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2020)
UP:2022-06-11《夺冠》(英语:LEAP),原名《中国女排》,是陈可辛执导,我们制作、嘉映影业联合制作的传记电影。改编自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真实事件,影片聚焦讲述几代女排的热血故事。影片于2019年4月16日开机,原定2020年农历大年三十上映,后因COVID-19疫情爆发影响撤档。2020年8月17日,影片宣布重新确定档期于2020年9月30日上映,成为继《姜子牙》之后,第二部杀入国庆档的“春节档”电影。8月17日恰巧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战胜东道主巴西的荣耀时刻。影片选择在8月17日归来也很有深意
。9月13日、电影宣布提档9月25日上映。提前5天抢跑国庆档,也成为观众在影院看到的第一部2020年春节档影片。中国大陆取得8.34亿人民币票房,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摄影三项大奖。
剧情
2008年8月15日,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VS美国。戴着金丝框眼镜的郎平(巩俐饰)坐在美国队教练席上,大气沉稳,目光如电;中国队教练陈忠和(黄渤饰)站在场边,全神贯注,面带笑容。陈忠和望向郎平,目光充满深意,不断经过的人影遮蔽了他的视线,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沉浮图景被缓缓打开。
该片主要用4场比赛的过程讲述中国女排的辉煌历史,依次为中国女排对阵江苏男排的比赛、1981年11月16日女排世界杯(英语:1981 FIVB Volleyball Women's World Cup)总决赛(当时中国女排3比2险胜日本女排,获得世界杯冠军,为中国夺得「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首个世界冠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8年8月15日北京奥运会女排小组赛(当时由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以3比2打败由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及2016年8月17日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中国女排以3比2险胜东道主巴西女排,为中国女排时隔8年后再度打入奥运会半决赛,也为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夺取奥运会金牌铺平了道路)。
角色
主要角色
演员 | 角色 | 简介 |
巩俐青年由白浪扮演 | 郎平 | 主攻手 |
黄渤青年由彭昱畅扮演 | 教练 | 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 |
吴刚 | 袁伟民 | 郎平年轻时在国家队的教练 |
李冬徐 | 陈招娣 | 接应二传手 |
罗慧 | 周晓兰 | 副攻 |
马雪纯 | 张蓉芳 | 主攻手 |
李紫微 | 陈亚琼 | 副攻 |
陈展 | 孙晋芳 | 二传手 |
毛雯 | 曹慧英 | 主力替补 |
姚迪 | 魏秋月 | |
朱婷、徐云丽、张常宁、惠若琪袁心玥、林莉、刘晓彤、颜妮、丁霞、 龚翔宇 饰演本人 |
客串角色
演员 | 角色 | 简介 |
李现 | 工程师 | 客串 |
电影歌曲
曲别 | 歌名 | 作曲 | 作词 | 主唱 |
片尾曲 | 生命之河 | 宋涛 | 宋涛、张冀 | 王菲、那英 |
推广曲 | 不分画夜 | 火星电台RadioMars | 火星电台RadioMars | 易烊千玺 |
票房
该片于中国大陆上映首日票房达5790.7万元人民币,翌日票房破亿,上映首三天累计票房已达16766.42万元(截至9月27日零点)。截至10月12日,中国大陆票房破7亿元。最终成绩8.34亿人民币。
上一届:《八佰》 | 2020年中国内地一周票房冠军第38周 | 下一届:《我和我的家乡》 |
上一届:《TENET天能》 | 2020年香港一周票房冠军第43周 | 下一届:《怪诞黑巫后》 |
评价
该片在豆瓣评分达到了7.4分,大部分观众给出4星,评价以正面为主。观众纷纷表示影片的节奏流畅、情绪很饱满,看完之后对女排有了新的理解。不少网民表示,该片有大量重新剪辑和配音的痕迹。片中郎平重返中国队执教后想要勠力改革的情节,与此前的教练过分迷恋集体主义的训练方式产生对比,被网民称作是全片精华所在,但疑似因为大量删减,而令价值观的传达较为分散,缺少张力。亦有网民认为,该片想要完成的表达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变迁」。
