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兰道(2001)
《穆赫兰大道》(英语:Mulholland Drive)是一部2001年美国新黑色谜团片,由大卫·林奇执导。大卫·林奇最初为美国广播公司做了一部连续剧的两小时样片,希望能再创《双峰镇》的辉煌,然而当他最终递交时,公司却要求对片长和内容作大量的剪裁,在他不情愿地完成了剪裁之后,公司又决定放弃这项计划。
评分:8.4
导演:大卫·林奇
编剧:大卫·林奇
主演:娜奥米·沃茨 / 劳拉·哈灵 / 安·米勒 / 贾斯汀·塞洛克斯 / 斯科特·科菲 / 梅利莎·乔治 / 布兰特·布里斯科 / 罗伯特·福斯特 / 凯瑟琳·汤 / 李·格兰特 / 比利·雷·赛勒斯 / 查德·艾微特 / 丽塔·塔格特 / 詹姆斯·凯伦 / 洛里·海瑞 / 安哲罗·巴达拉曼提 / 迈克尔·德·巴雷斯 / 马库斯·格雷厄姆 / 丹·哈达亚 / 马克·佩雷格里诺 / 蒙蒂·蒙哥马利 / 迈克尔·J·安德森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片长:147分钟地区:法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
影片别名:失忆大道(港) / 穆荷兰大道(台) / 黄褐色的旅车 / Mulholland Drive
上映:2001-05-16(戛纳电影节)
IMDb:tt0166924
内容介绍
影片开头是纵横错乱的吉特巴舞场景,接着画面层叠出一位背后跟随着一男一女长辈的年轻女子,她的脸上带着甜美的笑容。
接着是某人的第一视觉,模糊不清晰,伴随有沉重的呼吸声,在眼前只见一套红色的枕头。镜头淡出。
加州洛杉矶的深夜,一个雍容华贵的黑发女人(萝拉·贺林饰)乘搭着一辆高级大型轿车。车在穆赫兰大道上拐弯前进。车突然停下来,前面的司机用手枪威胁这位女士,但正在这时迎面驶来两辆快车,其中一辆正好撞上了轿车。这位女士失魂落魄的走出车外,急不择路,她跌跌撞撞下山进入洛杉矶,睡在了一间无人公寓里。
接着镜头一转,到了一家小餐馆,一个紧张的年轻男人对坐在对面的沉着中年男人诉说着自己的梦,说道自己梦到过这个餐馆,还有餐馆外面一个怪物。中年男人付账后,两人一起到外面,走到一堵墙附近,突然墙后面移出一个蓬头垢面,外形恐怖的形象,年轻男子当场吓晕。
接着是一条电话链,一个奇怪的男人拿起电话说:“女孩还没找到。”,后面的人又拨到另一个人那,再传了一次,但当电话打到一个旅馆房间的时候,没人应答。
第二天,一个刚到洛杉矶来寻明星梦的年轻女子(妮奥米·瓦兹饰)和一对老夫妇走出了机场。那对老夫妇过分热情地祝好运。这位年轻女子乘搭出租车,要去姨妈在洛杉矶的公寓。
在一个会议室,一个电影导演亚当,被迫选一个叫卡米拉的金发女子当他新电影的女主角,他拒绝。但对方两个意大利人中的一个说:“那不再是你的电影。”他下楼用高尔夫球杆敲碎了意大利人的挡风玻璃,接着开车回家,但是发现他的妻子和泳池清洁工光着身在床上,他倒油漆到妻子的珠宝里一报复,但被清洁工揍了一顿,还被扔到屋外。
一个笨拙的杀手杀死了一个长发男人,偷了一本“黑书”。但布置现场的时候失手,一枪打到隔壁的一位胖秘书上,他只好杀人灭口,但不巧又被一个清洁工看到,他只好再开杀戒。最后竟又不小心打中了吸尘器,引起了警报。他只得落荒而逃。
