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俱乐部(1999)

Fight ClubUP:2022-06-25

《搏击俱乐部》(英语:Fight Club,香港译《搏击会》,台湾译《斗阵俱乐部》)是一部于1999年上映的美国黑色幽默剧情电影,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的1996年小说《斗阵俱乐部(英语:Fight Club (novel))》,二十世纪福斯发行。为大卫·芬奇执导,并由吉姆·乌尔斯(英语:Jim Uhls)编剧,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和海伦娜·博纳姆·卡特主演。剧情围绕在一名因失眠症纠缠的大公司职员遇上了一个地痞商人泰勒,因此共同创立了一间俱乐部。由于本片的剧情及叙述风格强烈,因此一般被定义为邪典电影。

搏击俱乐部

评分:9 导演:大卫·芬奇 编剧:恰克·帕拉尼克 / 吉姆·乌尔斯
主演:爱德华·诺顿 / 布拉德·皮特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扎克·格雷尼尔 / 米特·洛夫 / 杰瑞德·莱托 / 艾恩·贝利 / 里奇蒙德·阿奎特 / 乔治·马奎尔
类型:剧情 / 动作 / 悬疑 / 惊悚
片长:139 分钟地区:美国 / 德国 / 意大利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搏击会(港) / 斗阵俱乐部(台) / 格斗俱乐部
上映:1999-09-10(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137523

剧情

主角(英语:The Narrator (Fight Club))是汽车召回员,工作和今年都难以满足他,而他也患有失眠,为解决此问题,他冒充其他疾病的病患,参与各种互助团体。在他遇见另一个冒充病患者玛拉·辛格后,他在互助团体的幸福时光戛然而止,两人协商分别参加不同团体。

在商务旅行返程途中,主角与肥皂商泰勒·德顿结识,主角回到公寓时,发现自己的家已被炸毁,他对物质上的损失感到沮丧。他打电话给泰勒并与他在酒吧见面,泰勒告诉主角,他被消费主义困住了。在停车场,泰勒要求主角打他,而两人也因此互殴。

主角搬进泰勒的家,那是栋工业区的旧屋,他们在酒吧外不断地互殴吸引了许多男子围观,之后众人聚集在酒吧地下室,成立「斗阵俱乐部」,定期聚会让众人彼此斗殴。

玛拉服药过量并打电话向主角求助,主角无视玛拉,但泰勒去她的公寓救了她。泰勒和玛拉发生性关系,这严重刺激了主角,泰勒警告主角别跟玛拉谈及自己。主角威胁老板交出公司资产以支持斗阵俱乐部,之后他辞职了。

斗阵俱乐部的成员逐渐增加,也包括主角在睾丸癌互助团体遇见的男子鲍伯。泰勒将成员聚集起来从事一项涉及反物质主义和反企业组织的「破坏计画」,但不允许主角参与。此计画的成员从事的各种主角对破坏行动越来越烦恼,并抱怨泰勒将他排除在外,而泰勒则透露他是将主角公寓炸毁的人。

鲍伯在某次破坏行动中被警方杀死,主角试图阻止该计画进行,他透过纸上跟踪追查泰勒去过的城市,发现破坏计画已遍及全国。在某个城市中,计划中的某个成员将主角称为「德顿先生」,主角对此感到困惑并打电话给玛拉,发现玛拉也认为自己是泰勒。泰勒出现在主角的旅馆房间中,表示自己正是主角的另一人格;主角认为泰勒是自己在睡觉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主角失去了意识,当他清醒返家后,发现泰勒计画摧毁银行大楼之类包含信用卡纪录的建筑物来消除债务,他向玛拉道歉后警告她身处于危险之中,希望她离得越远越好,但玛拉对主角的矛盾举动感到困惑和不信任。主角试图向警方自首,但警察也是破坏计画的成员,他只好自己到某栋大楼内拆除炸弹,但被泰勒阻止。

在大楼顶层,泰勒用枪抵住主角,而主角意识到自己和泰勒是同一人,因此握枪者是自己。主角开枪射向自己的嘴,让子弹从脸颊中穿出,泰勒死亡了,主角也不再投射出他的形象。破坏计画的成员绑架了玛拉,将他带到大楼顶层。主角和玛拉手牵着手,看着一栋又一栋高楼大厦爆炸倾颓。

演员

  • 爱德华·诺顿 饰演 叙事者(the narrator)
  • 布莱德·彼特 饰演 泰勒·德顿(Tyler Durden)
  • 海伦娜·博纳姆·卡特 饰演 玛拉·辛格(Marla Singer)
  • 杰瑞德雷托饰演 Angelface

发行

评价

根据烂蕃茄上收集的162篇专业影评文章,其中128篇给出了「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79%,平均得分7.3分(满分10分)。而基于另一影评网站Metacritic上的35篇评论文章,其中23篇予以好评,2篇差评,10篇褒贬不一,平均分为66(满分100)。

