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点鸳鸯谱(1961)

The MisfitsUP:2022-08-01

阿瑟·艾许·米勒(英语:Arthur Asher Miller,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生于美国纽约,美国犹太裔剧作家及玛丽莲·梦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剧作《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而闻名,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

乱点鸳鸯谱

评分:7.3 导演:约翰·休斯顿 编剧:阿瑟·米勒
主演:克拉克·盖博 / 玛丽莲·梦露 /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 瑟尔玛·瑞特 / 埃里·瓦拉赫 / 詹姆斯·巴顿 / 凯文·麦卡锡 / 埃斯特尔温伍德 / 雷克斯·贝尔 / Frank Fanelli Sr. / 约翰·休斯顿 / 拉尔夫·罗伯茨 / J. Lewis Smith / 玛丽埃塔·特里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 西部
片长:124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花田错 / 不合时宜的人
上映:1961-02-01
IMDb:tt0055184

生平

米勒生于波兰犹太人移民家庭。米勒是犹太人。他的父亲伊萨德(Isadore)拥有一家400人的女装工厂,母亲奥嘉斯达(Augusta)是家庭主妇。除亚瑟·米勒外,还育有克密特(Kermit)以及乔恩(Joan)。全家居住在曼哈顿一幢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阁楼中。但1929年大萧条使他家变得一贫如洗,于是搬家到布鲁克林区,当时米勒十几岁,每天早起,在上学前送面包挣钱补贴家用。从林肯高中毕业后,米勒在一家仓库做搬运工和文员以支付大学学费。

1936年米勒发表第一部剧作《荣誉的真谛》(Honors at Dawn)在密歇根大学公演,为他赢得霍普渥德奖(Hopwood Award)。两年后他自密歇根大学毕业,取得英语学位。1940年时,米勒与在大学中结识的女友玛莉·史拉托利(Mary Slattery)结婚。婚后育有珍妮(Jane)与罗伯特(Robert)二子,而因为他曾经在美式足球赛中受过伤,有幸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免除兵役。

米勒在1948年的剧作《推销员之死》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三座东尼奖,以及纽约剧评人圈内奖,《推销员之死》是一部一次赢得上述三项奖项的剧本。他的下一部剧本《熔炉》(在1995年改编成电影时,在中港台等地分别译为《萨勒姆的女巫》、《灵欲劫》以及《激情年代》等)1953年1月22日在百老汇首演。

1956年6月,他与玛丽离婚,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调查演艺圈有无共产党颠覆活动,被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指称参与了共党集会,在月底(6月29日),他迎娶了八年前透过卡赞所结识的玛丽莲·梦露。米勒1953年创作的《炼狱》因反对美国的极右翼麦卡锡主义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1957年3月31日,米勒因为拒绝提供参与共党集会者的姓名,被控藐视国会,之后在1958年8月8日由美国最高法院给予平反。同年,发表《戏剧集》(Collected Plays)。

他在1960年创作出长篇小说《不合时宜的人》,继而改编成电影脚本,成为梦露出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在1961年1月24日时,他与梦露离婚,隔年2月17日另娶摄影师英格·莫拉丝(Inge Morath)。米勒和莫拉丝是在拍摄电影《花田错》(The Misfits)时结识,育有瑞贝卡(Rebecca)与丹尼尔(Daniel)二子。根据传记作家马丁·葛登能(Martin Gottfried)的说法,丹尼尔在1962年出生时就有唐氏症。米勒将丹尼尔安置在罗克斯伯的一家医疗机构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他(虽然莫拉丝有)。米勒在他的自传《时光枢纽》中也没有提到过丹尼尔,纽约时报在2005年2月11日的讣闻中也忽略了这点。(在洛杉矶时报以及其他地方,则有相关报导)

莫拉丝逝世于2002年1月30日,同年5月1日,米勒成为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文学奖得主(Principe de Asturias Prize for Literature),誉为“毋庸置疑的现代戏剧大师”。这个奖项之前的得主包括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卡洛斯·富安蒂斯(Carlos Fuentes)等。

2004年12月时,89岁的米勒宣布他与34岁的艺术家阿格尼斯·巴莱(Agnes Barley)自2002年起已经同居两年,并且计划结婚。在2005年2月10日深夜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家中病逝,米勒因心脏衰竭过世,享年89岁。

作品

米勒反对商业化、纯娱乐的庸俗戏剧。他的作品着重于家庭、道德和个人责任感,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舞台剧本

