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1946)
The Razor's EdgeUP:2022-07-23
《刀锋》(英语:The Razor's Edge,香港译《情天恨海》,台湾译《剃刀边缘》)是一套根据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评分:7.7
导演:爱德芒德·古尔丁
编剧:拉玛·托尔蒂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主演:泰隆·鲍华 / 吉恩·蒂尔尼 / 安妮·巴克斯特
类型:剧情
片长:145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剃刀边缘
上映:1946-12-09
IMDb:tt0038873
演员
演员 | 角色 | 介绍 |
泰隆·鲍华Tyrone Power | Larry Darrell | |
简·泰妮Gene Tierney | Isabel Bradley | |
约翰·佩恩John Payne | Gray Maturin | |
安妮·巴克斯特Anne Baxter | Sophie MacDonald | |
克利夫顿·韦(英语:Clifton Webb)Clifton Webb | Elliott Templeton | |
赫伯特·马歇尔(英语:Herbert Marshall)Herbert Marshall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 | |
吕西尔·沃森(英语:Lucile Watson)Lucile Watson | Louisa Bradley | |
弗兰克·拉提莫尔(英语:Frank Latimore)Frank Latimore | Bob MacDonald | |
埃尔莎·兰彻斯特Elsa Lanchester | Miss Keith | |
塞西尔·亨弗雷斯(英语:Cecil Humphreys)Cecil Humphreys | the Holy Man | |
弗里兹·科特纳(英语:Fritz Kortner)Fritz Kortner | Kosti | |
泰德·比林斯(英语:Ted Billings)Ted Billings | Miner | |
尤金·博登(英语:Eugene Borden)Eugene Borden | Sea Captain | |
里德·哈德里(英语:Reed Hadley)Reed Hadley | Party Waiter |
奖项
年度 | 颁奖典礼 | 奖项 | 姓名 | 结果 |
---|---|---|---|---|
1946年 | 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女配角奖 | 安妮·巴克斯特 | 获奖 |
最佳影片奖 | 二十世纪福克斯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奖 | 克利夫顿·韦(英语:Clifton Webb) | 提名 | ||
最佳艺术指导奖 | 艺术总监:Richard Day/Nathan Juran室内设计师:Thomas Little/Paul S. Fox | 提名 |
获得奖项
-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配角 / 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室内布景 - 第4届金球奖
获奖:Best Supporting Actor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男配角
相关影片推荐
- 爱德芒德·古尔丁 Edmund Goulding导演
- 泰隆·鲍华 Tyrone Power演员
- 吉恩·蒂尔尼 Gene Tierney演员
- 安妮·巴克斯特 Anne Baxter演员
- Edna Mae Harris Edna Mae Harris演员
- Henri Letondal Henri Letondal演员
简评
第一眼看到拉里感觉年纪跟我读小说想象中的角色差不小(演员实际32岁,原著的拉里不到20岁),从眼角皱纹和眼神看到的不太像那么纯真,更多是看清人情世故的老练。或许是我对小说里拉里的人是有偏差吧,感觉颇有些失望。印度那一段对理解拉里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电影只是很简单掠过,这个处理其实不太好。后半部分改编好无语,甚至可以说是狗血了。
抛开原著,仅就这部电影来说,也还是值得一看。女主很贴近原著,从神态到身姿都婊气十足,神烦。男主的长相气质和原著有些不符,透着股傻劲儿,内外魅力值都打了折扣。几个配角都比主角出彩,毛姆叔叔、女主的妈妈和叔叔,都演得很好。女二演技在线,看着也比女主顺眼。男二略显单薄。特喜欢女主叔叔和她妈妈的一段对话,“我觉得你打不好这把牌(暗指她女儿的婚事)。”“我向来就没有什么牌感(card sense,暗指她也从不插手)。”心中暗喜,感觉学到了很酷的一招。以后再遇到什么人跟我说别把一手好牌打烂了的鬼话,我就这么潇洒地甩回去,耶耶耶 lomond,还是很喜欢,上一次听还是在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
还原度很高的作品。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无可挑剔,从外形到行为举止就好像书中的人物跳脱了出来,除了拉里比我想象的更成熟。得道之途艰难,如同跨越刀锋。拉里所寻找的知识之路通往上帝,而伊莎贝拉心被物欲和名利占据。两个人追求着截然不同的东西,自然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不太理解的是伊莎贝拉对拉里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刚刚看完小说来看电影,这部电影比之前看的人性的枷锁改编的要好,保留了小说的精髓,其中几个改动的地方也增加了戏剧冲突(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讲),所以还是很精彩好看的。另外为什么那个年代的演员颜值都这么高啊!几个主角感觉都很对,除了拉里不太符合我的想象,我更认为拉里更瘦一些,这里的男主有点壮(帅是毋庸置疑的
一直被推荐看毛姆的小说,这本是力荐的作品之一。书从图书馆借来一直没看下去,英文原版还是难啃。所以借了一本繁体中文,又来看看电影,大概知道故事的情节,细节满满去看。电影确实还原了许多书中的经典话语,这部小说被推荐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中对人生哲学的解释。在这一年期间,我一个理科生,确实在这方面有了很多的困惑,进而拓展了许多哲学理论知识。学着去感受,所以当主人公说出在日出时的体会时,我也能有那种灵魂被摄走的感觉。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可能是当下的力量,进而是正念冥想。人所追求的幸福感到底是什么,世俗定义的成功到底值不值得,电影都尽力引用了书中的解答。还得说,男主真帅!
