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电台(2009)
《海盗电台》(英国:The Boat That Rocked,北美:Pirate Radio) 是一部于2009年上映的英国喜剧电影,由英国导演李察·寇蒂斯执导,故事背景设定在1960年代的英国以及当时英国地下电台(英语:pirate radio in the United Kingdom)。本片由菲腊·西摩·荷夫曼、比·乃尔、瑞斯·伊凡斯、尼克·弗罗斯特、肯尼斯·布莱纳等美英实力派演员主演群戏。本片故事设定于1966年,讲述了虚构的地下电台——以一艘漂浮在大西洋北海的旧船为据点的“摇滚电台”(Radio Rock)以及它上面的船员兼DJ主播们,他们每天都向整个英国地区播送摇滚乐和流行音乐节目;而英国政府却想尽方法想把它关掉。《海盗电台》由Working Title Films制作并由环球影业在英国发行,焦点影业在美版发行。本片在英国的谢珀顿影业(英语:Shepperton Studios)的影棚和波特兰岛取景拍摄。
音乐
《海盗电台》作为一部以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地下电台为背景的电影,其中使用了很多当时的摇滚乐曲、流行音乐和灵魂音乐作为电影中电台播放用的音乐和电影自身的背景音乐。据统计影片中一共使用了60首音乐。 2009年3月30日,本片的原声大碟《The Boat That Rocked: Movie Soundtrack)》由环球音乐旗下的水星唱片在英国发行,在两张CD中包含了32首原声;该原声大碟的美版也与电影美版一样更名为了《Pirate Radio: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s》并由环球音乐的环球共和唱片(英语:Universal Republic Records)发行,美版相比英版少了4首曲目。
《海盗电台》于2009年3月29日在英国伦敦的莱斯特广场举行了全球首映礼, 之后本片于4月1日在英国和爱尔兰上映,并在英国遭遇票房失利:上映3个月仅收获约1,010万美元的票房,仅是5,000万美元制作成本的五分之一。 本片在北美上映前被剪去了20分钟的戏长并更名为“Pirate Radio”,不过这并没有改变本片票房失败的命运:本片在2009年11月13日开始在北美上映,不过最终仅收获800万美元的票房;而本片在全世界院线的放映在2010年1月结束,最终本片的全球票房为3,630万美元。《海盗电台》获得了好坏参半的评价,大多数都是直指其混乱的故事线和2小时15分钟的片长。
简评
特别欢快轻松的一部电影,插曲都特别应景,羡慕他们洒脱自由的生活方式,尤其圣诞节的时候,和那个反派家里冷清严肃的节日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个全员会议上,大家为了音乐电台梦想表明宁愿去坐牢也不肯投降要和政府对抗到底的态度还是挺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的,本片最后应该是以致敬泰坦尼克号的方式去拍的,最后所有粉丝簇拥者们知道了他们的坐标纷纷开船过来营救他们的场景泪目了。“做爱的时候要温柔,也要用力”
这是一部写给摇滚乐的一封情书。漂泊在北海上的海盗电台为摇滚乐迷们构建成了一个乌托邦。整个片子充满了浪漫想象,就连跟海盗电台作对的英国当局也表现的十分不真实,甚至还有政治批判的色彩。摇滚乐天生就有着叛逆与激情。当英国通过法案禁止此类电台的存在时,海盗电台向听众深情道别,然后就在几秒的沉默之后,又宣布这是开玩笑的,摇滚乐继续播报。这一段相当于一次反高潮,同时也是一个高潮。当然喜欢摇滚乐的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在电影中也有很好的表现:性,毒品。出场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的刻画都相当精彩。让人印象深刻的还不光是小男主和老男主。也刻画了小男主和他亲生父亲之间微妙的感情,以及两位竞争对手之间亦敌亦友的深厚情谊。两人在比赛爬栏杆那一段背景音乐中想的竟然是「黄昏双镖客」的配乐。结局沉船那段配乐也是很激昂的摇滚乐。
很多音乐电影描述的是那些音乐人本身,他们自身的传奇经历和对梦想的坚持。但海盗电台不一样,它致敬的是那些坚定的音乐爱好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创造者,他们也是听众的一部分。这是和其他音乐电影不同的地方,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音乐把大家聚集到了一起。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Simon失恋唱歌、懦夫比赛跳海、Bob抱着黑胶箱子掉入水中、伯爵放最后一首歌。
看到一半突然明白,为何影片要叫做海盗电台,而不是摇滚电台。因为这些人恰恰是“海盗精神”的体现,自由,无拘无束的、脱离道德、世俗观念的自由,但是恰恰也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他们蔑视极了社会规则,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打破道德的一切禁锢,可偏偏他们却是人味儿最浓的一群人。他们活得太真了,他们用全身心追求一个叫做摇滚的东西,并且追求成功。他们那么疯,但是友情爱情信念,触手可得,真是羡慕。在今晚之前,如果你问我,根据酒精、吸毒、性爱,你会想到什么,我可能会想到很不好的东西。但是今晚之后,我想到的,可能就是他们了
