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1971)
《发条橘子》(英语:A Clockwork Orange)是美国导演史丹利·库柏力克所执导的电影,根据1962年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是一部相当引人争议的电影,也获誉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评分:8.6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 / 安东尼·伯吉斯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 帕特里克·马基 / 迈克尔·贝茨 / 沃伦·克拉克 / 约翰·克莱夫 / 阿德琳妮·柯瑞 / 卡罗尔·杜瑞 / Paul Farrell / 克莱夫·弗朗西斯 / Michael Gover / 米里亚姆·卡琳 / James Marcus / 奥布里·莫里斯 / 戈弗雷·奎格利 / Sheila Raynor / Madge Ryan / 约翰·萨维登特 / 安东尼·夏普 / 菲利普·斯通 / 玛格丽特·提扎克 / 史蒂文·伯克夫 / Michael Tarn / 大卫·鲍罗斯
类型:剧情 / 科幻 / 犯罪
片长:136 分钟地区:英国 / 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发条橘子(台) / 发条桔子 / 发条橙子
上映:1971-12-19(纽约首映)
IMDb:tt0066921
剧情大纲
在未来的英国,亚历克斯·迪拉格是个小混混,他和他的一帮小弟(乔治、迪姆和皮特)成天闹事,包括与敌对帮派械斗、在深夜飙车等,他们还闯入作家F·亚历山大的家中,一边唱着歌曲〈雨中哼唱〉,一边打断亚历山大的腿,致使他终身瘫痪,之后性侵他的妻子。亚历克斯的小弟对这些小规模的犯罪渐渐感到不满,希望能大干一票并获得比较平等的报酬,但被亚历克斯痛殴了一顿。之后,亚历克斯侵入一个有钱女性的住宅,并在骚扰对方的过程中重击了对方,他在听到警笛声后试图逃离,却遭到迪姆背叛,致使他遭到逮捕。在亚历克斯被羁押期间,那名女性死亡,因此亚历克斯被依谋杀罪判处十四年徒刑。
坐牢两年后,亚历克斯积极地想成为「卢多维科技术」的实验对象,这项仍在测试阶段的技术由新任内政部长所力荐,只要透过两周的治疗,康复后便能出院及出狱。亚历克斯接受治疗,他被绑在椅子上,强制观看充斥性与暴力的电影,其中一些电影还以他最喜欢的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为配乐,亚历克斯对这电影感到恶心,并担心这项技术会使他往后在听到贝多芬时感到不适,因此请求停止治疗。
两周后,部长向一群官员展示被治愈的亚历克斯,他毫不反击一位向自己嘲弄和施暴的演员,并在试图与一名半裸美女亲热时感到恶心。监狱的牧师批评这项疗法使得亚历克斯缺乏了判断道德的自由意志,但部长断言这种技术能减少犯罪并解决监狱拥挤的问题。
亚历克斯获释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房间已经被父母出租给陌生人,自己的私产也被警方没收,他还遭到自己以前袭击过的一名流浪汉率众报复,虽然他被两名警察所救,但这两名警察就是乔治和迪姆,两人把亚历克斯带到荒郊野外痛殴他并施以水刑。受尽折磨的亚历克斯狼狈地到附近某间房屋求救。
亚历克斯清醒后发现自己来到亚历山大的家,因为亚历克斯过去犯罪时有乔装,因此亚历山大起初并没有认出他,但他仍然从报纸上知道这名受过卢多维科技术的实验对象。他将亚历克斯视为政治工具,并安排亚历克斯与自己的两位伙伴见面。后来亚历克斯在洗澡时唱起〈雨中哼唱〉,让亚历山大发现亚历克斯的身分,他把亚历克斯迷昏后关在房间里,大声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亚历克斯无法承受此痛苦,试图跳窗自杀。
亚历克斯全身骨折,他在接受一连串心理测试后发现自己已经不再对性与暴力产生厌恶。内政部长探访亚历克斯并向他致歉,表示愿意提供亚历克斯工作,而部长的目的是谋取自己的政治利益。为了表达善意,部长带来了音响并播放第九号交响曲,亚历克斯听了后联想到暴力,以及在众目睽睽之下与女人做爱。亚历克斯自言自语地说:「我已经痊愈了。」
评价
间接引起多起残暴性犯罪后,《发条橘子》起初被导演库柏利克自身归为禁片,直到他死后才于英国首先解禁,为后世誉为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
奖项
- 1972年雨果奖
- 最佳戏剧表现奖
- 1971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导演--史丹利·库柏力克
- 最佳影片
- 第33屇威尼斯电影节
- 最佳外语片
- 1973年银缎带奖
- 最佳外国导演--史丹利·库柏力克
获得奖项
-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剪辑 - 第33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帕西内蒂奖-最佳外国电影 - 第3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男演员 - 第24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38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DVD套装 - 第29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最佳导演 - 第2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Ar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Track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Editing / 最佳影片 / 最佳摄影
