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1997)
《天堂的孩子》是1997年伊朗拍的一部家庭戏剧电影,由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电影的内容是关于一对兄妹的冒险故事,由一双丢失了的鞋子引发。1998年,这部电影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评分:9.2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编剧:马基德·马基迪
主演: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 法拉赫阿米尔·哈什米安 / 巴哈丽·西迪奇 / 纳菲丝·贾法-穆罕默迪 / 费雷什特·萨拉班迪 / Dariush Mokhtari / 克里斯托弗·马利基
类型:剧情 / 家庭 / 儿童
片长:89分钟地区:伊朗
语言:波斯语
影片别名:天堂的孩子 / 小童鞋 /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上映:1997-02-01(曙光旬国际电影节)
IMDb:tt0118849
情节
影片一开始,阿里去鞋匠那里取他妹妹扎赫拉的粉色鞋子。在小妹妹无人照看的情况下,阿里又去杂货店买土豆。当阿里心事重重的时候,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捡起了鞋子,以为是垃圾,就把鞋子藏在了包里拿走了。阿里发现鞋子没了,就发了疯地去找,阿里以为鞋子被丢在了箱子中,在杂货店找的时候还撞倒了一篮子的蔬菜,遭到了杂货店人的驱赶。
阿里的家位于贫穷的南部德黑兰 地区,并且有经济方面的困难,因此阿里不敢告诉家人关于丢鞋子的事情。由于阿里家已经连续五个月没有交房租了,房东开始与阿里的妈妈争论,另外,他们还欠着杂货店老板的钱。阿里告诉了妹妹关于丢鞋子的事情,求妹妹不要告诉妈妈,妹妹同意了。那天晚上,阿里的爸爸责骂了阿里,因为妈妈在生病的时候阿里没有在旁边照顾。在此期间,妹妹正在做作业。后来,他们想出了一个方案,共用阿里的匡威运动鞋:妹妹早上穿着鞋去学校,中午还给阿里,这样阿里就可以去上学校下午的课了。阿里在学校的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老师奖励给所有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每人一只金色的钢笔,为了弥补丢掉妹妹鞋子的过失,阿里把钢笔送给了妹妹。然而,由于交换鞋子,阿里迟到了三次,虽然每次去上课的时候阿里都是很努力地奔跑。第一次迟到,校长并没有责备他,第二次迟到,校长警告了阿里,第三次迟到,校长要求阿里离开学校,并且让当时正在工作挣钱的阿里的爸爸把阿里领走。阿里的老师看到阿里哭了起来,就劝说校长,因为阿里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希望校长可以给阿里一次机会,让阿里能够继续回到班里上课。
一天,妹妹扎拉注意到丢失的粉红色的鞋子被另外一个女同学罗亚穿着。下课之后,扎拉秘密地跟着罗亚回家。后来她去喊阿里,和她一起进行秘密跟踪,当他们发现罗亚的爸爸是一名清洁工,而且是个盲人,他们就决定离开了。后来,罗亚在班里取得了好成绩,罗亚的爸爸就给她买了一双蓝色的鞋子并且扔掉了扎拉的那双。当扎拉看到罗亚不再穿以前的鞋子的时候,扎拉感到非常吃惊也很沮丧。
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阿里的父亲去购买了一些园林设备,然后和阿里一起去北方德黑兰的富人区找园艺方面的工作。他们去了很多地方,阿里的爸爸说话有些结巴,阿里就很卖力地帮爸爸说话,但是他们还是没有找到一份工作。最后,他们到了一栋宅邸,里面住着一个名叫阿里雷扎的六岁小男孩儿,还有小男孩儿的祖父。阿里和阿里雷扎一起玩耍,阿里的爸爸开始在这工作。阿里的爸爸忙完工作之后,阿里雷扎的祖父非常慷慨地给了他很多劳务费,这让阿里的爸爸既惊讶又兴奋。回家的路上,阿里向爸爸提出扎拉应该有一双新鞋子了;爸爸说买双新鞋子是个好主意;然而,他们的喜悦是那么地短暂,他们的自行车刹车失灵了,爸爸被撞伤了。
之后,阿里得知了一个由多个学校参与的儿童5公里赛跑比赛;三等奖是为期一周的暑假露营活动和一双运动鞋。但是让阿里感到失望的是,在他艰难地冲向终点的时候,他竟然意外地获得了第一名。阿里沮丧地回到家里,妹妹扎拉正在等他的消息。正当阿里准备告诉妹妹他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的时候,妹妹被他们的母亲叫走了。在另外一个单独的场景中,有一个快速的镜头,内容是阿里的爸爸骑着自行车回家,在爸爸的购物袋里面有一双白色的鞋子和一双粉红色的鞋子。在最后的场景中,阿里非常沮丧,他的运动鞋在比赛过程中磨破了,他把自己赤裸、已经起了水泡的双脚浸泡到水池里面。这部电影的某些版本还包含了一个后记,在后记里面,阿里最终在赛车生涯中取得了胜利。
制作
影片在德黑兰拍摄。为了捕捉到更现实的城市场景,影片进行了秘密拍摄。制作成本估计有180000美元。
