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2007)
《曾经》(英语:Once,香港译《一奏倾情》,台湾译《曾经。爱是唯一》)是一部2006年爱尔兰音乐电影。由爱尔兰摇滚乐团「The Frames」前贝斯手约翰·卡尼编导,《The Frames》主唱与吉他手葛伦·汉瑟和捷克女歌手玛琪塔·伊葛洛瓦主演。该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失意于现实生活中的陌生男女,在一次意外的相遇之后,发现两人都对音乐有着共同的爱好,随后为之合录了一张音乐专辑。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生活的方向与勇气,然后各自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电影中的音乐除了一首外,其它皆由汉瑟与伊葛洛瓦共同创作、编写、演唱。
剧情
男主角是一名在都柏林街头卖艺的小伙子。他不会弹奏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以赚观众缘,反而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无法自拔,丝毫不会受到身边环境的打扰。
然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傍晚发生了变化。当男孩猛然发现一个女孩站在自己面前、瞪着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自己时,他并不知道她站在这里有多久了……当时他正在弹奏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那是他自己创作的,为了纪念一段伤心的往事。女孩发现了男孩询问的眼神,突然发问:你是不是心碎过,所以为她写了这首悲伤的歌?卖艺的男孩吓了一跳,他从没见过这么大胆的女孩,但是他自己也承认,这个女孩看透了他的心。随着交谈的深入,女孩得知男孩白天的工作是吸尘器的修理工,她兴奋地大叫了一声--她正好有一台坏掉的吸尘器需要维修。
两天以后,她将吸尘器拿到男孩父亲开的修理店中,女孩告诉男孩,自己是来自于捷克的移民,平时以卖花女的形象示人,其实她一直没有放弃古典钢琴的演奏。可她买不起钢琴,一位好心的乐器行老板,允许她每天在午饭时间去他的店里弹奏一个小时的钢琴……女孩将男孩领到她妈妈的家里,男孩惊讶的发现,女孩还有一个两岁的女儿,是一个单亲妈妈。
在女孩每天都要消磨一小时的乐器行里,她和男孩第一次有了共同演奏的机会,他是主弹,而她是伴奏。男孩发现女孩在伴奏方面的天分极高,当门德尔森的音乐从她指尖流淌出来时,再配以那柔软、脆弱的嗓音,竟然一下子变成了一首伟大的伴奏曲--男孩在女孩的启发下,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涌出,而爱情也随之萌芽。
后来,一名贝斯手和一名鼓手分别加入到男孩和女孩的行列中,他们组成了一个乐团,由于成员的默默无闻以及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受到一位知名音乐制作人的嘲讽。然而,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个以男孩为中心组建的乐团就改变了那位音乐制作人的态度,最终获得了相应的尊重。
角色
《曾经。爱是唯一》的特色,就是没有替角色命名。
- 葛伦·汉瑟饰演男孩 (Guy)
都柏林街头艺人,有着歌唱梦想却无法实现。
- 玛琪塔·伊葛洛瓦饰演女孩 (Girl)
捷克移民,因生活压力移民到都柏林卖花维生,幻想着拥有一台钢琴。
- 比尔·哈奈特饰演男孩的父亲
男孩的父亲,与儿子共同生活。
制作
两位主角葛伦·汉瑟、玛琪塔·伊葛洛瓦都并非专业的演员,而导演约翰·卡尼,则是《The Frames》前贝斯手,而后退居执导幕后的工作。卡尼向自己的朋友蒐集街头表演的趣闻,并且为电影配乐,男主角则倾向由斯里安·墨菲主演。墨菲在尚未投入电影圈前是一名差点签约摇滚音乐家,另外他也准备担任影片的监制,但是墨菲并不希望与无演艺经验的伊葛洛瓦合作(当时她为17岁),也不希望演唱汉瑟的歌曲,因此推掉了工作,其他原本预计担任的监制也在缺少财务来源的情况下随墨菲离开。卡尼于是转向汉瑟,而他曾经接下一份演戏工作,在1991年电影《追梦者》当中演出。最初汉瑟并不情愿,害怕无法胜任工作,不过在他得知电影是一部低预算而且是自己相当熟悉的题材时,他便欣然同意了。导演卡尼事后讲到:「我最初希望能请到好演员不过不需要唱好歌,但是随后我领悟到需要请到好歌手但是不需要很会演戏。
