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舞(1950)

La rondeUP:2022-07-10

《轮舞》(法语:La Ronde)是一部由德国导演马克思·欧弗斯执导的1950年法国电影,改编自亚瑟·史尼兹勒的剧作(英语:Play (theatre))《轮舞(英语:La Ronde (play))》。电影荣获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并提名两项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轮舞

评分:7.9 导演:马克斯·奥菲尔斯 编剧:雅克·纳坦松 / 马克斯·奥菲尔斯 / 阿图尔·施尼茨勒
主演:安东·沃尔布鲁克 / 西蒙·西涅莱 / 塞尔日·雷吉亚尼 / 西蒙妮·西蒙 / 丹尼尔·盖林 / 达尼埃尔·达里约 / 费尔南·格拉韦 / 奥黛特·茹瓦耶 / 让-路易斯·巴劳特 / 伊莎·米兰达 / 热拉尔·菲利普 / 让·克拉里厄 / 勒内·马尔雅克 / 让·奥泽纳 / 罗贝尔·瓦捷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7 分钟 / 110 分钟(1989 restored ver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50-09-27
IMDb:tt0042906

内容概述

电影以轮舞结构,表现19世纪维也纳各阶层的男女关系。这是一座情欲的旋转木马,分11章节讲述10名非法性行为者,他们分别是:一名妓女、一名士兵、一名女佣、女佣雇主的儿子、已婚女子及她的丈夫、一个女孩、一位诗人、一个女演员、一名伯爵,最后妓女再次出场。十人组成五对伴侣,每对伴侣中的一人又与下一人发生关系,由此形成一个如轮舞般连续的圆环(ronde)。

演员表

  • 安东·沃尔布鲁克英语Anton Walbrook 饰 游戏主持者
  • 茜蒙·仙诺 饰 妓女
  • 塞吉·雷加尼英语Serge Reggiani 饰 士兵
  • 西蒙妮·西蒙英语Simone Simon 饰 女佣
  • 丹尼尔·杰林英语Daniel Gélin 饰 艾佛雷
  • 丹妮儿·戴喜欧英语Danielle Darrieux 饰 艾玛
  • 费纳德·葛莱维英语Fernand Gravey 饰 艾玛之夫查尔斯
  • 欧黛·如华英语Odette Joyeux 饰 安娜
  • 尚-路易·巴侯英语Jean-Louis Barrault 饰 诗人
  • 伊萨·米兰达 饰 女演员夏绿蒂
  • 杰哈·菲力浦 饰 伯爵

简评

轮舞呈现出舞台剧的效果,故事荒诞,场景华丽,像一场梦境。讲述者在夜晚的维也纳街头叙述故事,五段男女对爱与性的态度,虚假的伪装,为了得到隐藏起真实的人格,往往在情欲结束后撕破。真诚和忠贞的爱情,被人们渴望却不愿等待。它撕破伪装的外衣,让你一丝不挂,袒露着欲望。细腻捕捉着女性在情爱中心理变化,丰富的情绪,甚至是故事结束后,对她们失落孤独的侧写,在很多影片可能是一个镜头带过,但是导演的镜头从不吝啬。

故事书的梦幻质感!好喜欢奥菲尔思闭环式的叙事结构哦,以后看他的影片得自带一个计数君。九段故事、四次灭灯、两次推窗,这种情节的反复最可以体现出人物情感的转折,以极其自然、诙谐的方式。而那上帝式人物的设计,编排出了一起关于“爱”的装置艺术,里头所有人都相信其存在,却又无法触及“爱的实质”,这种永远追寻却又好像总存在着偏差,正是实验的不可避免性。相遇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必然,而擦出的爱的可能性,却又是全然出于偶然。我顶喜欢倒数四个故事,诗人的出现后,终于触及到一些爱的内核,“分离才是真爱”,后来的“把你的军刀给我”,再到最后的“在我离开前,我可以吻吻你的眼睛吗”。权力的交接、酒醒后分别,荧屏里爱的旋转木马停止了,可如爱神般活在当下的伯爵仍然带着酒醒后的迷茫走近剧院,正如观众走出影院,多么美妙的设计。

每一个故事都十分精巧和独特,故事间的转换与衔接也非常自然,既有对人物的同情,又有对他们的讽刺。一切不过是一场像旋转木马一样的轮舞游戏,正如角色所说:“没有人能看到我们,除了我们自己。”(奥费尔斯对窗帘的运用和对镜子的设计很巧妙。

穿梭着的长镜头与宛如操控这一切的,转旋转木马的人营造出一个显然是人为的、很有舞台感的、却又如此优雅和smooth的链条。人为的世界里镜头视角很有力地展现人物关系的平衡、倾斜或不对等;轮舞之人紧张而反复地问时间,仿佛舞会就要结束,灰姑娘要赶时间捡水晶鞋。然而旋转木马操控者随时介入打板或是剪辑,我们看到的一切可能都是一个幌子。最后轮舞结束,看门人说l'art d'amour de l'art(一个回文绕口令!),又回到人造的舞台。人与人的连结居然如此精妙,不断转动的世界舞台就是一个回转寿司!

