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羔羊(1992)
Raising CainUP:2022-07-08
《杀机边缘人》(英语:Raising Cain)是1992年由布莱恩·狄·帕玛执导,约翰·李斯高主演的惊悚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变态的儿童心理学家Carter Nix博士绑架年幼儿童做实验的故事。
演员
- 约翰·李斯高 饰 Dr. Carter Nix/Cain/Nix Sr/Josh/Margo
- 罗莉塔·达薇朵维琪(英语:Lolita Davidovich) 饰 Jenny
- 史蒂芬·鲍尔(英语:Steven Bauer) 饰 Jack Dante
- 法兰西丝·史坦海根(英语:Frances Sternhagen) 饰 Dr Lynn Waldheim
- 葛瑞格·亨利(英语:Gregg Henry) 饰 Lieutenant Terri
- 汤姆·鲍尔(英语:Tom Bower (actor)) 饰 Sergeant Cully
- 梅尔·哈里斯(英语:Mel Harris) 饰 Sarah
- Teri Austin(英语:Teri Austin) 饰 Karen
- Gabrielle Carteris(英语:Gabrielle Carteris) 饰 Nan
- Barton Heyman 饰 Mack
- Amanda Pombo 饰 Amy
- Kathleen Callan 饰 Emma
- Geoff Callan 饰 Young Lover
获得奖项
- 第19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简评
与其说德·帕尔玛致敬了希区柯克,不如说他致敬了自己,结尾高潮戏中的婴儿车和阶梯是再熟悉不过的元素,而百叶窗般的阴影也显然让人感到熟悉,在一个多重人格的杀人犯罪电影中德·帕尔玛剖析了这种人格的产生的原因,在与人类对自我认知的过度痴迷,我们成为了动物,成为了实验品,心理分析走火入魔的根源在与控制的的欲望和不受限制的权力,这是理性主义的疯狂,是人类丧失人性的罪恶之路的影射,所以说它的故事看似幼稚和可笑,但背后仍然是德·帕尔玛对被剥夺的自由的恐惧,电影中许多的恐怖元素都来自于对私人空间的侵犯,不管是在车中还是家中,观众能时刻感受到一种压迫感,长镜头与快速剪辑的运用也是驾轻就熟,充满设计感本就是德·帕尔玛的标签,噩梦与现实的来回切换中,那些太过巧合的剧情也能够被忽略了,因为宿命才是永恒的悲剧
【B+】在经历了《铁面无私》和《越战创伤》的类型尝试后,帕尔玛终于又重新回归他所最擅长的“希区柯克式B级电影”领域。绝对要看帕尔玛所认可的「影迷剪辑」版,也就是现在的「」版。在故事内容无差别的前提下,通过时空乱序和闪回手法来隐藏/引出关键信息,也算是向观众强调信息失衡与视角转换的编排对电影的悬疑感营造有多么重要。汽车旅馆那段照例又是一组十足的帕尔玛慢镜,比《铁面无私》要简洁,但在空间的纵深上也许更有层次?结尾也是帕尔玛一贯的开放式惊吓,从《魔女嘉莉》开始用到现在,怎么说呢?百试百灵吧。
一部由“影迷”赋以“重生”的“邪典”。多重人格、汽车沉尸、约翰·利思戈“神经质”的表演等,处处可见《惊魂记》的影子,《危情羔羊》应该是布莱恩·德·帕尔玛导演的最希区柯克的影片。与《惊魂记》成为影史经典不同,《危情羔羊》是一部不够严谨、缜密的悬疑、惊悚片,它的不少剧情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它离经典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正因如此,再加上影片比较夸张的表现力,使得它更加靠近B级片,因而成为了少数影迷津津乐道的“邪典”。
重点是虚实诡计和交叉剪辑的玩法,技术非常顶级。每场戏都有清晰的剧作任务,虽然很希区柯克,如婚外情+精分+虚实等类型混杂中的麦高芬设置和过渡,但帕尔马对悬疑的处理特别丰沛,长镜头下的短短一连串动作能设计得一波三折。只是桥段本身有点旧,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小儿科,且解释的部分太多,拖节奏。男主的演绎很惊艳,是一大亮点。
