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2011)

DetachmentUP:2022-06-20

《超脱》(英语:Detachment)是一部于201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托尼·凯耶(英语:Tony Kaye (director))执导,阿德里安·布罗迪主演的,关于高中教育体制的剧情片。取景于米尼奥拉中学以及米尼奥拉高中。

超脱

评分:9 导演:托尼·凯耶 编剧:卡尔·隆德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詹姆斯·肯恩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 刘玉玲 / 布莱思·丹纳 / 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 威廉·彼德森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萨米·盖尔 / 路易斯·佐里奇 / 小伊塞亚·维特洛克 / 大卫·豪森 / 约翰·塞纳迭姆博 / 西莉亚·奥 / 罗南·鲁宾斯坦 / 阿尔·卡尔德隆 / 布雷南·布朗 / 里根·利奥纳德 / 詹姆斯·霍西 / 乔什·帕斯 / 瑞内·菲利斯·史密斯 / 道格·伊·道格 / 帕特里夏·雷 / 萨曼萨·罗根 / 拉尔夫·罗德里
类型:剧情
片长:9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人间师格(台)
上映:2011-04-25(翠贝卡电影节)
IMDb:tt1683526

情节概要

亨利·巴特(阿德里安·布罗迪饰)是一名代课老师,他受邀请到一间成绩低下,临近关闭的中学进行为期一月的代课。巴特在教授他的学生时,三个女人的到来打断了他的教学。她们分别是童妓埃丽卡(Sami Gayle饰)、女教师(Christina Hendricks饰)和抑郁青年梅雷迪思(Betty Kaye饰)。这些女人对巴特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迫使他重新发现自己的个性,了解他的母亲的自杀,以及面对他祖父即将到来的死亡。整部电影使用倒叙的方式穿插巴特的童年和他的母亲的自杀场景。剧情的支线还包括了学校辅导员帕克博士(刘玉玲饰)与学生的冲突以及迪尔登校长(Marcia Gay Harden饰)面对这个问题百出的学校和她面临解雇的痛苦煎熬。

演员表

演员饰演角色
阿德里安·布罗迪亨利·巴特
马西雅·盖·哈登卡罗尔·迪尔登校长
克莉丝汀娜·韩翠克丝萨拉·麦迪逊
威廉·皮特森开普勒先生
布赖恩·克兰斯顿迪尔登先生
Tim Blake Nelson韦特先生
Betty Kaye梅雷迪思
Sami Gayle埃丽卡
刘玉玲多丽丝·帕克博士
Blythe Danner帕金斯女士
占士·坚查尔斯·斯波特先生
Louis Zorich亨利·巴特的外公
Isiah Whitlock, Jr.马蒂修斯教务长
Brennan Brown格雷格·雷蒙德
Renée Felice SmithMissy

上映

社会反映

  • 来自滚石的Peter Travers给了3-4星的评价,并称赞了刘玉玲、Marcia Gay Harden和阿德里安·布罗迪的演出,并写道“Detachment gets to you. It hits hard.”
  • 烂番茄给了57%的“腐烂”(rotten)值。

简评

这是一部能让我镇静下来的电影。通篇的色彩有浓丽绚烂,也有抑郁低沉,有一股高对比高色彩对冲的即视感。定格和不稳的镜头,男主忧郁的眼神,也给它加了一些厚重的胶片感。教师的确是很难的职业,它要求人在看清楚世界的痛苦之后,再去尝试发掘那些有光亮的地方,传授给那些有希望的孩子。教育一向不是那么纯粹的,它被各种批判的声音裹挟,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甚至会更加敏感,做老师或许很轻易,但做好老师这个角色或者成为一名好老师却是很难的事情。走进学校,压力是经常会被感受到的,你会觉得仿佛在被挤压,压尽肺中的最后一丝空气,想要大叫却发不出声音,再就是逐渐的习惯,却又不随波逐流,在平衡之中寻找新的平衡,或许就成了剧中的超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时常不由自主流泪,能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力量。

拍摄镜头有大量的人物近景,感觉很多时候是手持,人物表情细微的变化和微微摇晃的镜头搭配非常的震撼,好像你也随着人物彷徨和迷茫……刘玉玲在里面崩溃的对堕落的学生咆哮的那场戏让人记忆深刻,面对不知道珍惜青春、肆意挥霍、女生未来可能沦为出卖肉体的悲剧,她的劝说显得毫无意义……另一个老头用三种表演形式重复演绎不良少年的口头禅M*f,开拓了劝说者的另一个形象,戏谑,也是让人感叹;男主在破碎的心灵中依靠写作维持稳定,然而面对青春期的这些叛逆迷茫的孩子们,不得不一次次牵扯出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家庭的缺失,同时也是男主的心病……最后流浪女孩的艾滋结果并未揭露,我希望于她没得,但感觉可能她得了……希望大家都珍惜时间,寻找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让自己的心荒芜了……

