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场电影(1971)

The Last Picture ShowUP:2022-07-24

《最后一场电影》(英语:The Last Picture Show)是1971年的一部美国电影。导演是Peter Bogdanovich,电影改编自1966年Larry McMurtry的同名小说。

最后一场电影

评分:8 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编剧:拉里·麦克穆特瑞 /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主演:蒂姆斯·伯特姆斯 / 杰夫·布里吉斯 / 斯碧尔·谢波德 / 本·约翰逊 / 艾伦·伯斯汀
类型:剧情
片长:118 分钟 / 126 分钟(director's cut)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71-10-22
IMDb:tt0067328

最后一场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一九五一年的德克萨斯州,老牛仔桑姆(本·约翰逊 Ben Johnson 饰)在此地经营着一家电影院,成为了当地年轻人们回忆里无法抹去的一笔亮色。高中生索尼(蒂姆斯·伯特姆斯 Timothy Bottoms 饰)和好友裘安(杰夫·布里吉斯 Jeff Bridge s 饰)是电影院里的常客,和桑姆亦是非常投机的朋友。
  索尼经历过几场无疾而终的恋爱,心灵深深受到了震撼,他和裘安同时爱上了热情奔放的女孩杰西(斯碧尔·谢波德 Cybill Shepherd 饰),然而杰西最终选择了索尼,这令裘安感到十分伤心,选择了离开。桑姆去世的消息带给了索尼很大的打击,在桑姆的电影院里,索尼和裘安一起看了最后一场电影,这亦是电影院所放映的最后一场电影。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斯蒂芬·J·弗里德曼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本·约翰逊

简评

重看。前期的多线有点繁复,但是后面的好几处人物的死亡“信息”处理过于好,茫然的感觉确实不错。而在本片载入史册的那段叠化(继承经典好莱坞的代表性一面)前,一段表演与矛盾柔和的过程也是极佳。本片还在不经意间发明了一种做爱戏的处理方法,类似于西部片,开场的交流与信息给足,但正式的场景却总是快速结束甚至没有明显的凝视,耗掉观众的热情,却不经意地带来疲惫而晃晃悠悠的叙事感受。

彼得博格丹若维奇是新好莱坞的怪胎,在古典好莱坞的迹象早已在新好莱坞的浪潮下销声匿迹之时,他却完成了一部对黑白影像的缅怀之作,深焦镜头,公民凯恩式的仰拍 而主角却是像卢卡斯《美国风情画》一样的年轻人,同样面对未来和前途的扑朔迷离与对性和爱情的渴望好奇,在这里却是完成了一次对好莱坞自身的意指,从radio,movie到television的无奈唏嘘转变成青年人的离散,那是50年代的情怀,关于战后一代的孤独与彷徨,初尝禁果的苦涩与懵懂被时代催熟的怅惘,更多的是借浪漫悲痛的苦情剧包裹一次媒介转型的悲伤,面对彩色电视的兴起电影就像红河之中被取代的约翰福特,更像衰败的撞球厅与一场纸月亮之中的葬礼,更是在德州为死去的西部片默哀,那依旧是如此萧条苍茫,酒吧,马刺靴,落寞的秋风,渐渐远离的年少。

最后一场电影,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告别。美国小镇青年的冲动与忧伤,十几岁的青春岁月就在日复一日地喝酒,打台球和泡妞中消逝了。空洞乏味的小镇生活年复一年地重复,人们只能通过做一些刺激的事情寻求慰藉,生命中的任何一点幸福都变得弥足珍贵。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桑尼最后也会变成小镇上一个普通的人吧...

具体而言,《最后一场电影》是一部风格如此抑郁低沉的电影,整个小镇都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景象,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沙尘蔽日,青年人没有自己的娱乐,他们只能去象征着旧时代的西部英雄狮王的台球厅、咖啡店、电影院去一遍遍追忆过往时光的辉煌,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最近感到最喜欢的一部影片,蒂姆斯·伯特姆斯一出场就很抓人,是詹姆斯·迪恩这一路的。不敢相信是1971年的片子,很写实,电影院放映的影片《红河》,学生们传阅的《i,the jury》是当时流行的硬汉派小说,1953年改编为电影,口香糖、、以及片中一直播放的《Cold cold hearts》是40年代最为流行的乡村音乐天王汉克·威廉姆斯的代表作,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失去离别的无尽悲痛都在影片中,同样是所谓伤感青春片,同样是那些毕业四处奔波走散的年轻人们,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的,汉克·威廉姆斯29岁因吸毒过量在自己车内去世,音乐电影社会之间的互文将情绪渲染到最大,牛哇···

