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瑞(2002)

GerryUP:2022-07-23

《痞子逛沙漠》(英语:Gerry)是一部2002年美国剧情片,由葛斯·范桑执导并与凯西·艾佛列克、麦特·戴蒙共同编剧和剪辑,戴蒙和艾佛列克也身兼主演。该片是三部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死亡为故事背景的「死亡三部曲」(英语:Death Trilogy)之首部电影,随后两部为《大象》(2003年)和《超脱末日(英语:Last Days (2005 film))》(2003年)。

演员表影评剧照
盖瑞

评分:7.3 导演:格斯·范·桑特 编剧:卡西·阿弗莱克 / 马特·达蒙 / 格斯·范·桑特
主演:马特·达蒙 / 卡西·阿弗莱克
类型:剧情 / 冒险
片长:103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痞子逛沙漠 / 迷失死亡谷 / 格里 / 杰瑞
上映:2002-01-12
IMDb:tt0302674

盖瑞简介

两个年轻人在一次旅途中迷失了方向,巧的是他俩的名字都名叫“杰瑞”。于是在沙漠里两人开始了寻找归途之旅。
  在去年圣丹斯电影节上,这部影片让半数以上观众离场。在关于此片的国外评论中最常用到的词是“极端极简主义”。的确,整部片子拥有一句话可以讲完的故事情节,构图简单的超长镜头(全片不超过50个镜头),还有著名现代音乐家,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阿沃·帕特的音乐,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这部爱之极爱,恨之极恨的作品。

第5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提名)格斯·范·桑特

简评

【A-】数了一下,全片大概90个镜头。在最开始大部分镜头随人物移动,以中远景来凝视,音效与配乐开始渲染不安情绪,但情绪又好像别无所指,观众所感知的只有情绪本身。于是电影走向纯粹,无论是大全景的固定镜头,还是演员的步态,以及内容简化形式多余的配乐。动作、景观,亦或是视线的延伸,元素背后的模式与类型被剥离,一切只关乎于它们自己,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行为的意义被重组,影像拓展出痛苦知觉。倒数第二个镜头,只是车内缓慢旋转横摇,却是如此残酷,视线开始逃避,转向窗外那片无穷荒漠。

其实镜头间的变化还蛮丰富的,有定位机、有跟拍,有深焦大远景有浅焦大特写,有故意的失焦和变化的音效风格,基本上每组长镜头都运转在各自的一套视听设置里边,然后组接在一起,在几乎完全剔除情节的情况下,整部片子似乎的确可以说非常回归电影的最本质——画面、声音和镜头的变化,而且有些画面的确有种优美的诗意。但是,扯了这么多,你全片这么玩上100分钟,实验性确实有点太冲鼻了,比较难于消受。电影如果拍来拍去最终只能分解出一些主义、理念、话术,那也没啥意思了。

210205 【B+】待重看。叙事元素下调至极点,从传统戏剧模式中脱离,以构成极简主义的叙述框架和语法。延绵的自然景观中,两位迷失方向的步行者没有身份与背景却共用一个名字,除去对形象以外别无交代,毫无特征/零度的外观只负责无限对单一的行走动作进行重复,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在纯空间-情境的拓展与探索中消失,取而代之并得以强化的是内在的心理时间,即一种知觉的外化/投射,由意象释放的情绪的共通感,因此,语言及其沟通功能的失效是必要之举,不再受制于观看-语言模式的机械式触发,并此加以区分;被保留的动作关乎存在者的实体,从中提炼的一道视线,通过视觉的触摸与消融/交互而回归事物本身,重新置身于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当然也就无需刻意呈现某物,只需要跟随着指引去接近,去参与至原初的体验,因为世界就在那儿。

别人拍的叫公路电影,桑特拍的叫走路电影,一直走,漫无目的的走,可以没有征兆的比赛地跑起来,可以花几分钟在巨石旁堆土然后一跃而下,可以互骂脏话,可以缄默不言,可以围着篝火背台词,可以顶着风沙蹒跚前进。最喜欢的两个长镜头是两个人如同古罗马金币或侧脸浮雕一样并排快步和由于画面加速阳光、阴影在旷野交替拂过,卡西和达蒙的侧脸又有点相似,步调相同时像雄鹰振动的双翼,步调相反时像精神层面的交欢,配合他们粗狂的喘息,很难不想看他们野战,不怪Slant Magazine把它选入lgbtq+百佳。必须夸夸卡西,好嫩的白男,盖瑞、神枪手、海曼,演技节节高升。用迷路暗喻人生的迷失,用同名暗喻不同阶段的自我,用杀死天真的同伴暗喻杀死自己的童真,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本来想给10分拉高评分,不过这部电影的确不适合所有人观影。一开始我是不习惯这部电影的,觉得乏味无趣,看到后面发现这两人被困沙漠了,这就有趣了。不同于所有灾难片放大与自然对抗的内容,或者是紧凑惊险的剧情:流汗出血淋雨人性抗争。不,这部电影不是燃起你的斗志,而是让你平静地跟生活对峙。又是一个神经病人在第99堵墙前放弃的故事,你是否愿意翻阅最后一堵墙?我曾经在任何一段放学一个人回家的路段上想,我要拍20分钟我回家的路程,我的视线,我在看向什么,放大我心里一个人的对抗心里与无人的沉默。看到后面我逐渐理解了这个电影的成果:他通过景色极简且放大角色心里的感受,通过视觉上的美感和时间的把握告诉你,你所要对抗的就是孤独。

