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生命(1966)

SecondsUP:2022-07-12

《第二生命》,又名脱胎换骨,是一部在1966年上映的美国科幻惊悚片,由约翰·法兰克海默执导,洛克·哈德森主演。编剧路易士·约翰·卡连诺(英语:Lewis John Carlino)以大卫‧伊莱所著的《Second》小说为基础改编。该片由派拉蒙影业发行且进入坎城影展。摄影师黄宗霑被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第二生命

评分:7.9 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 编剧:David Ely / 刘易斯-约翰·卡利诺
主演:约翰·兰道夫 / 弗朗西丝·瑞德 / 芭芭拉·沃勒 / 埃特加斯坦利 / 莫瑞·汉密尔顿 / 杰夫·科里 / 威尔·吉尔 / 理查德·安德森 / 罗克·赫德森 / 韦斯利·阿迪 / 莎乐美·延斯 / 内德里克·扬 / 多迪·希斯 / 伊丽莎白弗雷泽 / 威廉·温特索尔 / 卡尔·斯温森 / Thom Conroy / Frank Campanella / Robert Brubaker / Dorothy Morris / Carla Balenda / Burt Brandon / Helen Brow
类型:剧情 / 科幻 / 悬疑 / 惊悚
片长:106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脱胎换骨
上映:1966-05-16(法国)
IMDb:tt0060955

剧情

亚瑟·汉米尔顿是一名失去人生目标的中年男子。他的事业极为成功,以致于对事业感到索然无味。他早淡却了对妻子的感情,而唯一的女儿在出嫁后便很少相聚。汉弥尔顿透过一位以为早已过世的朋友的牵线,接触了一个祕密组织,该组织简称为「公司」。

主要演员

  • 洛克·哈德森 – Antiochus "Tony" Wilson
  • 萨洛梅·詹斯(英语:Salome Jens) – Nora Marcus
  • 约翰·兰多夫(英语:John Randolph (actor)) – 亚瑟·汉米尔顿
  • 威尔‧吉尔(英语:Will Geer) – 长者
  • 杰夫‧柯瑞(英语:Jeff Corey) – Mr. Ruby
  • 李察·安德森(英语:Richard Anderson) – Dr. Innes
  • 莫瑞·汉密尔顿(英语:Murray Hamilton) – Charlie Evans
  • 卡尔·史温森(英语:Karl Swenson) – Dr. Morris
  • Khigh Dhiegh – Davalo
  • 弗朗西丝‧理德(英语:Frances Reid) – Emily Hamilton
  • 韦斯利·阿迪(英语:Wesley Addy) – John
  • 约翰·劳伦斯(英语:John Lawrence (actor)) – Texan
  • 伊丽莎白·弗雷泽(英语:Elisabeth Fraser) – Plump Blonde
  • 多迪·希斯(英语:Dodie Heath) – Sue Bushman (as Dody Heath)
  • 罗伯特·布鲁贝克(英语:Robert Brubaker) – Mayberry
  • 芭芭拉·沃勒(英语:Barbara Werle) – 秘书
  • 蒂娜·斯卡拉(英语:Tina Scala) - 在宴会场景上愉快地踩葡萄的年轻女孩

历史背景

约翰‧弗兰克海默在执导他最著名的电影1962年的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英语:Birdman of Alcatraz (film))、谍网迷魂 ,以及1964年的五月中的七天(英语:Seven Days in May) 之后,旋即执导第二生命,后两者与第二生命并称为约翰‧弗兰克海默的偏执三部曲。

奖项

  • 提名 最佳摄影奖 - 奥斯卡金像奖 (黄宗霑)
  • 提名 金棕榈奖 - 坎城电影节 (约翰·法兰克海默)

家用播放市场

第二生命于1997年5月首次于家用播放市场发行,于2002年1月8日发行数位影碟,并于其后绝版。标准收藏于2013年8月13日发行了新的数位影碟与蓝光修复版。

简评

摄影很棒,同类型片里算是出类拔萃,脱衣进桶踩葡萄那段,简直是神来之笔,我经常讲癫狂的氛围一旦形成,很难有人保持清醒。故事的推进,镜头语言起了很大的作用,事实证明整容、诈死、换壳重生是行不通的,最后只能变成大型传销现场。被人忽悠误一生,脱胎换骨又为人,没了社交失了魂,爱上一个真员工,等待回炉重造中,却又让他忽悠人,思来想去行不通,最后却被充了公。

意外惊喜,索尔巴斯的片头实在太棒了,面部特写和身体器官被独立的同时也被扭曲和重组,象征着主角的解构重生与不可逆的悲剧。摄影师黄宗霑凭借此片提名奥斯卡摄影,鱼眼镜头和大量手持低角度摄影在亦真亦幻的剧情推动中起着重要的形式烘托与塑造的作用。中间醉酒狂欢一段可以看做酒神降世的再现,在绝望与滑稽中看到生命的真相。片中对第二次生命(重生)的反思也是我后来不喜欢看重生类小说的原因,哪有什么重新来过,不过是逃避生活。60年代享乐主义横行的美国和今天的许多现象何其相似。要说有什么遗憾大概是最后再次落入反乌托邦的套路中,正如巴西的结局

在设定和其对于“换脸”这一主题的探索来看,电影本身肯定具有先锋性,而其中suspense的气质也由黃宗霑精湛的摄影把控到位。观众随着镜头“跟踪”主人公的精彩开场,和结尾处来回变换的视角以及走廊/手术室的灯光,最终宣告了所谓第二人生黑暗的真相到底是什么。Rock Hudson在表演上其实缺乏一点张力,不过好在他对于“落魄迷茫的中年白男的传销实验“这一命题“作文”还是完成的不错,而最后对于神秘组织机制的揭露,以及结合电影中段出现的乌托邦式的“酒池肉林”(不禁想起Midsommer),更让人感受到这一类科技如果真的发展起来,可以如何与资本、阶级特权,以及种族隔离相互勾结。