关键评论
1997年2月,《天堂的孩子》在德黑兰晨曦电影节首映,并且获得了许多国家电影奖项。1999年1月22号在美国上映,在美国的总票房是933,933美元。全球总票房是1,628,579美元。
人们对这部影片普遍持高度肯定的态度。一些评论家把这部电影与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进行了比较。当然也存在一些负面评论,有人评论说影片的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并且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罗杰·埃伯特在芝加哥太阳时报上评论说这部电影是近乎完美的儿童电影,与美国的儿童娱乐节目相比较,电影没有愤世嫉俗的态度,也没有油嘴滑舌的少年儿童,电影只是洋溢着单纯的善良和纯洁。
1998年,这部电影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电影,颁奖时输给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天堂的孩子》在美国的主要收入来自提名被公布之后。由于获得奥斯卡提名,这部电影开始闻名于世界,1999年至2001年之间,电影在欧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上映。同时,电影在众多电影节成功上映之后获得了很多奖项,有晨曦电影节、世界电影节、新港国际电影节、华沙国际电影节和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另外它还参与了1997年美国电影协会的大奖竞争。
新加坡导演梁智强和他的妻子在观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被电影里面孩子们的单纯善良和纯洁无暇的爱深深地感动。受到电影的启发,梁智强在他的2002年的电影《小孩不笨》中探索了新加坡少年们面临的一些问题。继《小孩不笨》获得了成功之后,他决定把《天堂的孩子》进行改编,背景是新加坡的环境,并且对亲情和友谊进行了强调。
获得奖项
- 第20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获奖:美洲大奖 / People`s Choice Award /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马基德·马基迪 Majid Majidi导演
- 默罕默德·阿米尔·纳吉 Mohammad Amir Naji饰 阿里父亲
- 法拉赫阿米尔·哈什米安 Amir Farrokh Hashemian饰 阿里
- 巴哈丽·西迪奇 Bahare Seddiqi饰 妹妹
- 纳菲丝·贾法-穆罕默迪 Nafise Jafar-Mohammadi演员
- 费雷什特·萨拉班迪 Fereshte Sarabandi演员
简评
看哭了。拖了十来年都没看,之前看影评说很苦,以为会讲中东小孩苦难人生那种,没敢看。今天终于补完了。很感人,但非贩卖苦难的电影。全片都是真正以小孩视角与心态在讲述孩子的故事。90年代的伊朗,部分地方建设比90年代的中国部分地区还要好,但显然贫富差距巨大。 当9岁的小男孩弄丢了妹妹反复修补的鞋子,于他而言天都塌了。跟妹妹每天共享一双鞋飞奔交替上课。大眼睛随时噙着泪,迟到会被退学。当终于找到妹妹鞋子的下落,两个孩子因为深知贫困的艰难,并没有找另一个父亲是盲人的小女孩还鞋子。而那位小女孩,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捡到哥哥送妹妹的奖品笔时,主动归还。那瞬间,两个小女孩的笑容,是孩子最纯洁的快乐。 哥哥为了给妹妹要到鞋子,参加马拉松想要获得季军,结果最后拿了冠军。虽然贫困,但两兄妹相亲相爱,真的很美好。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感受是那两个小孩的眼睛,那眼睛是如此的清澈,似乎眼睛里有满天星辰,总之这部电影因为这眼睛,让我看的十分入迷,也十分疼爱这两个孩子。小小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难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一直保持善良的家庭,怎么会不打动人心呢电影对贫困的描写,可以说非常细致啦,由于家里人没钱,一双鞋子补了多次,买土豆也只能买小的,鞋子丢了,也不可能买,这一切现象,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感人的很舒服,是那种不是刻意的感人。多次看后发现,觉得其实电影导演应该是个很会克制自己的人吧,电影没有多特意的去煽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客观的拍摄视角,我想这是导演对观众们最好的尊重吧!像这种很温暖的电影,在给人治愈的同时也一定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吧!