《曾经。爱是唯一》为低预算电影,预算约为13万欧元 (折合美金约16万,新台币约500万),四分之三左右的资金由爱尔兰电影协会资助,另外也有导演卡尼自己捐出的钱。卡尼还将自己的薪水分给两位主角,并且承诺若电影很成功将会分红给所有的幕后工作人员。在与基本剧组的17天拍摄当中,剧组利用天然日光以及朋友们的房子来省钱。举例而言,影片音乐派对的场景,就是在汉瑟的公寓中拍摄,并且请到汉瑟的朋友担任客人,汉瑟的母亲凯萨琳·汉瑟 (Catherine Hansard)演出独唱歌手。在都柏林街道片段中,剧组使用远摄镜头拍摄,也因此许多行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入镜,而非专业的演员们也因此减缓不少压力,甚至当场即兴演出。
汉瑟与伊葛洛瓦在现实生活中也成为了情侣,很有可能是在拍摄或是北美宣传时日久生情,《娱乐周刊》报导:
“ | 两位彼此在剧中相爱的演员,事实上在2006年1月于都柏林拍摄时就很自然的擦出火花。「我和她相恋也一段时间了,不过我还是试着告诉自己她是个孩子。」葛伦·汉瑟说道,37岁的他与小他18岁的合演演员玛琪塔·伊葛洛瓦交往。「我们的感情随着珍贵与私密的回忆加温。」 | ” |
两位真实世界的情侣虽然在电影中没有完美结局,不过汉瑟曾在采访中说过:「电影公司曾要求我们在结尾接吻,不过我并不想炫耀这件事。」汉瑟还向《娱乐周刊》透露,当伊葛洛瓦剧中的角色以捷克语对汉瑟说出没有字幕的「我爱你」时,他就像剧中的角色一样,不懂其中的意思。
汉瑟与伊葛洛瓦都在采访中说过不打算往演艺路线发展,伊葛洛瓦叙述她在剧组面前会紧张,「我想我并不会是一个好演员。」伊葛洛瓦说道。汉瑟则说这应该是他唯一的一部电影,「拍电影就像过著不一样的生活。」
原声带
曾经。爱是唯一电影原声带 | |
---|---|
葛伦·汉瑟、玛琪塔·伊葛洛瓦的原声带 | |
发行日期 | 2007年5月26日 2007年10月9日 |
类型 | 原声带 |
时长 | 43 分钟 |
唱片公司 | 新力博德曼 |
制作人 | 葛伦·汉瑟 |
评价 | |
音乐介绍大全 5 连结《滚石杂志》 5 连结SoundtrackNet 5 连结 |
《曾经。爱是唯一》电影原声带于2007年5月26日在爱尔兰地区发行,并且成为销售排行榜第20名。5月22日于全美地区发行,至6月1日已经占据原声带销售榜上第10名,到7月11日在全美销售超过54753张。台湾地区于2007年10月9日由新力博德曼代理发行。
《曾经。爱是唯一》电影原声带获得两项葛莱美奖提名,包括最佳影视媒体类歌曲原声带奖、最佳最佳影视媒体类歌曲,以及1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另外电影原声带也获得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音乐奖。
《曾经。爱是唯一》电影原声带歌曲大多出自于《The Frames》专辑《The Cost》以及汉瑟与伊葛洛瓦合作的专辑《The Swell Season》。其中奥斯卡原创歌曲奖入围歌曲《Falling Slowly》,由于先前已经收录在《The Swell Season》专辑,而被人质疑入围的资格。对此,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音乐委员会解释,由于本片属于长时间制作电影,因此配乐者在当中的其他场合中演唱并不违反入选规则。本原声带之中唯一特例的歌曲《Gold》,是由爱尔兰歌手佛格斯·欧法洛所写,而非汉瑟与伊葛洛瓦演唱。
音轨
- 《Falling Slowly》-4:04
- 葛伦·汉瑟、玛琪塔·伊葛洛瓦共同作曲演奏。
- 《If You Want Me》-3:48
- 玛琪塔·伊葛洛瓦作曲,葛伦·汉瑟、玛琪塔·伊葛洛瓦演奏。
- 《Broken Hearted Hoover Fixer Sucker Guy》-0:53
- 葛伦·汉瑟作曲演奏。
- 《When Your Mind's Made Up》-3:41
- 葛伦·汉瑟作曲,葛伦·汉瑟、玛琪塔·伊葛洛瓦演奏。
- 《Lies》-3:59
- 葛伦·汉瑟、玛琪塔·伊葛洛瓦共同作曲演奏。
- 《Gold》-3:59
- 佛格斯·欧法洛作曲,非汉瑟与伊葛洛瓦演唱。
- 《The Hill》-4:35
- 玛琪塔·伊葛洛瓦作曲演奏。
- 《Fallen from the Sky》-3:25
- 葛伦·汉瑟作曲演奏。
- 《Leave》-2:46
- 葛伦·汉瑟作曲演奏。
- 《Trying to Pull Myself Away》-2:39
- 葛伦·汉瑟作曲演奏。