?可能是因为每个短故事不烧脑不深刻达不到文青们的智商平均线吧,酸话讲完我要开始大夸特夸了,奥菲斯先生,我要叫您一身爷,每一秒钟,这部电影都在体现只有电影只有摄影机才能拍出的美和精彩,台词,人物,摄影,音乐,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处处妙笔,难怪戈达尔这么爱这部片,真的多看老片,新片(那些奥斯卡某某最佳,最新的国产)看多了真的会影响自己的从思考到创作的品味乃至智力都会下降,电影,远有比说故事重要的多的任务。

#马克斯·奥菲尔斯回顾展# 多段爱情或者偷情的故事相连接,每一段的男主或女主到了下一段都会与新的异性产生恋情,直到最后一段与最初一段也串联起来形成闭环,如同影片中的旋转木马一般,永远循环下去。爱情也是如此,如同无限的轮舞一般,没有出口没有休止,有的只是虚无缥缈的迷茫。

爱情到底有多少种样子?人的形象林林总总,但是终究逃不过“灵”与“欲”的交融。而十九与二十世纪交汇的人们,以灵为爱的契机,以欲为爱的永恒。从当代人的视角看去,本片开头场景独特至罕见,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全片叙事手法也非常别具一格,片面看是“多情”的集中体现,实则是呈现爱情对象的随机性、人情感的多变复杂。但始终离不开以欲望作为爱情的高潮和终结,爱情之花的物质性凋零(结束这段爱情)而精神性达到永恒(固定在回忆里)。

4+ 上艺联奥菲尔斯回顾展。像是在用摄影机作画:为呈现不同爱欲关系的质地,导演肆意转换场景和笔触,作品呈现出“风格研究”的样态,片段各具姿色。而本片的现代性首先来自对时间意象的反复强调(无论是威尔斯式前景、收束夫妻对话段的恐怖反打还是尾段重复出现的11点55分),这似乎明示着将至的残暴,其在作品中是正被竭力延宕的。贯穿始终的宿命感及张力即来源于此。试看后半段,每一段性爱场景都被抹去了,变成了黑屏(已婚男人灌晕情人一段甚至完全放在默片式喜剧的语调下呈现,黑屏过后的发展仿佛直接将这个桥段删去了,完全“从头来过”了)。事实上,开篇已经明确点出了作品意欲描写的时代氛围:欧战将至,旋转木马摇摇欲坠,已是处在行将崩溃的境地。结尾没能看到一个预示“旧秩序崩坏”的镜头比较失望。想到《马尔姆克罗格庄园》。

#奥菲尔斯回顾展#@大光明 形式内容有趣且匹配,自由不羁,无拘无束的镜头、场景的游弋,导演化身串联节目的主持人,游走于真实与虚构,又形似推动命运之轮转动的无形之手,轮舞是人际关系网的模型,也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的实质,有偶然性又有宿命的悲剧性;最大特色其实是对电影审查制度的吐槽和挑衅,一个接一个“双人舞”的故事都是诱惑欲望乃至不伦,眼看着要上演船戏了,主动先咔嚓一下“有审查哦”,全场笑喷

环形动机在奥尔菲斯作品中的核心地位可在《轮舞》中明显地观察到。施尼茨勒原剧颇为gimmicky的结构不仅展示了爱情之事里个体身份的流动化趋向,人一成不变的个性让步于逢场作戏的表演,而更是点明了这种流动性背后宿命一般的封闭性:我们都是情欲这张大网里的笼中鸟。因此他设定的这个观众与角色间的MC式的角色可算得是神来之笔,充满了几乎后现代式的反讽性和对电影形式与媒介的反思精神。

电影由多个小故事组成。讲述从军人和妓女开始,牵涉勾连一整串的爱恋纠葛的故事,每段情事在接力的情况下将各式欲望和情感不断递移下去,就像场景中的旋转木马,回转一圈后再绕回原点,表达各个阶层爱情的无常虚伪。略显碎片化。剪辑与摄影大胆娴熟,引入旁观者或“导演”以局外人身份叙述故事,别具匠心。主要为了西蒙西涅莱和奥菲尔斯的合作,可惜戏份不多,但好在伟大的演员不管戏份多少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不安分的镜头随着爱情轮舞中的男女旋转,导演善用月光掩映中树梢和映照之河水投射于墙壁的阴影制造浪漫意境,男男女女如轮舞中来回穿梭不停替换的舞伴,曲歇换新颜,角色视角的变换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影片是没经镜头剪辑组接的一镜到底,曲终似乎回到圆环起点,实际已是时空轮转,相似一幕反复上演。

获得奖项

  •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第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11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国际奖-最佳剧本 / 国际奖-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