7/10 第六部德•帕尔玛,这部致敬希区柯克的初衷可以说是相当明显与直白了,虽然多重人格分裂的设定已然不再新鲜,不过本片值得关注的点还是帕尔玛娴熟的导演技法,整体观感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定,尤其是近结尾处汽车旅馆一幕的整体调度,其对于空间层次感的展现以及调动观众情绪的能力,不得不让人叹服,此外约翰•利思戈的表演同样是大加分。只是从整体小面的容量与格局来看,总感觉略显单薄了。
在帕尔玛的作品列表里也许算不上杰作,但还是充分体现了他的影像精神。故事的讲述过程采用了谜一样的主观视角,当你以为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在呓语之时,妻子前后呼应的口述段落又构成了从出轨到重回母亲身份的女性救赎,而结尾又是帕尔玛屡试不爽的开放式呈现。不停的视角切换造成了视觉的欺骗性,这意味着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同时,大量倾斜角度的惊悚镜头同样带有强烈的导演印迹。
7/10 第六部德•帕尔玛,这部致敬希区柯克的初衷可以说是相当明显与直白了,虽然多重人格分裂的设定已然不再新鲜,不过本片值得关注的点还是帕尔玛娴熟的导演技法,整体观感还是是一如既往地稳定,尤其是近结尾处汽车旅馆一幕的整体调度,其对于空间性与层次感的展现以及调动观众情绪的能力,不得不让人叹服,此外约翰•利思戈的表演同样是大加分。只是从整体小面的容量与格局来看,总感觉略显单薄了。
不知道为什么都说是什么蹩脚模仿希区柯克。德帕尔玛确实早期模仿希区柯克很多,后期也一直在致敬,但他自己独有的风格你们就看不到吗?接住坠楼的小女孩那一幕,那就是《碟中谍》那个直升机螺旋桨戳阿汤哥喉咙镜头的预演啊!本片确实是没有《凶线》那么好,但仍然算是很出色的惊悚片。
可能是连拍了两三部并不擅长的题材,帕尔玛本作中短暂回归他赖以成名的,带有色情与暴力元素的B级悬疑片,他甚至再次把偷窥视角的录像带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只是这个「多重人格的变态心理学家绑架各种儿童,原来只是为了给更变态的亲爹做变态实验,而变态心理学家的变态,原来只是因为更变态的亲爹小时候故意通过各种变态行为给他整变态了」的故事确实有点……变态。而且我究竟还要看多少次帕尔玛拍《惊魂记》?尽管他在本作中加入了从多重梦境中反复醒来的梦魇式段落和令人悚然的开放式结局,整体氛围与调色也很接近粗粝的B级片美学,但还是乏味无聊,90分钟的戏令人昏昏欲睡。中段三人边走边聊的运动长镜头复刻前作《虚荣的篝火》,但难度更低,也似乎单纯只是为了炫技。利斯戈的表演出彩,但这个呈现方式(多个扮相的自我对话)实在是无聊透顶。
剧本一般,主要是男主的角色设定非常出彩(尤其是约翰利思戈神乎其神的表演)。老帕尔玛是一流导演里的希胖头号粉丝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不过本片可能才是他最具有“希区柯克风格”的作品(主要是借鉴了《惊魂记》,从男主身上一些设定便能看出),同时带有自己特色的长镜头跟高潮部分用慢动作处理依然是保留项目。氛围把握上也依然够稳,主要问题还是剧本相对他最经典的几部“德帕尔玛式作品”来说太糙了以及过于自我重复,难怪这部之后又有10多年没再碰他自己最擅长的题材。当然,这片如果你很喜欢德帕尔玛的话,还是能看且会觉得有趣的。
本片中主要讲多重人格,男主的演技固然在线,但故事的叙述实在太无聊了。最后20分钟,看得让人生气,怎么可以有如此脑残的剧情?在前面不那么烂的前提下,突然就自暴自弃了吗?还有帕尔马看多了,就不再会被他的各种镜头炫技惊艳到,运动长镜头、分屏、劽焦镜头、不同的媒介镜头、POV镜头等等, 其中随机挑几样摆上台面,成为帕尔马的固定菜色。
92分钟导剪版——据说是非“导剪”的“导剪版”,不太好评价。前三十分钟靠连续几次梦境转场和闪回插入彻底搅乱了时间线,头一遍观看基本很难捋清,信息过载或许也能带来一定的观看快感,但仔细揣摩又很容易显出破绽和牵强之处。影片尚未过半,精神分裂已经作为明牌打出,同样是有医生的口述解谜,《惊魂记》是放在结尾,而本片尚有三分之一,精分在这里是谜面而不是谜底。警局的跟拍长镜头和结尾汽车旅馆的空间调度属于非常德·帕尔马的秀肌肉时刻,男主多重人格轮番上身的戏份则属于留给爱将John Lithgow的炫技时刻,只是炫则炫矣,意思不大——其实德·帕尔马的不少片子或者桥段给人的也是这个感觉,整体三星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