贝蒂来到公寓,一个自称科科的房东女士,把她带到贝蒂姨妈的公寓单位。在浴室里,贝蒂发现了黑发女士。黑发女士看到一幅电影海报后自称为丽塔。但后来她承认自己失忆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记得车祸和一个街名 -- 穆荷兰大道。贝蒂把黑色手袋交给丽塔,让后者打开,以求得什么线索。袋子里有几叠百元面值的美钞,和一把形状怪异的蓝色钥匙。她们决定一起弄清黑发女人的身份和那晚发生的事。
亚当在小旅店里落脚,房门被敲开,老板说他的信用卡没钱了,两个男人来过,通知他,亚当破产了。亚当打电话给秘书,秘书告诉他,一个牛仔要见他。他应邀开车到指定地点,一个牛仔出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但他强迫亚当选那个金发的卡米拉作主角,还说:“你如果按你听到的去做,你还会见到我一次。如果你没有按你听到的去做,你会再见到我两次。”
贝蒂为了试镜,在家里和丽塔对台词。她的表演生硬。但到了现场,她是如此的入戏,观众都被她征服了。接着贝蒂被两位女士带到电影棚去见导演亚当。在那,亚当在选角,当金发卡米拉上场演唱的时候,亚当说:“就是她了。”贝蒂来了,她和亚当四眼相交,但是贝蒂很失魂地说,自己约了朋友,要离开了,就急急忙忙地回去了。
在餐厅里,丽塔看着女侍应生胸前的名牌,唤醒了一个名字 -- 戴安娜·塞尔文。两位女士根据线索去到一位叫戴安娜的公寓,她们发现戴安娜跟邻居的一位女士换了公寓单位。她俩接着就去了那公寓,公寓里没人。贝蒂想办法进去了,开了前门,丽塔也跟着进去。她们在床上竟然发现了一具黑发女性尸体!丽塔吓得要大叫,但贝蒂制止了她。
回到家,丽塔要剪掉头发掩饰,但贝蒂为她戴上假发。当晚,贝蒂让丽塔到自己的床上睡,丽塔吻了贝蒂。这个晚上两位女士在对方的怀抱中找到了慰籍。
“你以前试过吗?”贝蒂轻问丽塔。
“不知道,你呢?”丽塔答道。
“我想和你在一起,我爱你。”贝蒂说。
当晚,丽塔做梦,口中念念有词地说“寂静,寂静”。她要贝蒂跟她到一个地方,当时是凌晨两点。
两位女士坐车到了一处叫“寂静”的剧院。里面的表演怪诞,司仪双手上展,伴随着灯光打雷声,吓得贝蒂浑身颤抖。一位女中音出场唱了一首歌,两位观众听得悄然落泪。正在这时,贝蒂发现自己的手袋里出现了一个蓝色盒子。
回到家,两人准备打开盒子。但丽塔一转身,发现贝蒂不见了。丽塔独自打开了盒子,镜头被吸进了盒子那黑洞洞的深处。接着,盒子落在地上。
这时贝蒂的姨妈进来房间,发现里面整整齐齐。
但镜头一转,又回到了戴安娜的房间,牛仔推门进来说:“嗨,靓女,是时候起床了。”
在刚才那张有一具黑发女尸的床上躺着一个活人,她也叫戴安娜(同样由妮奥米·瓦兹饰),被一阵敲门声吵醒了。只见这位金发的戴安娜脸色苍白,没有生气,头发凌乱。她起来开门,门外是女邻居,她要取走一些东西,只见桌子上摆着一根蓝色的钥匙。邻居走的时候说到,两个探员又来过一次,要找戴安娜。
戴安娜去煮咖啡,突然扭头看到一位黑发女士,正是刚才的丽塔!但戴安娜说到:“是你,卡米拉,你回来了。”但只是幻想,她煮好咖啡后向沙发走去,只见沙发上躺着那位黑发女士卡米拉,半身裸露。戴安娜上前,两人要亲密,但卡米拉突然强硬起来说:“我们不能再干那事了。”戴安娜吃了一惊,很快她就硬起来说:“别说这个。”卡米拉制止了她。戴安娜面带愠怒问道:“是不是因为他?”