范桑特在犹他州的荒漠中铺设了长到没有尽头的摄影机轨道,只是为了扑捉两个男人漫无目的的走路,范桑特喜欢的那种带有童真的年轻男性角色在面对外部邪恶环境时不得不得到满身伤痕的结果,卡西饰演的盖瑞就是如此,他甚至为找到动物的水源时会不会打扰到它们的交配而纠结,还有那段留在过去的神话般的故事,所以最后他不得不被达蒙饰演的另一个盖瑞杀死,夕阳出现在壮阔的地平线,云彩如水流般的运动着,这些范桑特电影中熟悉的角色们又出现了,用来暗示着时间的力量,斗转星移之间,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过程,结尾车中的小孩,少年和中年男性,他们彼此凝视,在望不到头的名字叫做人生的公路中,我们要去到终点,更要找到归途,盖瑞杀死盖瑞,换来了救赎,迷失的心灵终究要靠这种最残忍的方式失去童真,获得一种叫做成长的结果

818人类心灵在浩瀚精神里的艰难独行,残忍却真实。导演用绝妙的长镜头做出了极富力量的表达,抽象化而非猎奇的环境传递出陌生感,直接指向了精神世界,同时巧妙的利用起环境与人物的空间关系表现象征意味,尤其最后远景地平线的利用。运镜实属一流,极其丰富的长镜头裹挟着情绪向前推进,比如两人初进荒漠时一气呵成的镜头运动,再比如用移镜头特写紧紧注视着两人行走时起伏变化的象征意味,还有海市蜃楼用环视镜头积聚起充沛的情感能量等等。最后直击心灵的震撼力是持久的,只有死亡才能带来新生,注定却也可悲。

一个特写长镜头中容纳两人的脸,行走带来的躯体起伏形成微妙的同频共振,以此建立起不言自鸣又暧昧模糊的“情人”关系,太精彩绝妙了!而后,两人在棕褐色的荒漠背景板上,朝向圆形夕阳与横亘的地平线无止境地蹭步,像极了两副虚无的骷髅。不仅是形式上故事、语言、图形上的极简,更是关系、情感状态的抽象提纯,进而创造出无数的入口,其中蕴藏的美妙韵律感与变化发展,既是影像性的又是易被感性感召调动的。

-。GVS一向擅长在某种单调的形式框架下创造出丰富的美学效果,因此他的简化不是减法而是提纯,当冗余被剔除,重点元素被强化,且其演绎方式也变得多样,「大象」如此,「盖瑞」亦是如此。同时,他的作品的躯壳与内在永远相伴着从构思中诞生,拥有天然的匹配度,因此虽然形式和内容的地位基本相等,但并不会如其它一些作品由于缺乏支配的一方而导致相互拮抗。在利用影像的地域性来制造天然情感冲击的方面,仅开头三个机位的车载长镜头就足以达到「无依之地」整部电影的强度。

勉强两分。陈坤看了本片后直呼内行,并将下一次行走的力量定在了美国沙漠。两个年轻人漫无目的的行走,他们避开了游客,后来又迷路,他们的目的为电影提供了戏剧悬念,但最终仍然是没有目的,也许可以套用911后的美国局势,解释本片是传达年轻人迷茫的心灵、顽强的肉身,最后迎来希望……本片手法是小林政广式的极简主义(洛迦诺电影节特别喜欢这种拍法)。范桑特和达蒙、卡西都挂名编剧,我估计创作过程就是这三人跑沙漠里随时走随时想随时拍,全片节奏极其慢,站大石头上也能拍十分钟,但这个镜头的构图并不好,两个人一块石头塞满了仰角镜头,其实换个俯视镜头就既能拍风光也能体现达蒙表情上与卡西的情感互动,毕竟达蒙是会演戏的。现在这种拍法主要是观察两个角色的互动,但目前版本也没做出什么东西,卡西扑克牌脸式的无演技太拖后腿了

★★★|《唐吉诃德》的理想形态,优秀的调度依旧是此类极简影像的关键,GVS对反类型化的探索是成功的,此前的《大象》和《迷幻公园》只是玩弄结构,而本片则明显走的更远,是对具有开放性的时间+空间的捕捉。对于成长阶段的解读表示认可,但并不认为给此类影像强加多义性是正确的选择,从Akerman处秉承而来的极简主义应当更看重「感受」,而本片也同样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