- 《All the Way Down》-3:39
- 葛伦·汉瑟作曲演奏。
- 《Once》-3:39
- 葛伦·汉瑟作曲,葛伦·汉瑟、玛琪塔·伊葛洛瓦演奏。
- 《Say It to Me Now》-2:35
- 葛伦·汉瑟作曲演奏。
评价
《曾经。爱是唯一》在烂番茄网站的评价中拥有97%的新鲜度。在Metacritic网站中也有88分。IMDb的观众投票则有7.9分。《芝加哥太阳报》影评专家罗杰·艾伯特给予4颗星满分,《芝加哥论坛报》影评人麦可·菲利普斯同样给予高分并且名列2007年最佳影片冠军。
- 「它让你静静等待着最棒的结局,但是结局却不如你想像,即使最后是对的,你却回味无穷。」-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芝加哥太阳报》)
- 「年度最迷人的影片,21世纪的《相见恨晚》,20年来最棒的音乐剧!」-麦可·菲利普斯(Michael Phillips,《芝加哥论坛报》)
- 「一个名为《曾经。爱是唯一》的小电影让我即使在休息之余能够得到灵感。」-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berg)
十大影片
《曾经。爱是唯一》被多位北美影评人选为2007年最佳十大影片。
冠军-纳森·雷宾(Nathan Rabin,《A.V.俱乐部》)亚军-大卫·杰曼(David Germain,《美联社》)亚军-凯文·库斯特(Kevin Crust,《洛杉矶时报》)亚军-凯尔·史密斯(Kyle Smith,《纽约邮报》)亚军-尚恩·雷米(Shawn Levy,《奥勒冈人报》)季军-克里斯提·列迈尔(Christy Lemire,《美联社》)季军-坦沙·罗宾森(Tasha Robinson,《A.V.俱乐部》)殿军-基斯·菲普斯(Keith Phipps,《A.V.俱乐部》)第五名-安·霍乃戴(Ann Hornaday,《华盛顿邮报》)第五名-戴森·汤普森(Desson Thomson,《华盛顿邮报》)第五名-诺尔·莫瑞(Noel Murray,《A.V.俱乐部》) | 第六名-艾拉·泰勒(Ella Taylor,《洛杉矶周报》)第七名-克劳狄亚·浦格(Claudia Puig,《今日美国报》)第七名-丹那·史蒂文斯(Dana Stevens,《石板杂志》)第七名-史考特·陶比斯(Scott Tobias,《A.V.俱乐部》)第八名-莱安·雷西、瑞克·葛洛(Liam Lacey and Rick Groen,《环球邮报》)第八名-欧文·葛莱柏曼(Owen Gleiberman,《娱乐周报》)第八名-史蒂芬妮·夏克瑞(Stephanie Zacharek,《沙龙杂志》)第九名-乔·摩根史腾(Joe Morganstern,《华尔街日报》)第九名-甘迺迪·杜伦(Kennedy Turan,《洛杉矶时报》) |
票房
《曾经。爱是唯一》在全美地区票房约900万美元,尤其是在上映后第二周,以独立制片电影在上映戏院平均有将近3万1千美元的票房收入,攻占榜首。目前全球票房约1600万美元,就一部低预算的独立制片电影来说,相当成功。
音乐剧
《曾经。爱是唯一》被改编成音乐剧于2011年12月6日在纽约外百老汇剧场工作坊初演,2012年2月28日移师百老汇公演。该剧好评如潮,获多达十一个2012年东尼奖提名,并夺得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及最佳音乐剧男主角等八个奖项。
《曾经。爱是唯一》在美国地区最初于2007年日舞影展放映。同年3月23日于爱尔兰地区上映,5月16日于美国地区两家戏院上映。台湾于2008年7月18日上映。 《曾经。爱是唯一》佳评如潮,获多项电影奖项,多位影评人将其评选为2007年最佳十大影片。《曾经。爱是唯一》的预算为13万欧元,但全球票房收入已超过1千万美元。影片获得2项葛莱美奖与1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单曲《Falling Slowly》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获得奖项
- 第24届圣丹斯电影节
获奖:观众奖-世界剧情片
提名:评审团大奖-世界剧情片 -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原创歌曲 - 第10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Best Foreign Independent Film - 第23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Best Foreign Film