在片场,导演亚当在教授一位男演员如何和黑发卡米拉接吻,他亲自到车上示范。卡米拉要戴安娜留在场,让后者看着自己和导演亲吻。戴安娜眼睛圆睁地看着。
接着是戴安娜一边哭一边手淫。突然电话响起,是卡米拉。卡米拉说车在外面等着,让戴安娜来赴约。戴安娜答应了。
又回到了片头那熟悉的穆赫兰大道上的情景。戴安娜正坐在开始时丽塔坐的那辆车上。车突然停了,司机说:“给你一个惊喜。”只见黑发卡米拉从路边走下来,对戴安娜说:“捷径。”接着就把戴安娜带到上面亚当的豪宅那里。亚当正在开party。显然戴安娜迟到了。亚当的母亲科科(就是刚才的房东)迎接了她。在席间,科科问了戴安娜的来历。戴安娜说到,自己是加拿大吉特巴舞比赛冠军。后来自己在洛杉矶的姨妈过身,留下了遗产。戴安娜来到这准备发展。她在一部叫《The Sylvia North Story》电影试镜时落败给黑发卡米拉。也正是那次她认识了卡米拉。在卡米拉的帮助下,戴安娜有机会演了一些小角色。
这时卡米拉身旁走来了一位金发女郎,这是之前的金发卡米拉!金发卡米拉对黑发卡米拉耳语了两句,竟在戴安娜面前热烈的亲嘴。看得戴安娜眼泪直流。
这时亚当和黑发卡米拉好像要宣布什么事,虽然没出口,但可以猜到是他俩要结婚了。
镜头再一次被打断,在电影开始不久的那个餐厅里。戴安娜面如死灰,对面坐着那个笨拙的杀手。戴安娜向对方拿出了卡米拉的照片,说:“就是她了。”杀手要看钱。戴安娜给他看了包里一叠美元。杀手向她晃了晃一根蓝色的钥匙,说,事成之后,她会在桌子上找到这根钥匙的。
又来到那个怪物那,其实他是个无家可归的乞丐,他手里玩弄着一个蓝色的盒子。
这时只见机场里伴着贝蒂一起出来的那对老夫妇变得很小,从蓝盒子里爬出来了。他们面目狰狞的狂笑着,追赶着戴安娜。戴安娜被逼得一直尖叫,她退到睡房,慌乱之中在抽屉里拿出手枪,自杀了。
又回到寂静剧院,包厢里一位化了浓妆的女士淡淡地说:“寂静。”
评论
林奇对《穆赫兰大道》的“涵义”或“象征意义”始终拒绝发表评论,引发了众多讨论和诠释。影片的片断相互关联,不过很多观众可能要看上几遍才能掌握林奇反传统的梦幻式手法。
影片的前1小时56分钟讲述了几个相互交织的故事。主线是贝蒂·艾尔慕(妮奥米·瓦兹饰),一个刚从安大略深河搬到好莱坞,心比天高,快活得起腻的年轻女演员。在茹丝姨妈的公寓暂住时,贝蒂遇到了车祸逃生的黑发女人,并试图帮助她找回身份和记忆。黑发女人称自己“丽塔”(因为看到一张电影海报上的丽塔·海华丝),后来想起一个名字“戴安娜·塞尔文”似曾相识。
副线围绕导演亚当·凯歇尔(Justin Theroux饰)被胁迫请一个名叫卡米娜·罗得的女演员主演他正在拍摄的新片。其它一些小故事包括一个笨拙的杀手,和一个男人梦到温奇餐馆后面的“怪物”。
剧情的发展越来越梦幻诡异,直到最终急转直下,所有这些线索都被抛在一边。故事至此原来都是真正的戴安娜·塞尔文(改由Naomi Watts饰)的一个梦。她在梦里把自己当作贝蒂·艾尔慕,拿自己的生活、过去和性格剪切重组成了一个好莱坞式的故事。一系列的闪回镜头揭示,戴安娜从安大略搬到好莱坞继承她过世的姨妈茹丝的遗产,并与正开始走红的女演员卡米娜·罗得(梦中的丽塔,Laura Elena Harring饰)相恋;当卡米娜和她分手时,戴安娜雇了杀手杀死卡米娜。饱受妒忌折磨的戴安娜在影片的结尾自杀。
分析
《穆赫兰大道》富含象征手法。特别是从影片的最后半小时可以看出,戴安娜的梦境充满了她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事的变形和重组。(《穆赫兰大道》之所以能让人百看不厌,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戴安娜错综复杂的梦境让观众不断试图读解而欲罢不能。)