-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导演
- 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Malcolm McDowell饰 Alex
- 帕特里克·马基 Patrick Magee饰 Mr. Alexander
- 迈克尔·贝茨 Michael Bates饰 Chief Guard
- 沃伦·克拉克 Warren Clarke饰 Dim
- 约翰·克莱夫 John Clive饰 Stage Actor
简评
除了如《猜火车》一样的“垃圾”青少年的心理书写外,还进行了关于何为善良与正常的讨论,同时对社会政治、道德进行讽刺,似乎导演的观念中善良的只有那本《圣经》与那位牧师。同时电影是一部关于声画对外运用的教科书示范影片,充斥全片的欢乐颂、雨中曲以及其他古典音乐,搭配的画面却是吸毒、性犯罪、暴力、政治利用与“治疗”时的纳粹图像,令人惊叹。叙事进程极具有史诗感,宿命与因果交织在一起。主角在影片后半段作为一个善良人却被殴打欺辱,却又无不彰显“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道德在电影讨论和观众思考中游移不定,同时在赛博化、达达主义映照下的空间中申发出更大的意义,除了书写美国那沉溺在奶吧中的堕落一代外,更具有当下的、跨时代的艺术照应与历史铭记效应。
才发现《发条橙》和《2001太空漫游》都是同一个导演!真的是奇才了,还记得当初看发条橙的时候,整部电影的色调都独自无二,有种阴郁的美感,包括整部片的服装设计,都太美了(虽然是负面的)。男主冷血至极毫无道德约束,整部片子讨论的话题太深了。对于彻底的恶,人们深恶痛疾,可是彻底消除了恶,人还是个正常的,完整的人吗?就像男主后半部分突然忏悔,我们总觉得看不习惯,他就像丧失了自我一样。(男主对着舞台上赤身果体的女性下跪忏悔,拒绝了他平生最受不了诱惑的场景真的太震撼了,也是他终于开始有约束性的标志)
深圳車禮司空间看完库布里克《发条橙》的感悟:性、暴力的本能欲望,也许是天然长在人性之中而无法遮蔽的赤裸,它被称为原罪,像充满激情和躁动的橙色。它不能被剔除,随时出现又消失,难以控制和捉摸。现实中的伦理道德、法律条文等,像是为它拧上的发条,压制它,成了人性和统治的工具。要是拧松了发条,将本能外泄,它的外化形式就是性和暴力,内化形式,就是艺术表达了。愈是低俗的,也愈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因为它的本质都是人性。超爱电影超前的布景设计,服装造型设计。完全超现实的天马行空。尤其想逛影片中出现的这个碟片店!超Drama,中间这个碟机还是库布里克上一部电影《2001天空漫游》的周边!拍什么都是先锋级别的,库布里克yyds
尖锐的主线剧情设计展现了政客的无耻和底层民众被当作工具人的无可奈何。他们没有从不良少年成长的关键着手,不去教会他们如何选择,而是从表面上解决问题,这也是政府一贯的行为方式。另外,报纸内容所体现的暗线展现了政客如何操弄民众的主观意识,这就是西方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吗?库布里克的电影不仅视觉语言丰富而有魅力,剧情精彩值得回味,与此同时,最宝贵的是他的作品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本片亦是如此。我相信,本片的水平足以获得一部奥斯卡奖杯,可惜的是,他们只爱看东方人讽刺东方人,这种讽刺西方政治的电影,绝无可能被那些评委们认可。时至2021年的奥斯卡,精彩绝伦、无比讽刺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仍然输给了索然无味、为顶层人对无家可归的无产阶级不闻不问找借口的《无依之地》,这是何其虚伪啊!
看到了临近结尾报纸内容出现的情节我明白,那样的情节在我们这里是一定一定不会出现的,不过等我看到了最终的结尾情节,老头和Alex相谈甚欢并一起合影时,我就明白,那里和我们这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同小异罢了。从Alex对待心理医师所给出的图画来看,他或许真的痊愈了,只不过他同时又可悲地沦为了工具,而更加可悲的便是,他感觉良好,丝毫没有沦为工具的感觉。不过至少,他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援助(不管这种援助是否出自真心或者是什么更加贪婪的目的),在我们这里,这种援助是很难得到的,或许是说在他们那里这种援助也很难得到,只不过在电影里他们美化了这一现实。
#未来三部曲#看完之后很大的压抑感,心里还念叨无数次库布里克的牛逼(但关于女性的镜头着实令我感到不舒服)。他总是采取一种十分滑稽荒诞且无厘头具有强烈风格化的同时表现出暴力与性的这种原始行为,自由地在表现人的欲望与现代社会无情冷漠(对残害的主角仍以以前的眼光对待他),人们之间丧失了信任同情怜悯之心充斥着虚假陌生利用。导演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极高,配乐从一开始的具有节奏感的交响曲(悠扬欢快的音乐与暴力的画面)转而影片最后的充满凄惨的音乐,暗示人物内心的心境处境的变化。作为叙事者,整部影片像是主角的自述他那充满忐忑奇妙的经历。导演丰富的摄影技巧的运用,升降格的拍摄、广角的扭曲夸大场面,变态(很有趣的作家家里两次相同的镜头运动,beauty到硬汉)。在老人打主角时运用的蒙太奇。科技、政府。跳下去解放了~
