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走廊(1963)
《惊恐回廊》是一部1963年由塞缪尔·富勒(英语:Samuel Fuller)编导的剧情片。有关一个记者为了查明一单谋杀案而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的故事。本片本来是富勒在四十年代后期为弗里茨·朗所写的剧本《拘束衣》,但两人最终因为无法在角色设定上达成共识而改由富勒自己执导。
剧情
记者约翰尼·巴雷特 ( 彼得·布雷克(英语:Peter Breck)饰 ) 为了能够得到普利兹奖,决定把自己送进一间精神病院去调查一单未解的谋杀案。他找了一位精神病学家去训练他如何表现得像个疯子,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意图与自己妹妹乱伦的故事,并说服了他的脱衣舞孃女友 ( 康斯坦丝·托尔斯(英语:Constance Towers)饰 )去扮演这个「妹妹」。他的计划成功把他混进了精神病院,但在见证过院内的实际环境后,他开始对这个计划有所怀疑。
为了解决这单谋杀案,巴雷特要找到三位分别因为战争、种族歧视、对核战争的恐惧而被迫疯的案发目击者:
- 第一位目击者斯图尔特,在一个充满偏见和仇恨的南部佃农家庭中长大,这样的成长环境令他变得痛恨自己的国家。他在韩战中被抓为战俘,并被洗脑成一名共产主义者,在战俘营中被安排为其他战俘洗脑,但战俘们坚定的爱国情怀反而感化了斯图尔特。斯图尔特的劫持者最终认为他疯了,用他和美方交换了人质。回国后,他被不荣耀退役,并被公开斥责为叛徒。他现在幻想自己是内战时期美利坚邦联的J·E·B·斯图尔特少将。
- 第二位目击者特伦特,是第一批入读南部大学的黑人学生之一。在经过多年被歧视的生活后,他现在幻想自己是三K党的成员,并经常在院友之间宣扬白人至上主义。
- 第三位目击者博登,曾经是个原子物理学家。但对核武和洲际导弹的理解和恐惧把他的心智退化到一个六岁小孩的水平。
在一场特伦特发起的医院暴动后,巴雷特被穿上了拘束衣和受到了电击治疗,并开始经历包括以为他的女友真的是他的妹妹在内的一系列症状,他甚至忘记了博登告诉他的凶手名字。最终在一次精神崩溃后,他想起了凶手的身份,并在众人面前令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巴雷特虽然在出院后完成了谋杀案的报导,但在精神病院里的经历和治疗最终还是把他弄疯了。电影最后以欧里庇得斯的一句话作结尾:「上帝要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演员
- 彼得·布雷克(英语:Peter Breck) 饰 约翰·巴雷特
- 康斯坦丝·托尔斯(英语:Constance Towers) 饰 凯茜
- 金·埃文斯(英语:Gene Evans) 饰 博登
- 詹姆斯·贝斯特(英语:James Best) 饰 斯图尔特
- 哈·罗德(英语:Hari Rhodes) 饰 特伦特
- 拉里·塔克(英语:Larry Tucker) 饰 白尼亚齐
- 保罗·道保夫(英语:Paul Dubov) 饰 曼坚医生
- 查克·罗伯逊(英语:Chuck Roberson) 饰 威尔克斯
- 比尔·扎科特(英语:Bill Zuckert) 饰 斯旺森
- 安必立 饰 方医生
评价及遗产
影评网站烂番茄根据其收集的16篇评论给予本片94%的新鲜度,平均得分为7.7 (满分10分)。影评人伦纳德·马汀(英语:Leonard Maltin)在四星满分中给予了本片三星评价,称其为一部「充满强大而真实情感的通俗剧。」安德鲁·萨里斯称赞在本片「看似凌乱的剧情之下,是一部象征著当今美国的幻觉寓言。又一部好莱坞著名的巴洛克B级片杰作。」
马丁·斯科塞斯表示本片是他2010年的电影《隔离岛》的灵感来源。
本片受到美国影艺协会的以下肯定:
- 2001: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提名
小说化
在上映当时,贝尔蒙出版(英语:Belmont Books)出版了一本由平装书作家迈克尔·阿瓦洛(英语:Michael Avallone)改编的小说化剧本。但富勒曾试图以抄袭为由阻止这本小说版的出版(虽然两人都被记名为作者)。
参见
- 娜丽·布莱,一名为了调查布莱克韦岛一间女性精神病院生态而假扮精神病患的记者。
- 《毒蕊花》,一部同样发生在精神病院的1964年电影。
- 《疯人院》,一部同样以记者假扮精神病患去调查医院为主题的2018年电影。
- 《飞越疯人院》,一部同样发生在精神病院的1975年电影。
- 1963年美国电影列表(英语:List of American films of 1963)
- 电影中的精神疾病(英语:Mental illness in film)