关于这一点,甚至她后来的那些回忆也未必不掺任何梦幻色彩。例如,她忆起卡米娜·罗得曾真地赢走了她在电影“西尔维北区故事”中的角色(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由凯歇尔导演);可能还赢走了亚当·凯歇尔的温情(在戴安娜梦镜中她去试镜得到赏识后被带到片场里,与亚当·凯歇尔四目相交时的反应,显露出一丝情愫,但最后仍为了卡米娜而提早离开)。但是“西尔维北区”很可能象征着“来自加拿大的塞尔文”(“塞尔文(Selwyn)”和“西尔维(Sylvia)”都源于拉丁文的“sylvanus”,意为“树林”;戴安娜是罗马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另外戴安娜在梦中姓“艾尔慕”(Elms),即榆树;而加拿大在美国北边)。类似的是,亚当·凯歇尔(Adam Kesher)在希伯莱语中可解为“人类社会”或“人际交往”;也许戴安娜对这位导演的爱恋未果(或者至少是她对他和卡米娜的关系的妒忌)象征着她渴望与他人交往;而在影片中她至此仍沉浸在自己的臆想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戴安娜·塞尔文”可能是她给自己起的艺名,甚至可能是她刻意让自己适合“西尔维北区”的角色所作的努力;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她的真名为何。正如在林奇的其它作品中一样,“现实”微妙而模糊;可以说,即使“戴安娜”的回忆基本属实,我们所把握到的“现实”也无法不被她对现实的理解所扭曲。(况且,导演几次含蓄地提醒观众,整个故事归根结底是一部电影。)
对于梦中的人和事,各方有多种解释。但比较统一的有如下几点:
- 戴安娜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卡米拉能一直留在自己的身边。所以在梦中,卡米拉失忆,成为一个弱者。而贝蒂--戴安娜梦中的化身,则是一个靓丽有生气的女孩,做事果断,成为丽塔/卡米拉的依托。
- 戴安娜希望自己的演艺事业成功。她在梦中成功试镜。
- 餐馆后面的乞丐(其实是个女人)是戴安娜罪行的见证人,或者说其实是戴安娜自己内心邪恶面的形象〈电影最后有将乞丐跟片头在投射灯下欢笑的戴安娜两者影像交叠〉。戴安娜很害怕去面对她。在梦中她就让一个路人替她受罪。
- 戴安娜恨那位导演亚当,在梦中让他到处碰壁。
- 在真实宴会中黛安娜提及自己的星路并不理想,而片头姨父母紧紧跟随其后,跟梦境中姨父母坐在豪华轿车中那很诡异的笑,似乎显示姨父母希望借由黛安娜的演艺之路带来好处,并且可能也有给黛安娜相当的压力,所以最后黛安娜的似真似假的幻觉中,在失去卡米拉的愧疚跟姨父母的追赶〈象征姨父母的压力〉下,她承受不住而开枪自尽。
另外还有一些牵强的观点:
- 牛仔是戴安娜心中好的意识的代表,因为他离开了那个使自己受辱的宴会。
- 陪同戴安娜从机场里出来的老夫妇是现实中戴安娜的姨父母
- 床上的腐尸是代表戴安娜梦到自己的死相,但同时她又想到了卡米拉死了,于是床上的腐尸是卡米拉的形象。
如上所述,对影片的理解尚未盖棺定论。影片肯定是对好莱坞和电影的某种批评——片中几次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比利·威尔德的经典影片《日落大道》(1950年)和一批被统称为黑色电影的影片。但是显然,林奇把这种批评的确切内容和性质留给了观众去品味。
