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少年梦(1997)

Ma vie en roseUP:2022-07-23

《玫瑰少年梦》(法语:Ma vie en rose,台湾译《玫瑰少年》)是1997年比利时导演亚兰·贝利执导的剧情片。

玫瑰少年梦

评分:7.7 导演:亚兰·贝利内 编剧:亚兰·贝利内 / Chris Vander Stappen
主演:米歇尔·拉罗克 / 让-菲利普·艾科菲 / 海伦·文森特 / 乔治斯·杜·弗雷纳 / Daniel Hanssens / Laurence Bibot / 让-佛朗索瓦·戈马特 / Caroline Baehr / Julien Rivière / 玛丽·布奈尔 / Gregory Diallo / Erik Cazals De Fabel / Cristina Barget / Delphine Cadet / Morgane Bruna
类型:剧情 / 同性 / 儿童
片长:88分钟地区:法国 / 比利时 / 英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玫瑰少年(台) / 我美好的生活 / My Life in Pink
上映:1997-11-06
IMDb:tt0119590

演员

  • Georges Du Fresne 饰演 Ludovic "Ludo" Fabre
  • Michèle Laroque 饰演 Hanna Fabre
  • Jean-Philippe Écoffey 饰演 Pierre Fabre
  • Hélène Vincent 饰演 Élisabeth
  • Daniel Hanssens 饰演 Albert
  • Laurence Bibot 饰演 Lisette
  • Jean-François Gallotte 饰演 Jeannot
  • Julien Rivière 饰演 Jérôme
  • Gregory Diallo 饰演 Thom Fabre
  • Erik Cazals De Fabel 饰演 Jean Fabre
  • Cristine Barget 饰演 Zoé Fabre
  • Delphine Cadet 饰演 Pam
  • Raphaelle Santini 饰演 Christine "Chris" Delvigne
  • Marine Jolivet 饰演 Fabienne Delvigne
  • Anne Coesens 饰演 Teacher
  • Vincent Grass 饰演 Principal

简评

这是一部充满疼感的电影,因为外界对于里多维克的异样眼光,还有因为里多维克对自己定位为生理性别是女孩,导致了最后结果X取向是异性恋,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喜欢男孩子。而这一切带来的结果是,退学、父亲被解雇、母亲出现了精神问题,前面平静的美好最终被打破。真的太心疼最后里多维克被母亲剃掉里头发,当他默默无言留着泪接受时我知道他明白了,最后他的女孩梦破碎了。而他也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最后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孩。

与内容完全不同的是,这其实是部可以给普通家庭树立正确性别观的电影,特别是处于“性别摸索期”的儿童。电影的优点是父母对待儿子想做女孩的态度变化互换,母亲从开始的基本放任到后来成为儿子最大的压力来源,父亲从开始的愤怒到后来主动告诉母亲“让他做他想做的”,中间的交汇点就在于群体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当母亲感受到社区、学校、丈夫的工作都因儿子的取向发生变化 ,女性总是比男性更敏感和全面的体察到压力来源,就会把这些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而父亲之前发火的底气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一家之主”的地位,当他的工作被剥夺,他才可能平视问题。事实上,本片主要的“教育”对象也正是父母。不过本片的问题还是概念先行了,少有从生活细节入手表现男孩取向和心理的段落,更多停留在可以想见的情节,剧本结构也比较弱,有点想到哪拍哪了。

其实孩子的内心永远是最简单而纯真的,Ta可以想成为任何自己想成为的人。而当这一切面对传统的社会和残酷的现实时,这份童真与真实做自己的勇气被慢慢消耗与不断流失。Ludovic所在的家庭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开明的,但在邻里间的压力与眼光下还是很难保持一切如故的模样。如果你爱Ta,为什么不能接受Ta希望成为的样子,别等到最后在彷徨中失去了这个曾经希望被爱的孩子。

很棒的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男孩在性别认知方面有些障碍。经常会打扮成女孩的样子,出现在邻居的面前。后面因为一次舞台剧的缘故,小镇上的人都开始对他们家产生了芥蒂,尤其是他父亲的老板,因为这件事把他的父亲给开除了。这部电影,有欢笑,有心酸的眼泪。不要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做自己喜欢的事(除了犯法,和损人利己的事外),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总是要为成人的傲慢与偏见买单。以孩子的视角切入性少数群体的内心,基调并不明快,但也没有过分沉重。电影聚焦的不全是孩子内心的转变,而更多是亲友的态度和社会的目光,通过一系列偶发事件的驱动让人们感知到这一群体的客观存在,并产生相应的看法和做法,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电影最终还是把性少数的议题进行了悬置,以家庭关系的缓和作结,这显然是较为稳妥的处理,因此我们更需要《钛》这样大胆讨论的电影,当然《钛》也只是革命的进程而非终点,任重而道远。