“《小鞋子》的英文片名《天堂里的孩子们》,犹如一首诗行,又如同一段反讽。故事中的一对小兄妹:阿里和莎拉,聪慧、善良,善解人意而天真无邪,如同天堂中的孩子;但他们同时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底层极度贫穷的生活的重负,早早地经历着现实的磨难。影片的情节主部是一件似乎微乎其微的小事:哥哥阿里无意中丢失了妹妹莎拉的一双早已破旧不堪的小鞋子;但那是妹妹惟一的鞋子,失去了它莎拉便不能前去上学。他们不敢向父母道出真情——不仅是惧怕惩罚,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母亲卧病、负债累累的家庭根本无力购买一双新鞋子。于是,这微末的小事,便成了孩子们世界中真正的灾难与困境。他们以孩子的纯真和孩子的智慧尝试挽回这灾难,挣脱这困境。整部影片便充满了孩子们令人辛酸的徒劳的挣扎。”读了戴爷的电影批评
鞋匠永远脏脏的,衣服破破的。我小时候村里一直有个鞋匠,后来去城里念书很少回去了,有一次我又看到他,有点可怜他,让爸爸拿着我几双脱胶的鞋子让他去修。但是他太实诚了,他用胶水粘住以后,还用针给我缝了一圈。我......反正当时我怕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就再也没有穿过。这个职业该消亡了吧,也没有人会这么节约了,鞋子烂了补一补再继续穿。没伞的孩子就得一直跑。让我想到何以为家。救命啊,唯一一双鞋,一只还要掉到阴沟里去。编剧,我劝你善良。善良的人没鞋穿。自己不穿也不把鞋子要回来。父亲看到大别墅自卑,才会说不出话来。还笔时候的笑我被融化了。人生啊你有时候追求的到头来也求不得,但生活总会给你意外之喜。真好,要是现在的人都跟以前的人一样善良该多好。
印象里是第一次看伊朗电影,甚至对伊朗的文化完全不了解,只知道他在那块地处欧亚非交界的争端世界里。剧组感觉并不是很富裕,总共就是4,5个常用的场景,最大的应该就是4公里翻山越野跑了,但是可以感觉到拍摄的很用心,基本上把整个的故事的核心矛盾都表现出来了。在贫富差距如此大的那个年代,两位小朋友都很懂事,也善于从困苦的生活中坚持自我向上(学霸啊)。最后其实并不能算遗憾,爸爸已经给他们俩都买了新鞋子,多温馨啊,希望他们的生活一天天地变好。片中别墅土豪儿子和哥哥玩耍那段,既是阶级矛盾最锐化的点,却亦是两者之间最柔和的点——正是因为孩子没有阶级意识,才只知道同龄人之间玩耍的快乐。看着妹妹追逐落水的鞋子真的很心酸。故事并不是没有把结尾拍全,而是结尾给了人们莫大的勇气和希望,活下去,奋斗下去!
看着哥哥妹妹同穿哥哥的一双旧运动鞋,他们默契配合,没让爸爸妈妈知晓,也知道家境经济的窘迫,对他们很同情。小鞋子应该是什么的象征,是属于兄妹的一段特殊时光。当妹妹没有她自己的鞋子时,她会渴望一双独属于自己的小鞋子,她害怕周边人发现她穿着一双不合脚的运动鞋,也许就是越缺少什么,我们就越渴望什么。看着两个孩子的模样我感到很心酸,但是好喜欢他们亮闪闪的大眼睛,仿佛有着无穷的积极的力量。希望孩子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们作为庇护者,理应为之创造更好的世界,更好的生活条件以及精神慰藉。
特点很鲜明的一部电影,拍摄手法很吸引人,几乎是不加修饰的质朴,完美的突出孩子的纯真无邪,小孩的脸和鞋和鱼的特写偏多,长镜头的运用很有特色,固定机位的拍摄让观众有极强的临世感,适时的推镜(演员表情以突出内心)拉镜(大城市中主角的渺小感)的处理,主观客观视角的转换,富人区楼房的仰角拍摄,都无形之中将影片想表达突出的对比放大,漂亮单纯而无邪的孩子跟与年龄不匹配的疾苦贫穷,无限放大观众的怜惜,足以看出导演的功底,大道至简,色调真实舒服,有种胶片感。至于情节方面,紧凑而不显拥急,一个接一个的小事故推动情节的发展,自然而不唐突。好电影,没有伞的孩子要不停奔跑。
看了真的泪目了。家里贫苦,小男孩给妹妹补破烂的鞋后,买菜赊账时丢失了。委屈与落泪,不敢和大人说,对,只是丢失了一双破旧的鞋子。男孩送铅笔利害分析才止住妹妹的控诉和伤心。妹妹开始换着穿哥哥鞋上学。看到同学的好鞋子,哥哥等鞋次次吃到,两人每天拼命重复奔跑画面。鞋子大掉阴沟里,妹妹的极力奔跑却每每够不着。不理解,抱怨,委屈,各有难处。哥哥因长跑第三名奖品为跑鞋,去恳求参赛,比赛中努力奔跑,第三名时被人推倒在地,为了妹妹的鞋子,自己的许诺,还有很多小心事,拼了命的坚持和努力,在一堆人中勉强拿到第一。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不是他的目的,回家看着妹妹失望的表情,烂底的布鞋,只有金鱼绕着他。极度的悲落与空洞。电影用了很多的强烈生活条件对比,增加了故事和泪目感,拍摄很普通,却很真挚的感受冲击