可能的影响和引用
- 英格玛·伯格曼1966年的影片《假面》讲述了一个关于两个女人在讨论性格和角色分配时交换角色的故事,与《穆赫兰大道》的部分情节惊人地相似。
- 有几处地方可能间接引用了昆廷·塔伦蒂诺1994年的影片《低俗小说》。戴安娜雇杀手的餐馆像抢劫发生的餐馆。司机拿枪瞄着丽塔像文森特误杀马文的情节。最重要的是,刺杀一场有浓重的塔伦蒂诺气息;杀手呼救的形象正像文森特在米娅磕药过量时呼救的形象。
- 除了名字相像之外,《穆赫兰大道》还有无数其它地方引用了1950年的《日落大道》。两部电影都涉及一个充满梦想的好莱坞新人,一个三角恋爱,和由此引起的死亡。而且,两部电影都探讨了好莱坞的黑暗面,以及电影如何从认知的角度被体验和感知。
- 有几处地方可能引用了希区柯克。影片开始时的跳舞镜头是重温《辣手摧花(英语:Shadow of a Doubt)》开始时的镜头,两者都是一场涉及跳舞的梦幻的开始,又都是揭开谜底的关键。另外,贝蒂把丽塔“改造”成金发女郎与《迷魂记》中男主角史考提“改造”茱蒂的努力相似。最后,影片强调用对梦的解释揭开一个身份谜团,这似乎是受了《意乱情迷》的影响。
- 林奇把《穆赫兰大道》的一部分作成一个包含现实成分的完美梦境,从而保持了他一贯在影片中引用《绿野仙踪》的传统。
片中谬误
- 一位调查车祸现场的探员说道:“我们在凯迪的后座找到这个。”--其实那是一辆林肯。
- 飙车的青年驾着两辆车,可见两辆车都有不止一个人,还有人站着,身体露到车篷外。但撞车那一刹那,可见来车只有一个人,而且没有人超过车篷站着。
- 丽塔车祸后头上流着血,在草丛堆睡醒后血痕却从右脸颊消失。
- 藏钱包的圆筒盒在放完钱包后有用顶黑帽盖住,后来取出后帽子却消失了。
- 然而以上场景皆属「梦境」,亦无所谓谬误之论,因梦境中无绝对正确如现实生活的人事物。
参看
- 电影目录
- 美国电影
但林奇保留了对胶片的支配权,并在Canal+(一家法国发行商)的帮助下完成了《穆赫兰大道》的制作。影片在2001年戛纳电影节首映,大获好评。他与拍摄《绿帽离奇勒索》的乔尔·科恩共同获颁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影片在美国(及包括英国的其他国家)广受好评,被纽约影评人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更得到过去一直对林奇的作品持保留意见的评论家罗杰·埃伯特的热情赞扬。林奇凭影片第二次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美国的票房有7百万美金,全球票房1千3百万美金。 然而,随着大量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其真实涵义的诠释,《穆赫兰大道》近年来已晋身殿堂级影片。林奇从未对其涵义作任何解释。虽然英美发行的DVD插页中包含10条导演提供的线索,但这只引发了更多关于影片神秘寓义的猜测。
- 大卫·林奇 David Lynch导演
- 娜奥米·沃茨 Naomi Watts饰 贝蒂 / 黛安·塞尔温 Betty / Diane Selwyn
- 劳拉·哈灵 Laura Harring饰 丽塔 / 卡米拉·罗兹 Rita / Camilla Rhodes
- 安·米勒 Ann Miller饰 可可 Coco
- 贾斯汀·塞洛克斯 Justin Theroux饰 亚当 Adam
- 斯科特·科菲 Scott Coffey饰 威尔金斯 Wilkins
简评