库布里克是库斯图里卡之后第二个让我震惊到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天才的导演的人(只跟本人的观看顺序有关)。暴力美学在这里的使用虽然会让我作为普通观众感到生理不适,但仍然是怀着崇敬的心态想要继续的(跟上一部花火形成的反差,花火里是无聊的暴力)。发条橙适合跟美丽新世界一起看,其中将某些意识与生理痛苦捆绑起来的规训做法在美丽新世界里也有被深入讲到,巧合的是这两部作品我居然是同时在同一天看的。行善和决定是否行善的选择权究竟应该选哪个,这个问题似乎永远都无法被回答。另外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在Alex刚进监狱时给出的监狱远景镜头恰好是圆形监狱,不知道是不是隐喻。叽叽喳喳一大堆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总之是好到让我语无伦次的经典。
这电影,看得太压抑难受了。导演库布里克在处理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场面时,极尽电影语言的美学之能事,古典交响乐与暴力及性镜头的配搭,处处都彰显着大师风范。从影片中,了解了“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说法。片子命名为“发条橙”实则是指“机械控制下横冲直撞的人”。因为在马来语中orange却有“人”的意思。意指这些横冲直撞的“小机器”,终有一天撞得头破血流。看着前面部分的男主,恨不得除之为快。而后半部分,就看见了一个实验中的“小白鼠”。结局也是很意外。影片的叙事极为严谨,逻辑清晰,情节紧凑。对白精彩,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调,大大增加了观众奇特的感受。音乐运用、影像美学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神作,实在很前卫,很暴力,回味无穷。看着这电影,不禁想起了那众说纷纭的电击治疗网瘾少年事件。
一部个人色彩非常浓厚,风格异常鲜明的片子,荒诞离奇的故事,离经叛道的表演,搞怪夸张的服装,画风奇特的道具。虽然在片中,各种各样的性暗示层出不穷,接二连三的裸体使人眼花缭乱,但这种毫不避讳的做法却一点也不显得情色淫邪,反而会使人觉得自然纯粹。尺度上的大胆开放正说明了创作上的高度自由,只要不受限制,作品就无需加以掩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创造力得以完全释放,这部电影便是导演奇思妙想的集中展示,才气纵横的完美诠释。剧情粗看似乎不符合正常的事物逻辑,太过跳脱迷离,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仔细想想,毕竟时隔多年,年代久远,再加上本片改编自小说作品,那时的文字便是如此,放到现在来看,不免会感到一点膈应,倒也算是严肃文学的一种特质,也是经典影片的共通之处,不光是有趣,还能发人深省。
9/10 流浪者,写作家和遭到侵犯的女人是被“改造”前Alex蹂躏的受害者;而Alex是这个肮脏时代的受害者,纵横捭阖,明争暗斗的政府将他作为试验品和喉舌,对于集权政府而言更健康和更适宜罪犯自我救赎的方式从来不是他们改变对罪犯控制的初衷,将公民作为工具,用最省力的方式对他们一一改造才是这些人的本质目的。全片用戏谑的喜剧化元素和手法讲述着一个被使用被操控的人被强行改造失败的悲剧,库布里克对场面色彩的把控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十分考究,每一个场景不同色调的搭配和人们身上鲜艳色彩的点缀都无形的凸显社会的“怪诞”;库布里克对于红色也有着近乎痴迷的视觉追求。最后,电影中的社会再怎么荒诞起码还有媒体的报道与批评,那么一个已经丧失新闻自由的社会,相互蹂躏,互为受害者的情况又会到那种地步呢?引人深思。
我是分成两次才把本片看完的,前期的暴力行为漫无目的,有时是为了拯救别人,有时又是故意为之的破坏,但个人看了还是引起了不适感。后面部分监狱的治疗回归社会揭示了一种所谓人性的东西,监狱政府中所要“人性”是统一且不可选择的所谓“好人”;社会“人性”则是表现的报复性的一面,在这一方面大家说会对男主产生怜悯,其实大可不必(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况且还是行凶者本人),他一直在顺从自己恶的一面,只是他不能为之了而已。在我看来最后的一切只是社会对于他的惩罚,这无关乎法律和判决,只在于社会群体。但是导演依旧可以唤起这么多人对于他的同情也是厉害啊,关键是可以让大家忘记他前期的超乎寻常的恶。让我觉得残忍的是贝多芬交响曲对于男主的意义变化——杀人诛心啊!这是他的爱最后变成他的致命武器。
淫秽的定义永远都不应该是大法官躺地上说:我不知道淫秽是什么,但我看到我就知道什么是淫秽。 一个影视作品/读物/书籍是否“淫秽”由大法官们硬不硬来定义,实在是太无厘头。后来才发展为“社区标准”,你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但没有必要让所有人知道,如同抽烟,你自己可以躲一边去抽烟,但不要让不抽烟的人吸到你的二手烟。不影响到那些不想看到的人,那就不属于“淫秽”,你可以制作、拍摄,但你不能吆喝。 不知道我国何时才能把此片解禁,相关镜头并不淫秽,一切是为了推动剧情所需。 此评与电影本身无关,与制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