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1938)

Olympia 1. Teil - Fest der VölkerUP:2022-07-22

《奥林匹亚》是1938年由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关于柏林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纪录片。这部影片分为两个部分:“人民的节日”(Fest der Völker)和“美的节日”(Fest der Schönheit)。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授权,这是第一部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纪录片。许多开创性的高级技术后来成为行业标准。被时代周刊列为百部影片之一。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

评分:8.9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编剧:莱妮·里芬施塔尔
主演:大卫·奥尔布里顿 / 杰克·贝雷斯福德 / Henri de Baillet-Latour
类型:纪录片 / 运动
片长:127分钟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 法语 / 日语 / 葡萄牙语
影片别名:奥林匹亚1:民族的祭典 / 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上映:1938-04-20
IMDb:tt0030522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简介

这部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纪录夏季奥运会的电影。有如英雄史诗般气势恢弘,堪称影片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有争议的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塔尔在拍摄本片时得到希特勒的全力支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可以说空前绝后。影片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示了运动之美,竞争的刺激以及理想主义的巅峰。同时试图以歌颂年轻男性躯体之美以及运动的威力来宣扬纳粹精神,被认为是一部纳粹唯美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从此永远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本片分上下两部,由《国家的节日》和《美的节日》构成。

第6届威尼斯电影节墨索里尼杯 最佳国际电影莱妮·里芬施塔尔

简评

看之前受到了一些导演的非论的影响,有产生一些偏见,但沉醉的看完了全片发现拍摄很客观,并没有种族主义或歌颂法西斯。电影开头,从古希腊雕像的特写过渡到赤裸的男子运动员,再到从始发地开始经过各个国家传递火炬,再到与太阳同辉的奥运圣火,前面15分钟,很宏大很史诗很美。拍摄运动员的动作时,用到了慢镜头,运动中的动作变成了舞蹈一般。尤其是最后的马拉松,谁能说这部纪录片电影不美呢!

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录片,抛出政治因素之外,这部电影从技术到审美、从配乐到镜头表现都特别好,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开头的雕塑蒙太奇转换、圣火采集、圣火传递途径每一个国家、开闭幕式现场等等,画面素材和比赛场景极为珍贵,很有历史意义,每一届奥运会都应该有这样一部电影来收尾。日本队出镜较多,表现也比较抢眼,中国队有少量镜头,可以看出中国与当时世界强国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尚不需论及意识形态层面的宣传功能,仅就影像层面而言,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创新性(或是彰显出能使其在电影史上屹立不倒的功绩),对于素材的整合多是遵从体育纪录片的常规模式,而先锋性又显然不及欧洲先锋派在1920s做出的实践。正如克拉考尔所言,《意志的胜利》所呈现的是「虚无主义的胜利」,那么本片恰恰绕过了直陈式的口号,间由狂热的人群、所谓强健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为彼时欧洲的民粹主义招魂,在这个层面上,纪录片的功用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出来。

西方文明中心的希腊是灵感源泉,人体之美是力量之源,理想主义纳粹合法性跃然纸上,运动镜头客观专业是百年来体育摄影的祖师,毫无政治色彩只有对现实的尊重和人类文明的尊崇,马拉松特写十分经典,若不是在错误的地点遇上错误的甲方,电影史或将重写

被这部纪录片内含的创造力震撼。以剧情片的规格和剪辑逻辑去制作一部纪录片,比起《意志的胜利》,本片适口性更好,就是希特勒容易让人发笑,纳粹礼容易让人阳痿。印象最深的是撑杆跳和马拉松两段,一个是以“事件-反应”的剪辑思维呈现悬疑和戏剧性,一个是突入主观镜头呈现奔跑时的竭力和终点越来越近的希望。本片竭尽所能展现人体之美、超越极限之美和宏伟壮观之美(纳粹德国的美学主张和女导演女性凝视的集合)。或许可以用“耽美”二字总结里芬施塔尔的创作。看这片子时已经凌晨,很困,先草草总结了事。

纪实风格的人物运动慢镜头展现出纳粹对于仰慕强者的独特暴力美学,历史上第一次奥运圣火传递被莱尼里芬是塔尔渲染出了异乎寻常的宗教性和神圣感。比较感慨的是仅仅三年之后,纳粹的轰炸机就以胜利者的姿态飞过了片头的雅典神庙;以及最后马拉松比赛取得冠军的日本选手其实是个韩国人,民族不独立,连代表自己国家参加奥运的资格都没有。