透过拉里的精神追求根本看不到什么,因为涉及面太广—生命意义、贪婪、阶级分化、战后创伤等,没有主次轻重,且都是蜻蜓点水。智者的话也太说教。只片尾毛姆的话才能点出“善良”的主题。情节温吞,表演生硬,唯一能记住的是毛姆与女主角调情一段及克利夫顿·韦伯的精彩表演。
先看小说再看改编电影,就很明显对比出电影版本在叙事上的平庸无趣:平铺直叙、缺乏悬念,从而也退却了拉里身上宗教的神秘感。而小说使用的叙事视角和穿插的时间线,让故事吸引人得多。电影版本的演员倒的确是抓住了原著人物的神韵,但是可惜电影版本难以展现原著的主题精神,只不过变成了一个堆砌情节的二流故事。
改编得相当失败。无论是剧本、选角还是表演,显然都完全没有理解 Larry 这个角色的精髓,这无疑是致命且不可挽回的败笔。其他的许多处改编,包括把一个角色的行为挪用到另一个角色身上,也都扭曲了大部分主要人物的性格,最终把一个关于“自我实现”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极其俗套的爱情故事。如果没有原著的话,这只是一个零碎而不太有说服力的故事;可原著确实存在,那这个故事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毛姆小说里的伊莎贝尔魅力极了,电影可以说丑化了她。我一直等待着毛姆和伊莎贝尔对峙的那场戏,想不到变成了拉里。为苏菲大打出手的剧情使拉里人物扁平化,和毛姆作品里的拉里相去甚远,他不会对伊莎贝尔恶语相向。还有我爱的苏珊,因为时间原因删去了这条线,这也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女人。电影只演出了小说五分之一的好。
毛姆笔下的《刀锋》是影响我的人生之书,而改编而成的电影,自然也不会错过,虽然年代久远(1946年)只有黑白,但是不得不说,这可以成为我私享的经典电影。因为剧中的经典台词和情节、大部分忠于原著,且演员颜值和实力都在线,这就令我知足了。拉里敢于去追求自己的内心,超凡脱俗;伊莎贝尔因为现实妥协,患得患失。毛姆作为旁观者,客观地记叙,他仰望拉里的崇高与超脱,但是也承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包括他自己)只能做到仰慕,而做不到追随。我偏不。不过不是因为我自命不凡、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个性使然,不过是鼓起勇气去顺应本心、成为自己罢了。
看这部电影是为了作为原著小说的补充。拉里的演员还是挺帅的。小说的体量压缩成电影,必然会删掉许多细节浓缩而成,前半部分看的时候,给人感觉是高于预期,让人想到了那个时代经典的故事片。结尾有些魔改,把毛姆做的一部分事嫁接给了拉里,例如去秘书处偷请柬的应该是毛姆而不是拉里,伊莎贝尔阴谋的戳穿是毛姆,而不是拉里,伊莎贝尔和格雷最终没能见到艾略特最后一面。
看过书之后,再看电影,剧情推进快的令人咋舌,实在是没啥兴奋点。毛姆的扮演者感觉还不如毛姆本人帅呢!?莱雷和伊莎贝尔的扮演者也不惊艳,莱雷时刻衣着光鲜,全然没有原著的那种感觉。有许许多多的不满意。为啥毛姆的作品现代没人翻拍呢?找电影的时候就在郁闷,怎么都是这么老的电影,为啥现在没人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