1996年,《惊恐回廊》因为其「文化上、历史上和美学上的显著价值」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影片登记表下受到保护。
获得奖项
- 第21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男新人
简评
太喜欢富勒了!最近遇到的宝藏导演。第三部,《恐怖走廊》依然非常喜欢!电影真的很能憋大招,直到最后十分钟才明白这走廊哪里“恐怖”。作为B级片,缺点肯定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制造冲突,但优点也同样明显:直击痛点,情节起伏大。尤其是最后一段心理彩色蒙太奇很好,怪怪的,怪吓人的……虽然是想采访三个人,但实际上加上男主是四个人,代表当时美国的四类人,隐喻性极强,已成明喻。通过《飞越疯人院》和《恐怖走廊》告诉正常人一个道理:没事别想着去精神病院玩,你以为自己会全身而退吗?不,你永远都无法在精神病院里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其实本片最恐怖的点在这里,永远无法自证。
应该是比较早期的走进精神病人世界的电影,以黑色电影的光影手法来表现精神病院的压抑环境,光影的变换非常精妙。“欲练神功,必先自宫”,要混进精神病院当卧底,必须先让自己“发疯”,随着对追查真相的深入,这种强烈的渴望、偏执的心理也逐渐成为了主角的病发诱因,他得到了想要的真相,同时也把自己推进深渊。另外影片借助主角靠近三个凶杀案目击者套真相,侧面地点出一些美国的社会议题,如韩战、种族歧视、冷战军备竞赛,个人的精神疾病与社会息息相关。呈现病人精神亢奋的场面极具冲击力,选用黑人演员演3K党种族主义疯子还喊出“N词”也够大胆的。用彩色如纪录片般的画面呈现病人脑海中想象的画面也让人眼前一亮,彩色只存在于病人的纷繁混乱的脑海里,另外影片还利用画外音来呈现病人的精神世界,让观众更加能感知到这个群体的精神状态。
黑色电影在《死吻》之后四分五裂的圣体开始向欧洲历史先锋派的身体-精神强度回归,塞缪尔·富勒比希区柯克走得更远,通过精神分裂代替精神分析从而令影片与动作-影像脱节。其本身反讽了战后迅速建立的生命政治国家机器:传播学以及心理学。极度现代性的功效主义要求对于心灵与形而上学的数据化,量表化。内构于报社和精神病院的乱伦禁忌,对于“理性人”的执着成为全新的宗教罪疚,倒果为因地生产,收容精神不正常者,而不是治疗。《恐怖走廊》中,精神病院的走廊是一个极简的,充满强度的非传统剧场,阿尔托式的身体是对于美国社会的诸多议题抽象为原始色彩的先锋戏剧,伴随着dry voice以及噪音的幽灵。而在闪现的三段彩色影像中,富勒尝试了观察式/民族志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可以在克里斯·马克和鲁什的作品中再次发现。
电影先后两次引用了欧里庇得斯的名言: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这是一部非典型性的黑色电影,构思独特,寓意深远。光线运用极佳,利用光影效果打造了扑朔迷离的精神病患世界。气氛营造独具匠心,男主的表演也很有层次,从自信张扬到困惑阻力,再到癫狂无力,人物情绪地演变拿捏得恰到好处,且有递进。将一个找寻真相的概念植入到精神病人的世界本就是件荒唐的事情,电影的整体呈现逼真,情境真实可信。塞缪尔·富勒的电影透着股工整和端庄气质,叙事紧凑干练,表达手法有种厚重的粗粝质感。结局是讽刺的,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独断专行的盲目心态。走廊是一种糟杂世界的象征,只有规矩的人才可以享有片刻的安宁。然而,规矩就是人性的背面,泯灭心智束缚自我才会被认为“正常”,悲剧正在于此。CC编号:19。
太刻意了吧?首先男主角去精神病院调查杀人事件作为故事的引子就不成立,即使调查到了,也不可能让精神病人做证,富勒压根就不打算讲好这个侦探故事,像一篇对60年代美国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的进行泄愤的檄文。刻意的点在于,三个证人既然都在医院,为什么记者跟他们之间的对手戏为什么不可以穿插进行?哪怕记者在调查其中一个人时,另外两个偶尔出现在景深处也行,这片还非得采用三段式结构,挨个挨个来隐喻社会问题。不过富勒对种族问题看待角度倒蛮新奇的,有点像是在阐述 黑豹党和白左 的意识形态起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错,但激进派翻身把歌唱的实质不是要平权而是要特权,反过来去统治其他人。
