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2001)
《人工智能》(英语: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参与制作的一部科幻电影。
剧情
世界因地球暖化而导致沿海多数地区被海水淹没,而为了抑制人口成长,怀孕及产子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制度,为了取代多数人口的生产力,机器人的发展技术也因此活跃了起来。有一天,制作机器人的科技公司运用了新技术,制造了世界第一个会爱人的机器男孩大卫,送给了同公司员工亨利,因为儿子生病而不在身边,所以亨利将他带回家陪伴自己的妻子莫妮卡,用来代替其因为绝症而进行人工冬眠的儿子一同生活。而因为大卫的外表与个性几乎与平凡男孩无异,而让原先很排斥大卫的莫妮卡开始接受了他,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
起先大卫以为莫妮卡会永远的爱他,但某一天两夫妻的真正的儿子马丁因为绝症奇蹟似的康复而从冷冻睡眠中苏醒并出院。而莫妮卡接注意力转移马丁身上,导致了大卫的失宠。大卫在某次马丁的生日派对无意间差点害他淹死在泳池中,而为了防止此事再次发生,亨利向莫妮卡提议将大卫送回机器人公司销毁,但莫妮卡对大卫仍有感情,认为此事太残忍而反对,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的性命着想,只好忍痛私自将大卫带到森林中抛弃。
为了回到自己认定的母亲莫妮卡身边,大卫与一起被扔掉的机器玩具熊泰迪一起踏上了旅程,旅途中结识了逃亡中的牛郎机器人乔。之前也从莫妮卡讲的故事中得知了木偶奇遇记中蓝仙女的传说,大卫认为蓝仙女会帮助他实现愿望──变成真正的小男孩,这样母亲就能爱他了,因此大卫改踏上了寻找蓝仙女的旅程。之后大卫随乔到达了制作大卫的公司,大卫看到很多与自己完全一样的“大卫”机器人,他无法忍受,因为他认为莫妮卡只属于他一个人,于是跳海自杀。于后被乔救起,但乔之后被警察抓走。大卫一个人乘潜水艇在海中发现了被海水淹没的一座乐园,里头矗立著一尊蓝仙女的雕像,大卫认为自己找到了,便拼命的向其请求自己想变成真正的小男孩的愿望。
大卫在潜水艇中一直请求蓝仙女,直到大卫身体的能源用完,海水也被冰冻起来。时间经过了2000年,人类已经灭亡,地球被厚实的冰层覆蓋,成为一片荒芜的冰冷世界。有一群外星人找到在海中机能停止的大卫。
他们重新启动了大卫,并希望大卫快乐,所以决定满足大卫的心愿,利用DNA再生出同一个莫妮卡(母亲)。
但再生人只能存活一天,一旦再次入眠后便不会再醒来,所以大卫与莫妮卡度过了一生中最开心的一天,实现他的愿望,在母亲的怀抱中,流泪微笑地进入梦乡。
角色
- 哈利·乔·奥斯蒙 ——饰演—— 大卫(David),主角,实验机器男孩
- 裘德·洛 ——饰演—— 乔(Gigolo Joe),牛郎机器人
- 威廉·赫特 ——饰演—— 艾伦哈比博士(Professor·Allen Hobby),大卫的创造者
- 弗朗西斯·奥康纳(英语:Frances O'Connor) ——饰演—— 莫妮卡(Monica Swinton),大卫的养母
- 山姆·罗巴斯(Sam Robards) ——饰演—— 亨利(Henry Swinton),大卫的养父
- 杰克·托马斯(Jake Thomas) ——饰演—— 马丁(Martin Swinton),莫妮卡和亨利的亲生儿子
- 杰克·安吉尔(英语:Jack Angel) ——饰演—— 泰迪(Teddy),马丁的机器人玩具熊,后来由莫妮卡送给大卫,配音
- 梅莉·史翠普 ——饰演—— 蓝仙女(Blue Fairy),配音
- 罗宾·威廉姆斯 ——饰演—— 万事通博士(Dr. Know),配音
- 凯瑟琳·莫里斯(Kathryn Morris) ——饰演—— Teenage Honey
荣誉
- 卫星奖最佳科幻片
- 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Dennis Muren, Stan Winston, Michael Lantieri and Scott Farrar
- 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提名:John Williams
- 第59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最佳男配角提名(Jude Law)、最佳音乐提名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 AFI百年电影史电影配乐提名
- AFI十大类型十大佳片提名:科幻片
参见
- 人工智能