资料馆看完,一夜睡着,越来越觉得林奇是一个充满同情心,对人类精神层面的痛苦体察地极其敏感的伟大导演这个故事其实对每个人都适用,当你做了一件无法挽回追悔莫及的事,你改如何面对那种绝望?当年的戛纳评委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除了杨德昌,没有杨导这片连最佳导演也没了,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她当之无愧,许多人都说林奇神经病或者难懂,我觉得一是在小屏幕上看错过了许多视听上的细节,二有可能是确实太那啥了,本片的逻辑,影像极其清楚明白,而且是可以来回反复琢磨的,烧脑的故事,拍梦境的电影有许多,有的文本上的创意也并不比这部差,然而新千年里能像穆赫兰道那样完完全全依靠这种电影化纯度极高的语言去讲故事的片子几乎没有盗梦空间往后稍稍,无论是影像,表演都差了这片十条街,娜奥米沃兹真的太强了在中国这样一张脸完全可以吃流量饭了
前半部电影的打光很强,人物脸上身上甚至照出了光圈,感觉很像梦境,摄影机的手持感很强,更具纪实感。中间部分的悬疑很吸引人,对rita的身份越来越好奇,而歌剧那里因为是事前录制所以在演唱者倒地时歌声没有中断,弱化了电影bgm的存在,此时的我更像是代入到了坐在剧场的观众。剧情发展到蓝色盒子出现后感觉像是恐怖游轮的轮回感一般,直到最后卡米拉和导演碰杯说了Here's to love而在和和黛安碰杯时没有回应她的那句且没有喝酒,就像中段时和Betty亲吻时没有回应一样,算是前后呼应了。不过卡梅拉后面的造型跟开场时差别太大了,我一度以为是新演员。还有片中的音乐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这种欢快的音乐配上诡异的场景奇幻感增强了许多,也增添了很多压抑和恐怖的气氛。总之看完的感受是感觉自己好像看懂了,但又没完全看懂。
【S】私人影视十佳之选。或许这就是21世纪最佳恐怖片--迷乱诡异的叙事/情节不断异化角色/观众的造梦电影。最先被影响的当然是视觉,开场粗粝、杂而不乱的舞蹈呈现,角色与背景之间不易察觉的隔阂,以及被赋予“实地”并且稳重的步态。而后视觉与听觉共振,逐渐显现的混音与不断清晰的人脸交代形式与内容,黛安对丽塔/卡米拉的感情(执着、宣泄与爆发),以及悄无声息的氛围力场压迫角色最终置于惊吓/死局的收尾。完全是相当纯正的恐怖片(悬疑、惊悚、烧脑才是它的延伸),却无需恍然大悟,因为伏笔和细节收束已经相当完美,也从未见到一丝冗长枯燥。无形的黑暗永远笼罩于电影之中,舒适的叙事节奏只能引来清澈的悲剧与恶果。最终将幻觉和影像铭刻为梦魇,只剩不断消散的回忆与城市,归于寂静。
梦境和现实以打开宝蓝色盒子为界一分为二,现实中的Betty事业不顺,感情遭到背叛,属于一个被庇护者抛弃的弱者。在她的潜意识里,她希望变得强大,能够主宰自己的亲密关系,成为爱人的庇护者。她的梦境是现实生活渴求而得不到的投射,一个自己幻想出来的由自己主导的理想世界。巧的是,上周末正好去资料馆看了费里尼的《八部半》,1963年的片子或许是影史上第一部大量描绘梦境的电影。和《穆赫兰道》有鲜明的分界线不同,费里尼将回忆、梦境、现实交织在一起,通过意识流的闪回,完全打破时间、空间甚至物理世界的限制,在自己的世界里来去自由。作为观众不第一次观影难免头大,不过用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解读仍然有逻辑可循。