奖-最佳电影
  • 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沃尔皮杯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