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1935)

A Tale of Two CitiesUP:2022-07-20

《双城记》(英语: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奇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以及随后革命党人对前贵族采取的残暴行为。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为了爱而自我牺牲,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双城记

评分:8.3 导演:杰克·康威 / 罗伯特·Z·伦纳德 编剧:查尔斯·狄更斯 / 塞缪尔·N·贝尔曼 / W.P.利普斯科姆
主演:罗纳德 考尔曼 (Ronald Colman) / 伊丽莎白 埃兰 (Elizabeth Allan)
类型:剧情 / 爱情 / 历史
片长:128 分钟 / USA: 121 分钟(video version)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35-12-25
IMDb:tt0027075

故事纲要

1775年11月,巴黎医生曼奈特(Dr. Alexandre Manette)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看到一对姐弟气绝的惨状。弟弟在临死前将侯爵兄弟二人对自己家族的迫害告诉了医生,自己的姐夫和父亲如何因这二人的关系死去和自己的姐姐受到了怎样的迫害。曼奈特写信向国王告发,不幸这封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最后曼奈特以政治犯身份被关进巴士底狱,2年后妻子忧郁以终,女儿露西·曼奈特(Lucie Manette)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抚养。曼奈特在监狱中度过18年后释放,得他以前的仆人德法奇(Ernest Defarge)收留,德法奇开了一家酒店,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站,他的妻子将法国贵族的暴行记录在围巾上。曼奈特的女儿露西接他去英国伦敦居住,路上遇到侯爵的儿子查尔斯·丹尼。

查尔斯·丹尼(Charles Darnay)和雪尼·卡顿(Sydney Carton)外貌相似,但性格却完全不同。丹尼是法国贵族后裔,但是他对其家族压迫劳动者的行为感到不满,他放弃财产的继承权,一人在伦敦谋生,是一名法语教师。卡顿是一个有才华但愤世嫉俗的英国律师。两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露西·曼奈特爱上了丹尼,两人在曼奈特医生同意后结婚。丹尼的双亲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因为压死农夫的小孩,被孩子的父亲一刀杀死。

法国大革命爆发,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已经继承家业的丹尼为保护旧日的管家盖白勒,冒险赶回时局纷乱的巴黎,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得知消息后露西与曼奈特医生也一起赶到巴黎,曼奈特医生利用其老政治犯的威望拯救被囚禁的丹尼。虽然丹尼最后重获自由,但是很快又因被人检举而重新入狱,检举人竟然是曾经帮助过曼奈特医生的德法奇夫人(Teresa Defarge/Madame Defarge),一位坚定的女革命者。

法庭上,德法奇夫人递交了关键性的证据:曼奈特医生狱中所写的一份有关入狱经过的血书。原来曼奈特医生因检举厄弗里蒙地(Evrémonde)家族(丹尼的世家)的丑闻事件,这份血书最后却判处丹尼死刑。这时一直爱慕露西的雪尼‧卡顿也来到巴黎,为了帮助心上人的爱人,他买通狱卒,潜入监狱,将丹尼迷晕顶替他,最后被处死,而丹尼一家则得以逃出法国,抵达伦敦。

人物介绍

  • 曼奈特医生(Dr. Alexandre Manette),一位老政治犯。
  • 露西·曼奈特(Lucie Manette),曼奈特医生的女儿。
  • 查尔斯·丹尼(Charles Darnay),厄弗里蒙地侯爵 (Marquis of Evrémonde) 的侄子,爱上露西·曼奈特。
  • 雪尼‧卡顿(Sydney Carton),一位愤世嫉俗的律师,爱上露西·曼奈特。
  • 德法奇(Ernest Defarge),曼奈特医生旧日的仆人。
  • 德法奇夫人(Madame Defarge/Teresa Defarge),一位坚定的女革命者。
  • 约翰·拔沙(John Barsad),一位间谍。他的真实名字是索罗门(Solomon Pross) ,是波希小姐(Miss Pross)的哥哥。
  • 波希小姐(Miss Pross),露西的保姆。
  • 罗杰·锡利(Roger Cly),另一位间谍,约翰·拔沙的伙伴

此章节没有提供参考来源,内容可能无法查证。 (2018年12月4日)

《双城记》通过革命中一个家庭的遭遇,谴责革命的残暴,但同时又揭露了革命前贵族对普通劳动者的残酷行径。书的开卷语,“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名句。本书的最后,雪尼‧卡顿(Sydney Carton)走上断头台之前回忆说:“我现在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同样是非常经典。