两位小演员的表演都蛮到位的,尤其是阿里,他对于这种委屈、可怜的面部表情拿捏得很好。但奈何剧本太差了,很多地方为了煽情而煽情,有些做作,有些强行,让我们的小演员一而再再而三用一双无助的眼睛凝视镜头,以至让人有些厌烦,总有别的方法的,你说说话也好,别只会装可怜啊。另外能看出来想要表现贫富的差距,但最后也只是停留在小鞋子这件事上,很表面。不太明白这部电影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能是我的问题吧。也可能像高赞所说“成为经典是靠人们摸着心评价的,不是片子本身有多好”。然后针对“没钱不要养孩子”这个话题,我觉得,穷人无论在哪里都是生活得很艰难,穷人可以生孩子可以养孩子,但也要量力而行,纵使穷也并非地狱,愚昧的人才是真正不应该养孩子,因为他们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灾难,亦如活在地狱。
把第三世界的普遍苦难转移为孩子的内心体验,通过小孩子的遭遇来展现社会现实,是伊朗电影的特点之一。伊朗同样有着相当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如何规避审查制度中关于政治、宗教、社会等诸多禁忌的因素,儿童电影似乎成了最佳答案,《小鞋子》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处处都寻求温情的情节设计,或许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这让我联想起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没有恶人,只有厄运。“矫揉造作的辛酸温馨,显得十分刻意,一点都不自然。另外,在体现贫富差距的桥段里,没有一点新意,也没有一点震撼,仿佛编剧只是让父子俩单纯地从城中村走进了别墅区而已。但以上说的这些,或许恰好也是本片既叫好又叫座的原因。
刚看完逃离德黑兰再看小鞋子还真是………如何能打差评!台词翻译挺Bible体的(只是我没看过古兰经译本),没有夸张的戏剧成分,所有的细节和温暖全都在默不作声的同时和盘托出。《小鞋子》随便换个国家都拍不了,妹妹萨拉看到另一个小女孩穿了她的鞋子那段真的难过又纠结,若是漂亮国来拍,铁定冲上去就开始干架理论哪怕我穷我也必须捍卫我的财产权(开个玩笑),但是萨拉一直温和地观望着,羞赧却不怯懦,而在发现了女孩家条件也很差后做出既往不咎(肯定也猜到了女孩不是故意的)而又善意的隐瞒,这其实是另一种更伟大的勇气。至于阿里最后的赛跑不能说是多惊心动魄,只是久违地从英美的文化和审美霸权之下逃出来呼吸一下“边缘文化地带”的清新空气真的是很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
我时常因为它会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相信每一个在不足、集体之下生活的人都会心酸难忍。小鞋子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之后将伊朗儿童电影推向了高峰,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儿童视角,更融合了叙事表达,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的个体联系在了一起。批评、忽视、作秀的工具、荣誉的桂冠,只有在两个小孩对视一笑,放弃找回那双鞋的时候突显动人。金鱼缓缓地围绕着阿里的双脚,一个神性的时刻已经送上了对它的赞扬和祝福。如果说在严苛封闭社会之下,儿童片隐喻十足的话,我宁愿让它单独地成为一个成人童话,一切政治的解读都是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