也有观众认为,全片主要围绕郎平叙述中国女排历史,因此本片应改名为《郎平传》。对此,导演陈可辛回应称,电影要有戏剧性,必须由主力人物带动。拍中国女排,没有几个人会反对郎平是最重要的人物,“当然片中其他教练、女排运动员,我们也有挺深刻的描述。”
奖项及提名
年份 | 颁奖典礼 | 奖项 | 姓名 | 结果 |
---|---|---|---|---|
2020 |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 最佳故事片 | 《夺冠》 | 获奖 |
最佳导演 | 陈可辛 | 提名 | ||
最佳编剧 | 张冀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吴刚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赵晓时 | 获奖 | ||
最佳美术 | 孙立 | 提名 | ||
最佳录音 | 黄铮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张一博 | 提名 | ||
2021 | 第27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 | 最佳电影 | 《夺冠》 | 提名 |
推介电影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陈可辛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张冀 | 提名 | ||
最佳女演员 | 巩俐 | 获奖 | ||
第12届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大奖 | 最佳女主角 | 获奖 | ||
最佳电影 | 《夺冠》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陈可辛 | 获奖 | ||
最佳新演员 | 白浪 | 获奖 | ||
2020年度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大奬 | 最佳角色演绎奖 | 提名 | ||
巩俐 | 提名 | |||
推荐剧本奖 | 张冀 | 获奖 | ||
第30届华鼎奖 | 最佳编剧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陈可辛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巩俐 | 获奖 |
争议
惠若琪马赛克事件
2019年10月7日下午4点47分,天津市体育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中国女排现役队员朱婷、徐云丽、惠若琪、颜妮、丁霞等及退役队员均已抵达《中国女排》剧组,之后剧组拍摄了主教练郎平与女排队员的合影,但站在巩俐左边的第三位队员被打上了马赛克,而被打上马赛克的运动员则是惠若琪。有网友对此表示不满,要求官方微博给出解释并道歉,认为此举存在刻意抹黑惠若琪的嫌疑,违背了女排精神。该微博于10月8日上午被删除,同日中午,天津市体育局发布声明,向惠若琪和球迷致歉。声明称,在审核中未能发现原文所配的图片以马赛克遮挡惠若琪,已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丑化陈忠和
2020年1月8日,《扬子晚报》报道陈忠和给国家体育总局写信,要求《中国女排》电影删除所有关于自己的镜头,因为电影中抢鸡腿、被年轻球员教训胸无大志等虚构情节丑化、抹黑了陈忠和形象。
获得奖项
- 第30届华鼎奖
提名:中国电影最佳编剧奖 / 中国电影最佳导演 / 中国电影最佳女主角 -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编剧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剪辑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美术 / 最佳录音
- 陈可辛 Peter Chan导演
- 巩俐 Li Gong饰 郎平
- 黄渤 Bo Huang饰 陈忠和
- 吴刚 Gang Wu饰 袁伟民
- 彭昱畅 Yuchang Peng饰 青年陈忠和
- 白浪 Lydia Bai饰 青年郎平
简评