1982年,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买下了《人工智能》的拍摄权,由于当时电影科技水准的限制被暂时搁置。到1993年,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的成功,促使库布里克根据1969年布莱恩·阿尔迪斯(英语:Brian Aldiss)(Brian Aldiss)的短篇故事《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英语: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改编了剧本,并与斯皮尔伯格探讨了剧本,委托工业光魔公司设计特效。1999年,库布里克意外辞世,斯皮尔伯格于2000年初宣布了自己的拍摄计划,并于2001年将亡友的这部未完成作品搬上银幕。影片中应用了当时最新的“实时3D电脑游戏引擎”系统和“On-Set Visualization”技术。
获得奖项
-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视觉效果 / 最佳原创音乐 - 第59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电影音乐 - 第28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科幻电影 / 最佳年轻演员 / 最佳特效 / 最佳特效 / 最佳特效 / 最佳特效 / 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导演 - 第2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9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特别版DVD - 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未来数字电影奖 - 第73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Top Ten Films - 第5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hievement in Special Visual Effects
简评
斯皮尔伯格20年前脑洞大开之作,原以为是硬核科幻,没想到内核还是“爱”。小男孩的扮演者演得太好了,从刚出厂呆呆的、被母亲启动后开始感受爱及产生嫉妒心理,到被抛弃时的可怜兮兮、一直寻找蓝仙女企图让自己变成真人的虔诚与企盼,到两千年后在外星人帮助下重新回到妈妈怀抱时那种归属感,对于一个儿童演员来说这个情感的变化很复杂但是真的演得很细腻。就故事而言,人类在AI屠宰场折磨AI,人类的邪恶与自私容不下别的物种的生存空间,但即便人类在两千年后消失了,外星人依然会惊叹“人类的天才”并愿意通过人类的基因复原人类,二者间的格局对比可见一斑。
尽管这部电影有很明显的童话架构,一个想成为人的机器,正如那位经典童话里的木偶匹诺曹。匹诺曹遇到了仙女教母帮他实现心愿,而大卫则遇见了更高文明的外星人。但还是很难说这是一个童话,电影的色彩氛围及剧情内核实在过于黑暗,从头至尾的观影情绪都非常压抑。大抵昏昏欲睡的根源来自于电影所展现的人类的愚蠢与傲慢罢,而讽刺的是结局里的小男孩,确实如机器鸭所说的活到了人类毁灭之后。此外电影过多的长镜头与bgm也有种年代性的刻意煽情,过渡全靠小男孩演技支撑着。值得称道的大概只剩下超越时代的奇观营造,霓虹灯笼罩的赛博朋克都会,洪水与冰原覆盖的曼哈顿,水下的游乐园与永恒微笑的仙女教母。关于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觉醒,似乎只有机器鸭的那句“我存在过”一笔带过,而小男孩身上更多是过分的恋母情结,不过是烧录在芯片里的爱罢了。
好固然好,但太压抑了。刚开始以为就只是一个科幻片,最后变成了一个暗黑童画。故事大致是,人类创造了人工智慧,既需要机器人,又捕杀机器人。两千年后,人类因为自然环境危机早已灭亡,更高级的人工智能统治地球,从冰封的海底找到两千年前被制造出来的唯一的一款机器人小孩,它被设定成永远要爱领养他的妈妈,却由于某些原因被他的妈妈抛弃,一生都想要得到爱的他从没快乐过。两千年后的高级人工智能为了让这个原始的机器人小孩快乐,让他妈妈复原了一天,而这一天成为机器人小孩的永恒。但...这种被设定的深沉的永恒的爱是真的爱么?这种极致到从没有过的爱也太令人恐惧了。比起机器人孩,机器泰迪熊也太可怜了。人们只当他是玩具。
全片记忆最深的是舞男Joe告别时的“I am, I was”,和人类一样在世界上存留自己的独特才超脱了自己既定的程序设计///好心疼泰迪,也好想要一只这样的熊熊,在看了最高赞的关于泰迪的长评后,更加为它感到伤心难过了///在ChatGPT的横空出世被广泛讨论的当下,有一部这样的影片让我们反思自己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ChatGPT似乎已经具有David的思维,唯一相差别的,只是一个像小男孩的躯壳。而当未来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真正走进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它呢?是像机器人屠宰场的那个主持人说的绝对理智,即不要被人工智能表现出来的人性所迷惑,还是像站台上的观众那样,让人的感性去接受它们呢?