荣誉

《斗阵俱乐部》获提名200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奖,但不敌《骇客任务》。海伦娜·宝汉·卡特则获2000年帝国奖(英语:5th Empire Awards)最佳女演员的殊荣。除此之外,电影入围线上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爱德华·诺顿)、最佳剪辑和最佳改编剧本(吉姆·乌尔斯(英语:Jim Uhls))。虽然没有得到任何一个奖项,但该协会仍将其列入1999年十大电影之一。电影的配乐获提名至全英音乐奖,但败给《新娘百分百》。

美国电影学会:

  • AFI百年百大电影台词
    • 「斗阵俱乐部的第一条规则是 - 你不谈论斗阵俱乐部」 - 提名
  • AFI百年百大电影十周年版 - 提名

社会影响

2009年5月25日凌晨,纽约上东城区古根汉美术馆附近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发生爆炸案,无人伤亡。一名17岁嫌犯于该年七月落网,据报载,该名嫌犯动机为模仿泰勒于片中攻击大企业的行为。

简评

对自身的反思是现代主义最具有特色,也是最具有价值的一点。本片以出其不意的诡叙,将消费主义、贫富分化、精神内耗等不被重视,却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抛到了聚光灯下。硝化甘油在底层群众组成的纽带之间,顷刻就可以将现代文明的基石——支付联盟摧毁的一干二净。现代生活充满了异化,而消费主义则是彻底的骗局,面对这个人人都视而不见的谎言,我们的选择是JACK式的沉入虚假且短暂的欢愉里不断欺骗自己,还是像TYLER那样敢于撕开一切谎言虚伪的包装,投身行动来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很难评分…在三星和四星中犹豫。就真的是很有美国特色的电影,剧情,场景都很有美国特色。电影又很长,一开始主人公自述了很久很久,感觉很多情节表现的太细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多余的废话,但是主题很明确,感觉没有必要讲那么多情节,铺垫太多了。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真的是看了N次进度条…电影想传达的意思是要抛弃一切,努力奋斗,但是整体观感上一般。多年前的电影,人格分裂的主题,惊叹分会高一点吧,但是现在看的话,就一般。看到后面就是主人公和人格之间的斗争,表现得的确不错,那种痛苦绝望都表现出来了。如果电影稍短一点,会多一颗星吧。对了,布拉德皮特是真的帅。

真是神作,看完感叹电影能这样拍,真的很能触动现在的我。压抑不会让我们感到活着,是痛楚让我们感觉活着,承受暴力最直接的发泄方式就是以血还血。很喜欢通过Tyler之口说出来的那段台词“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我们的大战是心灵之战,我们的大萧条是自己的生活。”我觉得搏击俱乐部之所以没有女人参加,是因为女人不缺痛楚,每月的月经、生育的痛让女人缺少出去冒险的可能,也本来就没必要。演员选的也极其贴切,一个就是一副软蛋怂包相一个是荷尔蒙爆炸,如果我是男人,我的幻想人格也当如是。其实女人也会幻想自己变成一个强大的形象,我喜欢diva们就是能满足自己的幻想,总之这是一部阳刚气十足的电影(不是有毒的男子气概),看完像make了一场很爽的love,尤其是最后一幕直接高潮。

个人心目中为数不多堪称神片的一部电影,芬奇在人物的塑造上已是出神入化,乃至于让人相信在现实生活中或许真的有这样一类人存在。关于人格分裂,其实有太多的细节和不少的小技巧来不断暗示观众这是一个关于一体双生的故事。同时看完后发觉芬奇并不是单纯为了拍人格分裂而拍(类似于《致命ID》这种),而是为了隐喻那个时代的特点,这点其实在《七宗罪》中就有类似的展现,但本片中将这一主旨进一步深化了,即在如此发达的社会下,人的本性被不断压抑,用各种物质来掩饰自己的本性,乃至于最后的堕落,不过影片结尾反而透露了一丝光明,让人不至于如此黑暗。但这也是有点迷惑的地方,即Marla会不会也是杰克的一个人格呢?她一直在企图帮助杰克这点就很奇怪,还有奇怪的出场,停在马路中却没有喇叭响。但这样影片后面的一些内容就无法得到解释了,有趣。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场地老板找泰勒麻烦的时候,泰勒被暴打却丝毫不屈服。影片大量充斥着泰勒式的哲学,即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单从这一点上,确实有它的道理。相比于被禁锢在重复的生活中,搏击俱乐部为空虚的人群创造出一个新的意义,那就是以血腥,暴力,破坏为创造,创造自己想要的规则和实相。可是这样就真正能解决精神空虚吗?泰勒和杰克最终爆发你死我活的打斗和纷争,泰勒是杰克对自由的投射,最终却死于泰勒之手。搏击俱乐部的存在最终并不能解决精神空虚之苦,倒塌的大楼象征着又一次的精神溃败,无处可去。或许,带着搏击俱乐部的精神,踏实生活,在生活中创造,是一条可行性最高,也相对现实的道路。ps,看到结尾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续集。原著小说一定更精彩。