客观来说我支持改名,因为内核已经不是大家所期待看到的女排精神或纪录片。但改名后打上鲜明导演风格的同人作品而言,我给出四星。一星给这不是一部晋级打怪向体育电影,一星给全员演技在线,大姐这段虽然过于煽情(中国式伦理或人情捆绑),但人在面对选择时往往少不了所谓契机。一星给后半段的现代体育人本主张,虽然这是非议最大的部分,也是陈可辛被指夹带私货的部分,我却觉得这部分真的是香港导演个人作品标签体现,时代在变,体育运动也在职业化发展,其实我们想保留的还是那份看到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是否被感动的心情。一星给情怀,我的哭点不算低,但每次看到女排比赛时“打不死”“局点翻盘”“女子撑起 ”时还是会被感动,女排真的是从小让我最深切感动的爱国团体体育项目,没有之一。
直到2021年的中秋,我才看完这部电影。这个时间距离东京奥运会结束,也将近一月有余,中国女排大爆冷门小组赛未出线,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姑娘们哭成一团一一向郎指导鞠躬,赛后郎指导宣布卸任,算是给夺冠的故事画下另一个句点。出乎意料地是网友们对失利的宽容,比赛的输赢终于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也许正说明了体育强国的根基,不再受到一场比赛的撼动,许多代体育人的奋斗,终于铸成了国人的内心坚信。没有什么事情比体育更热血,单单是直白朴实的赛事转播,足以让人血脉喷张,镜头语言的运用加上背景音乐的加持,更是几次三番赚人眼泪,昂扬、向上,总是充满斗志;奋斗、拼搏,只为不留遗憾。
拍得很好、镜头切换很合理很有带入感。才知道女排精神说的是什么,以前一直以为是指女排队艰苦训练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精神,看了之后才体会到,原来是说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之际,运动员们为中国在国际的地位的努力奋斗精神,女排队夺得世界冠军、原来也是中国走入世界之眼的象征。想起来还是很有民族自豪感的,尤其是80年第一次得冠举国上下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赢了之后大街小巷都开始欢呼呐喊,蛮有感触的。印象很深的是郎平在指导2016年奥运会的时候问队员,为了什么打排球?不是为父母,不是为自己,是为国家。也把国家级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电影,它是一种精准的民族情绪消费,导演把精力都算计到了情节的煽动性和爱国情绪上。电影用二元对立简单粗暴的手段,把训练和比赛都处理成可以煽情和燃起热血的情绪宣泄,片中的女排比赛被简单粗暴的处理,真不如直接看一场女排比赛时更有戏剧化。因为故事的时间跨度大,故事前后的戏剧张力也割裂了,后半段直接变成《郎平传》,让她一个人对抗三十年不变的体制,营造出体制在进步的错觉。最终的女排精神成了迪士尼童话里最常见的美式主旋律——做自己,女排精神这件事前后拧巴了,却还是不得不转向新时代的女排精神这个主题上。其实电影讲的是时代进步了,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女排精神了,姑娘们做自己开心就好。供消费情绪的作品一般都没什么价值,因为这其中没有智慧,更多的是算计
比想象中的好,比赛的拍摄真的不错,很热血。比之前一些半吊子的影视剧强太多,陆毅还演过足球运动员,还有港台一批篮球的。。相比之下,这部夺冠还是强太多。能感觉到为了国家面子剪掉了很多东西。组队的时候好像借鉴了欧美的套路,很多女队员是别的运动里不出彩的。难得的是,展现了一个强大的女人想要实现一些自己的想法,就被迫进入一种与几乎所有人对立的局面,并因此被批评。其实她不是为了对立,她只是想做她认为正确的事情。但是大家对于女性的预期就是她应该顺从,渐渐大家不再关心她做的到底对不对,而是关心她为什么不听话。也表现了成功背后的男人,做为陪练没有机会,又失去做主教练的机会。从我们到我,从我到我们。也感觉到了陈可辛的心路历程。然后他,走了。去了韩国。
反对逢煽情就批判的另类政治正确,这样的题材就应该有这样的张力。陈可辛是实打实的细节狂魔与情绪大师,从袁伟民到陈忠和到郎平,三代脊梁,选的片段太过合适。前期争议很大的“和平大战”的魅力在于中国教练、中国理念与中国技术的碰撞,这就是最“中国”的女排故事,又完美地串联起女排的兴替脉络,远比单纯的胜利来得更重要。看过很多十几年前报道的老球迷表示白浪太像她妈了,陈忠和的形象没有半毛钱歪曲,而巩俐就是郎平,她的表演是精准而立体的。当然,郎平也值得这样的戏份,一把斧凿起中国女排经久不衰过去和将来的铁榔头,一个把“夺冠”两个字从一种结果上升到一种艺术的女人,值得这种精彩的铭记方式!