电影节奏惆怅且舒缓,无处不在的音乐贯穿整个小镇,年轻人的阴郁与烦恼一点一滴向前推动着故事,山姆的死伴随毕业预示青春的结束,比利的意外与最后一场电影也直接流露出童真与梦的逝去,结尾的调头又像诅咒把桑尼困在这个小镇。青春、爱情、友情、纯真都将逝去,唯有成长一直在前方追赶你,与教练夫人的感情比起爱更像是诅咒,是青年逃避伤痛的港湾。当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相反运动的第一个镜头出现时,让人恍然,一切都和开始不一样了,但却又如开始一般。

关于电影和人生,就像是点和线的关系,也像是遗憾和命运的合体,正因为青春年少,男孩和女孩开始用身体去丈量世界,几个性爱场景都很有趣,配合着黑白光影,别有一番韵味。在Peter Bogdanovich的小镇上,情感既显得轻佻又表达深刻,世俗的女孩向往着外面的花花世界,而那些即使是沉溺于幻想之中的男孩们,在这里成长得都很好。

五十年代美国德州的青春残酷物语。乡镇的衰败,无法逃离的生活,大量空镜都在力现这种战争后的萧条。老狮王山姆眷恋的时代已遥遥远矣。这与当下中国的乡镇景观颇有点相似,尽管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差。小镇青年的囚笼人生。小镇影院关门的背景是电影业受到的第一次冲击,来自电视。第二次冲击来自录像带,表现在另外一部名片《天堂电影院》。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生涯最佳作品了,片名的含义更像是一种迷影化的叙事植入,在电影院放映最后一场电影之后,青春也随之结束了。本片在剧作上启迪了2年之后的《美国风情画》,人生某个重要时刻的持续时间展开,以地域为连接的群像化叙事,可以说开创了美国青春片的一个叙事模型,这一模型从博格丹诺维奇到乔治·卢卡斯,最后到了理查德·林克莱特。但与后两位电影里因年纪带来的前途光明不同,本片始终带有一种暗淡的忧愁,青春荒废时间下无意义的生活流水,充满的却是躁动与忧虑,在最终的变数到来之时最终完成自我阶段性的蜕变,但在之后依旧是前路茫然。电影另一趣味之处在于,黄风狂沙,边陲小镇,西部片自带的传统意向消泯了之前荧幕上的恢弘印象,转而成为了孤寂萧瑟的直白景色,此举也更像是博格丹诺维奇对西部片奏起的挽歌。

画面和情节有些粗粝,可感情真挚,终究掩盖了这样那样的缺点;情节看似随意简单,但蕴含着很大的悲伤和惆怅;小镇的萧瑟和荒凉,解不开的少年节。旧故事内容而言,猜测这样优秀的小众片男生会比女生更喜欢一点。

其实导演的视点可以再散一点,没有一个角色是主视点,没有一个人的故事是主线索,大家共同的记忆构成了整个封闭小镇的故事。完全可以想象导演因为观看了最后一场电影来建构那个“我”所经历的故事,就像记忆一样的零散,不用去管人物的行动是为何,只在乎那是我们曾经历的。像是《小毕的故事》或《浪荡儿》,总因为一些人的离去瓦解了一个集体,但某一方面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我们要走出去,离开过去的一切。携带着记忆的电影无论什么语境下,都尤为亲切近人

本片雖然只是三十二歲的彼得博格丹諾維奇的第二部長片,卻已經展現他作為導演的非凡能力與無限潛質。此片延續了《畢業生》,《逍遙騎士》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寫實態度,直面美國社會最切實的心靈面貌,包括戲中對人情世故的老練理解,層次豐富的黑白深焦攝影,一眾新演員充滿活力的發揮以及導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那洞察銳利而又不失溫柔敏感的人文關懷,都足以令其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杰作之一。

获得奖项

  • 第3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3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编剧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第4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46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第29届金球奖
    第29届金球奖
    获奖:Best Supporting Actor - Motion Picture
    提名: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Motion Picture / 最佳女新人 / 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第2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2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最佳男配角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最佳影片
  • 第2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2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