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门(1953)
地獄門UP:2022-07-15
《地狱门》是一部根据日本作家菊池宽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彩色电影,导演(监督)是日本人衣笠贞之助,于1953年首映。本片是衣笠执导的代表作之一,于1954年赢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服装设计(和田三造)等国际影展大奖。
剧情简介
在12世纪日本源平合战的背景下,效忠平家的年轻武士远藤盛远(长谷川一夫饰)在源家敌军的追击下,从平安京救出宫女袈裟御前(京町子饰),并深为其美貌所吸引。后来平家夺回平安京,论功行赏时,盛远请求平家栋梁清盛出面向袈裟提亲;不料袈裟早已嫁给另一名武士渡边渡(山形勲(日语:山形勲)饰)为妻,渡甚且是一名朝廷公卿的侍从,为免惹起无谓的争端,清盛只有打消给盛远作媒的念头。
然而盛远无法克制想得到袈裟的欲望,连番做出鲁莽的追求之举;渡一再忍让,却只使得他益发得寸进尺。几番纠缠不果,盛远的执念愈深,甚至以袈裟本家一位老婆婆病危的假消息,骗得袈裟回去探视,再以老婆婆的性命相胁,强迫袈裟顺从于他;袈裟无奈之下只得假意顺从,但要求盛远先放她回夫家,约定当晚盛远过来将渡杀死后,才可跟随于他。袈裟返家后,先服侍不知情的丈夫到自己房间安睡,然后自己做为丈夫的替身,让暗夜闯入渡边宅邸行刺的盛远杀死。
误杀袈裟后,盛远虽痛悔醒悟,但已无法挽回,只能求从睡梦中惊醒的渡将自己杀死,以偿其罪;但渡既心伤妻子惨死,又醒悟到袈裟死前对自己能力的不信赖,已无心杀他。最后,悔愧交加的盛远遁入空门,以僧人的形象走过平安京中的“地狱门”。
获得奖项
-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彩色片最佳服装设计 - 第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2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Prize - 第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Grand Prize of the Festival / 主竞赛单元
简评
7,色彩艳丽华美,构图典雅堂皇,绘卷式画景徐徐展开,而我最心仪的是几个油灯明灭与风吹卷帘的镜头。故事相较就实在乏味了,袈裟的两次替身是身份与性别的双重悲剧,但一个女人的死只换回两个男人的相互谅解是否死得太无谓,况且从情节上来说也有太多可避免的方法。另外片中以地狱门为线索勾勒出上层争斗对底层百姓的荼毒,兵拏祸结不得宁日,历史的车辙总是无情倾轧那些最无力之人,可惜本片对此只是轻描淡写浅尝辄止。(开篇平治之乱让我一度错以为这是部宏大的历史题材电影。另鉴于本片的历史意义还是给四星。)
作为日本在戛纳影展中第一部斩获金棕榈的影片,本片的美术设计也在相当程度上承传了当年同样风靡欧陆一时的江户浮世绘艺术的遗风。此中尤以服装的纹饰设计见长,这种最早可溯至中国先秦三代的黼黻文章,以其繁复华丽且抽象简约的特征,又与近东地区波斯挂毯的细密艺术相携,共同构成了西方人眼中神秘东方的独特审美。此外,本片的剧本内容也有着强烈的以芥川龙之介作品为代表的奇闻传说的性质,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是故事离奇但深富哲理,它不仅不追求观者在阅读时的身份认同,反而要反其道地将观者拉出事外,以寻求呈现出一种疏离人世般的彻悟。在塑造人物变化的方面,本片则更加独具一格,它借由人物所处背景的转变,来强调同一人物在不同背景下对比强烈的相对变化。这一手法也真正表达出了传统东方哲学观念中对 “天命” 一词的理解与执念。
忠诚的莽夫盛远在第二次见袈裟时,鲁莽的打断正在演奏的曲目,一句『不要弹了』就已经输了。整部戏前半段刻画了从平民慢慢进入士族的盛远,年轻,忠义,热血,做任何事都奋力永进,而袈裟则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愿意舍生取义的古典知性女性。后半段则是盛远与袈裟丈夫渡的较量,士族社会长大的渡,冷静,克制,包容,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丈夫。可为什么最后会酿成悲剧呢?可这部戏为什么叫地狱门呢?这不是战场上的地狱,而是直指人心的地狱门,每个到此一游的人必将经历试炼。盛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愚钝鲁莽,渡不会忘记自己疏于观察掉以轻心,没能领会妻子离别前的用意,袈裟不会忘记自己因美貌而唤起了他人的淫邪之念,盛忠不会忘记自己的背信弃义。这一切,都将在因果中循环往复,让人感受到地狱炙热的灼伤之痛,永不停息。