【B-】也许是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最无趣的大制作?赛博惊悚片与家庭伦理片,尽管段落间的风格差异十分明显,但我还是觉得那些最温情最童话的部分就是库布里克所设想的,而非斯皮堡所塞入的。开场的惊悚片段落充斥着大量镜面反射与折射效果的镜头,外加诡异的配乐和最优秀的儿童表演,成功将恐怖谷效应刻入影像内。中后段则是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想象力与电影工业的狂欢,同时影像体系又是无比统一的(除了中间猎捕机器人那段)。但思想体系却又是无比割裂的,在童话与科幻间来回切换,使得故事无比繁杂,节奏极尽崩坏。无法继续探究更多深层的东西,只能停留于商业噱头的表面,靠着“熟练”的情感描写去换取观众的自我感动,而这146分钟于我而言,就真的像2000年那般漫长。
场景具有明显的库布里克风格,太空舱式的家具、梭形的门把手、太空座椅、飞船形汽车、轨道型高速公路,仿佛穿梭于《2001:太空漫游》。黑暗、压抑、肃穆、冷酷的氛围也很库布里克。个人最喜欢的场景是机器人屠宰现场,观看“人”的毁灭始终是人类的恶趣味啊,讽刺性十足。机器人被设计出来就是有目的的,他们始终是人类的工具。即便有爱,也是爱的程序,而非自主选择的爱。也就是说,David 这个机器男孩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呆板的程序。反而泰迪熊和情爱机器人更加有血有肉。电影对大部分抽象概念没有深入探讨,主旨也无宗教般的宏大,给我的感受是,用史诗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
《人工智能》是好莱坞大导演史帝文·斯皮尔伯格的一大力作,当时被称为“眼睛会说话”的童星海利·乔·奥斯蒙特领衔主演,本片上映于2001年。本片曾经是天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在70年代初非常想拍摄的作品,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木偶奇遇记》,但因为技术不足而搁置,直到90年代初,才由伊恩·沃森完成的剧本初稿梗概,不过最终库布里克还是没有拍摄这部电影,因为他于1999年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于是拍摄这部作品便交由了斯皮尔伯格来完成,于是斯皮尔伯格便改写了一遍剧本,并于2001年将它搬上大银幕,本片也可以说是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共同的作品。本片有着最为真挚的情感,是一部以情感突出,剧本细腻著称的影片。故事的主题还是讲述的关于爱这个永恒性的问题,只不过这次讲述的是人工智能所渴望的爱,无数人因为本片而落泪。9分。
【经典重看】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两位风格迥异的导演在此碰撞出特别的体验,惊悚与温情并存,怪诞之中又绽放出引人入胜的思辨色彩。这部20年前的经典在现在看来毫不过时,而片中的智能机器人至今尚未普及,不知是祸是福。也许真不能太高估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起码能延缓我们抵达末日的速度。尽管很多人对第三幕抱有不满,不过我觉得这部分的确很符合库布里克的心思。不仅在结构上与第一幕形成镜像,而且两者的身份发生了交换,机器人竟然比真正的人类更长情。这一幕应该是在讽刺人类所谓的爱是靠不住的,显然对人类的未来抱着绝望的心态,可惜竟然让斯皮尔伯格拍出了一种温情洋溢,催人泪下的情节剧庸俗感。用英国影评人的一句话来准确概括:一部关于人性的冷酷电影伪装成伤感的科幻童话。