对性别定义模糊不清,听到“gay”词如临大敌的父母,都是对孩子无形的影响与伤害。孩子虽小,可自己对性别有了定义,他以为自己肚子痛,就是和姐姐一样是来例假,就说明自己是个女孩;以为上帝少给了他一个性染色体Y,所以是上帝不小心漏掉了他,以后会把Y还回来的,所以他就是个女孩。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真的是很重要的一环,孩子会因此自卑还是与父母一起接纳这个不一样的自己,全靠父母的引导与帮助。希望以后能对这些生错性别的小天使们多一些关爱,他们其实与每个人都并无不同,只是认知的自己与生理上不一样罢了。大家都是有爱之人,都值得爱与被爱。

电影镜头前面描述有多平静后面就有多么的疼痛,妈妈对里多维克的理解,还有姐姐对弟弟的包容,在面对邻居的质疑时她说“他只是换了件衣服,你为什么这么激动呢?”好像一句话将前面所有的躁动都给了答案。这是一部充满疼感的电影,因为外界对于里多维克的异样眼光,还有因为里多维克对自己定位为生理性别是女孩,导致了最后结果X取向是异性恋,他认为自己就应该喜欢男孩子。

妈妈人设前后转变有点大,结尾童话处理了,其实不太现实,就像桃花源一样,但是也是前后对比,表达了创作者的愿景吧,有朝一日,人们会撇除偏见,尊重那些不一样的人,对他们说:你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了,孩子们也不会被所谓的伦理影响,他们会拉起每一个小伙伴起舞。还有结尾小姑娘的出现,瞬间就让人看到了希望,人真的太需要同类,需要归属感了。印象深刻的还有外婆最后向他们告别的场景,鲁多讨厌妈妈那样,可她又需要妈妈,外婆很爱她,对她很好,可是终究不是妈妈,人世间总会有些辜负 ,啊。

见识过太多捍卫自己的身份,为自己而活不惧他人目光的斗士,可当类似的性别认知出现在懵懂的孩童身上时往往却是悲剧。天真地相信自己只要找回X就能变成女孩,无力与周遭对抗而只能选择顺从,只是因为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就无意间拖垮了家庭。善良的本性驱使少数群体不愿成为他人的累赘而不得不远离,但是本人无错,父母无过,始作俑者是所谓的社会主流。

情绪赋予画面色彩,高饱和、强对比度、互补色的碰撞组合出独特的复古美学,玫瑰紫、柠檬黄、草地绿、桃花粉、落日橘、天空蓝等泼染出“爱丽丝梦游仙境”,极力营造出虚构性与传奇性,瑰丽斑斓的色彩是里多维克外化的精神世界,是孩童天真纯粹的乌托邦。当他一次又一次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后,暗沉沉的色调好似给画面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蒙蒙的雾,遭受校园暴力后里多维克藏在仓库的冰柜里,昏暗的环境里抽着烟的汉娜让压抑苦闷拓展了好几个维度。“冰柜”可以看作“棺材”,密闭的狭小空间是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偏见、排挤和嘲弄带来濒临死亡的感受将他埋葬。

【第十届金帧电影节(GFFF)·主竞赛】性别的错位认知下是男孩参不透的世界,艳俗的芭比场景里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冷漠的目光中是翩翩起舞的玫瑰少年,恶意的偏见中是无尽爱意的温柔港湾。狭隘的小镇丢去了纯粹的快乐,伪善的笑容掩不盖残酷的掠夺。上帝无法决定你的人生,世俗无法束缚你的自由。能够被毁掉的都是不堪一击的脆弱,独一无二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做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现实需要摊开伤口的童话……

获得奖项

  • 第10届欧洲电影奖
    第10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European Film Award —— European Screenwriter of the Year
  • 第5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55届金球奖
    第55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第3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获奖:Crystal Globe
  • 第2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首作

相关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