以卷轴开篇,再以空镜结束,为本就悲凉的女性牺牲平添一份源于宿命和历史的凄怆。现代视角不曾介入文本,点到即止的情感表达亦使情绪被压抑,看得别扭似乎理所当然。服装、颜色、构图、角色形体和拍摄手法皆是极致的古典东方(或不如说就是日本)美学,亦是属于东方的女性悲剧。男性视角控制下的加娑唯有选择自我毁灭方得解脱,几处灯亮灯灭,或许女性命运早已诡谲无常,逃不掉男人的魔爪,亦无法呼告。注:这里的京町子美则美矣,只是不像在黑泽明电影(尤其《罗生门》)里的那么魅惑。
日本第一部彩色片,和《东京物语》同一年的作品。主题直白,情节牵强,人物生硬,色彩艳俗。男主角表演外在夸张,女演员京町子也没有了《罗生门》里的惊艳,可能是过于突出色彩了吧,反而失去了她在黑白光影中的神秘感。这样一部思想故事技巧都不够细腻精致深刻的作品居然拿下了1954年戛纳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依然能够施展拳脚。影片看起来是个仅局限在个人冲突这样的单层面上,剧作难度不大,平平无奇的历史剧。开幕以日本卷轴画的方式叙事,并以此作为全片绘图式视觉风格的基底。| 紧凑的情节与余韵宽广的结局给予了影片丰富的悲剧意识,其既有莎翁笔下一般的性格悲剧人物,又如叔本华所言的日常生活中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它们最终都指向了必然宿命的悲剧人生。
日影第一部金棕榈奖,衣笠贞之助算是又创造了历史,与1953年其他电影相比,未能入围年度旬报十佳能理解。色彩是最大看点,故事背景是新旧武装势力交替年代,平家是武士政权的鼻祖,爱情的争夺是政治的代表之一,原本拥有宏达叙事的特色瞬间降为夺人之妻的剧情,这种过渡让前后基调严重协调,所谓的地狱和门,活着受罪才是终极地狱?其实不如新藤兼人中世纪三部曲之一《恶党》主题明确。
一定要看高清的修复版本,这样才能感受电影鲜亮的颜色和精致的服饰之美,电影以镰仓幕府时代的平原大战为背景,巧妙的讲述了一个相对传统的故事,荣获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可挖掘的传统故事,但影像化后都拍得不好,要么是加入大量当代流行的元素,完全丢掉了东方传统美学的特点;要么像邵氏电影一样粗糙,布景、服饰、画面完全不如本片的精致,实在遗憾
本片的故事跟这部片子的片名反差还是比较大的,毕竟这个片名会让观众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作为日本拍摄的第一部彩色长片,本片不管是摄影还是布景做的都比较精致,摄影棚拍摄出来的效果其实不输给十几二十后的香港邵氏古装片,而且这个故事的讲述比较完整,并没有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可以说是娓娓道来
修复版的色彩极美,不敢相信1953竟有这样超神的拍摄技术,全片沉浸在一种油画般浓墨重彩的细腻与美艳之中,再加以考究的服饰,简洁而有冲击的调度,《地狱门》在形式上可谓做到了传统日式电影的巅峰。不过剧情似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要表达什么,或许那样一种封建时代古典的情感表达已经无法被我们今人理解了。
1、在如此大环境背景下居然讲了一个看起来儿女情长的涉及是否出轨的感情故事2、结尾丈夫白色衣服和站在台阶上与台阶下跪着的高低关系呈现3、放下屠刀才能成佛,亲手杀了心动的女人出家,也源于丈夫没有冤冤相报使得他们在地狱门中轮回4、争夺地位后,女性又成为男性争夺的目标;女性在其中既牺牲又坚贞又伟大5、女性衣服的华丽与色彩是欲望的象征6、多次呈现地狱门,示众、一眼欲望的开始、杀害前夕、出家后走过;7、下层的武士做事鲁莽与上层的宽恕呈鲜明对比,这样的男人绝对不能碰;
你可以想象这妖异的东方色相当年是如何倾倒欧洲人的,但更早的《卡门归乡》作为日影彩色时代的开端,对高饱和的驯服程度已经太强悍了,木下的副手小林正树后来还造就了《怪谈》这样的美学奇迹,相比之下,《地狱门》实在无甚奇绝之处,甚至可以说除了皮囊一无是处。在这个部虽然不长却臭得很的电影里,唯一值得称道的或许就是对京町子之凄艳的捕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