先锋得令人惊叹,不愧是大导演的惊世之作,但作为人类不给这片子加个惊悚标签我不是很认可,恐怖谷效应屡屡发作并在那个诡异的空眼眶和男孩眼睛重合的一瞬间达到了巅峰…我没有抱着看恐怖片的预期来看它好吗…几段剧情确实有割裂感,小男孩的演技简直神乎其神,但是对“爱”的执着哪怕穿越千年,也更像是一段写好的程序,这样的索取不能完全让我感觉到“被爱”的感动,反而会让我察觉到负担…他真正活过来的时候或许反而是跳下去的时候,那才是他自主的选择,是舞男也心心念念的“存在的凭证”。人类固然可鄙,但我以为真正的永恒应该发自肺腑,而非不知所起,所以才不知所终。以及上帝视角的话,全剧最好的机器人必然是我可爱的泰迪熊会自己缝自己的有情有义毛茸茸谁又能不喜欢呢
犹记得以前小学至初中常去的一家新华书店里,经常能在其音像区看到本片的DVD9版本,忘不了它的封面。补完后发觉,算是一个融合了库布里克原构思和斯皮尔伯格一贯那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的故事;能称得上两位伟大的导演合作出来的作品(还是很可惜库布里克没能看到本片上映)。裘德洛角色那一句“I am, and I was”真的是既扎心又足以震撼观众的一句台词。结尾虽然显得过于童话化了些,但是结合整个故事基调,是个我个人能接受的相对比较完美的结局了。2001年就能出这么一部深入探讨人类如何同高智能AI相处的电影不得不让人佩服主创们,哪怕二十年后再看还是觉得超前。
据说是来源于库布里克的剧本我也没有考证到底哪一部分是忠实原作,就觉得整个影片中段的剧情都很套路化,完全在预期内发展。中后期影片慢慢过渡到童话气质,科幻和童话的结合本来是蛮有新意的,可惜这一part的故事也很无聊冗长。视听倒做得极其漂亮,抒情段落一律是暖洋洋的大光圈,柔和的轮廓光,男孩一声一声的妈咪简直能把所有人的心都唤软了。如果说这部片子还算成功的话,很大程度上也该归功于奥斯蒙的表演,一个形象如此契合我见犹怜的演员完全能起到成就一部片子的灵魂作用。故事推不动就直接换到2000年后这个想法还挺有意思的,但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再也入不了戏了,不再代入小男孩的视角便越来越觉得这份爱奇怪,看到结尾甚至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爱是具有毁灭性的,它也是指向自身的,也就是说望向被爱者的目光也期待对方以相似的方式回应自己,大卫之爱并不是博爱或者是牺牲式的,他的爱之中掺有自私的元素,这让他的爱成为真正的爱——人类的爱。因而,与其说这是一个AI学会爱的故事,不如说是AI找到自我的故事,这个寻找自我之旅要借助一个他者(她激发他的欲望,让想象界打开缺口)来完成。廉价的水泥玩偶蓝仙女在时光的侵蚀下粉碎,为的是召唤出真正的蓝仙女,帮助匹诺曹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而借由宇宙蓝仙女所构造的幻景(大卫进入了完全自洽的想象界),他也能让故事就此终结。叙事节奏太乱,为了视觉效果和戏剧性加入了很多杂乱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