- 约翰·卡尼 John Carney导演
- 格伦·汉塞德 Glen Hansard饰 街头艺人 Guy
- 玛可塔·伊尔格洛娃 Markéta Irglová饰 卖花女 Girl
- 杰拉德·亨德里克 Gerard Hendrick饰 主音吉他手 Lead Guitarist
- 休·沃尔什 Hugh Walsh饰 鼓手蒂米 Timmy Drummer
- 玛塞拉·普伦基特 Marcella Plunkett饰 前女友 Ex Girlfriend
简评
“跟我去伦敦吧,我在那里有超大的别墅,我们有一支很棒的乐队。” “我可以在里面做伴唱”“和弹钢琴!”“那我能带上我的妈妈吗?”…“我们该回到工作上了。”依旧是司空见惯的剧情。一个因音乐而起的相遇,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但我还是享受且沉醉其中,也许是那些和音,那些和弦,那些鼓点,将平庸和遗憾模糊。没有结果的noor-oh-tebbe,但人不就活那几个瞬间嘛,就让浓烈,去填补这段关系必将缺乏的长度与跨度。
一个温情故事,虽然简单平淡,但是情感真挚。男主是否能成功,没有给确定的结局,影片最后的留白,像是所有有梦想的人一个答案:不管是否能成功,你只需要尽管去尝试。曾经感情的伤痛不应该成为自己的桎梏,你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一件事,促使你学会释然、成长、找到自己、勇敢追梦的培养剂。和《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不同的是,片中两人的处境都很落魄,像很多有艺术梦想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人一样,他们那份对音乐的热爱使他们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慰藉。影片运用大量手持镜头拍摄,像是DVD般的镜头质感,展现了真实感的同时暗示着这也会成为他们的曾经。尽管如此,未来如何,还是看现在怎么选择。
.0故事过于单薄,人物过于简单。在叙事上十分没有诚意,只是强行使用音乐营造出的“罗曼蒂克”的氛围,与同为约翰卡尼作品《Begin Again》大相径庭。故事过于幻想化了,导演想要表现的浪漫和现实的冲突矛盾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故事并不打动人,内容上的空乏没能很好地使用形式弥补,除了音乐以外,镜头、剪辑、调度…各方面并不理想,唯有表演可以稍加称道,作为本片的一个加分项。
粗糙的镜头语言随便拉一个电影学的大四学生都拍的比这好,但这部片子就是牛逼,太有力量了,感觉就像主角的破吉他的吉他弦一样没剪然后呲了出来,随便一扫一首伟大的电影配乐就出来了。把导演的三部曲看完了,倒叙,简直快膜拜了,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最粗糙的镜头语言,最简单的和弦编配,然后这是我认为三部里面最具有冲击力的,每一部都有一段令人深刻的的镜头,once里面毫无疑问的就是回家路上写词的长镜头。再次膜拜。
是一部很美的爱情电影,《曾经》(ONCE),由约翰·卡尼编导,格伦·汉塞德、玛可塔·伊尔格洛娃主演,讲述了一个街头歌手和一个卖花姑娘因音乐结识、彼此爱慕,但最后两人又分别,各自走向自己的人生的故事。电影被誉为“最美的音乐电影”。If You Want Me这首歌由女主角演唱,那一刻她从便利店买完电池边走边唱,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快来听吧。
叫爱情片应该是他们俩写给爱人的歌,而不是他们的而爱情,本就有各自喜欢的人,才华和欣赏让他们在人来人往的街道看见对方,这份友情很美好了。全片手持摄影,虽然中间那段男主和女友相处的MV太漂亮,这个操作还是有些难受,你可以用主观镜头,但肉眼在身体移动中也不会产生这种摇晃感,不舒服,也没有镜头的意义,而且这种故事也不需要通过手持来增加真实感,本身就是很漂亮的故事。那就只有两个原因了:一是没钱,二是不一样的气质。
这片子给人的感觉很自然很舒服,观影时有点像在看音乐人的纪录片。如果你是音乐发烧友,那你可能会很享受。不过对我这种重视剧情的观众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音乐占比那是相当重,感觉剧情和爱情都可以靠边站了,幸亏音乐还是可以的,完全不会让我讨厌,甚至一些歌还是不错的,否则比较难以坚持看完。最后爸爸和男主一起听歌那段让我有小感动。影片质量还可以,我给4星7分!