梦仍然是真实世界的投射,里面有童年记忆的影子,也有现实的逃避和幻想,最终都归结为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不黑不吹,~,过8分偏高,前大半段,剧情一般,像看舞台曲,后小半是精华,最近发现一个问题,不知是不是片慌,最近所看过的惊悚片,不论影片时间70年,80年,90年,2000年,2010年或最近也好,看完影片再去B站看大咔点评,都是近3年就有人评论,有些还是最近,比如比穆赫兰道,2001年作品,B站大咔点评是2021年8月,你说怪不怪,人家看什么电影,B站会知道,穆赫兰道和B站肯定有一腿,不然不会搞得这么高分,大家都是网上下载,推高分值有意义吗?会对谁有好处,豆瓣,没钱的事,绝对不干,大家想想吧,虽说中国还有3000万单身,可能实际数据更多,但有必要为了两段床戏强行堆高一分,好像没见过美女裸体一样,看穆赫兰道百分百是男生多过女生,但请观看现看前管好自己的小头,明如镜,心如水去看完本片再打分。
为了纪念穆赫兰道上映20周年,cc发行了4K的修复版本。对于这个4K版本,已经眼馋了一两个月。总体来说,与蓝丝绒相比,穆赫兰道的独立气息和作者性要淡了许多(拍摄成本应该也阔绰了不少),镜头和配乐考究,制作上更加成熟,也更容易贴合大众审美。前半段普普通通,从剧院一段开始多了一些超现实和表现主义的东西,但是整体脉络上仍然相当明朗。对于这部电影,我其实期待它更加零碎一些,即使比不上最近在读的佩德罗巴拉莫,起码也得切出二十多个零散的片段,然后交付给观众用想象力自行组织,因此多少有点失望。对于虚实和梦境的表现,跟爱德华医生一样,显得过于机械和生硬(然而由于有着众多人物和细节,穆赫兰道倒不显得单调),自然也不具备红辣椒的那种灵动飘逸。最后吹一下娜奥米沃茨的神表演。另外,这部电影的名声多少是因为对好莱坞的隐喻吧。
看完了,一遍看不明白的原因是因为伏笔太多了,回收节奏太快了,你们可能太想弄清楚现实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很多对照在梦里已经暗示了,我感觉看懂了七八十吧,没这么懵,只是有几个东西没搞明白,流浪汉是什么,还有一点其他的,小人物其实还是次要的,大体方向其实是嘲讽好莱坞的制片人制度的,导演不可以自主什么的,这个是核心,小人物只是用来映射的,里面的重复蒙太奇我在失声者里面玩过了,这是梦境片很经常用的手法,核心是对好莱坞的嘲讽吧,穆赫兰道对应这个名字也是冲好莱坞去的,里面的很多逻辑思维跟思想,其实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加在了一个人物上面而已,其实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难在他的伏笔回收,就是节奏太快了,然后也可能一是没看明白,因为毕竟他有3/4的时间在梦境。只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去回收,这对于观众来说可能太快了
这部电影看了四遍还是五遍,头两回真的看的睡着了,后面在看,只要把故事线捋清楚,把现实和梦境里的人物都写出来,一一对应上去,就能理解剧情的前后了,大卫林奇属实是把梦境玩的像梦境一样,头两遍看的时候云里雾里的,只能是按着剧情这么看下去,看完也就没有,没有几个导演敢这么玩的,当年这部电影口碑也不咋的,没有被大众群体接受,电影理念可能太超前了吧,电影一开始讲了三个不相关的故事,然后从女主开始讲故事了,“现实”里的女主是成功的,演技惊人,姨妈是退休的好莱坞演员,有着好莱坞过硬的人脉,而陌生的女二则是演技差劲,孤苦伶仃,形成强烈的对比,片子里有几处都是伏笔,提示着之前的都是梦境,比如说那个牛仔提醒女主快快醒来,女主不为所动,真正的现实里女主与女二颠倒过来,女主接受不了现实,在自杀中结束了自己糟糕的一生!
