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之家(1942)
Mrs. MiniverUP:2022-08-01
《忠勇之家》(英语:Mrs. Miniver)是1942年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美国的一部电影。导演是威廉·惠勒。主演则是葛丽·嘉逊、沃尔特·皮金和特里萨·赖特。本片在商业上和评论上都大获成功,它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共收获了12个提名,这部电影在当年的奥斯卡奖中获得了6个大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导演奖。
忠勇之家简介
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克里姆(沃尔特·皮金 Walter Pidgeon 饰)和妻子米尼佛夫人(葛丽亚·嘉逊 Greer Garson 饰)住在英国郊外,两人结婚多年,生了三个孩子,生活幸福美满。克里姆的大儿子韦恩(理查德·内伊 Richard Ney 饰)爱上了花会创办人的孙女贝尔(特雷莎·怀特 Teresa Wright 饰),情投意合的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战争开始了,韦恩想要为国效忠,赶往了前线,而克里姆和米尼佛夫人则在后方支援。某日,一名德国飞行员受伤闯入了米尼佛夫人的后花园,米尼佛夫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协助警察成功将其捉拿。米尼佛夫人和贝尔小姐在送韦恩前往驻地的途中遭遇了空袭,一时间凶多吉少。
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威廉·惠勒 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沃尔特·皮金
获得奖项
- 第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演员 - 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黑白片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录音 / 最佳特效
简评
在1942年这样特殊的年份,本片在社会上的号召和宣传意义要更大一些,剧情主线并没有多少看点,一对夫妇安稳的生活,大儿子从牛津学成归来,与花卉老太太的孙女卡罗尔相爱,开战后大儿子加入空军参战,随后是德国飞行员的闯入以及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大儿子回家探亲后再次在母亲和未婚妻的送行后上了战场,后二人开车回家途中遭受敌人军机轰炸和扫射,卡罗尔不幸身亡,在被轰炸后的残破教堂里,大家为其哀悼,同时牧师也发出了慷慨激昂的陈词为人民战争号召,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还是鼓励人们勇于抗争和保持乐观,毕竟此时法西斯进攻非常强劲,另外,片中关于红白玫瑰的历史寓意也象征着英格兰的团结,其中关于红玫瑰的传说,丘比特打翻天神的神水洒在要枯萎的白玫瑰上开出红玫瑰,很浪漫。
本片取材於英國女記者的通訊報道集,經四個編劇將內容加工提煉成結構完整的劇本。主要情節以戰時英國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戰時遭遇來反映大後方百姓團結抗戰的熱誠,以鼓舞士氣為主,雖然是主旋律作品但真誠有加,以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仍然有感人之處。編導充分掌握戰時生活的氣氛和人物的濃厚感情,拍出鄰里平凡中不平凡的一面,女主角扮演者亦有後方家庭主婦的堅強和韌性,成為戰時英國人民的精神象徵,此片亦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一直都在制造悬疑,让观众误以为最后牺牲的肯定是新郎,因为他在执行飞行任务时更危险。导演也一直以他人之口为铺垫,没想到却剑走偏锋,最后把在家好好呆着的新娘给弄死了,真是令人意外。可能这样更有悲剧意味吧。一个19岁的平民少女就这样被夺走了年轻的性命,她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她的新婚蜜月,就葬送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她是多么的无辜,多么令人同情,敌人是多么可憎。其次,就是女主和老公的家教是真好,中上阶层,有较为前卫的消费观,住洋楼开豪车,衣食住行都是佣人伺候,对待子女的教育非常的民主和尊重,老夫妻两相濡以沫的感情也特别令人羡慕。电影还特别提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还好我看过相关的史料,对这段神奇的历史有所了解。本片中文的翻译实在就是太烂了,什么忠勇之家,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电影不能直译