  • 《荣誉的真谛》(Honors at Dawn,1935)
  • 《天之骄子》(The Man Who Had All the Luck,1944)
  • 《吾子吾弟》(All My Sons,1947)
  •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
  • 《激情年代》(The Crucible,1953)
  • 《忆两个星期一》(A Memory of Two Mondays,1955)
  • 《桥上一瞥》(A View from the Bridge,1955)
  • 《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1964)
  • 《维琪事件》(Incident at Vichy,1965)
  • 《代价》(The Price,1968)
  • 《创世纪及其他》(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and Other Business,1972)
  • 《大主教之屋》(The Archbishop's Ceiling,1977)
  • 《美国钟》(The American Clock,1981)
  • 《一位女士的挽歌》(Elegy For a Lady,1982)
  • 《某种爱情故事》(Some Kind of Love Story,1982)
  • 《危险:记忆!两部剧本》(Danger: Memory!: Two Plays,1986)—《我什么都不记得》(I Can't Remember Anything)与《克拉瑞》(Clara
  • 《骑下摩根山》(The Ride Down Mt. Morgan,1991)
  • 《最后的洋基》(The Last Yankee,1993)
  • 《碎玻璃》(Broken Glass,1994)
  • 《彼得斯先生的连线》(Mr. Peters' Connections,1998)
  • 《莱恩面访》(The Ryan Interview,2000)
  • Resurrection Blues (2004)
  • 《完成图画》(Finishing the Picture,2004)

电影剧本

  • 《花田错》,(The Misfits,IMD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61)
  • 《人民公敌》(An Enemy of the People,IMD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改写自亨利·易卜生(Henrik Ibsen)原著,1966)
  • 《时间游戏》(Playing for Time,IMD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电视剧本 ,1980)
  • 《人人皆赢》(Everybody Wins,IMD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89)

其他作品

  • 《焦点》(Focus,1945)
  • 《希望渺茫(但不严重)的环境》(Situation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 《黄金岁月》(The Golden Years
  • 《名声》(Fame
  • 《原因》(The Reason Why
  • 《无家可归的女孩的生平:以及其他》(Homely Girl, a Life: And Other Stories
  • 《亚瑟·米勒剧场文集》(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
  • 自传《时光枢纽》(Timebends: A Life

简评

三十五岁的梦露脸上的皮肤明显没有那么紧致了,岁月对英雄和美人最残忍。PS最后老盖博和梦露在旷野上开着车朝着启明星的方向驶去,“你在黑夜里如何找到归路?”“”只要朝着那颗大的星星一直开,路就在它下面。”然后第二年这两个演员就一前一后上天堂了,1966年另一个演员也英年早逝。现在看这句话很像谶语,真是好魔幻和诡异。

看到某位友邻给的差评说,人物关系违和感太强,男女主角无火花,我倒是觉得,违和就对了,没有火花就对了,因为这根本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这是一场观念的角力。导演硬生生将世界划分为对比鲜明的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通过梦露的视觉(也有人说这是圣母婊的视觉)看出周旋在她左右的男性的虚伪及野蛮。他们崇尚力量,认可杀戮,看似天性追求自由,其实处处遵循着这男性社会所制定的规则。所以,与其说他们天性追求自由,倒不如说他们是在追求一种在男性群体中被默认的荣誉感,所谓真男人。而一旦女性反抗这种意识,他们就会说这是个疯女人。影片最后的那场驯马戏则可以看出这场角力的胜负,他先是成功的,后来力竭了,更重要的是心衰了,他那认为男性高于女性的潜在意识最终死去了,而也正是此时,一段公正的男女关系才会正式开始。

很诡异的一部电影。影片拍摄结束后同年,克拉克·盖博猝死(59)、 翌年玛丽莲·梦露 (36)自杀?、之后是蒙哥马利·克利夫特猝死(45)...甚至可以说本片预兆了一个黄金好莱坞的时代的终结。当时梦露的精神状况极其不稳定和她扮演角色的神经过敏,简直让人无法区分角色和梦露之间的界限。克利夫特扮演的牛仔谈到自己的母亲还有交通事故后的毁容,让观众无比困惑,他到底是在即兴表演还是在自我告白。

这片儿因为是三位主演的遗作而久负盛名,我标记了十年,今晚终于给看了!从一个小餐厅到广阔的跑马地,嚯,这片儿剧情展开的可真“飞一般”。第一次见到野生套马现场,还是盖博和蒙哥马利,太狂野了,看的时候不禁为盖博捏一把汗,这么高强度高负荷的套马拍摄,为心脏异常提供了多少隐患啊查了下另一个主演,竟然是《黄金三镖客》的Tuco,一点儿没认出来…

一部迷离悲伤的电影,梦露不复巅峰时期的完美,依旧梦幻般性感,盖博很老,但在蒙哥马利英俊的映照下,显得粗粝硬汉。前半部不明所以,只见这群世界上最帅最美的人儿醉了醒,醒了又醉,又忧伤又快活,后半部被旷野上野马的命运深深吸引,和梦露一样希望它们能逃出绳索。当盖博和梦露终在车里道别和祝福时,只觉悲凉。看完此片,对蒙哥马利路转粉,尤其在了解他优秀却不幸的一生之后。