《穆赫兰道》的剧情其实并不很复杂,它应该被归入“诗电影”一类,叙事的倒置错位变形很像现代诗歌中对语言的特殊处理,另一方面它也仰赖于通过视觉符号给予意象性的感受,比如将流浪汉(符号)与洛杉矶无比壮观的夜景(符号)叠印在一起表达电影之城的光怪陆离的内在精神,很多视觉物体是作为语言来使用的,按照我对电影的划分《穆赫兰道》属于那种用影像来进行“书写”的电影,但也有电影式的直接感受表达(比如震撼的歌剧段落)。它的难懂与某些语言高深玄奥的现代诗类似(如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但与那种逻辑学或数学式的复杂不相干。《我想结束这一切》《八部半》《2001太空漫游》或者塔氏的电影也属于此种难懂。与俗套的心理故事相比,真正奇特的是林奇在其中融入的自己独特的诡异气质与磅礴的情感冲击力,个人性是精神的纬度
北影节16/18。如果说希区柯克是无意间介入精神分析的理论视域(当然,这更可能是拉康、齐泽克等人的阐释结果),那么大卫·林奇则大概是主动去拥抱精神分析的理论果实。本片直接刻画的即是似梦非梦、亦虚亦实的幻觉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所呈现的是内部精神空间与外部实在世界的相互渗透、彼此交织。某一段实在界序列作为幻象之质料,被病态或变态的主体悄然纳入自身的想象界域当中,并在各种自我误认的契机的作用下,正式设定了自我追逐的“小客体”对象,最终围绕着它建立起一整套严阵以待的自我符号秩序。简言之,在林奇的电影宇宙中,“自我”首先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自我即等于主体吗?林奇的看法显然是曲折而否定的。因此,电影在情节层面出现的一切荒诞、离奇、惊悚之处,大都可由心灵的内在现实得到诠释,这是一部断代的精神简史。
戴安娜和共同竞争选角的卡梅拉相爱,在竞选成功后卡梅拉爱上导演亚当,这让戴安娜由爱生恨,雇杀手杀死卡梅拉。事成之后,她在乞丐那里拿到装有能够证明卡梅拉已死的证物的盒子。惊骇的她陷入沉睡。在梦中,卡梅拉在车祸中死里逃生,但她丢失了记忆,所幸得到了戴安娜的庇护,在梦中戴安娜是一个名叫贝蒂、演技高超的演员,在片场中导演被她吸引,但她决然奔向卡梅拉。此时的导演经受妻子出轨,迫于幕后势力的逼迫,不得不选择他不认可的演员担任角色。餐厅围墙后的恶魔、梦中陌生男子的连环杀戮映射了戴安娜的恐惧。卡梅拉带贝蒂来到寂静剧场,表演者高声宣称这一切都是幻觉。贝蒂醒来后不堪重负,饮弹自杀。
远低于预期。其实单看演员的表演就能认识到前半段出现的人物都只是某个意识的造物(可能除了丽塔),仔细听的话也能发现贝蒂的形象与声音有着微小但明显的“错位”。然而“梦醒”之后还是落入了解谜,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解谜是必要的,但是依然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破坏性,结尾的解谜与前文更多是进行文本上的交互,在这里影像是祛魅的,所以结尾显得十分无力。此外这使电影的前半段从作者化风格化的演绎变成了对于梦的拟态,我依然认为费里尼是最会拍梦的导演,费里尼的风格与梦本身能产生和谐的共振而不是尝试去包裹它,并且他的风格是统一的贯穿的,而本片前后的割裂感束缚住了前半段的梦也破坏了风格化。这里面最能与梦本身谐振的其实是开头的那段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