影片呈现出的热血感动基于故事本身,中国女排的经历本就足够精彩和传奇。那段时代记忆曾牵动过无数人的心,拍摄过程注定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演员海选、专业训练、现场还原都需要精雕细琢。郎平无疑是这条夺冠之路中至关重要的推手,力排众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带领注入新鲜血液的队伍重回巅峰。随着时代变迁,胜利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赛场上需要永不言弃,赛场外一定要尊重自己。当热爱和享受被痛苦和折磨取代,闪烁着喜悦的眼神变得黯淡无光,在渺茫的希望面前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那不如就此放手,人生并不只有这一种选择。因目标彷徨的人就此止步,有坚定信念的人继续前行。曾站在巅峰,也曾掉入低谷。没有什么黑马逆袭反败为胜,有的只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领奖台不是终点,体育路没有尽头,期待她们继续书写新的奇迹。
节奏还是不错的,没想到女排自己演自己,演技还在线,有点意外。更没想到的是那么多场比赛甚至是国际赛事竟然全拍了,我就在想外国人群演还是巴西日本的、场地中国队员外国队员,这电影没少投入啊,结果一查真的亏本了。比特效片还烧钱,也是牛波一。其实我觉得这个电影一般,因为我只是偶尔关心体育赛事,另外这可以叫郎平传了,郎平说的挺对的体育应该是开心的事,论输赢格局就小了。咱都是大国了,乒乓球霸占了这么久够本了,别欺负人家小国了,彰显大国风范嘛。尤其我最生气的是咱有些国人双标郎平,郎平教练美国赢了中国队的时候你看看那帮人的嘴脸太难看了。
2020春节档时就想去看,因为疫情没去成。后来院线时期也因故错过。这几天看奥运会排球比赛,突然想对女排的历史有更多了解。就在B站上看了。平心而论,还是很棒的。巩俐演郎导这声音也太像了吧,包括很多地方!很多地方都很催泪,最后国歌一起真的泪目了。每一代女排姑娘们都特别棒!本色出演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体验!让朱婷喊出来那段看得都想哭了呜呜呜。她俩真像母女一样啊QAQ幕后纪录片也很好,有时候花絮更有意思,可以接触到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创作理念等等。这些对观众观赏影片也有价值。
是挺像郎平传,但给人回顾一下当年的女排也是好看的,陈可辛拍年代戏特好,80年代复原场景非常难得非常棒,有伪纪录片的感觉,最后的真实历史影像不容错过。每一代中国女排,都很棒!体育精神实在是太好的题材啊!女排队员出镜实在太好了真实可感,而巩俐又恰如其分的融入,年轻郎平就是女儿白浪出演,这个演员班底太值得纪念。剧本好在体现了不同时代夺冠的难处不同,时代不同人心也不同,除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有郎指导的细腻大心脏,和那个经典的问题,你为什么打球,这个心底必须回答的问题!还有国家和个人,打球和成就整个人生的价值选择问题,陈可辛是有很强的时代感的,总把一些时代节点的关键,用一两个人,一两个时刻,敏锐表达出来。
#二刷于女排东京小组赛之后,正如电影,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电影真的很展现了不同时代女排的薪火相传。刚开始老女排那段很吸引人,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条件没有科技,纯粹靠拼搏意志和一次次挑战极限得来的胜利与荣誉,也开启了女排精神。之后在北京篇失利到里约篇崛起,对郎导的描写真的很觉,巩皇真的演的好演得像,剧情也好,不只是教练员队员的努力,更有训练方法的科学升级,看着有变化,但不变的还是女排精神的勇往直前和永不言弃。几场比赛的镜头绝了,从八十年代的首胜到里约赛场上的绝地反击,实况镜头和电影镜头的混剪绝了,让人重回那个氛围又很有艺术张力。影片更好的是,虽名为夺冠,但不只是歌咏女排的胜利,更展现了困难年代为了胜利的拼搏,低谷时对胜利的渴望和自身的突破,也很好地描写了队员教练员的心理和心态。
如果说夺冠是指中国女排夺得奥运会世界杯冠军,那么讲五连冠和雅典夺金这两段更恰当,前者是走出国门对抗,对抗美日,后者是折戟多年,主力伤缺,决赛大比分落后。如果夺冠是指个体意义的彰显,那么以郎平个人的人生经历,夺金、留洋、再归来也算合适。如果夺冠是指体育精神中的分享、进取、快乐,而不只是赢,那么则不太必要突出输赢。而本片恰恰是以输赢来带动故事节点的,主线是以郎平的身份变化为中心,副线是中国女排的历程,只讲好了郎平,没讲好女排,点到体育精神,看起来在想讲不要输赢,却没讲到要什么。“做自己”成了心理辅导的良药,每每出现在关键场合。做自己的背后有技术、战术、意识和训练的支持,这些部分在片中有体现,却没有衔接好。08年奥运女排,是中美和郎平身份的聚焦,这是有话题点的。与其讲国家队,不如讲一支校队、省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