富勒在情节层面建构了完整的隐喻系统,因而绝非暧昧不清的谁都讽刺批判。记者和精神分析医生的亲缘性从开始就确立,指导演员进行歇里底里的表演、影史梗挪用、大量表现主义手法、彩色影像的功能性运用以及标志推轨层层深入表达的核心,即男主等预先站队有确定立场的人无法真正理解他人,无法进入美国内部分裂、种族隔离、意识形态冷战本身,变成两种极端思想随时切换的「精神病人」,这不仅是记者的无力,也是所有处在为对立而对立的权力环境中人的困境。观众最后发现根本无法求真,道德败坏的根源和运行逻辑已铺满影像。
表面上是標準的「運動-影像」,然而整體氛圍的越發詭異和瘋狂,以及在某些段落流露的異質性色彩,讓影片與一般透過人物的行動和反應探索環境、建構影像空間的荷里活類型片存在些許不同。精神病院彷彿一條不見盡頭的恐怖迴廊,銜接的另一端同樣是沒有終點的「現實」;主角逐漸迷失在這個虛實難辨、可無限透視(擴張)的空間裡,以往遭到貶抑及編碼化的(非時序)時間和記憶則獲得釋放,可由瘋人們的「病徵」加以識別:陷入過去和現在之間的困惑。主角的「失語」生動展演了意識與身體間衝突,亦意味著當離開習以為常的理性先驗法則,面對一個混亂、鬆散電影內在性平面一一富勒運用了多種手法表現這方面,例如三段彩色紀錄片段、獨立音源的配樂;模糊主客體、夢境幻想與現實的多視角敘事等一一之時,角色於感知上的無所適從,最終精神崩潰的過程。
。①记者男主伪装成精神病人进精神病院采访了三个病人(被战场压力逼疯的朝鲜战争士兵、被种族歧视逼疯的黑人、因对核战可能杀死无数人感到罪恶而发疯的原子弹科学家),却在过程中被他们影响也疯了,讽刺的是他写出的报告最终获得了普利策奖。②高水平的黑色电影摄影:表现主义光影、低调打光等;多次运用逼仄幽深的走廊营造压迫感;几段精神病人唱歌的表演调度和人声处理地很好很渗人;走廊暴雨那段处理(调度音响剪辑等)地极好。③用黑白画面表现现实,用彩色画面表现记忆/幻想,从而更凸显了现实的灰暗。④角色(尤其男主)的心理曲线太模糊,扣1分。
三星半。塞缪尔·富勒用直白的视听效果讲了一个政治反讽的社会批判故事。记者为了获普利策奖伪装心理疾病进入监狱,起初是以性心理疾病为引子,但塞缪尔·富勒并不止于此,是有政治意图的。在精神病院中,证人一退伍军人,指向朝鲜战争,在共产主义和美国两种意识形态下摇摆,最终把自己幻想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将军。证人二黑人大学生,指向种族歧视,把自己幻想成3K党成员,认为自己是白人。证人三科学家,指向核战,科学家的天分被政治利用,使其退回到六岁的智力,这是对政治的一种反抗。结尾恐怖走廊下起了大雨其实是记者内心的极度狂乱。片中日本、非洲两个彩色纪录片的插入在60年代还挺有创意的。
9,牛逼炸了,绝对富勒最强作品。故事本身带有一些富勒本身经历在内,毕竟他是记者出身,通过这么一个记者卧底的故事展示了大量美国的社会问题,种族平权、朝鲜战争、精神病人的恐惧,富勒说他拍是动作商业片,但其实这是疯狂的社会寓言。镜头表现力惊人,彩色纪录片段落以及走廊下雨的超现实段落把癫狂和妄想推向极致,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就先让他发疯,富勒真是愤青导演鼻祖啊
。影片十分新颖,讲述了一位记者为了查明谋杀案凶手而卧底精神病院最终成为精神病患者的故事,看似是侦探片,实则对于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了控诉。导演借三位目击证人之口,插入两段彩色的幻想与梦境蒙太奇,深层次反思了战后创伤、种族问题、核技术应用的道德问题,而男主也在与深渊对峙的过程中逐步被黑暗吞噬。精神病院内暴雨的幻象,以及彩色的、倾泻而下的瀑布,即象征着男主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彻底冲垮。此刻起,他不再是记者,他是一位紧张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可以看出富勒并不执迷于某种身份扮演对主体性的破坏性占领,或者精神分裂形成的想象性的本我与自我的对抗或者阻拦。他反而以一种近乎自反的态度狠狠嘲弄了这些将真实与虚幻作为现成经验妄图把玩一切的行动者,开篇那句形而上的箴言明示了其作为毁灭的排演如此可笑。单一段落被富勒赋予了极具表现力的时间与强度,并非以一个符号化的演绎套入故事客体而是在凝视的愈演愈烈中让事物本身潜藏的现象学意义从中浮现。第二个段落女子的舞蹈的整体呈现和不时插入的真实影像抖动着想象与现实的分野,至少某些瞬间他们互相脱节并不依赖对方来呈现自身而是从权力与历史运作之间做出转喻式的遐想。最终,医院与恐怖走廊不再是一个被流放的客体集合,他们以生命政治学的观念重构着另一个超我,哑巴变成了对真实的庇佑,而答案成为空转至只剩动机重复着一套虚无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