听到了很多优秀的摇滚乐,看了电台dj们的有趣日常。长头发寡言的mark也太酷了,摇滚范儿,别管真酷还是装酷,总之逼格到位,往那一站就让人想扑上去...伯爵!看的时候挺难受的,叔14年就去世了...都是老熟脸啦,英国演员确实气质更独特。好疯狂啊,爬船,跳海,对抗政府,远离陆地的一片自由世界。不是在展现摇滚乐,而是他们的生活就是摇滚的精神内核。之前看纪录片,摇滚乐发展历程的艰难,从政府打压艰难生存到辉煌到落寞。想到摇滚乐总会一下子想到很多似乎量身定制的词。对我而言它就是蔑视一切,不走寻常路。以前的听了想左右摇摆跳舞,现在的听了想疯狂甩头呕吼。虽然摇滚不是我的菜,但依然让人想为它呐喊~自由的口号~疯狂的旗帜~生命不息,摇滚不止~"how about it,then?"他为什么姓twatt啊
致敬那个疯狂的60年代,在英格兰夺得世界杯的那年,北海海面上的疯狂摇滚,为了自由,为了梦想,为了生活。片中出现了《后会无期》主题曲的旋律,不知道翻唱的时候是否参考过这部电影(当一艘船沉入海底)。片尾浩浩荡荡的粉丝救援队,让我想起了诺兰的《敦刻尔克》,大英的国民魅力或许就在于此。即使主场地不在伦敦,理查德·柯蒂斯关于爱情的故事依然升华:热爱摇滚,热爱生活,此片值得五星。将此片打三星或以下的朋友,或许你们真的不热爱生活。
这是一部讲述60年代英国摇滚梦的电影,虽然少了一些英式幽默,但整体依旧精彩。看这部电影需要了解那个时期的一些情况,当时充满了反抗与革命,有着对和平、反战和反政府的思想,有着关于女性、黑人、同性恋的民权抗争,有着性解放和毒品的滥用,也有着对于摇滚乐和精神世界的向往,相当矛盾,也相当精彩,就像影片中船上的诸位,既是“垮掉的一代”,也是“精神的领袖”。船上的每个角色都很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性格上,还是广播中,而电台毕竟与政府的传统不符,这也让他们成为了政府的眼中钉。最后的沉船,带着影片贯彻始终的强烈梦幻感,让故事达到了高潮,真的做到了“音乐不死”,看得超感动,也把政府狠狠的讽刺了一遍。而在这件事之后,电台迎来了解禁,越来越多的音乐电台,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心灵慰藉。
摇滚精神代表着自由和不妥协,还有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等等,这些在这部电影里都具体到个人,所以当卡尔的女友婊到这边跟卡尔调情,转过头就跟卡尔的同事大卫上床时,想一想摇滚精神,或许就会心平气和一点。海盗电台被禁时,画面给了这艘船一段航行在海面的全景镜头,配上经典金曲《The End of the World》,着实令人动容。
配乐的确很棒,用的也恰到好处。爬塔决斗的for a few dollars more尤其酷。美术方面也很惊艳,嬉皮气息从头贯彻到尾,让这个世界很可信。但确实有问题,而且挺难忽视,首先是主要人物太多,虽然赋予了特殊的性格,但每个人好像都雨露均沾,而且还都有好坏两面,让我看的挺不痛快。然后工具人也挺明显,像妈妈到来明显是为了说爸爸是谁,却又拖到快走了意外的说出来?还有carl的女友和dave上床后离开,然后又回来和carl上床就为了带个les凑一对?还有不少。然后软弱的人一直软弱一直“原谅”,强势的人就啥都干也没什么事发生在他们身上,感觉像是边拍边想写到哪拍到哪没有把每个角色单独拿出来,而是我想要这个角色这样让我看看哪些角色差不多能促成这种结果,有些可惜一个蛮有趣的背景设定。
有很多挺俗套的情节,让人觉得“哦,我知道下面要发生什么了。我尴尬起来了我不敢看”但是意外的最后的解决方式都很摇滚。就仿佛听到一段旋律,当你觉得下一段是这样的、结果一个变调又带给你一段惊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英式摇滚乐,有点老派,但又不失浪漫。尤其赞一波比尔奈伊,毕竟年轻本身就很摇滚了,但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还能在劫后余生的小船上说出那句“Rock n' Roll”,这才是真的摇滚
有点散,如果多一些DJ主持的段落感觉会更有音乐魅力,可是音乐大都当背景了。几乎没有沉下来的镜头,全是浮于表面的荒诞幽默,所以无法深入人物内心。有三个地方让我投入,一是伯爵和凯文道歉(这里真的很美),二是父子相认(男主表情很棒),三是伯爵在甲板跟男主说这是最好的生活(两个人对坐着那感觉绝了)。最后的部分很浪漫。无厘头的故事和散碎的情节差点让我忽略了这部电影镜头语言的美妙。我不能为别的东西而活,我愿意为它而死,西蒙这句印象深刻。其实摇滚不是叛逆,摇滚是爱,是生命力,是酣畅淋漓去生活。不管是播电台还是听电台,都很浪漫啊。
作为一个摇滚铁托,我想说电影真是乏善可陈,各种无趣的套路、最后大团圆的结局。最主要的男主线也讲述的不好,无论是成长与自我认知,还是与父亲的和解,都浅尝辄止。整体来讲,《海盗电台》这部电影既没有《猜火车》那份肆意洒脱,也没有《几近成名》的轻松随意,甚至都不如《摇滚校园》来的欢乐有趣,不过原声很不错,但和电影无关,电影仿佛只是拿摇滚乐做了个噱头。