休斯顿后期电影只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死亡”,最后一部电影《死者》更是为其辉煌的电影生涯划上完美的句点。《乱点鸳鸯谱》在前半部分处处充满喜剧情节的段落中会有些让观众难以觉察的细节,让电影后半部的悲凉与落寞显得更加荡气回肠,几个明星都已过了生涯的黄金期,走入人生的中年,甚至离最终的死亡也并不遥远了,电影中,他们同样被死亡所困扰,梦露无法接受马儿被抓,而盖博要在与马的较量中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休斯顿让克里夫特轻描淡写地说出往事,殊不知沉重的记忆让他早已丧失热情和希望,飞行员在一次次的翱翔中,体验死亡濒临的快感,危险成为人生的同义词,在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戏谑调侃后,剧情变得五味杂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休斯顿的电影,当我们早已预见失败与死亡,是否还能在满目疮痍的荒诞生活里寻找到意义与价值呢

开篇有些冗长,铺垫的很多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大用处,而重点全部压在后半个多小时,才真的阐明不合时宜之人,《乱点鸳鸯谱》这个片名翻译还是太随意了。另外让人感慨的是三位主演,克拉克·盖博完成电影拍摄未等到上映便于1960年去世,成为他最后一部电影。次年,玛丽莲·梦露去世,年仅36岁,这是她出演的最后一部长片。1966年,蒙哥马利·克利夫特去世,终年45岁,这部电影也是他最后几部作品。 这三个人某种程度上似乎也是不合时宜,盖博的狂热,梦露的争议,克利夫特的取向,他们被时代捧起,又在时代中沉沦。

一个很爱情喜剧的片名,故事也确实有这层意,可完整看下来却是一部那么伤感的文艺片,也是梦露与盖博两位时代巨星的最后一部长片。再加上阿瑟米勒的编剧,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梦露代入自我、精神离散的演出,时时处处的自传性。这次完全被作为演员的梦露所牵动,或许那根本就不是表演,最后的套马戏很有神采,情绪力量都到了。梦露之所以崇拜克拉克盖博,是因为从小就寄人篱下的她在第一次看到父亲的照片时,父亲就是戴着一顶帽子、留着盖博一样的小胡子,那一刻她感到了温暖。在这部电影里,梦露的恋父情结终于被最大化地满足了,但也走向了生命的末尾。

说真的,盖博算是我见过最适合演牛仔的人。这部片子主要描绘的还是男角色们的故事,梦露的角色其实有点像一个进入他们生活的视角,虽然最后她也改变了他们。这部片子名字直译是《不合时宜的人》,里面追求自由的牛仔和飞行员最后不得不面对无事可做,只能找个普通工作的命运,盖在里面反复说自己瞧不上领死工资的,但牛仔这个职业已经过时了。这个剧情让我想到了贾平凹的一部小说《怀念狼》

整部影片其实暗藏着一个主题—死亡,结局也算是一个美好的吧。前面的各种生活日常戏的铺垫,结尾处迎来高潮,盖博亲自上阵的抓马戏是本片的一大看点。59岁的盖博给人的感觉已经很老了,没有了当年英俊的面庞,但依然绅士,而且在这一部演技达到了巅峰,老牛仔的面对赌博场面小伎俩的睿智和征服马匹不服输的劲儿都被盖博的演技所赋予光芒。没想到4位主演有3位都是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只有瓦拉赫长寿,对于盖博和梦露的最后一部影片,两人的不久离世和影片暗藏的主题不谋而合,令人唏嘘。

15年看,19年补评。男人是牛仔,女人是马。三人遗作,我相信背后的故事比电影精彩。故事很乱,中间拖沓的人物关系和剧情,两个小时里只有开头结尾让我感触颇多。梦露一个人的时候会发光,和男人在一起会被人说是花瓶,影片里,梦露咆哮暗含着男女之情,生活里,谁都不是圣人。爱情是由每个人人本身决定的,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相处看本性,金钱道德,影片在爱情上也这么说。

这部已经到了不可不看幕后故事的地步了,影片本身连3星都够呛,但作为三位巨星的“最后一部”这点让四星也显得不足。主创中不仅老去的盖博与“扭曲”的蒙哥马利都在不久后因突发心脏病而骤然离去,且梦露也直接被推向绝望边缘而香消玉殒。本片是我心目中玛丽莲最美也是最悲切的一部,剧本里盖博的角色说玛丽莲的角色是他见过被悲伤的女孩,而这也是米勒本人在第一次见到玛丽莲哭泣时的想法,抛弃纯真与性感的梦露是如此的疲惫与脆弱,光是一眼都忍不住让人酸鼻子

获得奖项

  • 第1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1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