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我没那么喜欢 我本来也多少有点片中人物的情绪,但这部电影恰恰没有get到我的点。它的主题看似是对现实的批判,但实际没有什么反思的内容,只是告诉美国民众这个世界有多烂多烂,然后又说那你也不能走极端抱怨两声得了,没有深究原因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第二从电影角度来说(我被剧透之后看的 多少有点遗憾)双重人格很妙但没有底牌翻出来震死你的感觉,高潮设置不错 也能看出后来者对本片的致敬(RAM S06E04就像本片中二人在自己掌控身体时间算计对方)

10/10 已经太久没有看过如此令人震撼赞叹的电影了,果然补一补之前漏掉的电影是会有惊喜。这部电影听了太多次了,可惜一直因为它的名字对它不感兴趣。而在实际观影的前一百分钟我也觉得这部电影实在不够精彩,,然而谜底的揭晓却真真实实地给我带来了震撼,远高于其他多重人格电影所能带来的震撼,这是两个角色身上的气质,性格深处的东西决定的,这部电影的反转与寓意远比其他多重人格电影来的更加巧妙与深刻。最后1分钟里,主角拉起女主的手,看着大楼一栋栋轰然倒塌时,听着Pixies的音乐响起,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只剩膜拜,再无其他。

这是一部大卫芬奇风格的,探索生活本意的黑色幽默片,很容易找到影片中的“芬奇特色”:混乱而有序的拍摄和剪辑手法、幕后叙事和幕前表演的有机结合、口味颇重的黑色幽默、以及正倒叙交织的时间轴线......这是一部剧情精彩的探索性电影,有一定的思想性,影片本身,或许就是泰勒(或杰克)带给这个社会的一剂良药。“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 这是搏击俱乐部中的主角诺顿自残时,分裂出来的泰勒人格说的一段话。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放弃。搏击俱乐部自有近乎玄学的一套理论,唯有抛弃一切,才能拥有自我。为了让主角更好地体会到自我的存在,他的另一人格无疑是他在这条路上前行的精神领袖。

鬼才David Fincher用晃动的镜头、凌厉的剪辑调动着观众的视觉神经,但这部貌似反社会、反人类、反宗教、反道德的作品在其疯狂的外表下蕴含着更加爆裂的精神内核。男主分裂的人格让Edward Norton和Brad Pitt展现出超凡的个性和魅力,两个性格迥异、演技彪悍的男人将整个故事演绎得精彩绝伦。藏在Norton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叛逆、暴力,与平日里逆来顺受的自己判若两人,残酷的现实压抑着人们脆弱的心灵,但最终表现出的却是人性中渴望自由、重建信仰、自我救赎的美好。多次闪现的跳帧画面恰到好处地渲染了影片超现实主义的气氛,略带诡异迷离却又意味深长。

中文题名把"Fight"译为“搏击”,不算贴切但又实际上让这部影片的主题变得更加有趣且隐秘。因为fight原义中明显还带有对抗、相互争斗打击的意思,中文的搏击让我长时间以来认为这部片子和拳击有什么关系。这也是我看到影片中部才逐渐开始怀疑它是人格分裂片的原因,。除此之外,影片的配乐简直上乘,皮特的演技相当适合这个故事,包括把黄暴情节偷偷剪辑进家庭/儿童片的奇思妙想也很诱人。言而总之,算是从去年集中观影以来全方位感受最佳的影片。

通向上帝有地狱和天堂两条道路,天堂的途径人人推崇,通过修行等“正向”方法,更能被世人所接受,而地狱的途径却鲜为人知,现实世界据说在印度真的有人通过生活在垃圾堆,放弃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堕落这条途径,最终反而真的达到觉悟,就像电影中主角的“强势”人格。但本人真正感受这种生活方式,心灵还是不能接受,太过黑暗。。据说在觉悟者面前,这两条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同,既然地狱的途径对俗人来说这么可怕,那么天堂的途径估计也有无法想象的困难,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其“简单”罢了,,下降无法接受,以为的上升也大多是虚无,don't konw, 既是俗人,太过渺小,跳不出圈

这是导演大卫芬奇拍的一部男性主题电影,整部电影只有一个正面出场的女性——玛拉,唯一一位女性角色却也这是配角。但我相信这部电影每个角色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于是在杰克和泰勒一起洗澡的时候的对话得知,两人都是被女人养大的,经历相似。而整部电影流畅的拍摄,男主口述,开头倒叙,一切又显得不凌乱而不拖沓,这是大师的拍摄手法,也是大卫芬奇惯用的拍摄,在《消失的爱人》中,也能体现出这点。而优秀的电影不仅仅在于它的高超拍摄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想传达的内涵。而黑暗与暴力是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直观感受,但其实是一种警示,给看电影的人的警示,电影最后即使杰克打败了泰勒,但暴力最后还是回归到现实,还是没办法摆脱现实的无奈。这才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颓废暴力无法解决问题。黑暗与暴力终将是失败者的选择。

获得奖项

  •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音效剪辑
  • 第9届MTV电影奖
    第9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打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