开篇是断壁残垣,蒙太奇拼贴的艺术大展,继承古典神话的奥林匹亚,现代运动再现人体美学。全程运镜流畅,气度恢宏,超越现代体育转播。一时忘却了大志的元首可以大喊加油,也可以焦躁不安。运动场上的天空,把不光彩的政治阴霾扫空,向世界自豪地展现出完美的姿态与假象,也为即将沦陷的世界释放了一次错误的信号。用艺术的方式诠释奥林匹亚的精神内涵,同时不遗余力地展现运动美学,马拉松片段的动态镜头和蒙太奇尤为震撼。这是“民族的节日”,是德意志失控前的最后盛宴。

第一部记录奥运会的电影,摄影和音乐都很宏伟,有一种井然有序的秩序美。莱妮•里芬斯塔尔在片中用了大量的升降格镜头,将运动员们“神化”成了古希腊英雄们。还有,开头的古希腊建筑过渡到雕塑再到人体的叠化蒙太奇,展示了历史的变迁,是一种史诗感的呈现 9/10

比《意志の胜利》那种明目张胆的宣传要好看多了;其实这届奥运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匈牙利犹太运动员的击剑夺金(绝对不会出现在本片中,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意义远远不止一块金牌;遗憾的是马术这个项目没有拍,后来的德军有好多高级指挥官都是这届奥运会的马术运动员,比如720刺杀小胡子事件把施陶芬贝格公文包拿走救了小胡子一命的那位,结果他自己却死于这次事件;在这届奥运会出彩的德国运动员大部分后来都去打仗了,大部分也都死在了战场上,比如在片中出现的铅球夺金选手沃尔克,后来被小胡子提拔当上了残暴东线警察,结果罪有应得死于非命

美到极致的纪录片。片头从古希腊建筑到雕塑再到单人镜头再到多人镜头,圣火从奥林匹亚一直传到柏林。从铁饼、标枪、链球、跳高、跳远一直拍到田径和马拉松,慢放镜头和常速镜头穿插,具有极强的韵律感,以及各种肌肉线条,不能再美(想起《摄影机舞蹈习作》)。奥林匹克是世界的节日。哪怕民族主义情绪暗暗酝酿,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当51个国家的公民齐聚在赛场上,你不能不说,这是人类的聚会。当运动员们为更高更快更强而拼搏时,你不能不说,这是人类的梦想。以及,肌肉太漂亮了,力量就是美感啊!!!明天开始跑步!!!

里芬施塔尔在奥林匹亚时期的美学,非常贴近于法西斯主义美学。对完美身体的崇拜暗示着身体上缺陷的劣等,对力量的崇拜也与竞争法则有关。如果把《奥林匹亚》当作向肉身致敬的伟大艺术电影,那么在其中,理所当然的,个性或情感,对里芬施塔尔而言并不重要。Mario Praz对Canova的形容是“色情冰库”,伊恩布鲁玛在论述里芬施塔尔的时候,认为此形容也适用于她。“她缺乏对人性的了解同情,把人体当作追求纯粹美感的工具。”虽然里芬施塔尔一直否认自己与法西斯政治的关系,但她本人一直是希特勒的狂热拥护者。她是自恋的,耽溺于自己过去的,“无法用批判的角度看待纳粹艺术,因而无法重新塑造德国艺术。”

补标:把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称为杰作,并不是在以美学的宽容来掩盖纳粹的宣传。其中存在着纳粹宣传,但也存在着我们难以割舍的别的东西。这是因为,里芬斯塔尔这两部影片(在纳粹艺术家的作品中别具一格)展现了灵气、优美和感性的复杂动态,超越了宣传甚至报道的范畴。当然,我们不太舒服地看见了“希特勒”。艺术作品,只要是艺术作品,就根本不能提倡什么,不论艺术家个人的意图如何。最伟大的艺术家获得了一种高度的中立性。——摘录来自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文集套装/反对阐释/论风格

获得奖项

  • 第6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墨索里尼杯-最佳国际电影
  • 第1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第17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Kinema Junpo Award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莱妮·里芬施塔尔 Leni Riefenstahl 莱妮·里芬施塔尔 Leni Riefenstahl导演
  • Volmari Iso-Hollo自己
  • Mack Robinson Mack Robinson自己
  • Ralph Metcalfe Ralph Metcalfe自己
  • Elfriede Kaun自己
  • Martinus Osendarp Martinus Osendarp自己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