1928年,长期与林纾合作的翻译伙伴魏易独力将《双城记》译成中文,取名为《二城故事》。

《双城记》虽是虚构的故事,却是用来了解与解读法国大革命的最佳入门书。

《双城记》结构完整,言词简练,而狄更斯对革命与人性的深度思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写作才华,更是在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图集

简评

愛情成立的前題條件應是兩人間心生共鳴而後有之,僅單方之心生愛慕難謂為愛情,而單相思下能為所抛棄生命,或僅止於故事而已矣,雖亦能博得贊賞卻感虛假,君不見,相愛之二人欲其抛棄自我興趣以牽就愛人已甚難為,況為單戀者之生命乎。雖明知危及生命然為感恩圖報,仍挺而走險者,幾稀!明知其人無罪,卻以一己私怨,必除之而後快。以上三者均人性之極矣,非一般人所能為之,凡過與不及均非凡人所可得與之者也。電影仍保有默片時代之餘韻。

名著也有看的下去和看不下去的。改良主义立场过于直露,又是英美文化圈的隔岸看热闹,连前期揭示革M的必然性都像是为了之后的抹黑,贵族除了脸谱化的侯爵外哪还有形象负面的,底层百姓则没个正常人,而且法国革M本质上是ZC阶级M主革M吧,ZC阶级哪去了?露茜、代尔那、卡尔登之间的狗血爱情纠葛更是充分体现盎撒佬的审美趣味,我唯一同情的就是舔狗卡尔登,要是没他我三星都不想给。

想要打一百分的好电影。总是能从狄更斯的作品里读出对人类命运的悲悯和同情,他确实是个伟大的作家。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暴力革命的思考,当革命发生之后,下层民众掌权,愚昧无知使他们屠杀贵族。阶级矛盾一再激化,而这样的屠杀与罔顾百姓的贵族血腥统治又有什么区别呢?ps 饰演Sidney 的演员十分有魅力,这个人物的人性魅力深深打动了我。他智慧,狡黠,善良,又孤独。最后为了崇高爱情,从容赴死。电影最后的几分钟的赚足了我的眼泪。

与其说是伟大的爱情,不如说是伟大的品格。卡顿知道被欺压民众暴风骤雨般的力量,他嘲讽贵族的荒诞无知、揭示封建力量即将覆灭、同样也提前预知了医生一家将被残杀的危险,可以说,卡顿是剧里最清醒的人。 就这样一个清醒的人,自以为改变不了世界,用酒来麻痹自己,又时常做点好事,遇见了女主,用死亡来成全他人,这里又觉得他是世界上最最糊涂的人。清醒着做糊涂事,这就是卡顿的伟大之处了… 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伟大的人总是孤独的,就像男主牺牲之前不被世人理解,本身也不需要这些人理解。而最终能明白自己的,恰恰是对手、罪大恶极的人。这样看,人生大多数时候就是一讽刺艺术,贱贱的,又无可奈何

扣一星是露西全程都是茫然四顾自带柔光的花瓶,还不如她的女仆玻丝表情丰富,唯一有意味的是她在阳台说自己常常坐在这里听脚步声,听着人们走进她和父亲的生活,接着转场巴黎贫民的隆隆脚步声,“法国军队的加入使叛乱变成了革命。”德日发酒店的老板娘鬓边带着黑白片中只能看出白色的花,抚一下就是警示,很妙地显露地下活动者的机敏了。她手上总是在织有仇人族徽的披风,最后疯狂地和英勇的玻丝打斗中死于自己枪下,而被同伴带去观刑占位子的披风还有个特写。还有印象深刻的是律师在酒馆里对着镜子独白、圣诞节和露西告别后孤独地站在下雪的街边,看着唱圣歌的人群走过,雪落了一身。

原著小说读了一半,忍不住来看这部电影,很多人说,1935年拍摄的这一版是最符合原著的。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为何狄更斯在他这部小说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是,在反抗中,在取得胜利的果实后,人们却常常被仇恨夺走了善良,被权利夺走了理智,被欲望夺走了思考。除了整个故事的背景是吸引我,最让我难过的是卡顿,为了他爱的那个女人,他宁愿付出生命。卡顿放荡不羁的外表下,有一颗纯净的心。这里要称赞一下饰演卡顿的那位演员,演技十分。

获得奖项

  • 第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剪辑
双城记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