这是一个励志而又悲伤看完又让人想很多的电影。一个街头流浪歌手遇到一个卖花女,她欣赏他的音乐才华,他帮她修好了吸尘器,他们一起创作弹唱如遇知音,她的鼓励让他鼓起勇气做音乐去往伦敦追梦,而她却离开了他,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和丈夫,而他也去找原来的女友,直到她收到了他送来的钢琴,一阵难以言说的感动涌上心头。他们最终没有在一起,却拥有一段美好的曾经,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曾经陪自己一段路程的人,回忆起来是甜甜的美好。
所以最后那架钢琴,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觅,要主动出击。另外导演好喜欢用快速变焦啊,整体拍摄有种音乐记录片的感觉。中间穿插的家庭录像式的段落,感触中等。那首《falling slowly》真的好熟悉,曾经在哪里听过,但怎么也记不起出处了。导演的第一部,我却是在看完再次出发,初恋情歌后,第三个看的,的确有别于后两者更成熟,商业化的影片,这部是最初的梦想,单纯而又热烈,简单而又充盈。
几乎整部影片中我都很困惑那到底是直接的爱,还是只是单纯的友情,因而一直很难有较强的情绪共鸣。但在最后他留下那架钢琴和听不懂的“我爱你”后,眼泪还是忍不住了。我想那是由美和对美的追求所链接的,两人对对方人格最纯粹的认同。这与美相关,几乎是人外的,很自然的感情,无需用什么吸引力和欲望来培育,只是超然的存在着,在最阴暗的天空下也熠熠生辉。那留存下来同样闪亮的烙印,想必在接下来的人生里都会让我们频频回首
女主是个曾经弹钢琴打杂女工,男主在街头卖唱,两人因为音乐相识。第二天,女主带着吸尘器来了,男主只好带女主回父亲家修理,却因为男主莽撞的行为不欢而散。第三天,男主把自创歌曲录成CD送给女主,并邀请女主写歌词。两人组乐队录音乐,男主决定像前女友一样到伦敦追梦,而女主决定隐身,男主偷偷送给女主一架钢琴。或者这才是最好的悲剧吧,没有车祸癌症,只是我恰巧陪你走了一段路,人生轨迹注定要分开了。故事简单无聊。
低成本电影的杰作!粗糙的制作手法从晃动的镜头和接近于现实的色调可以看出,但在音乐上表现的确实是完美!剧情方面确实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短板,但就像一这评论所说,剧情俗,但俗得干净。男女主角二人都是社会底层挣扎求生存的人,他们不像通俗偶像剧那种以追求理想为线索但在角色和情节上设置得极为单薄的情况,影片主人公各自有自己亟待修复和保护的家庭(虽然一定程度上有意圆合原有家庭确实有些狗血),主人公之间也有些爱情的暧昧。但正是这种爱而不得的结局,才能真正把影片的真正重点转移到音乐上,转移到影片整体所描绘的情感上而不至于使之被烂俗的剧情所拖拽。话说回来男主的失意之感属实使我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