。对战争的反思集中于电影前半部分社会学探讨之上,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如何看待社会种种乱象,这种理想在应用于现实中会有那些差距,不同阶层的人之间如何相处,这些看似与战争无关的话题最终因战争的到来而串联在了一起。电影巧妙地用战争将叙事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细致入微的生活流描写与后半部分战争背景下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冲突将战争的残酷脱离于惨烈的战斗场面而回归平民生活方式在战争影响下的转变,虽然背后正在经历战争,但生活也要继续下去。人生不止有面对敌人时的忠勇,更应有在家庭友人悉心照顾下的玫瑰。当我们为参战的士兵担心时,结果最后不幸遇难的都是平民,再一次应证了主题:战争不是哪一部分人的战争,而是全体人民的战争。任何战争都是人民的悲剧,电影残酷地毁掉了家庭理想主义来证明这一点。
⒈这么英国的电影,却是美国制片的主旋律;⒉她买帽子他买车…米尼佛夫妇要是在现在的中国可能是双十一的剁手族、双十二的购物狂;⒊话说夫妻俩感情不错,怎么却没有同床共枕?而是同房分床而睡?⒋儿子是飞行员,父亲参与敦刻尔克大撤退,无意之中再次看到《敦刻尔克》事件让我有些惊喜;⒌父母儿女四人在放空小屋的戏份拍得真棒(他们看的书是《爱丽丝梦游仙境》);⒍花卉评比的戏份是曾相识原来是在《唐顿庄园》里看过类似情节;⒎温馨浪漫的开局,悲伤但带着希望的收尾,不过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却没预想的惨烈;⒏观影时联想到《敦刻尔克》《赎罪》《卡罗尔》《双姝怨》《当风吹起的时候》《伦敦一家人》……-
这部拍摄于二战正热战时期的影片,主题非常鲜明,那就是神父站在已被德军飞机炸毁墙壁的教堂里,慷慨激昂地向信众们发表的那番讲话。这番讲话堪可类比至暗时刻丘吉尔在国会的那篇著名演说。其主旨就是英国军民全体动员起来,同仇敌忾,向法西斯开战!影片叙事流畅,没有曲折离奇情节,直奔主题。可是,剧情推动主要靠一场场对话,少有其他动作场景;幸运的是,国语配音非常切合,音质也很清晰,几乎从头至尾听国语,这在我看国语配音影片中很少见。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奖,我觉得扮演贝尔登公爵夫人的老太太,把一位高傲、高雅、高贵且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贵族老妇人演得非常到位,她真应该获奖。。
看过《贵妇失踪案》,在本片再次看到梅惠蒂,一张为电影增辉的面孔。米尼弗夫人从镇上到街心购物,回到镇上车站与善良的列车长聊天,列车长喜爱的一支玫瑰要以米目尼弗夫人命名并参加花卉比赛,对话动人。看到了从平民角度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部分增援的船只从这个小镇出发;花卉评比的传统为躲避空袭尽早结束;新婚妻子在途中被流弹击中身亡;废墟的教堂里悼念着镇上失去的亲密的朋友,唱起颂歌..有别于炮火喧嚣的战场,威廉惠勒的电影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
[剧透]电影将英国一家平凡之人在战火肆虐中的生活表现了出来,战前家中父母还在纠结是否购买奢侈品,家里孩子还在参加舞会,与美丽的女孩子相亲相爱,转眼之间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但这一家人说平凡又不那么平凡,母亲智取了德军俘虏,父亲参加了敦刻尔克,儿子更是空军飞行员,可谓是真正的忠勇之家。即使是这样一个家庭,也逃不过战争的残酷,父母躲在放空洞中,听着外界炮弹轰鸣,紧紧搂着无法入睡的孩子,参军的儿子尚未死亡,死的却是无辜而又坚强的儿媳,留下她顽固又有些许可爱的长辈,刚刚赢得玫瑰花比赛的老火车站站长,转眼间便命丧黄泉。但是,电影仅仅只是一个战争中的时代产物,并未有更高的升华,战时鼓励的意味更加浓厚一些,故扣除一星。
英国二战题材的美式主旋律片,彼时战争尚未结束,能明白用这种粉饰太平略微喜剧的方式来拍英国战时小镇状态的用意,只不过整体确实比较无聊。故事大体上是跟随女主视线的情节剧,放在以前可能还好,现在看真是太太太温吞了。将女性在战争后方的位置突显出来这点还不错。结尾突如其来的转折有些生硬,一方面体现这战争的无常,一方面因此来强行升华最后一场戏的言语激励力量。群戏不错
美式主旋律。既有战争前的活泼与可爱,也有战争中的残酷与严肃。从一个更接近的时间点来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更能感受到当事人彼时的心情。抽离到时间之后,没有那么多的慷慨激昂和肆意宣泄,对于正在经历着战争的人们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挨打之后的还击以及被摧残之后的奋起。还有一个小惊喜,唐顿庄园里那段很出彩的花卉评选原来是照搬自这里,就连老公爵夫人的古板也如出一辙。
讲述英格兰一个偏远小镇一个美满中产人家面对猝然而至的二战的故事。长子弃学投戎成为皇家空军;父亲懵懵懂懂汇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救援船队;母亲在后花园遭遇全镇男人搜查多日不得的德国飞行员。还有爱情,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和战时婚姻,以及小镇盛事:花展。非常别致流畅的战争片,幸福映衬下的战争更显残酷。表演十分精微细腻。唯一减分的是德国飞行员,脸谱化敌人,看来是世界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