《超脱》有几处台词真心很好。这部电影里的人多尝试过超脱世俗的感情与生活,他们尝试过,努力过,挣扎过,但最后都失败了。该吃药的吃药,该咆哮的咆哮,该自杀的自杀。相比之下,男主从表面上来看还算是有点超脱了,但谁懂他内心的悲凉与挣扎呢?他想超脱自己凄惨的童年,但因为坠落女孩和外公去世,他不得不间断超脱。他又被疑似是变态,但最重的打击是胖女孩的自杀。他给过胖女孩活下去的勇气,但却无意间伤害了她。他把坠落女孩留在家里也是为了想让她入回正轨(虽然也无意间伤害了她),给学校的老师鼓励…主人公只是在不停的帮助其他人,让他们和自己活的快乐,但胖女孩失败了,老师失败了,自己也失败了,唯一的希望是那个坠落的女孩。所以最后当主角和女孩拥抱在一起时,主角露出了很久都不曾有过的笑容。

这部真的被片名耽误了,原本以为是个精神方面的成长故事,结果是直接建立在美国现存的青少年成长教育方面的一种理想主义者努力为之奋斗过却最终疲软的故事。过于刻骨铭心了,选角简直超神,这份故事里面的几次救赎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并不会让人觉得喜悦,反而更加衬托出这个社会的悲哀,恶童题材放在欧美国家描述比国内好,因为国外青少年的暴力真的是与日俱增,他们时刻都在愤怒,但愤怒之后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晃荡着从十四岁最终到八十岁,都始终沉浸在这个社会给他们包装出来的空空如也的幻想里,难以置信垮掉的一代是从四十年代起就在被提及的名词,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却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太悲哀了,跟主角的那种悲伤感同身受

不可多得的佳作,虽然有缺点,例如男女感情升温过快显得很假,碍于1小时30分的时长(爆米花电影时间)来说瑕不掩瑜吧。文艺电影怎么着都得2小时起步的,整体剧情就像洪水暴发,代课老师亨利不是鬼冢英吉(《麻辣教师GTO》,不是皮埃尔(《放牛班的春天》),不是坪田(《垫底辣妹》),更不是樱木建二(《龙樱》)。他只是一个代课老师,备受童年阴影折磨的普通人而已。规定时间提高学生成绩,是历代前辈的关键任务,但在他这里却不去实行,而是去建设学生们的内心。他自己的内心也有缺陷,只要受到刺激会爆炸,相对于前辈亨利更像“人”,“我们都有困难需要解决,而我们都是带着问题回家,早上再心事重重地上班,那种无助感就像在大海里飘荡。”每个人都隐藏着心事去做别人心目中应该有的样子。

感觉自己和男主很多共同点,从事教育事业多少有“渡人”大志,然而作为“常任非常勤”教师的男主也懂得与学生,乃至同事保持距离,以保护自己,以达致“超脱”的境界,然而胖女孩和学校关闭的结局便无情戳破了男主的这一幻想与追求。另一方面渡人亦是渡己,是与自我和解,接受人生的惨淡与孤独,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脱”,雏妓则标志着男主这一渡己、超脱的历程——毕竟电影隐晦地通过男主外公与其母的不伦关系,来引出男主自我深处最柔软、最难以直面地心结,这也是男主与雏妓邂逅的契机。不过从两个交织并进的情节不难看出,渡人得先渡己,害怕自己步上外公宿命的男主无法处理好自己与女学生的关系,也歇斯底里地向女同事为自己的道德纯洁辩护,同时预示着极端的悲剧的结局,而男主与雏妓的大团圆则从昭示着男主实现了自我救赎,达成了自我的超脱。

一部不同于过去所谓‘致郁’的片子,我一直都像是深陷泥潭般感受着窒息感和下坠感。看似混乱无度但经过缜密设计过的剪辑、迷乱的晃动镜头、还有那骤然拉进的长镜头以及无数个无意义的空镜头,死寂、冰冷、被漠视的人性就在这些东西里生根发芽。导演还尝试着用伪纪实、伪访谈的录制和故事剧情进行交叉剪辑,虽然老生常谈,但冲击力仍然势不可挡。最让我出神的是影片中后段的配乐《Empty》,无尽绝望中一瞬间的美好着实很有感染力,很讲究(无数前辈的电影早已印证)包括那些一闪而过的二维线状动画、结合着演员们扎实鲜活的表演,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被数不清道不明、莫名其妙从天而降的压力挤压、蹂躏过后最赤裸最真实的欲望之表达。总之,不期待从这样极端的社会底层黑暗果实中汲取营养,只期望自己的未来能坚定地抗过这一切。