200325 【B+】在片头的脸部特写中面部器官被外力扭曲再被重组,一种畸形而怪异的存在状态被假定。主观镜头,鱼眼镜头,手持摄影,轴线跳切,中年男性的危机意识在多样的组合镜头中以梦境般的方式呈现。男性的“重生”即是外貌和身份的更替,及进入享乐主义乌托邦,享乐掩饰焦虑,所谓“重生”后的第二次生命实则为懦落的逃避。在两极的转变下中年男性的存在之焦虑并未被成功的化解,在无所不能的麻木感中一切都失去了意义,男性的贪婪无法在得到满足,焦虑的对象转变为对存在的质疑。在第二次的“重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知晓片头扭曲和重组面部的外力是发达的工业,操纵男性生活并赋予享乐主义家园的则是资本。而最终那些能塑造你的亦能摧毁你。

本片改編於大衛埃里的同名小說,是一部反映六十年代美國人精神危機的作品,有現代版《浮士德》之稱。開頭便用大量人臉扭曲的畫面,隱隱帶出一種充滿焦慮感的壓迫,帶出“重生”的主題。攝影黃宗沾採用大量面部特寫的手法,放大了人類的情緒寫照也增添了茫然不知的感覺,失焦的畫面彷彿人類失去重心,帶出一種無處可逃的迷惘。只是頗具新意的想法和前衛實驗的攝影手法背後是編導執行力的粗糙,未能把各人物的關係和張力寫得扣人心弦,關於重生的主題思考也未有太多深入刻畫。

世界史 看完觉得很难受,半天喘不过气来。男主角在虚幻与真实之间游走,探求着真相,最终发现这世界的残酷法则,一个生命的延续是以另一个生命为代价,然后决绝地走向手术台,接受死亡的命运 ,想及郑保瑞的【狗咬狗】。黄宗霑与弗兰克海默用黑白光影编织最可怕的噩梦,镜头表现力极强,鱼眼镜头正如片中角色的内心一样,被金钱扭曲变形,反复出现的海滩,象征着代表战后一代人空虚的心灵。

1966年,两部关于脸与新生的电影出现,第二生命和敕使河原宏的他人之颜,真是有意思。看的腾讯版,狂欢的地方没看到,但其实这段很重要,它引发了一个问题,追求的自由是否是一种引导下的自由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自由的形式。这个十分重要,换脸公司的女员工实际在承担这个引导的作用。总体是有一定反思价值的,然而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似乎又不可避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产生说教的意味,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又名脱胎换骨。人是否想要重生?如果重生又会怎样?这部电影实践一种假设,给出一个可能,重生的人生未必会成为更好的人生,即便看上去更好,却可能都是虚伪和假象,如果你还保存着重生前的记忆,你很可能想要回到过去,却再也回不去。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然而却也并不需要重生,每分每秒地渡过今生也许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在生命里的第一次机会都搞砸了,再重新来一次就不会搞砸嘛?电影正是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纵使变换了皮囊、身份和生活环境,本性却是难移的。最后男主变成了别人的尸体,也许真正的死亡才是解脱。片子的摄影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广角镜头让人物扭曲变形,象征着逐渐扭曲的内心世界。这种现实由公司安排的设定,在后来的《心理游戏》也能看到。

超我伴随着自我的消失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梦。美国人相信,或者说表面上相信“The Second Chance”,与此同时1960s的嬉皮士们似乎同样追求着极致的,去秩序化的享乐,而《第二生命》则以一种冷峻的方式,将他们想象中的希腊—马克思式乌托邦展现出来,并暗示着,如果我们真的实现了这些愿望,如果我们真的不再匮乏,事情将变得多么令人恐惧,它可以是一种道德寓言,也可以是一次拉康式的噩梦,我们究竟多么犬儒?又是谁在逼迫着我们享乐?黄宗霑采用的鱼眼镜头构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将Art Deco的线条感扭曲,“理想”生活的狰狞一面,及其幕后的循环工业体制。

五六十年代的割裂就还挺有趣的,街面上是戴帽子的男人,穿着修身小外套的女人,街面下是嬉皮士、同性恋、摇滚乐。汉密尔顿不属于后者,虽然也参与了狂欢,但他尝试再次得到前一个社会的肯定。酒神节的再生意义来自季节更替,播种/死亡-丰收/复活,来自二者的反复,第二生命后不存在死亡之外的可能,当然这具身体将以另一种形式复生,只不过“生命”已完成一次实在界的漂移。海斯法典刚废除,再无牵绊,禁忌大场面迅速产出

用一个科幻概念反映中年危机,曾经是美国人价值中心的家庭不再是港湾,反而成为束缚和负担,渴望以改名换姓获取新生。想起之前看的《无因的反叛》,这是青少年的迷茫;而本片则是中年人的迷茫,他们所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框定好的东西,却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比较特别的一个情节是威尔逊和诺拉去参加裸体酿酒party,借此反映着当时性解放的思潮,在海斯法典被决定废除的这一年,本片便有了突破以往尺度的裸露戏,有一点之后好莱坞新浪潮的先声的意味。广角镜头+各种刁钻角度的构图比较有视觉冲击感,不过故事说不上很吸引。

获得奖项

  •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黑白片最佳摄影
  • 第19届戛纳电影节
    第19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第二生命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