看大家都说"致郁"哈哈,可能因为我最近的生活还算饶有趣味,虽然有些情节确实压抑(男主母亲的悲剧、被赋予"救赎"使命的老师本身就是"待救赎者"、刘玉玲恨其不争的崩溃、家庭教育的缺位、以为能获救的女学生的自杀),但还是看到一些阳光面,比如老师们身上的责任感、男主角冷静审慎的至善光环、孩子们的性本善、雏妓重获希望。最后男主和女孩的拥抱缓解了许多压抑感,让人感觉电影整体是向上的。看的过程中在想男主为什么要一直当代课老师,本来抑郁得不行还把自己放在这么负面的环境里,可能源自一种"很想做什么但又力所不逮"的矛盾?可能世界上就是存在很多影片里呈现的无力和灰暗吧,像男主这样的君子又太少,他救不如自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自我意识,守护好自己的本心~

没想到噪点和虚焦竟然可以拍得这么好看。男主的童年和对母亲的回忆镜头都有很高的噪点,颗粒感很重,看着有种粗粝的感觉,就仿佛这种颗粒在和你的心不断摩擦一样,很痛心;颜色也比较喜剧与荒诞,显得不那么真实。全片镜头乎虚乎实,不时的让我们观众从故事里抽离出来,去思考影片提出的问题与观点。故事讲得很清楚,整个节奏看下来也很舒服,不突兀也不拖沓,但片子通过台词抛出来的观点太多了,多的让人目不暇接,让目前的我比较难消化。影片在那个胖女孩自杀后,我的一部分思想就完全脱离了影片,它后续的台词我也很难听进去,看着画面划过,警车救护车来了又走,男主回教室念诗,影片就这么从眼前流淌过去,脑子里面一直在想男主的做法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又想到什么是对错,甚至想到我要是他会怎么做……

外公说他记忆力不好的时候我就开始哭,一直哭,音乐一起来我就哭,人的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心理阴影较劲,我是一个很害怕身边的人去世,因为我经历过,太痛苦了,我的哦哟有抑郁症,有双向情感障碍,我很心疼她们,我喜欢李剑的原因是我觉得双向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吸引我,这部电影一直很火,但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看完了,一卷纸巾哭了一半,搞艺术的都被自己困与那个世界,男主不是什么救世主,但是他真的是个好人。公园里那个手拉手彻底击中我了,公交车上互相依靠,还有教室里的拥抱,和女教师的kiss,都让我觉得好温暖。做早餐也是,好温暖,像一个家的感觉。女孩怎么可能不爱上这种品质的人,从男主的眼神,第一句话,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住了,太有魅力了,他说话我完全听得进去,很喜欢听男主说话,让人觉得很安心。

最爱的姐姐强推的电影,真的是电影类型中的一朵奇葩,艾德里安的微表情爆裂演技马上mark准备刷他其他电影,一部极有深度的心理学_问句电影,甚至于每一句台词都值得思考:每一个人都有能量±百分比,这个百分比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正负分互换,与人的能量和气场有关,复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人物链条,男主救赎了妓女和学生,有的学生把负能量传递给了能量更低的老师并传递给了老师的家人的一系列恶向循环链,对于学生们和妓女男主开始仅仅是向下兼容,妓女又用她的爱给男主打开了另一扇窗,任何一个人都有被关注的渴望,但是男主本身是极度孤独的,胖子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结局有点悲,只有经历过黑暗深渊的人,才能面对别人的深渊无所畏惧,但是没人想一直在深渊挣扎,总是要设法爬出来见光的…

变焦,晃动的手持镜头,不居中的拍摄手法,一点纪录片的形式,和具有些许表现主义的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是以旁观者和讲述者的角度来进行的。可以说从头到尾是绝望无助的。生活中充满了谩骂,歧视,孤立,体型样貌焦虑,每天在破败的环境中上班上学,在溃败的环境中通勤,看到的也是种种难言之隐与现实的悲惨。男主也是受害者,但同时又是救赎别人的“耶稣”他这一路启迪和帮助了太多人,但自己实际却一直在受伤在失去,或者说一直没有从受伤的困顿中走出,正如他最后要离开学校所说,这正是他的工作。他已看清现实的悲惨并用自己最大的肚量接受和帮助他人。我想影片要以更乐观的结局结束可能会获奖更多,但没准导演也不care呢,希望这种电影不要因为太过阴暗和阴郁而消失,它有他的必要性。

获得奖项

  • 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艺术贡献奖
    提名:金麒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